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简称室速)是指发生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的快速连续性室性异位激动。自发者异位激动须连续≥3个,程序电刺激诱发者须连续≥6个,且频率≥100次/分。90%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见于冠心病及各种心肌病。10%左右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要点】

1.原有心脏病的症状及体征。

2.大多数为阵发性,发病突然,经治疗或自限性突然消失。发作时的临床表现随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频率、持续时间,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功能的状况等因素变化而不同。少数症状轻微,多数突发心慌、胸闷、恐惧、颈部发胀及跳动感、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呼吸困难、肺水肿、晕厥,甚至导致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而猝死。

3.体征:心率波动在150~220次/分,节律多较规整。颈静脉搏动强弱不等,间歇出现较强的颈静脉搏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有时可闻及与房室分离有关的炮轰音。可出现低血压。

4.心电图:

(1)宽而畸形的QRS波连续出现≥3次,节律基本规则,频率≥100次/分,ST-T与主波方向相反。

(2)P波与QRS波无关系,形成房室分离;室率>房率,但因P波常融于QRS波中,难以辨认。

(3)完全性或部分性心室夺获;窦性激动可完全夺获心脏,表现窄ORS波,其前有P波P-R >O.12 s;窦性冲动与异位激动同时兴奋心脏时表现为部分夺获,图形介于室性与窦性之间称室性融合波。

5.分类:临床上常将室性心动过速分成以下类型:

(1)根据室速的QRS波群形态分成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根据室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分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前者为心动过速持续时间短于30 s;后者为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超过30 s或虽未达到30 s但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需立即终止发作者。

(3)根据有无心脏病变分为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4)根据发作方式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6.诊断:下列心电图的改变支持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1)心室夺获;

(2)室性融合波;

(3)房室分离;

(4)胸前导联QRS波方向呈同向性;

(5)QRS波时间 >0.14 s;

(6)QRS波形态心动过速呈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1、V2导联r波时间 >40 ms或V6导联出现qR、Qs、Qr型;右束支传导阻滞时,V1导联呈单向或双向波(R > R')或V6导联呈Rs、QS、QR、QS有切迹。

【治疗程序】

l.立即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复律、程控心脏电刺激、导管消融、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外科手术)。 2.尽力消除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因。

3.积极治疗原发病。

4.努力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

5.注意防治心脏性猝死。

【处方】

处方1终止无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1)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st;

继之利多卡因500 mg

5%GS 250 ml

Sig:静滴(1~4 mg/min)。

(2)普罗帕酮35~70 mg(或1~1.5 mg/㎏)

5%GS 20 ml

Sig:静注st。

或普罗帕酮210 mg

5%GS 250 ml

Sig:静滴维持(0.5~1 mg/min)。

(3)胺碘酮150 mg

5%GS 20 ml

Sig:静注(15 mg/min)st。

处方2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选用:

苯妥英钠0.125~0.25 g

5%GS 20 ml

Sig:静注(5~15 min缓慢注入)st。

或苯妥英钠0.125~0.25 g

5%GS 100 ml

Sig:静滴st。

处方3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部分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可选用:

维拉帕米 5~10 mg

5%~10%GS 20ml

Sig:静注(缓慢)st。

【警示】

1.室性心动过速治疗一般遵循的原则:

持续性心动过速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需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但有症状的也需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症状的可不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时决定何种方式为首选治疗主要决定于心动过速的周长,一般周长小于300 ms病人约50%须给予直流电复律才能终止;此外临床上有显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如伴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黑朦、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症状也首先采用电复律。 2.尽管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植入ICD在室性心律失常中降低心脏猝死最有效,但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最广泛使用的手段。I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均可采用,但I类

在预防及降低心脏猝死方面不明显,甚至有害,宜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索他洛尔。

3.无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的终止可选用处方1中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或普鲁卡因胺,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或直流电复律;利多卡因首剂50~100 mg静注,90~120 s推完,无效15~30 min可重复上述剂量,总量不超过300 mg;显效后可改为静滴(1~4 mg/min维持)。普罗帕酮首剂35~70 mg(或l~1.5 mg /kg),5~10 min推完,无效时可隔15~20 min后再增加35~70 mg。有效后改为普罗帕酮(O.5~1 mg/min)静滴维持,总量勿超过280~350 mg/24 h。胺碘酮静注负荷量150 mg(15 mg/min)。静滴:1 mg /min×6h,维持量O.5 mg/min,总量勿超过3 000 mg/24 h。

4.洋地黄中毒者除停用洋地黄及补钾外可选用处方2,苯妥英钠0.125~0.25 g加入5%GS 20 ml中于5~15 min缓慢注入,每隔5~10 min重复注射0.1 g。2 h内不超过O.5 g;或苯妥英钠O.125~O.25加入5%GS 100 ml滴注,总量不超过1 g/d。本药有嗜睡、恶心、呕吐、瘙痒及荨麻疹等不良反应。静注过快或过量可致呼吸停止、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甚至心脏停搏,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

5.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或部分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是选用处方3的较好适应证,而Ic类、Ⅱ类抗心律失常药及腺苷对这类室性心动过速也有一定的效果。

