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6.3.1)--陶瓷

合集下载

中外工艺美术史知识点

中外工艺美术史知识点

中国工艺陶瓷原始社会的陶1,彩陶距今六千---四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在黄河流域最为密集,最早的彩陶在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

一些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红色的陶器,用手捏制而成。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彩陶是原始人类生活的主要日常生活工具,也是新石器时代杰出的美术制造。

2,彩陶文化新石器时期晚期彩陶盛行,该时期的文化称彩陶文化,又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而且仰韶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3,仰韶文化(一) 半坡形彩陶半坡类型,距今约六千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代表,在陕西关中心向四周发展,以鱼形纹彩陶大盆和葫芦口尖底瓶为代表,卷唇圜底盆,小口尖底瓶葫芦形的陶器,以彩绘最为特色,多用人面纹和鱼形纹等动物纹和三角纹,折线纹等几何图案进行装饰。

半坡型的代表器物有人面纹盆。

旋纹双耳尖瓶底,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有双耳,双耳除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的作用——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垂直,尖底便于下垂于水中,造型设计可谓美观实用。

(二)庙底沟型彩陶庙地沟型,距今五千年前,以河南陕县庙地沟的发现最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大口鼓腹小平底钵,色彩以黑白施装饰,纹样多用曲线与圆点和鸟纹花瓣纹样的彩陶器。

4,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距今约有4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主要受仰韶文化的影响发展起来的,装饰纹样以点和螺旋纹形状最为出色,点之外围有螺旋纹,内彩特别的发达,纹样布满全体,从器口到器足,有丰满荣褥之感,归纳起来具有三个特点:满,纹样满饰:内彩;点与螺旋纹。

彩陶的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半山型彩陶半山型,以甘肃宁定半山的发现为代表。

器形主要在球型的基础上扩肩,鼓腹的广肩鼓腹的彩陶罐。

纹样色彩多是富有变化的红黑相间,纹样用漩涡纹组成的纹样和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形成双关效果。

其艺术风格精巧繁密,饱满凝重,从造型和装饰来说,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也是达到了彩陶工艺的顶峰。

工艺美术史 4 魏晋南北朝

工艺美术史 4 魏晋南北朝
具有鲜卑族的造型
18
女陶俑 南朝
女陶俑眉目娟秀,削肩细腰,头梳 高髻,身穿束腰微露足尖的长裙。 面带微笑,拱手而立,体态端庄, 看上去给人以温柔和顺的感觉。
供养人立像
19
陶质镇墓兽 北朝 该兽为人面兽身,是早期镇
墓兽的较完整形态
陶质骆驼佣 北朝
20
第三节 染织及服装工艺
一、染织工艺
魏晋南北朝的染织工艺,继汉代之后,仍以丝织工艺的 成就最突出,刺绣技艺有所提高,绣像出现。
铜镜铸作纤巧,图案工整, 装饰纹样多用浮雕手法。铜 镜以圆形为多,镜钮矮扁, 顶部尽平,纹饰主要沿用汉 镜的风格。
南北朝 龙虎镜
龙虎镜是魏晋较典型的铜镜之 一,龙虎对列,龙常为一角四 足粗身细尾,与虎形相称
32
晋 四叶八凤镜
三国 鎏金神兽镜
33
铜铸佛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品种,在制铜工艺 上是个突出的转变。
1、丝织
魏晋时期的丝织工艺,以四川生产的“蜀锦”最著名。 锦有禽兽纹,几何纹,联珠纹,菱花纹,忍冬纹等。
织锦除主要供国内统治阶级享用外,还是对外交流的 重要物品,其纹饰图案呈多元化的风格,能体现出中外 文化的交流。
21
对鸡对羊灯树纹锦
锦面上的灯树,是受西方生命树的
影响,鸡、羊则又与“吉祥”谐音,
“胡王”联珠纹锦
13
东晋晚期开始成功烧制的黑瓷以及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 的白瓷,也是这一时期制瓷工艺的新成就。
2、黑瓷
黑瓷以东晋德清窑烧造的最著名。胎色 浅褐或紫红,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器 型多样,有盒、壶、罐等。
黑瓷鸡头壶 东晋 器形完整,风格古朴,釉色莹润匀净,
此壶是德清窑黑瓷的代表作
黑瓷唾壶 东晋 唾壶盘口,束颈,扁圆腹,平 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 及底。此壶亦属德清窑制品

