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解析

合集下载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赏析技巧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赏析技巧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赏析技巧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尤其是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能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要真正读懂古诗词,就需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一、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1、精炼含蓄古诗词往往用极为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壮阔的景象、细腻的情感或深刻的哲理。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展现出了边疆沙漠的雄浑与辽阔。

这种精炼的语言,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从而体会其中的韵味。

2、形象生动诗人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表现出春风的灵巧与神奇。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音律和谐古诗词注重音韵格律,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韵脚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用典丰富诗人常常引用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诗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哀怨。

5、多义性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简练,往往一个词、一个意象具有多种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人的身世背景来理解。

比如“月”这个意象,有时代表团圆,有时又象征着离别;“柳”有时表示挽留,有时又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二、语文古诗词的赏析技巧1、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词的内涵至关重要。

比如杜甫的《春望》,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他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就能更好地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解读题目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概括或提示。

好技巧解读古诗赏析方法

好技巧解读古诗赏析方法

好技巧解读古诗赏析方法好技巧解读古诗赏析方法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好技巧解读古诗赏析方法,一起来看看吧!好技巧解读古诗赏析方法一、古诗阅读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

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

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古诗文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三、课堂活动激趣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

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

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

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然而,对于许多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来说,解读古诗词并不容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首先,了解背景是解读古诗词的关键。

古诗词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至关重要。

例如,如果我们读到了《静夜思》这首诗,我们需要了解唐代的宫廷生活和李白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其次,注意诗词的词义和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这些词语和手法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在阅读诗词时,我们应该留心其中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并思考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里的“千里莺啼”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而“水村山郭酒旗风”则展示了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场景。

第三,注重诗词的音韵和节奏。

古诗词的音韵和节奏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美感的来源。

在欣赏诗词时,我们应该注意诗句的韵律和押韵,感受其中的音乐之美。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押韵和平仄变化,使整首诗词更加优美动人。

最后,用心体会诗词的情感和哲理。

古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在阅读诗词时,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心境,思考他们的内心世界。

例如,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乡愁之情。

总之,解读古诗词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背景、注意词义和修辞手法、注重音韵和节奏,以及用心体会情感和哲理,这些方法和技巧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希望读者们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古诗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智慧。

“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则是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诗意表达、情感抒发、节奏把握等等。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诗词诵读的方法1.注重诗词的意境古诗词往往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感悟。

在诵读古诗词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背后意境,帮助学生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历史背景等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以便更好地诵读出诗词的内涵。

2.重视音韵节奏古诗词的音韵节奏是其独特之处,也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地方。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韵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模仿和吸收古诗词的音韵特点,学会正确地吟诵出古诗词的音律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3.培养情感表达古诗词的诵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机械复述,更需要学生能够从内心感受其中的情感并加以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情感疏导等方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领悟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之能够融入到诵读中去,从而诵读出更有情感的诗词。

4.结合表演古诗词诵读也可以结合表演形式,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通过动作、表情等方式,更好地表达诗词的情感。

可以进行小组朗诵、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诗词的表达中去。

1. 运用故事讲解古诗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背后故事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诵读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开展朗诵比赛开展古诗词的朗诵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表现。

在比赛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古诗词的诵读中去。

4.结合音乐表演可以将部分古诗词结合音乐表演,通过音乐的力量来加强古诗词的表现,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使诵读更加生动有趣。

古诗词解析及背诵方法

古诗词解析及背诵方法

古诗词解析及背诵方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古诗词常常显得晦涩难懂,背诵更是一项挑战。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解析古诗词的方法,以及背诵古诗词的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

一、古诗词解析方法1.了解背景信息:古诗词往往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时代背景等信息。

在阅读古诗词之前,可以了解一些诗人及其时代的基本背景,对于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境非常有帮助。

2.把握情感表达:古诗词往往通过表达情感来传递作者的心情和对事物的感悟。

在解析古诗词时,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出发,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揭示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3.理解修辞手法:古诗词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比喻、夸张、对仗等,这些手法使得古诗词更加形象生动。

在解析古诗词时,可以注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注重韵律和节奏: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是其独特之处。