6.胺碘酮、索他洛尔常作为终末选择药物,普罗帕酮较美西律有效。心功能不全时,应避免应用索他洛尔、氟卡尼;心肌梗死后的病人不宜用莫雷西嗪、氟卡尼;普鲁卡因胺易引起红斑狼疮。

7.单一药物无效时可考虑联合用药,但需注意采用不同类型和作用机制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用药剂量要偏小,注意作用机制协同性和不良反应抵消性。

8.直流电复律:体外多采用150~200 J同步电复律,如首次无效可增至360 J。复律前应给予地西泮或氯胺酮静推。

9.心脏程序电刺激(programm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S):是终止室速有效而快速的方法,主要包括心腔内程序期前刺激和短阵

快速刺激(burst),后者最有效,但由于快速刺激常引起不良反应,常采用比心动过速快5~10次/分的刺激,每阵4~16个脉冲,即使这样也会引起心动过速加速甚至心室颤动。

10.射频消融治疗:对各种心律失常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且心动过速能经心室刺激诱发而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采用射频导管消融。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和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可达90%左右,为首选治疗措施。

11.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属一种终止性治疗,对于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和转复心室颤动防治心脏性猝死有重要意义。

[附]几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1)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dia,ILVT):又称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为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产生机制可能与折返有关,QRS时间常在O.12 s~0.14 s,频率多数在150~180次/分,一般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型,多数电轴左偏,少数电轴可以右偏。维拉帕米可有效终止其发作,故又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对部分病人有效,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高。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一般良好。

(2)特发性右室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dia,IRVT):青壮年起病,室性心动过速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间隙常有与室性心动过速形态学相同的室性早搏。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易诱发。心电图QRS呈左束支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130~210次/分。此类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治疗有效,对维拉帕米、索他洛尔、β受体阻滞剂和腺苷部分敏感,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达95%以上。病人大多数无器质性心动过速,预后一般良好。

(3)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TDP):为一种特殊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它与先天性或获得性QT延长有关。获得性者常见于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心动过缓,服用影

响心室复极的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索他洛尔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此类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前常有长间隙,长间隙后的QT进一步延长,T或U波增宽,当室性早搏落在其前延长的T波终末部,即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晕厥为特征,可进展为心室颤动而猝死。治疗上可以通过纠正病因,提高基础心率来控制或预防发作,而禁用Ia、Ic、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先天性者常与遗传有关,但少数可呈散发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常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因而常在情绪激动及体力活动时发作,临床上也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晕厥和心源性猝死。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发的TDP,可首先考虑应用硫酸镁(MgSO4),部分病人有效。用法:硫酸镁2 g于5~lO min内静注,如无效,可于10 min后重复一次,如TDP消失,仍有室早可静滴硫酸镁,2~10 mg/min,24~48 h;如硫酸镁应用不能终止TDP,则采用其他方法。

(4)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为一种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产生机理与心室异位兴奋点的自律性增加有关。心率通常在60~110次/分,偶可超过160次/分。心动过速的开始与终止呈渐进性,它可发生在早搏后,或当心室起搏点加速超过窦性频率时出现。由于窦房结和心室异位起搏点两者均控制心室节律的可能,因此常会发生融合波或心室夺获。该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如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期间、心肌病、心肌炎、心脏手术以及洋地黄中毒等,发作多为间歇性,少数可为持续性。心室率低于110次/分以下者可无症状,超过130次/分以上者可有心悸、胸闷等症状,极少数可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对于心动过速时心室率较快引起明显症状甚至血流动力学障碍者,或同时存在另一种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者,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或采取其他措施。慢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可用阿托品或心房起搏以消除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

(5)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很少见,与洋地黄中毒密切有关,尤其合并低钾血症和严重心肌病变者。心电图上其QRS波向上或向下交替出现。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停用洋地

黄,积极补钾,同时给予利多卡因治疗。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一、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 (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 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1)。 4.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疗。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0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确定终止室速的方式(见附件2):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和治疗对策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和治疗对策 1.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定义: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所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 (1)右室流出道室速(腺苷敏感性室速) 心电图表现: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图形且II、III、aVF 导联均为R型。 药物治疗: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Ic类的普罗帕酮、钙拮抗剂等。 介入治疗:射频消融。 (2)特发性左室室速(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 心电图表现:右束支阻滞及电轴左偏,偶见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右偏。 药物治疗:发作时采用维拉帕米静脉静推是首选,成人一般5mg 每次。也可以给予普罗帕酮70mg每次静脉推注。 介入治疗:射频消融。 (3)左室流出道室速 心电图表现:与右室流出道室速相似,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V1导联的R波往往显得较宽大,一般而言,如V1的R波时限超过QRS总时限的50% ,R/S的振幅比率大于0.3都应该怀疑为左室流出道起源。 药物治疗:同右室流出道室速。