中国工艺美术史—6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工艺美术史—6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陶瓷工艺 第三节 画像砖 第四节 染织工艺 第四节 金属工艺 第四节 漆器工艺
概述
汉代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战乱的时代,社会经 济、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1、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中最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的完成,它替代了铜器而制作出 各种生活器皿。
龙虎镜
兽形生肖镜
新疆克孜尔石窟
克孜zī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现有洞窟236个,其中有70余窟壁画保存完 好。石窟壁画内容以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壁画风格具有鲜 明的西域特色。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 窟麦积山位于甘肃 省天水市东南约35 公里处 。山峰的西 南面为悬崖峭壁, 石窟就开凿在峭壁 上,有的距山基二 三十米,有的达七 八十米。在如此陡 峻的悬崖上开凿成 百上千的洞窟和佛 像,在我国的石窟 中是罕见的。
金属工艺
1、在金属工艺中,一般日用器皿都被青瓷所代替,唯有铜镜尚有特色。 2、浙江绍兴的铜镜,多采用浮雕的手法,表现立体的效果,题材多为人神车马、神 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漆器工艺
1、由于战争混乱,这一时期的漆器已不如汉代那样发达。同时,由于 陶瓷生产发展 很快,许多生活用品都可以用陶瓷代替,因此漆器的生产就相对减少。但漆器制作 技术方面仍是向前发展的。 2、漆器工艺:夹纻造像、斑漆、绿沉漆。
莲花和忍冬: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花草纹样。从商周到 六朝以前是以动 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唐代以后则是以植物纹为题材的装饰阶段,而六朝时期则 是一个重要的过度时期。 这也反映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 在发展和变化, 人们的审美逐渐摆脱宗教和神话思想的束缚,、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了思 想上的解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及真题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史》笔记及真题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美术——《中国⼯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一、概说1.背景(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个⻓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2)这⼀时期是⼀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各⺠族⼈⺠四处迁徙,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促进了⼿⼯技艺的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战争频繁,⼤量⼈⼝和⼯业技术⼒量不断向南转移,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改变了⻓期以北⽅为⼯艺美术⽣产中⼼的局⾯,⼯艺美术⽣产的重点,开始从北⽅转向南⽅。

2.⼯艺发展的表现(1)⼿⼯业⼯⼈已具有⼀定程度的独⽴和⾃由。

促进了⼯艺品种的发展。

(2)北⽅战争频繁,促进了南⽅的开拓和发展,⼯艺美术⽣产的重点从北⽅转向南⽅。

(3)佛教的流⾏,促进和扩⼤了国内外的交往。

(4)印度僧⼈和⻄域⼯匠为⼯艺⽂化带来了新的成分。

我国吸收并加以消化,创造出了新的⻛格。

二、陶瓷工艺⼈们在陶器制作的⻓期⽣产实践中,致⼒于胎料的精选,窑的改进和⽕度的掌握,把陶器制作得更精致,质地更坚硬细密,以提⾼实⽤性能和外观的纯洁度,因⽽产⽣了瓷器。

1.⻘瓷(1)陶和瓷的区别:①原料不同,陶器⽤黏⼟;瓷器⽤瓷⼟。

②烧窑⽕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800℃左右;瓷器较⾼,12000℃左右。

③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敲击有⾦属声。

(2)产地及其系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产地,主要是以浙江地区为中⼼。

浙江地区的瓷窑,⼤体上可以分为四个系统。

①曹娥江地区的越窑。

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六朝⻘瓷中的翘秀。

②东部瓯江地区的瓯窑。

瓯窑制品的含铁量较越窑低,胎⾊较⽩⽽釉呈淡⻘⾊。

③⻄部⾦、衢地区的婺窑。

婺窑制品含铁量较⾼,故胎⾊泛红,为了取得较好的⾊彩效果,运⽤了化妆⼟。

④北部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

烧制⻘瓷、⿊瓷。

(3)⻘瓷的造型①盘⼝壶。

⿎腹,细颈,⼝呈盘形,因此得名(如图6-1所示)。

②鸡头壶。

是具有时代特⾊的⼀种壶式。

它在盘⼝壶的基础上,肩的⼀⾯加饰⼀个鸡头,另⼀⾯安置把⼿,上接盘⼝(如图6-2所示)。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以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陶瓷的发展过程:
1. 先秦时期:此时期的陶瓷大多用于生活用具,如鬲、鼎、壶、盂等,样式以简约为主。

