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莫高窟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莫高窟
的生活气息。
反映古代社会风貌
壁画中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 生活和人物形象,对于研究古代社 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融合多元文化
莫高窟壁画在表现佛教文化的同时 ,也吸收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 多种文化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 魅力。
塑像造型艺术特点分析
塑像造型生动传神
莫高窟的塑像注重人物的神态和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刻画和传 神的塑造,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有力的排比
文章还运用了有力的排比手法,如“有的慈眉善目,有的 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使得语言更加有气势和节奏 感。
PART 03
莫高窟艺术特色探讨
REPORTING
壁画内容及其反映的历史文化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
莫高窟壁画涵盖了佛教故事、历 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既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也有浓郁

塑造手法多样
塑像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 多种塑造手法,既有立体的造型
效果,也有教 艺术的传统,又融入了中原地区 的雕塑技艺和审美观念,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筑风格与布局规划
建筑风格独特
莫高窟的建筑风格以洞窟为主,结合山势地形进行布局,既体现了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也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 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蒋勋,1947年生,福建长乐人,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 。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历史系、艺术研究所,后留学巴 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 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2023最新-《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

2023最新-《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

《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那你知道敦煌莫高窟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莫高窟》赏析【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莫高窟》赏析篇一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

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

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

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

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

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莫高窟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莫高窟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莫高窟》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莫高窟》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莫高窟》教学反思《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

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

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

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

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

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

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

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莫高窟》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莫高窟》教学反思《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

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

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

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

《莫高窟》教学片段与评析

《莫高窟》教学片段与评析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鞠僖格【关键词】《莫高窟》教学片段评析【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0055-02《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致、条理清晰,大量运用了四字词语和排比句,用词精妙、句式整齐,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

执教《莫高窟》这篇课文时,笔者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表达运用为重点,通过体验、熏陶、理解、感悟,将内容感悟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一、朗读,发现独特的表达方法【片段一】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什么,还要关注课文是怎样写,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是什么;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更要关注语言形式、结构特点,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语言、品语言、用语言。

《莫高窟》课文

《莫高窟》课文

《莫高窟》是一篇介绍我国敦煌莫高窟的课文。

课文中详细描述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彩塑和壁画。

首先,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它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

接着,课文描述了莫高窟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它所在的干燥气候和自然环境。

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莫高窟中的彩塑和壁画。

彩塑是莫高窟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壁画则是莫高窟中的另一大亮点,面积巨大,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最后,课文总结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强调了它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欣赏到敦煌莫高窟中的珍贵文物,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还可以学习到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景点或艺术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课文及教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课文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

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学会本课生字,注意辨认“绣”“锈”字形的异同,读准文中的多音字“佛”。

2、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提炼关键词,给文章编写段落提纲。

3、品味用词,关注句段特点,感受莫高窟彩塑的精妙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藏经洞的藏品丰富,产生民族自豪感,并据此背诵有关段落。

4、尝试学习运用本文过渡自然、用词精妙、排比丰富等写法,将景物写具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前置性作业: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七彩词语:威风凛凛慈眉善目惟妙惟肖精妙绝伦举世闻名漫天遨游啧啧赞叹宏伟瑰丽断崖绝壁无能3、理清文章脉络,试着给文章列提纲。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评课稿1. 引言《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评课稿将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对《莫高窟》这篇课文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 课文内容概述《莫高窟》是一篇科普性的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莫高窟的描述和插图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并且领略其中的壁画艺术和佛教文化。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莫高窟的地理位置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郊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石窟艺术宝库。

2.2 莫高窟的历史渊源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多个王朝的建造和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这些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

2.3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主题为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有浮雕、彩绘、线描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2.4 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壁画的精美程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上。

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认识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赏析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倾听力,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4. 教学方法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问答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可以问:“你知道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吗?它为什么成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宝库?”4.2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可以要求学生逐段理解和概括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课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课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 窟》课件
目 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艺术特色探讨 • 历史文化价值挖掘 • 跨学科知识拓展与延伸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 简介
莫高窟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 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段落二
详细描述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运用生动的描绘和修辞手法,展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 精湛的制作技艺。同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壁画和塑像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段落三
阐述莫高窟的文化价值。从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多个角度探讨莫高窟在中华文化传承 和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词语解释和运用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 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 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 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 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莫高窟》一文主要介绍 了什么?你对其中的哪些 内容最感兴趣?
问题二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关于莫 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价值?你如何理解这些价 值?
问题三
文章通过哪些写作手法来 描绘莫高窟的美丽和神秘? 这些手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唐朝盛世背景
01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

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

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

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

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

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

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

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

这是美的世界。

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

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

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

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

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灵的浸润,已经赋予其美学、史学和哲学的意味,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与作者一起为之喝彩,为之激奋,为之感叹,为之低徊。

这是一种宏大的美,是作者对鲜活生命力的深情呼唤。

莫高窟的底蕴显然不止这些。

作者用一个摄影术语景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莫高窟的立体存在。

故事、艺术、历史、文化这里都能找到,但又不是其中任何单纯的一种,它是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去观照的。

在这里,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互相观照,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和谐交融。

接下来则以排比句式把握莫高窟的复杂和神奇: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这些比喻奇妙新颖,神采斐然,饱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内心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秋雨先生为我们写出了他自己心目中的莫高窟。

它的精魂是美自然的美、精神的美、人性的美、艺术的美。

当作者将其亲历的其他几个佛教艺术圣地讲解员的古怪道德课程作为铺垫和对照,笔锋一转,忧虑地告知读者: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行文的跌宕起伏,终于显示出作者的精神走向,他深情地呼唤: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我们,是飞天的后人!这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警醒。

本文在语言文字上也富有特色。

作者深谙疏密有致的艺术辩证法。

仔细地领会一下《莫高窟》,我们会真切地发现其语言细密而不拖沓,朴素而不滞板,是异常洁净洗练的。

随着作者的感情波澜,文字也摇曳生姿,单就那段追怀盛唐气魄的文字而言,就让人惊叹。

行乎所当行,止乎所不可止,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徘徊在莫高窟这样的艺术天地里,作者无意于语言上的雕饰,而是致力于语言的朴素和
文义的明哲,浑厚中透出灵动,文字与描写对象莫高窟的博大精深相生相谐,浑然一体,从而营造了一种大散文的气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