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对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利大于弊

合集下载

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一辩稿

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一辩稿

我方的观点是: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网络围观,是指发生重大事件时网民集中关注、发贴、提供信息的一种现象。

社会热点问题是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的,反映了社会现象的问题总称。

我方的判断标准是,网络围观是否在某些方面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首先,网络围观有利于网民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一开始往往只是出现一点苗头,比如一张照片、一篇微博,然而通过网络围观这些问题被一点一点挖掘,真相被一点一点剥开,最后突出了该问题的本质和其背后映射的社会现象。

如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起初只不过是一张照片罢了,却由此引发了社会对当今教育体制之下学生管理方面的不合理之处的思考!可见,网络围观借助了民众的力量,加大了热点问题被发现的广度与深度。

其次,网络围观提高了民众对问题的关注度,督促政府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网络围观形成的网络舆论,不仅在网络上形成巨大声势,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造成一种舆论氛围,无形中对政府施加了压力。

同时,网络围观形成的声势也为媒体争取了博弈权。

2011年的微博打拐起源于一则“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3个月内便转发6000多次,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

在舆论和媒体的双重压力下,全国人大代表在当年两会上便就此提案。

再次,网络围观有利于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监督问题解决过程。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使社会热点问题得以有效的快速的解决,就不得不吸取民众的意见,倾听民众的声音。

网络正是提供了一个快速又廉价的平台去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声音。

成都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北改”就借助了网络围观的力量。

2011年,网民在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帖,呼吁改善成都城北,引发网友热议和期盼。

成都市委听到了基层群众的声音,顺应民意,作出“北改”的重大决策,许多网民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成为了政府“北改”方案的重要考量依据。

最后,我们承认网络围观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但只要它能让大家了解这个问题,去思考这个问题,引起政府的关注,督促政府解决,这就已经对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网络围观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行为,被认为可以帮助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一些人认为网络围观只是一种泛滥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围观的优势、缺点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来驳斥这种观点。

网络围观的优势首先,网络围观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迅速分享和传播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

这种快速传播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讨论,增加对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网络围观提供了更多的观点和意见。

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中,信息往往被编辑和筛选过,只呈现了少数的观点和意见。

而在网络围观中,任何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第三,网络围观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当大量的人群对一个社会问题表达不满和关注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往往会受到压力,必须主动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这种舆论压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网络围观的缺点然而,网络围观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

首先,网络围观的信息可信度难以保证。

在社交媒体中,大量的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严格核实和审查,其中可能包含错误和虚假的内容。

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误导公众,导致对问题的认识偏离实际。

其次,网络围观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偏见和攻击。

在网络上,人们倾向于与持相同观点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封闭的思维圈。

这种思维圈会导致对不同观点的忽视和攻击,阻碍了对问题的全面讨论和解决。

最后,网络围观可能只是一种消遣和泛滥的行为。

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往往只是对问题进行简单的评论和点赞,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这种泛滥的围观行为往往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只是让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混乱化。

网络围观的发展前景尽管网络围观存在缺点,但它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将更加便捷和准确。

网络围观是否有利于解决社会热点正方原始报告

网络围观是否有利于解决社会热点正方原始报告

正方原始报告主席、评委、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网络围观有利于解决社会热点。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状态。

网民通过形式各异的网络渠道关注、转发、评论相关事件,进而引起成千上万网民的关注,使得这一事件迅速成为网络世界的舆论焦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有的甚至会拓展至现实世界,转化为具体的公共事件,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据此,我方认为网络围观有利于解决社会热点,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从网络围观实质内容来看,网络围观其动机大多建立于捍卫公共价值的共同底线之上,是出于广大网民对自己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对所处社会肌体健康发展强烈愿望的善意表达。

纵观以往能引发围观的社会热点,都是一些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腐败,道德伦理等相关的事件。

网民通过网络围观表达自己对该热点事件的看法和诉求,集中了民智民意,也使问题的解决更人性化,理性化,科学化。

当然我方并不否认网络围观中的粗鲁宣泄行为,但是有理性并且想解决问题的网民必然不会因为部分粗鲁宣泄而影响其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二,从影响力方面看,网络围观的号召力巨大,对社会热点中的当事人、相关部门,以及政府都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

对当事人而言,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清楚的交代事件真相,受到大众的谴责,也有利于当事人今后不敢再犯此错误,避免再犯;对相关部门来说,使其决策处在透明的环境下,重视此事件,提高解决事件的效率,公平公正的看待问题,使问题得到又快又好的解决;对政府来说,有利于政府看到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矛盾和政府机制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政府机制的改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热点。

第三,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早在2001年初,江泽民同志就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胡锦涛同志甚至亲自到“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中国第一网民”。

温家宝同志也多次在网上与网民互动,谈话内容涉及到几乎所有网上热点话题,如刘志军问题,物价上涨问题。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 自由辩问题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 自由辩问题