使用平仄、抑扬格等规则使得古诗词更具音韵美。

在解析古诗词时,可以注意韵律和节奏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领会其音韵之美。

二、背诵古诗词的方法1.明确背诵目标: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确立背诵目标。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名家、名作进行挑选。

2.分段背诵:将古诗词按照内容和诗句的连贯性进行分段,逐段进行背诵。

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整首古诗词。

3.反复朗诵:背诵古诗词时,可以多次朗诵,熟悉整首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逐渐进入诗词的氛围,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其内涵。

4.注重声音表达:背诵古诗词不只是背诵文字,更重要的是给予诗词以声音。

在背诵时可以注意声调、音量、停顿等表现方式,使得背诵更具生动感。

5.理解词意:背诵古诗词的同时,也要努力理解其中的词意。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6.配合赏识:在背诵古诗词的同时,也可以赏析诗词的音乐性和意境美。

快速背诵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快速背诵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快速背诵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1.理解诗意:
-在背诵前,首先要对古诗的背景、作者及创作意图有所了解,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和主题内容。

通过理解每一句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有助于记忆。

2.分段记忆:
-不要试图一次性记住整首诗,可以将古诗分为几个部分或者按诗句进行分段,逐段理解和背诵,然后逐步串联起来。

3.韵脚与节奏感:
-利用古诗的韵律特点进行记忆,古诗通常有其固定的平仄规律和韵脚,掌握并朗诵出这种韵律美,能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4.关键词提示法:
-每句诗词中挑选出关键词或意象,形成一个线索,帮助记忆整句诗词。

5.联想记忆:
-尝试将诗词的内容与自己生活中的事物、经历相结合,构建生动的画面,通过联想来增强记忆效果。

6.反复诵读:
-通过大声诵读,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通过声音的刺激加深记忆。

多次重复后,自然而然就能记住诗词。

7.默写检验:
-背诵后尝试默写,这是检验记忆效果的好方法,同时默写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8.制作诗词卡片:
-可以把诗词写在卡片上,随时随地拿出来复习,利用碎片时间强化记忆。

9.歌曲改编法:
-对于一些特别难记的诗词,可以试着将其改编成歌曲唱出来,音乐旋律能有效帮助记忆。

如何读懂古诗词?

如何读懂古诗词?

如何读懂古诗词?简而言之,我认为在知人论世、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悟。

一、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二、享受诗歌之美。

(一)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二)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三)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四)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1、节奏———本来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则的强弱,长短现象。

诗人则通过构成诗句的词的字数和字的声调来体现诗歌的节奏,使诗句出现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显得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朗读诗要注意节奏,正确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感情:轻松愉快节奏:明快朗畅激愤昂扬急促有力哀怨悲伤低沉缓慢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

例:“床前/明月光”或“床前/明月/光”“两个黄鹂/鸣翠柳”或“两个/黄鹂/鸣/翠柳”2、韵律——主要是指诗歌中的押韵规则和古典诗词中的平仄格式。

(1)押韵,就是为了把音调和谐而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某些诗句的末尾,故又叫“韵脚”。

一般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押“ang”韵。

(2)平仄——是指声调,平声指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去声、入声,诗歌的每两句往往是平声和仄声相对,特别是绝句的三四句和律诗的三四句、五六句。

古诗一般以平声收尾。

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

读懂诗词的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

学会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学会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学会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解读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其中的艺术美感,还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解读古诗词并不容易。

本文将介绍一些学会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世界。

一、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要解读古诗词,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古诗词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背景、文化氛围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结构与修辞技巧古诗词的基本结构有五言、七言等,了解这些基本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押韵和格律。

此外,古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学习和了解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三、注重词语的解析与联想古诗词中的词语往往有深刻的意蕴,要解读古诗词,我们需要注重对词语的解析和联想。

可以查阅古代字典、诗词辞典等资料,了解古诗词中词语的多重含义和引申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层意义。

四、注意诗词的意象与符号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意象和符号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例如春天常常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冬天则常常象征着寒冷和孤独。

在解读古诗词时,要留意其中的意象和符号,并通过对其的理解来把握诗词的意义。

五、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背景诗人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往往会对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了解诗人的经历、文化背景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可以通过读诗人的传记、相关研究资料等来了解诗人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修养阅读古诗词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要想更好地解读古诗词,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修养。

