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5节 浮力综合问题-2021年初中物理竞赛及自主招生大揭秘专题突破
2020-2021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题复习—浮力类问题的综合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浮力类问题1.如图所示,甲图中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密度均匀的木块A 放入水中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乙所示,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图甲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300 Pa .若在木块A 上表面轻放一个质量为m 1的物块,平衡时木块A 仍有部分体积露出水面,如图丙所示,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图甲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400Pa .若将容器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在木块A 上表面轻放一个质量为m 2的物块,使平衡时木块A 露出液面部分与丙图相同,如图丁所示.若m 1:m 2=5:1,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木块A 的质量m A 与m 1之比为1:3B .在丁图中,液体的密度为0.9×103kg/m 3C .在丁图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比图甲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360 PaD .在图丙中,木块A 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木块A 的体积之比是1:5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D .设A 的体积为V 、容器的底面积为S , A 在水中漂浮, 所以:F 浮=ρ水V 排g =ρ水35Vg =G A , 甲图和乙图比较,容器底受到的压力差:△F =G A ,比较甲乙两图,△p =A G S =gV Sρ水排=35g V Sρ水=300Pa ,−−−−① 同理,比较甲丙图,△p ′=A 1G m g S +='gV Sρ水排=400Pa ,−−−−② 比较甲丁图,△p ″=A 2G m gS+−−−−③ ①②得: AA 1G S G m g S+='35300Pa 400Pa g V S gV Sρρ水水排,=300Pa 400Pa ,解得:m A :m 1=3:1, V ′排=45V ; 此时木块A 露出水面的部分占自身体积15,即木块A 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木块A 的体积之比是1:5,故A 错误,D 正确. C .②−①得:1m gS=100Pa , m 1=100Pa Sg⨯, ③−①得:2m gS=△p ″−300Pa , m 1:m 2=5:1,所以:m 2=20Pa Sg⨯, 解得:△p ″=320Pa ,故C 错误.B .在丙图中,由于m 1和A 漂浮,可得:ρ水g45V =G A +m 1g =ρ水g 35V +m 1g , 则:m 1=ρ水15V , 在丁图中,ρ液g45V = G A +m 2g =ρ水g 35V + m 2g ,所以,m2=ρ液45V-ρ水35V,已知m1:m2=5:1,所以,(ρ水15V):(ρ液45V-ρ水35V)=5:1,解得:ρ液=0.8ρ水=0.8×1.0×103kg/m3=0.8×103kg/m3.故B错误.2.如图所示,一薄壁圆柱形容器盛有水,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吊着重为10牛的实心物块A 浸在水中,物块A处于静止状态,与物块A未浸入水中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块A受到的浮力等于10牛B.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增加量等于10牛C.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保持不变D.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增加量小于10牛【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示可知,测力计的示数不为零,根据F浮= F1-F2,所以可知物块所受的浮力应小于物块的重力10N,故A错误;B.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加量等于浮力的大小,也小于10N,故B错误;C.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大(等于浮力),故C错误;D.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增加量等于10N减去浮力,小于10N,故D正确。
2021年初中物理竞赛及自主招生专题讲义第一讲物体的运动第一节匀速直线运动与图像问题

第一讲物体的运动运动学是物理的重点内容,学习物理离不开对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的研究。
本讲将重点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相对运动和速度的分解等知识。
第一节匀速直线运动与图像问题一、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一条直线做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具有以下特点:(1)速度恒为定值,可用公式s v t=计算,也可表示为路程与时间成正比:s vt =。
(2)只要我们证明了某种直线运动,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就可以得出该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且可以求得运动速度的大小。
例1如图3.1所示,身高为h 的人由路灯正下方开始向右以速度0v 匀速走动,路灯高为H ,问:(1)人头部的影子做什么运动?速度是多少?(2)人影子的长度增长速度是多少?分析与解 (1)人在路灯正下方时,人头部的影子恰处于人脚底,在人逐渐远离路灯的过程中,人影子的长度也越来越大。
经时间t ,人前进的距离为0v t ,设此时人影子的长度为l ,人头部的影子移动的距离为L ,如图3.2所示。
根据相似三角形知识,可得0v t L H H h =-,即0Hv L t H h=-可见,头部影子运动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00L H V v t H h ==-,因为1H H h >-,可知0V v >,即头部的影子运动速度大于人行走的速度。
(2)同样结合相似三角形知识,可得0v t l h H h =-,即0hv l t H h=-,即人影子的长度l 随时间均匀变长,其长度的增长速度即为单位时间内长度的变化量,0hv l l v t t H h ∆'===∆-。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一)位置-时间图像(s t -图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沿运动方向所在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从而利用s t -图像描述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如图3.3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的运动的位置—时间()s t -图像,对它们的运动分析如下:甲物体:在0t =时刻,从纵坐标为2m s =-处向规定坐标系的正方向运动,s t -图像为倾斜的直线,即每经过相同的时间,运动距离相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t =到1s t =的时间内,甲物体从2m s =-的位置运动到2m s =的位置,故s v t∆==∆甲()22m /s 10---。