自由辩:
1、对方辩友,贪污腐败是一个暗地里的交易而网络围观将这一现象曝光了,是不是有助于解决呢?
2、请问对方辩友,网络围观作为社会舆论产生的一个途径,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不正是有助于解决吗?
3、请问对方辩友,在网络围观中解决事件,正如在放大镜下解决事件,使解决过程透明化,难道不好吗?
4、请问对方辩友,有150万网友在网络上发起关爱艾滋病患者的活动,征集了800条祝福,这种向善的力量吗?不正是有助于解决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吗?
5、请问对方辩友,在郭美美事件中,网络围观使得红十字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不正是有助于政府去解决它吗?
6、请问对方辩友,网络围观曝光了社会热点中的问题,看到了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就无助于就解决呢?
7、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分析,2011年百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约30%因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即三成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

不正是网络围观对事件的一种揭露吗?
8、如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

这种多元化的意见给解决问题提供了多条道路不正是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吗?
9、在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以102408票暂居榜首。

“反腐倡廉”和“收入分配”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网络围观的热点问题也正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道这不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么?
应对:对方辩友一在论证网络围观的弊处(弊大于利),那么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承认它存在有利的一面呢?究竟怎样权衡利弊那是政府需要解决的,已经超出了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

辩题分析—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3)反驳点整理

辩题分析—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3)反驳点整理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rucsf2014反驳对方【虚假信息、非理性】→更说明网络围观的分析作用0. 虚假信息在网络围观之下更容易暴露,通过分析思考更能揭示真相。

1.其实网络媒体能够帮助公众更清晰地认识事件,传统媒体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全面的信息,而当例如食品安全之类的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可以立即登出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醒公众。

【例子】2007年,村民周正龙宣称拍到了华南虎。

但随即引来广大网友质疑,在网友围观之下,展开各种鉴定,终于还原真相,2008年周正龙被判诈骗罪观点有理性有非理性,可是当精英分子意见领袖的评述和网民互动性的评论相互结合补充,就能够将事件引向更加客观、真实的方向。

2.现在网上辟谣的平台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

比如果壳网和大量政府机关的公共账号,都可以提供可靠的消息来源。

3.言论自由不代表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今年浙江两会就专门研究了网络监管问题。

网络舆论的兴起是挡不住的,我们应该做的是用立法和司法解决那些不负责的言论。

4. 前提是在妖魔化我们所有的网民。

其实我相信在场许多人都是网民中的一员吧,你们能认可对方这样不当的指责吗?5.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数据:59.5%的网民理性,且趋势是更加理性【持久性】1.对于食品安全、慈善机构、雾霾等社会热点问题网络围观一直持续而强烈。

香港成报公布“2012年十大烂尾新闻”,网民继续参与揭露、讨论。

2.另外,从本质上说,持之以恒的期许应当给予更制度、更刚性的社会职能设置,比如政府部门,比如立法机关。

人大代表提了一份提案,还不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关注呢,那么人大代表对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无助的了?3.在三聚氰胺暴露后被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在“躲猫猫”事件暴露后被曝光的一系列非正常死亡事件,正体现了网络围观的后续性作用。

【隐私权】某人涉及有害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隐私,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相反,法律还会大力提倡知情者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

【钓鱼岛的例子】并不代表有助于解决一切社会热点问题。

一辩稿-网络围观无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一辩稿-网络围观无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一辩稿-网络围观无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谢谢主席,大家好!开宗明义,网络围观是网民对互联网上的社会事件进行集中评议的行为活动。

解决是处理使有结果。

针对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判断标准是:网络围观是否有助于使社会热点问题得到一个公正、合理的结果。

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有别于单个发生的社会事件,它的形成有时间和历史的累积,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基于此,我方观点是:网络围观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我方将从以下三点进行陈述。

第一,网络围观的短暂性使其无助于切实处理事件和问题。

网络围观的生命周期由围观者决定,一旦失去围观者,网络围观也宣告结束,其所讨论的社会热点事件也随之降温。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社会热点的周期呈梯形或单峰形,衰落周期很短,由此导致很多事件不了了之,不仅本身没有得到解决,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更得不到反思。

比如“郭美美炫富”事件曾引来多次网络围观,可是即便如此,郭美美的身份仍未解决,可见短暂性的特点致使网络围观无法持续跟踪和监管问题的处理。

第二,围观者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背道而驰。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64.8%的民众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进行围观的,这种看客心理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另外据北邮教授王雅奇调查显示,比较理性和非常理性的帖子仅占总贴数的11.46%。

可见,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使得网民无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尤其当社会热点问题契合网民日常难以表达的心理时,网络就更易成为情感宣泄的平台。

比如医患关系问题,城管问题总是使人们不明真相就进行评论,不仅容易埋下民怨的社会隐患,还极可能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严重的非理性行为。

第三,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可控制性极易导致问题的解决出现偏差,引起更多的矛盾。

非理性言论难以有效控制往往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从而对当事人或政府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他们为了平息民愤做出表面应对或屈服性回应。