例如,可以多读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可以学习古典文化和中国文学史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还可以通过参加诗词比赛、诗会等活动,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学习。

结语:通过学习和解读古诗词,我们可以不仅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艺术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解析古典诗词,因其凝练集中、节奏和谐、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等特点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喜爱,对孩子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作为中国人,从《诗经》的质朴自然、到楚辞的音节和谐再到唐诗华美乐章,再到宋词的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典诗歌承载着每个中国人对于爱和美的全部感受。

古典诗歌中的精品更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必选,在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古诗117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词128首,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词23首,也就是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古诗词270首左右。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这些诗歌大多数老师都是要求背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把这些古诗词学懂学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可现实却总让人神伤,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小学,我们在课堂里还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甚至有的老师会指导学生进行吟诵,到了初中,还能基本顺利大声读出来,到了高中呢,一切诗词在很多学生眼里成了“背诵”的负担,“古典诗词”之美去了哪里?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反思。

可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老师不重视,不是不想让孩子们在古典诗词的音韵中沉潜涵泳,而是很多语文老师对于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所知甚少,有时即使能够感觉出怎么读,但是为什么这么读却又一知半解,不能把握解读与诵读之间的联系。

本文就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简单进行梳理,希望对教师教授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的关系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的意象与内在感受“情动于中”方能“发之于外”,如果内在的情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看到文字后心中没有感动,想要准确及有感情的表达,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诵读在这个方面要求就更加明显,作为诵读者必须在内心中激发起不得不表达的“欲望”,发声才能真挚自然,打动人心,感染听者。

但我们也必须明白,这种内在的“冲动”不可能是“其来无端,其去无迹”的,一定是收到了文字的触发而产生的内在感受。

那么,初读古诗词是什么最先激发读者的感受呢?明朝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数》),清代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是以凝练之语形象之物含蓄之情为基本特征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

意象能烘托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能使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能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所以感悟形象(意象)是激发内在感受,抒发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

对于诵读者来说,意象是其感受的渊源。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杨花有飘零之意;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

只要看到这些形象,自然会产生相关联的内在感受,可以说,这些意象已经融入进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中。

读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落日、夕阳给人以垂暮,凄凉之感,读之则必然音调缓慢低沉;读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之意,常和细雨连用,共抒凄楚悲凉之情。

读之,眼前似乎出现一个弱女子含着家国之痛彳亍于细雨梧桐庭院中,悲风苦雨从唇间缓缓滑落,绵长缠绵;读王摩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自然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读之自然则节奏明朗,轻快自如。

把握住古诗词的意象特点,必然能够激发起朗读者的内在情感,我们在诵读以及教学中应该反复的揣摩品味,通过语速的快慢和声音的高低变化,从而形成节奏上的和谐变化,在唇齿间自然能够流露古诗词的意蕴之美。

二、理性解析与外部技巧有了一定的内在感受,这样的解读起到了很好的情感唤起作用,但是如果想比较全面的把握诵读诗词的方法,还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诗词,品味诗词语言背后的细腻的情感,真切的理趣,从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由感性刺激形成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上来,便感之愈深、愈热、愈真,进而掀动起表达、宣泄的激情,通过理性的分析,将自己的体验与思脉去联结具体、独立的一个个意象,使之产生合理的联系。

不能因为诗的意象跳跃、语义模糊,我们的心理也是朦胧一片,跟着诗句亦步亦趋,而应看到,无清晰的心理意向便不会有清晰的朗诵表达。

所以,我们作为诵读者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掌握相关的诵读技巧。

(一)古诗的格式特点和诵读方式我们这里讲的古诗词主要是针对格律诗的诵读而言,词的诵读基本上与此一致。

格律诗一般具有字数一定、语节一定、韵脚一定、平仄一定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不像自由诗或者散文那样变化比较多。

字数一定,在朗读时就应该体现出这一点,使听者感觉到这一点,而不能超越它对停连的固定要求,不能打破它的格式;语节一定,在诗的格律要求上表现为各句中词的疏密度大体相近。