介入治疗:射频消融。 (4)特发性左室游离壁室速 心电图表现:右束支阻滞,I、aVL呈QS,下壁导联RS,胸前R移行到V3之前。 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可用普罗帕酮、美西律、维拉帕米、胺碘酮等。 介入治疗:射频消融。 2.器质性心脏病室速 (1)致心律失常源性右心室心肌病 其室速心电图表现:左束支阻滞、II、III、aVF导联为QS、rS 或RS波。部分患者可能多行性,甚至合并右室流出道室速。 药物治疗:临床上紧急终止可采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静脉注射,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进行体外电转复。预防发作的药物,首选索他洛尔,其他可以选择胺碘酮、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 介入治疗及ICD治疗。 (2)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患者心肌梗塞后的室速,虽然其可以是多行性的,但绝大多数还是起源于游离壁,因此,心电图特点除了右束支阻滞图形外,只要不是明显地类似于特发性左室室速者,均应该诊断为此型。 药物治疗: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会被用于此型室速,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介入治疗:ICD治疗。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NSVT是指心 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 /min,在30 s内自行终止[1,2]。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是指同一心电图导联中 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伴血液动力 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3]。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 和不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指的是QRS波形态可 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多 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发生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多形性室 性心动过速,QRS波常围绕心电图等电位线扭转,被称为尖端扭转性 室性心动过速(TdP)。TdP常与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延迟复极 密切相关,因此,发生TdP时应积极寻找并纠正相关诱因[4]。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 (二)流行病学1.NSVT:NSVT是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在伴有心悸症状的所有患者中,约有6%为NSVT[5]。由于大多数NSVT患者无症状,仅有50%左右的NSVT患者可重复记录[6],所以难以得到可靠的NSVT流行病学资料。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中,0~3%的健康、无症状的个体发现有NSVT,男性和女性没有显著差别。有报道显示11%的表面健康的老年人有NSVT[7]。多数情况下,NSVT发生短暂,无临床症状。因此,临床上对NSVT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甄别这些看似正常而实际上有潜在疾病的人群,并对合并有NSVT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NSVT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性猝死(SCD)危险性增加的信号,所以对于NSVT患者,治疗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8]。 2.SMVT:约90%的SMVT发生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最为常见。心室收缩功能下降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有45%~59%的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或接受导管消融治疗[9,10]。约有10%的SMVT患者应用当前的临床诊断技术无病因可循,因此称之为特发性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简称室速)是指发生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的快速连续性室性异位激动。自发者异位激动须连续≥3个,程序电刺激诱发者须连续≥6个,且频率≥100次/分。90%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见于冠心病及各种心肌病。10%左右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要点】 1.原有心脏病的症状及体征。 2.大多数为阵发性,发病突然,经治疗或自限性突然消失。发作时的临床表现随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频率、持续时间,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功能的状况等因素变化而不同。少数症状轻微,多数突发心慌、胸闷、恐惧、颈部发胀及跳动感、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呼吸困难、肺水肿、晕厥,甚至导致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而猝死。 3.体征:心率波动在150~220次/分,节律多较规整。颈静脉搏动强弱不等,间歇出现较强的颈静脉搏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有时可闻及与房室分离有关的炮轰音。可出现低血压。 4.心电图: (1)宽而畸形的QRS波连续出现≥3次,节律基本规则,频率≥100次/分,ST-T与主波方向相反。 (2)P波与QRS波无关系,形成房室分离;室率>房率,但因P波常融于QRS波中,难以辨认。 (3)完全性或部分性心室夺获;窦性激动可完全夺获心脏,表现窄ORS波,其前有P波P-R >O.12 s;窦性冲动与异位激动同时兴奋心脏时表现为部分夺获,图形介于室性与窦性之间称室性融合波。 5.分类:临床上常将室性心动过速分成以下类型: (1)根据室速的QRS波群形态分成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根据室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分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指南概要

维普资讯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810653.html, 20年105月第33卷第1期』竺盟,!!:?l?3心房率12mn00O/i开始,当起搏至,获后突然终止t房夺l起搏,可有效地转复房扑为窦性心律。当初始频率不能终常止房扑时,在原来起搏频率基础上再增加12mn必0—0O/i,要时重复上述步骤。终止房扑最有效的起搏频率一般为房超声阴性者,应给予抗凝治疗。也()五导管消融治疗 在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入口之间的峡部进行消融,以阻断房扑的折返环路,可以治愈房扑。消融关键峡部造成双向阻滞作为判断标准,可将房扑消融成功率提高到9%一010%。0扑频率的10一102%3%。若高位右房起搏不能终止房扑,则可更换起搏部位;或在快速心房起搏基础上再增加期前刺激,型起搏器的功能开发便采用了这一技术。一些研究证 新实。食管起搏也常常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鲁卡因经许多研究证实,经普罗帕酮、氟卡尼或胺碘酮治疗的房颤患者中,%一0发生房扑。前瞻性研究表明,房扑152%若胺、依布利特和普罗帕酮有助于提