初中物理竞赛及自主招生专题讲义第七讲密度压强与浮力第一节密度含解析

第七讲 密度、压强与浮力第一节 密度一、质量的测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用符号m 来表示,单位是千克。
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是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先将游码归零,并将天平的横梁调节至水平平衡。
在天平左盘放上待测物体,在右盘放上砝码,并调节游码,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
则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与游码读数之和。
托盘天平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在一些问题中,可以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确定物体的质量。
例1 (上海第2届大同杯初赛)用一只底座已调成水平而横梁未调成水平的等臂天平去称量物体的质量。
当物体放在左盘时,右盘内放上质量为1m 的砝码,横梁正好能水平;若将物体放在右盘内,左盘内放上质量为2m 的砝码,横梁正好水平.不考虑游码的移动,且设12m m >,则物体的真实质量M 及横梁原来的状态是( )A .M =B .M =高左低C .()1212M m m =+,横梁右高左低 D .()1212M m m =+,横梁左高右低分析与解 由题意,放上物体和砝码且天平两次水平平衡时,放在右盘的砝码质量1m 大于放在左盘的砝码质量2m ,因此天平应右盘较轻,即横梁右高左低。
当天平水平平衡时,相当于在右盘额外放了质量为m △的物体,因此当物体放在左盘时有1M m m =+△,当物体放在右盘时有2mm M=∆+,解得()1212M m m =+,选项C 正确。
二、密度1.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表示为m V ρ=。
密度的国际单位为千克/米3,符号为“3kg /m ”,常用单位为克/厘米3,符号为“3kg /m ”。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物质的密度与组成该物质的分子质量有关,和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有关,即使是同种物质,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物质的密度也往往会改变。
由于热膨胀现象,大多数物质的密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少数反常膨胀的物质(如0~4C ︒的水)在温度升高时密度增大。
初中物理竞赛_浮力例题总结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1.浮力的定义:液体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计算1:F浮=G-F拉(用物体在空气中和浸在液体中弹簧秤两次的示数差来测定)弹簧秤上挂一个物体,读出示数。
然后将物体浸入液体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减小,物体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秤示数的减小量。
3.浮力的计算2:F浮=F向上-F向下。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假设一个正方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它的六个面都受到液体的压力。
由于左右两面的对应部分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所以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那么,液体作用在左右两面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彼此平衡。
同理,液体作用在前后两面的压力也彼此平衡。
而由于上下两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的深度比上表面的大,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压力也大。
所以,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形成了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4.浮力的计算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公式为: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物体在气体里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气体所受的重力。
根据公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5.物体的沉浮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在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时,同时还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物体的浮沉就决定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就上浮;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就下沉;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就悬浮。
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状态,仅仅是一个过程,上浮的物体在露出液面后,由于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受到的浮力也逐渐减小,而物体的重力不变,当浮力减小到与重力相等时,物体就不再上浮而漂浮在液面。
所以: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题浮力类问题的经典综合题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浮力类问题1.如图是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水中圆柱体M 的示意图,滑轮组固定在钢架上,滑轮组中的两个滑轮质量相等,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900N ,连接圆柱体M 与动滑轮挂钩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0N 。
圆柱体M 高为3m ,底面积为0.02m 2,密度为34.510⨯kg/m 3。
在绳端拉力F 作用下,圆柱体M 从其下表面距水面15m 处匀速上升到其上表面与水面相平的过程中用了3min ,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 的功率为160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钢架对定滑轮的拉力为T 。
在圆柱体M 被缓慢拉出水的过程中,圆柱体M 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p 。