2. 汉唐时期:此时期的陶瓷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各种陶瓷器具不断地出现。

汉代黄釉和唐代三彩都是非常著名的陶瓷器种类。

3. 宋元时期:此时期的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瓷器制作的巅峰。

宋代官窑和元代景德镇窑瓷器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4. 明清时期:明代以景德镇窑、宜兴紫砂推行工艺技能,并创造了“臞仙”、“素三彩”等开创性的艺术形式;清代以宜兴描金陶器、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代表的装饰技法,提高了陶瓷工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5. 现代及当代:1920年代,经过改革,陶瓷工业发展迅速。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陶瓷进入了现代化的制造阶段,同时,也逐渐开创了一些新型瓷器的艺术风格,如现代简约风格、民族复古风格以及欧美艺术风格等。

总之,中国陶瓷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和风格,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的陶瓷、商周时期的陶瓷、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的陶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唐宋时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陶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难点:理解陶瓷工艺的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系列陶瓷作品,引发学生对陶瓷工艺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陶瓷的了解。

2. 讲解: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陶瓷工艺的发展变化。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幅陶瓷工艺作品的分析报告,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

六、板书设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一件自己喜欢的陶瓷工艺品,了解其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故事。

答案:略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时期的陶瓷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识别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环节不够充分。

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三节
一· 引言
陶瓷
二· 南方的青瓷和黑瓷
三· 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引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 的前景自从东汉发明瓷器以来,我国瓷业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发展,在两千年 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瓷业高潮迭起,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著名窑场和不朽名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南方烧造青瓷的窑场迅速 增多,烧造规模扩大;北方于南北朝时期烧制成功白瓷。白瓷的烧造成功 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大事,它为陶瓷美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 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 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 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 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 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青瓷刻莲瓣纹 单柄壶
青瓷印纹洗
青 瓷 褐 斑 罐
青瓷贴花唾壶
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北朝青瓷施玻璃质釉,比南方青瓷釉厚,光泽更强,呈灰绿色或黄绿色。 多数只在肩部或中腹以上施釉,成蜡泪状的流釉现象比较普遍。 用线刻、贴塑等技法作出忍冬、莲瓣、联珠、禽鸟、兽头、神仙人 物作装饰,如河北景县封子绘和祖氏墓中出土的仰覆莲花尊,颈的上 端堆贴6个姿态不同的飞天,中部为宝相花图,下端是四个兽头和两 组蟠龙,肩部六个直系,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上段3层,每 层依次递长,第3层莲瓣最长,瓣尖向外微卷,每瓣还加饰一片下垂 的菩提叶,下段仰莲两层,丰满肥壮。器腹以下收缩为向外微撇的高 足,堆塑加刻划作出两层覆莲。器上有盖,与器身协调,也作出莲花 装饰,与南方青瓷莲花尊相比更显得宏伟气魄,并有金银捶揲的效果 。经化学测试分析,北朝青瓷原料与南方根本不同,属北方瓷土。青 瓷工艺虽不如南方成熟,但独具风格,为隋唐时期北方瓷器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六朝青瓷与带彩瓷器(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六朝青瓷与带彩瓷器(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六朝青瓷与带彩瓷器(三)
五胡⼗六国地图
西晋虽然⼀度统⼀了中国,但不仅⼜变成偏安江左(东晋)的局⾯。

那时⼀边是南⽅东晋的统治地,⼀边则是所谓“五胡⼗六国”的统治地(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

⼗六国是指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前赵、后赵、夏、成汉、前燕、后燕、前秦、后秦、西秦。

后⼈为了便于记忆,归纳成为⼆赵、三秦、四燕、五凉、夏、成汉)。

东晋、⼗六国的混乱局⾯持续达⼀个世纪之久,屡经战乱,最后⼜变成了所谓的“南北朝”时期。

武平六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地⽅窑场继续⼤量⽣产青瓷。

多年来陆续在各地发现不少墓葬中,都有这⼀时期的瓷器。

例如带有南朝
的“元嘉(宋)”、“天监”、“⼤同”(梁)与北朝的“武平”(东魏)等年号的墓中出⼟器物不胜枚举。

其中已发表的如武平六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与武平七年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曾出⼟有⼀批瓷器。