高快速心房起搏的房扑转复成功率。值得指出的是,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持续性房颤的发生。此外,在房扑转复为窦性心律之前,可出现一段时间的房颤。()扑的慢性期治疗(6三房表)为主要心律失常,峡部消融后持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房扑的发生率将会降低。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成功消融后,其房颤发生率取决于消融前房颤的发作情况。对于仅有房扑 的患者,消融术后随访(81)1 ±4个月,颤的发生率为8;房% 相反,房扑与房颤并存但以房扑为主的患者,消融术后随访(01)月,颤的复发率为3%;以房颤为主的患2±4个房8而者,颤的复发率为8%。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管消融则房6导单纯房扑或以房扑为主要心律失常的患者效果最好。二、非峡部依赖性房扑表6房扑的远期治疗建议与峡部依赖性房扑相比,非峡部依赖性房扑较为少见。多数非峡部依赖性房扑与心房瘢痕有关。累及心房的心脏手术如先心病矫正术、二尖瓣手术或心房迷宫术等是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的常见原因。这种心律失常又称为“ 损伤相关性大折返性房速” 。峡部依赖性房扑可与损伤相关性大折返性 房速并存,而导致多折返现象。这类房扑心电图上的房扑从波形与峡部依赖性房扑波形不同,有相似之处。有些患者但的心电图P波很难辨认,可能与心房肌的大量瘢痕有关,这确诊必须依靠心内膜标测。标测与导管消融: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的难度远远大消融于峡部依赖性房扑。如房扑患者曾有过先心病手术史,则应怀疑为非峡部依赖性房扑,最好到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中心诊治。峡部依赖性房扑常常出现在心房外科手术 前,可与也1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卡尼治疗房扑的长期有效率.I氟为5%。需要强调的是,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扑时0IC必须与B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因是I类药物可原C“ 伤相关性大折返性房速” 存。消融成功与否,损并关键在于识别折返环的关键部位。房缺修补术所致的右心房手术切口,可能是成年人损伤相关折返性房速的常见原因。手术切口常在右心房侧壁,返激动常围绕该切口痕折返。沿折瘢瘢痕下缘到下腔静脉口之间行线形消融,或沿瘢痕上缘到上腔静脉口之间行线形消融,常可阻断折返环,实施起来通但常有一定难度。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由希-浦系统大折返引起 ?多伴发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主要为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冠心病 ?BBRVT 周长往往小于 300 ms,加之患者多数有心功能障碍,因此发作时可致晕厥 ?唯一具有清晰明确折返环的室速 ?希氏束(至少其远端)、希-浦系统和心室肌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 在窦性心律时,BBRVT患者常可见HPS的传导延迟, 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室内传导阻滞。当适时的室上性激动下传, 正遭遇一侧束支的不应期, 则循另一侧束支缓慢下传, 激动心室后再沿着阻滞侧束支逆传回希氏束, 若可继续循另一侧束支下传并持续存在, 则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此时, 希氏束( 至少其远端) 、双束支、浦肯野纤维及部分心室肌构成折返环路。 当室性早搏刺激的短联律间期达到一定阈值时, 左束支的逆行传导进一步延缓以及右束支的前传兴奋恢复, 以至于来自左束支的逆传兴奋可经右束支下传, 完成一次折返过程。持续性的折返即形成束支折返性室速。 室内传导正常的患者在常规心室期前刺激时,约50%可诱发BBR搏动。取决于哪侧束支前向地传导冲动,束支折返激动时的QRS可呈现两种不同的心电图图形 BBRVT的分型: BBRVT的形态取决于折返激动前传的束支 ?最常见的类型:LBBB 型,激动经右束支前传而经左束支逆传导折返 ?少见类型:RBBB型,如激动经左束支前传而经右束支逆传导折返 ?局限于左束支分支间折返性室速的 QRS 波形态亦可表现为 RBBB 型,如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参与的室速,其中伴电轴右偏者为折返激动由左前分支前传,左后分支逆传,而伴电轴左偏者传导方向相反 V3现象 Akhtar等描述了束支折返性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 当心室程序刺激技术用作快速心律失常的诱发方法后,发现单个心室期前刺激(s2)引起心室搏动(V2)后,往往出现一个自发的心室反应V3,称为V3现象。v2与V3的QRS形状相似。V3的发生机制是大折返激动,由左束支逆传至希氏束、右束支,而由右束支-浦肯野系统下传至心室,引起心室激动 BBRVT 的体表心电图诊断标准 ?无特异性表现 ?近期或既往基础心律时,有HPS传导异常的表现,如PR间期延长,室内传导阻滞等 ?心动过速发作时呈明显的室房分离 ?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增宽,时限>140ms ?心动过速发作时的QRS波呈束支或分支阻滞图形 BBRVT 的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标准 ?基础心律时,His电图上可见 H-V间期的延长(>60ms) ?心动过速时可见 V 波前有固定的 His 或束支电位,且 HV间期可长于或等于窦性心律时HV 间期,亦可缩短,但缩短幅度≤10 ms ?心动过速时可见自发的 H-H 或束支电位间期的变化先于心动过速周长的变化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一、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NSVT是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s内自行终止。