不同的格律,有不同的语节安排,我们试以五言诗的绝句为例,看看在朗读中怎样把握它们的语节。

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有人主张五言诗为三个语节,作为吟诵是可以的,作为朗读,如果把第三、四个音节划为一个语节,而让第五个音节独立支持一个语节,会发生三个问题:其一,形成三、四音节与一、二音节等同,或形成三处拖腔,或三处均不拖,显得相当单调,五绝仅四句尚好一些,若五律、五古等句句如此,更觉呆板;其二,第五个音节独立支持一个语节,容易给人以隔断感,特别是“闻啼鸟”、“知多少”这类句子,把“啼鸟”、“多少”隔断,诗意不清,诗味也显不足;其三,分为三个语节之后,形成二、二、一的格式,前两个语节词的疏密度一样,后一个语节就一个音节,这就势必得把前两个语节加快些,后一个音节放慢些,这样朗读,使前两个音节不敢伸展,末一个音节必须延长,诗的意境、韵味便被削弱了。

我们认为,要重视诗句里五个音节的关联,从语法构造上分析它的各种排列。

而在这方面,划分为两个语节就方便得多。

一是减少拖腔,第一个语节可有延长音,第二个语节词密,后面却有停顿,既不急促,又不必太拖;而是增强韵味,在句腹上安排一个延长音,造成“二、三”的格式,可以更好地展现意境、体味诗情,不必待全句结束再去回味;三是立足全诗,即由于一句只两个语节,很有利于对各个诗句具体而灵活的处理,克服表达上的呆板。

韵脚一定,在朗读时,出于音韵的需要,必须给韵脚以呼应,不可含糊带过。

在韵脚不是重音的诗句中也要适当比其他音节读的响亮些,韵脚的呼应,不但有语气的色彩问题,也有基调的烘托问题,更有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的问题,既不必逢韵必扬、就重,也不应轻视韵脚的作用。

平仄一定,在朗读中,我们不必追溯入声、沿用古韵。

平仄是很重要的问题,古人作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相当严格,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粘等等。

平仄的对应,本身就可以使语势变得错落有致。

所以只需要我们在诵读时平仄诵读饱满到位,不能有吃字的现象即可。

(二)诗歌的解读与诵读技巧例析有了以上基本的原则之后,就进入具体诗歌的解读和诵读的环节,解读是老师的基本功,而如何把诵读技巧和解读联系起来,则是很多教师迷惑之处。

下面就以大家非常熟悉的《静夜思》为例谈谈如何讲诗歌解读与诵读技巧进行有机的结合。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题目中一个“静”字和“思”字,点明了这首诗的意境与基调—静谧与怀想,所以在诵读时,声音音量偏弱,音色柔和,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正是在这样的静谧夜晚,看着窗前的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许是父母,也许是情人,也许是友人,甚至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所以在语气上,要有那种怀想之感,语速缓慢,就像眼前一个个画面在逐步展开。

另外,因为整首诗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所以在诵读前还需要激发起自己的诗情,激发诗情不是说自己一定也要处在和作者一样的处境,而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以便在诵读时能够快速调动自己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所以在诵读时,“光”、“霜”作为逻辑重音,应该有所突出,但更重要的是“疑”这个情感重音的表现,根据逻辑重音从属于情感重音的原则,所以这个“疑”字要去重点渲染,但不能简单的用音量加强的方法,因为这里是怀疑的语气,其实是作者内在心灵迷蒙的外显和思想情绪的蓄积过程。

所以可以采用弱读加强法。

在语势上,“床前明月光”平起,“疑是”涨潮起式,“地上霜”落潮收式,表现内心的迷蒙和清冷。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所以在诵读“举头望明月”这一句是应该从前面的迷蒙和清冷情绪中出来,在语气和语调上和前面两句有一个变化,应该强调“举头”和“低头”动作感的同时还有情绪的变化,“思故乡”把每个字音拉开,低走,缓收。

这样才能把思乡的情绪一直拉到远人身边,以此境感受彼情,以我口抒发我心。

总而言之,对于古诗词的解读和诵读,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的方法和技巧,不必说让每个孩子能够吟诵古诗词,只需通过我们的诵读和引领他们诵读,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多留下清脆而优美的声音,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因为诵读让她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优美而笑脸莹莹,足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