不计绳重、轮与轴的摩擦及水的阻力,g 取10N/kg 。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压强p 的最小值为15000PaB .拉力T 的大小为2700NC .拉力F 的大小为640ND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 【答案】A 【解析】 【分析】(1) 对动滑轮和物体做整体受力分析,对定滑轮做受力分析,根据=F gV ρ浮液排,求得M 所受的浮力,再根据重力和浮力之比可求得M 的重力,从而可求得拉力F 大小; (2) 因M 有三段绳子承担,根据平衡条件M 3F F G G +=+浮轮,可求得拉力T 的大小; (3) 根据M M M M ()==+()W W G F h G F W W W G F G h G F G η--==-+-+有有浮浮浮浮总有额动动可求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4)由绕在滑轮组上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900N 和连接圆柱体M 与动滑轮挂钩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0N ,可知圆柱体M 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再利用Fp S=可求得压强p 的最小值。
【详解】C .圆柱体M 从其下表面距水面15m 处匀速上升到其上表面与水面相平的过程中用了3min ,注意物体上升了12m ,可计算重物上升的速度12m 1m/s 360s 15s v t ===⨯物 动滑轮一共绕了3段绳子,因此绳自由端移动速度为1=3=3m/s 0.2m/s 15v v ⨯=绳物 拉力F 的功率为160W ,根据P Fv =得出拉力160W 800N 0.2m/sP F v === 故C 项错误。
初中物理浮力培优竞赛资料

【练2-1】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现有一潜水员穿上用特种钢材制成的潜水服,下潜到水下100m深处进行坝体常规检查.此时潜水服的总体积为1m3,求:(1)潜水服受到的水的压强;(2)潜水服受到的水的浮力;(3)若潜水服的外表面积为5m2,试通过计算说明潜水服要用特种钢材制造的道理【练2-2】小东同学有一块质量是60g的奇特的小石头,他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想测出这石头的密度。
小东做法如下:他用细绳系住石头,把石头慢慢放入深为8cm的盛满水的烧杯中,直到浸没,如图所示,同时有部分水从烧杯中溢出,他用天平测出了溢出的水质量为30g。
请你帮他计算:(取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g=10N/kg)(1)小石头没有放人烧杯前,烧杯底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大?(2)小石头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3)小石头的体积有一半浸入水中时,细绳的拉力是多大?(4)小石头的密度是多大?考点三:影响浮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例3】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要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呢?物理上研究问题往往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
设想有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是ρ的液体中,如图所示。
由于前后两侧面(左右两侧面)在液体中的深度相等,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也相等,因此受到的压力相等,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而上下两表面却不同: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为p上= ,受到的压力为F上= ;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为p下= ,受到的压力为F下= 因此液体会对正方体产生一个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的差F差= ,实际上,这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正方体的浮力。
【练3-1】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
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
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完整版)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浮力)

近来十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分类剖析专题 10-- 浮力一、选择题1. 〔2021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初赛题〕以下各种现象与其涉及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中,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高原反响——大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B.飞机翱翔时获得升力——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C.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D.利用高压锅简单将饭煮熟——沸点平和体压强的关系1.答案: C剖析: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是由于浮力大于重力,选项 C 说法错误。
2. 〔2021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初赛题〕如图 7 所示:在研究浮力的大小时,将浮于水面的盆子慢慢向下按,用力越大,盆子浸入水中的局部越多。
依照以上事实,以下猜想最吻合研究目的的是A.用力越大,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B.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C.物体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D.物体排开水越多,所受浮力越大2. 答案: D剖析:用力越大,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但是不吻合研究浮力的大小的目的。
依照将浮于水面的盆子慢慢向下按,用力越大,盆子浸入水中的局部越多,不能够得出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不能够得出物体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将浮于水面的盆子慢慢向下按,用力越大,盆子浸入水中的局部越多,说明物体排开水越多。
而用力大,说明所受浮力越大。
选项 D 正确。
3.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的引力减小一半,那么对于飘扬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船碰到的重力将减小,船的吃水深度仍不变B.船碰到的重力将减小,船的吃水深度也减小C.船碰到的重力将不变,船的吃水深度也不变D.船碰到的重力将不变,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答案:A 剖析:对于飘扬在水面上的船来说,所受浮力等于船的重力;假设地球的引力减小一半,其 g 值减小一半,船碰到的重力将减小,船的吃水深度仍不变,选项 A正确。