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是指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 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30s,或虽然<30s,但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指的是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二)流行病学 1.NSVT:NSVT是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 2.SMVT:约90%的SMVT发生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以缺血性心脏病最为常见。 3.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通常发生在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如长QT综合征(LQTS)、短QT综合征(SQTS)、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Brugada综合征或早期复极综合征(ERS)。 4.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最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约为15%,约80%的心室颤动发生在心肌梗死后6h内。 5.电风暴发生率:未植入ICD的患者,电风暴发生捕捉困难,发生率无确切报道。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810653.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9-29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文/纪建君 (大兴安岭图强职工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 1653 [导读]大多数患者常呈短阵发作,可自行终止发作或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 【中图分类号】R541.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42-0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治疗,应包括:①终止发作;②预防复发;③根治治疗。任何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均应把PSVT发生的机制和选用方法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结合起来考虑。此外,还应根据不同类型的PSVT选择药物治疗。 1 终止发作 大多数患者常呈短阵发作,可自行终止发作或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发作。持久发作而症状明显者可用药物治疗,极少需要直流电转复或电起搏治疗。 1.1兴奋迷走神经的治疗 1.1.1适应证兴奋迷走神经可使房室结内慢径路传导减慢直至终止发作,或使频率减慢。由于迷走神经刺激后房室结前向传导阻滞,使前传型房室旁路折返中断。适应证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无高血压病史、窦房结功能良好的年轻人,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开始发作时可采用此方法。 1.1.2方法(1)乏氏动作:嘱患者关闭声门后用力呼气,最好能使胸腔内压保持在 40mmHg正压,并维持10~20s。成功率可达54%。(2)压迫眼球:嘱患者眼往下看,露出占大部分的巩膜,用拇指加压于一侧眼球的巩膜,以刺激球后副交感神经末梢,持续压迫时间不超过15s。切忌过分用力压。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禁用。老年人不宜应用。(3)按压颈动脉窦:让患者取卧位,触及颈动脉搏动,用手向颈椎横突方向加压并按摩。一般先压右侧,一次加压时间不能超过15s。在按压过程中应同时听诊或进行心电监护,如心动过速终止或出现室性早搏或出现窦性停搏时应立即停止按压。切忌同时按压双侧颈动脉。有颈动脉病变者、颈动脉区有血管杂音者、有颈动脉过敏史者及老年人不宜采用。(4)注射升压药物:通过升压反射使迷走神经兴奋。适用于发作时血压降低并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常用的升压药有新福林(去氧肾上腺素)0.5mg稀释于20ml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或用美速克新命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或用阿拉明1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开始为25μg/min,逐渐增加剂量至血压达160/100mmHg左右水平。用药过程中必须连续监测血压,也即边测血压边增加浓度,也应监测心电活动。如出现头痛、恶心、血压达预定水平时(舒张压为90~100mmHg,收缩压不超过180mmHg)或心动过速终止应立即停药。严重不良反应有颅内出血、心室颤动、肺水肿等。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者及老年人禁用。切忌快速注射,这类方法已较少应用。 1.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2.1普罗帕酮(心律平) 为首选药物。文献报告心律平对AVNRT的转复律为100%,北京阜外医院报告为54%;有文献报告AVRT的转复率为81%,北京阜外医院为94%。剂量1.5mg/kg静脉注射后,10min后血药浓度达高峰,20分钟后即下降一半,药效可持续3~4h。一般成人使用首剂70mg,或1.0~1.5mg/kg,用5%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注射时间应大于5min,通常在5~7min。当10min后无效可再重复第2剂量,总量不超过350mg。有效后可改为静脉滴注,0.5~1.0mg/min,或改为口服150mg,一日三次。应在心电监护下用药。如果心律平未能转复,其平均心率也会被减慢。QRS时间延长