著者所见如武平七年北齐⾼润墓与武定五年东魏赵⽒墓出⼟的⼏件青瓷器,它是南北⽅共同⽣产的⼀种⼤型青瓷器。

如湖北武昌南齐永明三年墓、江苏南京梁朝墓以及河北封⽒墓均出⼟有这样莲花尊。

由于当时南北各地盛⾏佛教,表现在陶瓷器上的同样是佛家惯⽤的莲花装饰,有模印、刻花、贴花等多种技法,并加以飞天做贴花装饰,器形稳重,⽓魄雄伟。

它们正是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青瓷典型。

上述出⼟瓷器中,值得注意的是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的⼏件青釉绿彩罐及瓶和黄釉扁壶。

这些都为研究当时的制瓷⼯艺和⾳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瓷兔形水盂(三国吴,高 10.1 厘 米) 魏晋南北朝,神仙、宗教思 想弥漫,但艺术品中,仍不乏生东晋,高 22 厘 米) 羊、祥同音。因此,在古典 艺术里,羊被一再表现,主要的 原因应是对吉祥的渴望。
青瓷鸟形杯(三国吴,高 6.1 ,口径 10.5 厘米) 鸟头似鸽,展翅翘尾,两 腿腾空,作飞翔状,颇有神韵。而尾可 做柄,将观与适用结合巧妙。同样作品 也见于两晋。
3 、装饰
变化—— 三国西晋较精 而后相对粗放
手法—— 刻划 题材:几何纹(弦 纹)、 莲瓣、卷草 流行:东晋南朝
青瓷刻莲瓣纹单柄壶(南朝,高 21.5 厘米) 莲瓣纹流行始自东晋,与佛教 的传播有直接关系。腹部刻出的优美 的卷草则与忍冬纹形态接近。
刻莲花、莲瓣纹
印花 题材:几何纹(联珠、网格) 流行:西晋最早流行,延用南朝
1 、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兴起——北魏中期 窑址——河北、山东,数量少,面积小 青瓷——
特点:胎厚质粗,釉偏黄,易剥落 与南方的差异
造型:雄放挺拔,较多空间变化 装饰:精品立体化、繁缛华丽 西方因素——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钟爱
青瓷六系盘口瓶(北周,通高 32.5 厘米)
北周手工业落后于北齐。反映于陶瓷,在 北周墓葬、遗址中的发现就远少于北齐, 故这件器物更显珍贵。
堆塑 代表:堆塑罐(谷仓罐、魂
瓶)
流行:三国西晋越窑
三国晚期最精 造型:圆雕式楼阁、庭院、 仓廪、主仆、乐舞、禽畜俱 全,仙人、佛像
青瓷堆塑罐(三国, 260 年,高 47 厘米)
那时,青功瓷用明:器样殉式葬多品样,但制作最精美的
还是堆塑罐,此罐上还有纪年,就更显珍贵 。
三、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青瓷印纹洗(西晋,高 23.7 厘米) 腹外装饰的就是联 珠网格纹。这样的联珠纹制作简便,是用小管戳出的。洗 腹还贴有那时常见的铺首衔环。
贴花 制作:以阴模做成阳 纹,贴到器表 题材:动物、人物 流行:三国西晋
青瓷贴花唾壶(西晋,高 14.8 厘米) 装饰只在腹部,先做出的是刻出的弦 纹,后做贴花。贴花题材是仙人神兽 和祥云朱雀,两个一组,共三组。
化妆土:含铁低,反复淘洗 ,细腻的白色瓷土。以其泥浆施挂于 坯体,遮覆较深的胎色或较粗的表面。 能使胎料较差的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德清窑——
位置:浙北德清
时代:始于东汉
隋唐衰 落
宋代停 烧
品种:黑瓷为主