比如官员改抽裸烟,“表哥”摘表,这种力量与解决实质问题所需的力量是不一致的。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围观已成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一种新方式。

围观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参与和讨论社会热点事件,从而形成社会声音和共识。

然而,也有人认为网络围观只是虚拟的表达,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网络围观对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网络围观可以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来源。

传统媒体时常存在报道不实、引导性强等问题,导致公众对社会事件的了解存在偏差。

而在网络围观的平台上,公众可以获取更加客观、全面、有效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这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谣言的传播,有助于解决社会事件。

其次,网络围观可以形成社会共识。

围观者在网络平台上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其他人交流、讨论。

通过这些讨论和交流,可以形成更加广泛和稳定的社会共识,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变。

例如,在一些事件中,广大围观者的声音和力量往往能够使政府、企业等组织做出更多的改变和调整。

此外,网络围观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声音权。

网络围观将公众与事件联系在一起,提高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度。

这有助于推动政府、企业等组织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社会民主化的程度。

同时,围观者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声音权。

最后,网络围观可以促进问题的迅速解决。

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下,问题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解决和改变。

而在网络围观的平台上,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促进政府、企业等组织更快地做出调整和改变。

这有助于加快一些重大事件的解决,减少损失和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围观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对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围观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

只有在良好的管理和规范下,网络围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和稳定的发展。

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解决一辩

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解决一辩

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解决一辩一辩陈词: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我方的观点是: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由于网络无远弗届,光速传播的特点,往往能使一些发生在小范围内的热点事件,得以在短时间广泛传播,最终成为社会关注事件。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关于正义、公平、常识的底线,而超出这个底线的问题通过舆论报道出来,最怕的就是举国皆知,而网络围观就能起到这种效果。

虽然从围观到监督权的落实,我们仍然有着一条制度上的横沟,但是网络上的围观,就可以让大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这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点,网络围观有利于寻找更优的方法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其中最近在网络上热议的“光盘行动”就是为解决社会上一些如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和送礼现象严重的不良风气而产生的。

日前,不少民众在春节的餐桌上开始实施光盘行动,微博、论坛上开始晒“光盘。

”数据统计,在腾讯微博上:“中国光盘节宣言”阅读量超过400万,转发数千条。

在新浪微博上参与光盘行动的微话题讨论也超过了1530万条。

现在据调查发现,中国式送礼现象的出现大大减少,而且烟酒回收行情不再,专门配送公务消费年夜饭的礼品市场也受到及其严重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围观有利于寻找更优的方法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第二点,网络围观对社会非正义热点问题具有监督和警戒作用,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前段时间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的郭美美炫富和表哥事件,让我国的慈善和政府腐败问题在民众面前亮起了红灯。

正是由于网络围观扩大了这些事件的影响,才使得相关部门更加重视这些问题,从而更快更好的处理相关机构里的负责人。

也正是在影响被扩大之后,才有不少慈善机构的制度和捐赠活动变得更加透明化,不少问题官员因网友的曝光于围观而落马,这些都是网络围观的功劳。

第三点,网络围观对社会正能量热点问题具有声援作用,进而得到解决。

小悦悦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吧?小悦悦因为世人的冷漠、道德的沦丧而悲惨离世本来只是一个地区的事件,因为网络围观的影响,让所有人都开始关心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围观对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利大于弊
现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围观现象普遍。

网络围观,指的是广大网民凭借论坛、微博、贴吧等平台,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热烈互动。

而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人们最关心、讨论最多的问题,经常包括时事、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

而今天我们判断这一问题利弊比较的标准在于,网络围观在协助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能否削弱不利影响,并促进社会发展。

接下来,我将从三方面详细阐明我方观点。

第一,对个人来讲,网络围观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中,可以很好地声援正义的一方,警戒非正义方。

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网民的关注不仅为两名女生的死讨回公道,还使李启铭及李刚受到法律的严惩。

公众通过网络围观,参与对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拓宽了民众参政的途径。

第二,对于社会政府而言,网络围观一方面可以影响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另一方面可以监督政府行为,推动其廉政建设。

例如,今年召开两会时,与会人员热议的正是之前在网上征集到的“十大社会热点问题”,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网络围观是国家及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的一个重要途径。

网络围观往往能够反映民众的呼声,为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参考作用。

同样,“表哥”、“房姐”等事件大多都是被网友发现之后公布于世,网络围观扮演的监督的角色可以使政府尽快解决问题,给公众一个满意的解释。

第三,从长远发展来看,网络围观大多代表了民众朴素善良的价
值观,有利于弘扬良好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美国废奴运动领袖菲利普斯曾说:“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公众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围观讨论中,逐渐理解学习了法律知识,给予法律有力支持,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

目前,虽然网络围观存在“容易被利用来达到炒作目的”“容易传播不良情绪”等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都不可能仅仅依靠网络的力量来矫正社会不公,推动社会发展。

政府,公众,媒体以及社会组织如何理性、制度
性的互动,如何规范网络监督行为,从而引导网络围观的正确发展,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这还依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