室性心动过速的抢救与护理

室性心动过速的抢救与护理 时间:2012年10月20日 地点:急诊科办公室 主讲:聂娜 参加人员:王子欣张倩江菲刘欢王箐陈小倩 记录人:王子欣 聂娜:各位同学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急诊科实习,今天我们的查房 主题是室性心动过速。首先请王子欣同学讲我们的案列资料说一下。 王子欣:陈二毛,女,八十岁。患高血压病四年左右,患者主诉由于 停服降压药物,2012年10月17日下午突感心慌,头晕,全身冷汗 不止,于16:00分被紧急送至我院急诊科抢救。患者来时神智叫清楚, 光反射良好,无皮肤黏膜破损,生命体征:心率205,脉搏:206次 /分,血压:190/122,血氧:96%。初步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遵医 嘱给予心电监测,心律平70mg+NS20ml经脉推注。 16:30 16:40 17:50 17:00 17:10 17:20 17:30 HR 190 185 170 160 153 113 106 BP 180\130 180\125 170\124 143\103 138\108139\77 120\70 病人与17:30分心率血压恢复正常,医生给予舒血宁,丹参,门冬等 药物维持治疗,并做血生化检查,嘱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聂娜:很好,这位患者是以为很典型的突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那么什

么又叫室性心动过速呢,它又有哪些典型的临床表现呢?请张倩回答。 张倩:三个或三个以上成串的室性搏动,室率≥120次/分。 1.轻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出汗;2.重者发绀,气促、晕厥、低血压、休克、急性心衰、心绞痛,甚至衍变为心室颤动而猝死; 3.快而略不规则的心律,心率多在120-200次/分,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不等,可有第一心音分裂,颈静脉搏动与心搏可不一致,偶可见“大炮波”; 4.基础心脏病的体征。。年长儿可诉心悸、心前区疼痛、严重病例可有昏厥、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等。体检发现心率增快,常在150次/min以上,节律整齐,心音可有强弱不等现象。 聂娜:好的,那么当病人在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应该做哪些抢救呢?江菲:药物治疗:①利多卡因100mg静脉注射,如无效则按 0.5mg/kg每分钟重复注射1次,30分钟内总量不超过300mg,有效维持量为1~4mg/min;②普鲁卡因酰胺50~100ng静脉注射,每5分钟重复1次,1小时内总量可达1g,维持剂量2~5mg/min;③溴苄胺5mg/kg10分钟内静脉注射,然后以1~2mg/min;④乙胺碘呋酮150mg 静脉注射;⑤心律平70mg静脉注射;⑥如心电图示室速由R-on-ST 段性性室早引起可先用异搏定5~10mg静脉注射;⑦由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可选用苯妥英钠和钾盐治疗;⑧如系青壮年无明显原因,常以活动或情绪激动为诱可获得明显疗效。但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复发和降低心脏性猝死方面的作用不明显,甚至有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指南 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1. 可有心悸,脉搏脱漏等 2. 听诊心律不齐 3. 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二尖瓣膜脱垂、高血压心脏病等 4. 电解质紊乱,过量烟酒,药物,麻醉,手术等 5. 正常人,心室内假腱索等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 2.动态心电图 3.病因及诱因检查 【诊断】 1. 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大于 0.12s。 2. 配对间期固定(若配对间期不等,可见于多源性室早或

室性并行心律) 3. 完全性代偿间歇(插入性室性早搏例外) 5. 室性早搏可分为单形性,多形性或多源性;二联律,三联律;成对,成串等。 6. 室性并行心律:配对间期不等,相差大于 0.12s;长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是短的两个异位搏动之间距的整数倍;可有室性融合波。 【治疗】 1. 纠正一过性可逆诱因,如电解质紊乱,缺氧,药物中毒等。 2. 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轻患者焦虑与不安;必要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 3. 急性心肌梗死:出现频发、多源、配对、成串或 R-On-T 室性早搏,并非引起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先兆,不主张使用利多卡因,除非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否则不必急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若合并心力衰竭,则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着重改善血流动力学

障碍。 4. 慢性心脏病变:病因治疗;二尖瓣脱垂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心肌梗死后病人频发室早,有过晕厥史,可考虑ICD 或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对室早疗效不显著,但可降低心梗后猝死率、再梗率和死亡率。 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1. 可无症状或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低血压,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2.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可闻及大炮音,颈静脉搏动与第一心音不一致 3. 各种心脏病,冠心病、心急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脏瓣膜病等 4. 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药物中毒等 5. 遗传性病变,长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6. 极少数未发现病因,称为特发性室速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PDF.pdf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VT) ?BBR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由希-浦系统大折返引起 ?多伴发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主要为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冠心病 ?BBRVT 周长往往小于300 ms,加之患者多数有心功能障碍,因此发作时可致晕厥 ?唯一具有清晰明确折返环的室速 ?希氏束(至少其远端)、希-浦系统和心室肌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 在窦性心律时,BBRVT患者常可见HPS的传导延迟, 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室内传导阻滞。当适时的室上性激动下传, 正遭遇一侧束支的不应期, 则循另一侧束支缓慢下传, 激动心室后再沿着阻滞侧束支逆传回希氏束, 若可继续循另一侧束支下传并持续存在, 则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此时, 希氏束( 至少其远端) 、双束支、浦肯野纤维及部分心室肌构成折返环路。 当室性早搏刺激的短联律间期达到一定阈值时, 左束支的逆行传导进一步延缓以及右束支的前传兴奋恢复, 以至于来自左束支的逆传兴奋可经右束支下传, 完成一次折返过程。持续性的折返即形成束支折返性室速。 室内传导正常的患者在常规心室期前刺激时,约50%可诱发BBR搏动。取决于哪侧束支前向地传导冲动,束支折返激动时的QRS可呈现两种不同的心电图图形 BBRVT的分型: BBRVT的形态取决于折返激动前传的束支 ?最常见的类型:LBBB 型,激动经右束支前传而经左束支逆传导折返 ?少见类型:RBBB型,如激动经左束支前传而经右束支逆传导折返 ?局限于左束支分支间折返性室速的QRS 波形态亦可表现为RBBB 型,如左前分支和左后