精致
且较
黑瓷盘口壶(东晋,兼高烧24青.9 厘
米) 器形周正,装饰简洁,釉色
漆黑瓷。黑瓷汉以有之,但在东晋
以前,如此成功的作品却见不到 。
越窑—— 位置:浙江东北部绍兴、宁波 时代:始于东汉,终在北宋 发展:三国至西晋发展迅速 三国,胎灰白,釉青色; 西晋,胎灰或深灰色,釉色青灰; 东晋南朝,盛况不再;低靡延续到唐代前 期
2 、造型
种类——
餐具、饮器、文具、照明器、盥洗器、溺器、明器
褐斑 制作:釉上以高铁料点染 流行:三国后期出现,东 晋南朝使用更多
青瓷褐斑罐(东晋,高 29.3 厘米) 褐斑 出现在口沿,共四组,东晋时代,褐斑很 流行,褐斑的这种分组装饰方法也很流行 。
彩绘 昙花一现
青瓷釉下彩绘盘口 壶(吴末晋初,通 高 32.1 厘米) 画的 是仙人神兽和云气 等,但贴出的却有 佛像,是神仙思想 依然流行,佛教也 在传播的反映。
青瓷鸡首壶三种(左:西晋,高 9.6 厘米;中:东晋,高 18.7 厘米; 右:南朝,高 14.7 厘米) 三国西晋,鸡首瓶基本出现在江浙,以后 ,南方常见,北方也有。而其早期的无柄造型也确实似罐。
羊形烛台——出现于三国晚期,流行东晋 变化:早期丰满,端庄 晚期清秀,灵动
青瓷羊形烛台两种(左:西晋,高 19.5 厘米 ;右:东晋,高 14.3 厘米 ) 中国人重视照 明器夙有传统。三国两晋的青瓷照明器也常 常比其他器物考究,原因应是它们既可实用 ,又能陈设。
青瓷刻花扁壶(三国吴,高 23.2 厘 米) 秦汉已见扁壶。此壶双系竟做鼠 形,而上腹的刻划图案也不详其名义。 图案下的刻字表明它产在上虞。
青瓷薰炉(西晋,高 19.2 ,盘径 17.5 厘米)此墓出土宜兴窑青瓷数十件。 主人属著名士族。薰炉可薰香,又能 取暖,是六朝豪门常见的用品。
重要特点——形仿动物
新器形——托盏 饮茶、饮酒难确证(唐人称饮茶托盏创制于中唐)
青瓷刻莲瓣纹托盏(南朝齐,高 10.7 ,托径 15.5 厘米) 说 东晋南朝的托盏用于饮茶只是或然性判断,理由不外江南是 茶的原产地、东晋南朝饮茶风盛。
新风气——清秀修长 鸡首罐、瓶(三国到初唐)
变化:由矮趋高,由罐而瓶
其他—— 东晋南朝: 江西洪州窑,湖南湘阴窑,福建怀安窑、磁灶窑,四 川青羊宫窑、邛崃窑,占据当地市场份额 面貌: 受越窑等影响,但有地方特色
1 、代表性瓷窑
瓯窑—— 窑址:浙江南部温州 时代:创于东汉,终于元 品种:青瓷,釉色淡青
婺州窑—— 窑址:浙江中西部金华、衢州 时代:始于东汉,盛于唐北宋 ,终于明 品种:青瓷、酱色釉、黑釉 装饰:化妆土
青瓷虎子(西晋,高 20.8 厘米) 虎子,已见于战国青铜器。它常被视 为男性的溺器,但也有专家说它还可 做盥洗器。
青瓷辟邪形烛台(西晋, 315 年款,高 11.2 厘米) 辟邪体型类狮,是汉代在 西方影响下的中国神兽。作为青瓷烛台, 它在西晋最盛。
青瓷熊形尊(西晋,高 8.5 厘米) 此时的青瓷,熊形极常见,或为器足,或做 器形,但表现的总是幼熊,总在强调其可掬的憨态。
第三节 陶瓷
一、概说
种类——餐饮器、存贮器、盥洗器 、文具、明器等
装饰——刻划、模印、贴花、堆塑 、点染、绘画
品种——青瓷(主流)、黑瓷(普 遍)、白瓷(创造)
中心—— 南方:主产地,质量代表 北方:瓷器起步晚,量少质低 ,文化内涵丰富
二、南方的青瓷及黑瓷
浙江—— 中心:东北部、南部、中西部、北部及江苏南部 发展: 三国西晋繁荣 后转萧条,生产规模缩小,器形减少,装饰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