分支参与的室速,其中伴电轴右偏者为折返激动由左前分支前传,左后分支逆传,而伴电轴左偏者传导方向相反

室上性心动过速自救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810653.html, 室上性心动过速自救法 作者:张海澄 来源:《大众健康》2001年第03期 一位多年不见的小学同学近日来访,称自己被确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两年中已被急诊抢救过5次,每次发作都是突然发生,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胸闷,觉得“心脏快要跳到嗓子眼儿了,怎么呆着都不舒服”。实在坚持不住时,就到医院急诊室,每次都是反复做心电图,静脉输液,折腾半天才能恢复正常。 老同学拉着我的手,让我给他详细讲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发作时有没有自救方法? 我告诉他,临床上像他这样的病人并不少见,平日不犯病时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也可以有特异性改变。引起这种病症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脏传导系统多了一条“旁道”,就像人们抄近路走的捷径一样;另外一种是传导系统分成了两部分,一条快道一条慢道,临床称其为“双径路”。总之都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多了一条路,这样心脏电激动就会在正常传导径路与多余的路之间反复打转转,形成心动过速,心跳可达150~200次/分,甚至更快。因一般来说这类病人的心电图都是呈窄波形,又呈阵发性发作,即突发突止,所以临床上统称其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引发心动过速最常见的诱因是早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间歇”或“停跳”。发生早搏时,患者会感觉心慌、胸闷,落空感,自己摸脉搏可有停跳的感觉。早搏既可引起一阵心动过速发作,也可引起持续发作。当然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同是早搏,有人感觉十分难受,而有人可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应用心律平、异搏定等药物抑制早搏是预防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关键。但有些患者一年也就发作一两次,或几年才发作一次,而用每天服药来预防这偶而的发作显得有些得不偿失。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一旦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必着急。可尝试一下下面的自我急救法。首先,可试用深吸气后屏气或深呼气后屏气的方法,可反复多次。目的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使心动过速终止。这种方法最简单,且常可奏效。如反复几次无效,可试用压迫眼球法,即双眼向下凝视,用食指压迫眼球的上部,手法宜轻,按压10~15次后休息2分钟,再行按压。两只眼睛应交替按压,切忌同时按压两侧眼球。有高度近视或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禁用此法。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可试用手指刺激咽后壁,引发恶心,这样也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使心动过速终止。此外将面部浸入水盆中数秒,或用湿毛巾蒙脸等方法也可能奏效。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经导管消融或臵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蒙、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 (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

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和《ACC/AHA/HRS 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JACC 2006, 51卷,2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臵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1.查找引起室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括缺血、电解质异常和药物中毒等)。 3.经导管消融(见附件1)。 4.臵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器械治疗。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6.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的知情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0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诊处理(急诊室)。 1.明确持续性室速的诊断。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容易出现一些心脑血管的疾病,其中心脏病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病率也是极高的,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心脏病的一种,他总是会导致很多患者突然发生心跳过快,有的时候会引起很多人出现头晕和浑身无力等,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 室性心动过速大多发生在心脏病人中,可造成严重后果,增加病死率。需要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立即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其治疗原则: ①室性心动过速一旦发生,应立即终止发作。 ②消除诱因,注意低血钾,洋地黄药物的使用。

③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心衰,心梗后室壁瘤的治疗等。 ④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在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应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措施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 ⑤防治心脏病猝死。 1.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 终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首选的方法是立即静脉注射抗心 律失常药物,对于单形型室性心动过速或QT间期正常的多形型室性心动过速,一般采用药物治疗,静脉注射。 ①利多卡因;

②胺碘酮; ③普罗帕酮,选择其中之一,有效则可继续滴注上述药物。 多形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方法类似于单形型,但要仔细寻找可能存在可逆性原因,例如药物副作用和电解质紊乱,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在Q-T间期延长时。治疗除针对病因外,可采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静注,或快速人工心脏起搏,忌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静脉给予大剂量硫酸镁,对低血镁及血镁正常的难治性室速和室颤、尖端扭转型室速、洋地黄中毒病人均有效。对没有洋地黄中毒的病人使用镁制剂可能产生低血钾,所以同时需要补钾。 2.室心动过速的非药物治疗 (1)直流电复律原理是使折返环内所有的细胞均被去极化后,产生了心电的同一性,折返环也就不复存在。大量实践证明,直流电复律是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十分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许多情况下应作为首选措施,方便且效率高。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汇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I47.113)。 行药物复律或直流电复律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33卷第1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病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50%以上为预激综合征患儿),也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如Ebstein畸形等。多数发作时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小婴儿表现可不典型,无特殊症状或仅有纳差等。持续发作较久者可有休克、心力衰竭。

2.临床特征:突然发作与突然终止,心率常在160–250次/分之间,心律绝对规则,刺激迷走神经的机械方法和药物可终止发作或使心率减慢。 3.心电图检查。 (1)快而规则的QRS波群。 (2)心律规则,频率在160–250次/分之间。 (3)可见直立或倒置的异位P波,或难以辨认。 (4)部分病例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当伴有预激发生逆传型室上速、心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阻滞时,则QRS波宽大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33卷第1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引起室上速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指南

心律失常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阿-斯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查房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2.03.20 地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陈燕燕石慧李澍君李楠韩佳蓓孙京京李阳王晓瑞韩金兰 霍清娟李淑芳宁鹏茹任玲李孟娟张美娟李芳芳 护士长:今天护理查房以病人33床邵文帅为例,邵文帅男,15岁,室上性心动过速,今天组织大家进行护理查房的目的有三,第一由于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希望通过此次查房,让大家对所学的本疾病知识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实践更加深入的了解疾病的护理相关内容第二发现护理过程中还有许多疾病知识的不足及时改进,为病人提供更加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第三加强护士对专科疾病的业务学习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做好基垫。下面请责任护士李阳汇报病史。 责任护士李阳:邵文帅男,15岁,室上性心动过速,主管医生顾国平,以“间断心慌不适1月余”为主诉与 3.12 08:00自行步入病房,来时神志清,精神尚可,来时生命体征36.6℃P74次/分,R20次/分Bp100/70mmHg,给予急查血常规、血凝四项、心肌酶、肌红肌钙蛋白等,提示异常化验结果:白细胞105.1/g, 心电图:A型预激综合症医嘱给予心内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对症治疗。口服药:阿司匹林100mgPo qd 莲花清文胶囊1.4g Tid Po等。经过以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3.19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患者诉心慌较前减轻;现住院第8天,情绪稳定,心慌较前减轻,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对症治疗。 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有: 舒适的改变:心慌与心输出量的减少有关 护理措施:1.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2.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严格限制探视,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 3.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观察心率、心律等变化,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及设备,并使其处于启用状态。 4.避免诱发因素,如饱餐,受凉,情绪激动及用力排便。 5.护理操作时要轻柔,及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痛苦及不适感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医源性制动有关 护理措施: 1.因患者术后需要沙袋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24小时,所以需及时巡视病房,听取患者主诉,及时满足其合理需要。消除其紧张心理。 2.将常用物品放在患者床头,方便患者取用。协助患者进餐等。 3.把呼叫器放在患者伸手可得的地方,及时了解患者需要。 焦虑与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对治疗及手术缺乏信心有关 护理措施: 1.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各项操作要熟练,取得患者的信任,减轻其恐惧心理。

室性心动过速题库1-1-8

室性心动过速题库1- 1-8

问题: [单选,A型题]患者男性,32岁,反复晕厥4年。发作时伴面色苍白,四肢抽搐。图3-12-1为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应诊断为()。 A.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B.心房扑动 C.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E.心室扑动 心电图的特点为:第1、2个心搏为窦性心律;第3、4、5、6、7个QRS波群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窦性P波,前2个心搏主波向上,后4个心搏主波转向下方,频率约250次/分,其后变为大小、形态不规则的颤动波,基线消失,诊断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问题: [单选,A型题]患者女性,60岁,冠心病。突然晕倒伴意识丧失,立即记录心电图如图3-12-2所示,应诊断为()。 A.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B.室性心动过速 C.心室颤动 D.心房扑动 E.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电图见P-QRS-T波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颤动波,粗颤与细颤交替出现,波幅介于0.2~1.4mV之间,频率250次/分,诊断为心窒颤动。

问题: [单选,A型题]患者男性,63岁,有冠心病史,近来发生晕厥2次。住院期间发生阿-斯综合征,并记录到心电图如图3-12-3所示,应诊断为()。 A.心室扑动 B.心室颤动 C.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D.WPW综合征 E.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见P-QRS-T波消失,代之以规则、振幅相等的连续正弦波图形,频率约250次/分,为心室扑动。 出处: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0810653.html,;

室上速治疗指南

室上速治疗指南 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如果QRS波窄(<120ms),心动过速几乎都是室上性的.看不见P波而RR周期规则的最常见于AVN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在V1导联出现假R波或在下壁(2.3,AvF)出现假S波.如果P波出现在S_T段,而且R_P>70ms,最可能是AV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如果RP>PR,最可能的诊断是非典型AVNRT,PJRT(永久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AT(房性心动过速).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分三类, 1,室上性伴束支阻滞 2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房室旁路传导 3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 1.尽管经过仔细检查,仍不能明确宽QRS心动过速的诊断时,就应将患者按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2.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VT,不管宽QRS的还是窄QRS的,首选电复律。若条件不允许, 要用药物终止稳定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建议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胺和(或)索他洛尔。对于左心受损或有心力衰竭体征的患者,可首选胺碘酮。要终止不规则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如预激性AF)建议用直流电复律,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适合用inutility,普鲁卡因胺或氟卡尼(氟卡尼)进行药物复律. 3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窄QRS的SVT,指南推荐迷走刺激、腺苷、唯拉帕米、地尔硫卓都是I类执征,其中,迷走刺激是B类证据,而后三者是A类证据,显然后三者更优于第一者,除严重哮喘外,腺苷是首选药物(但个人认为那种不花钱不费力而且又合“法”的事为什么不先干呢?所以,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先鼓励他自己刺激迷走,这是活用指南,并非IA 就一定>IB的)。而对于β阻滞剂、胺碘酮、地高辛则都是IIb指征。三把板斧就是:迷走刺激、ATP、食道调搏 ATP可能会导致本身存在窦房结病变的患者加重,潜在的不良反应是诱发AF,对室性预激的患者可能构成一定危险。对于有频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可以促发[PSVT 的早期复发]患者,长效药物(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或美托洛尔)是有效的。但静脉注射钙离子拮抗剂,并与B阻滞剂合用时应特别小心,因为可能出现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 注意:腺苷具有起效快和半衰期短的优点,但须注意应快速静注,有哮喘病史者不选用,同时使用茶碱类药物者,腺苷应增量,腺苷作用会被双嘧达莫加强,在合用卡马西平时,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