4. 以以下图,将底面半径为 2R 的圆柱形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把高为 h。
初中物理竞赛自招第5讲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第二讲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一【知识梳理】1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
2 产生浮力的原因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从而存在压力差。
由此可见,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不受福利的情况有:(1)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的压力小于或等于向下的压力;(2)液体或气体处于失重状态,液(气)体内部不存在压强差。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这部分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
4 物体的沉浮条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只受重力和浮力的情况下,(1)从物体的受力条件出发:F浮>G,物体上浮;F浮=G,物体悬浮;F浮<G,物体下沉;(2)从物体的密度大小出发:ρ<ρ液,物体上浮;ρ=ρ液,物体悬浮;ρ>ρ液,物体下沉;5 释疑拓展求解浮力的基本方法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浮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它涉及密度、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点。
求解浮力时,要根据具体的物理现象确定研究对象,然后选择合适的解决办法。
一般情况下,求解浮力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方法一从液体的压力是浮力产生的原因着手。
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状比较规则,分别求出物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通过压力差来求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即F浮=F下-F上。
方法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ρgV排。
运用这种方法,对物体的形状是否规则没有要求,求解起来也比较简便。
方法三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
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首先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再根据二力平衡F浮=G求解。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很多浮力综合问题上有着广泛的运用。
二【例题解析】例1 有两个互相连通的管子,其直径分别为4cm 和3cm ,如图5-1所示。
现在把一圆柱体物体放入左管,木块直径为2cm ,高为5cm 。
试问管内水面将增高多少?(已知物块的密度为0.25g/cm 3)解析:物体放入管内之后浮在水面上,由于左右管子连通,所以左右管内的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设为Δh. D 1=4cm,D 2=3cm,D=2cm,h=5cm.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即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有ρg42D πh=ρ水g(421D π+422D π)ΔhΔh.==+h D D D )(22212水ρρ)34(1225.0222+⨯⨯╳5cm=0.2cm 例2 如图5-2下列三种情况下,容器内的水面高度怎么变化?(1) 容器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冰(图5-2(a )),冰融化之后;(2) 容器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冰(图5-2(b )),冰内嵌有一木块,冰融化之后; (3) 容器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冰(图5-2(c )),冰内嵌有一石块,冰融化之后;解析:(1)容器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冰,冰块受到的重力应该等于冰块受到的浮力,即等于冰块排开水的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浮力综合问题浮力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牵扯的内容较多,题型多变,往往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综合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
浮力经常与物体的平衡、密度等知识结合。
一、液面的升降问题液面的升降问题是指液体中的物体由于某种变化而引起容器中的液面升高或降低的现象。
对某一容器而言,液面的高度取决于容器内液体的体积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之和,由于容器中液体体积一般不会改变,因此液面的升降往往由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来决定。
当容器中的固体融化为液体时,我们需要通过比较固体融化前排开液体的体积与融化后液体的体积大小关系,来判断液面的升降。
例1 如图7.92所示,冰块漂浮在水中。
在下列情况下,判断圆柱形容器中液面的升降情况。
(1)如图7.92(a )所示,冰块漂浮,全部融化成水后。
(2)如图7.92(b )所示,冰块中包有一个小木块漂浮,冰块全部融化成水后。
(3)如图7.92(c )所示,冰块中包有一个小铁块漂浮,冰块全部融化成水后。
(4)如图7.92(d )所示,冰块中包有一个小铁块沉在容器底部,冰块全部融化成水后。
分析与解 容器中液面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冰块融化前排开水的体积,与融化后变成的水的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1)设冰的质量为m 冰,密度为ρ冰,水的密度为ρ水,由浮力等于冰块重力,则冰在水面以下的体积V 排满足V g m g ρ=水排冰,解得m V ρ=冰排水。
当冰全部融化成水后,融化所得的水的体积m V ρ=冰水水,可见,V V =水排,即原来冰块在液面以下的体积恰好被融化的水所填满,因此液面不上升,也不下降。
(2)冰融化前,冰和木块排开的水的体积为V 排,()V g m m m g ρ=+水排冰木,解得m m V ρ+=冰木排水。
当冰全部融化后,变成的水的体积m V ρ=冰水水,木块密度小于水,木块仍漂浮在水面上,木块排开的水的体积V 木排满足V g m g ρ=水木排木,解得=m V ρ木木排水。
可见, V V V +=水木排排,即冰块融化后,融化成的水的体积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之和,等于冰块融化前排开的水的体积,因此液面高度不变。
(3)冰融化前,冰块排开的水的体积m m V ρ+=冰铁排水,融化后,变成的水的体积m V ρ=冰水水,冰融化后铁块沉于水底,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铁块的体积V 铁,m V ρ=铁铁铁,所以,冰融化后变成的水的体积与铁块排开的水的体积之和'+=+m m V V V ρρ=冰铁排水铁水铁,比较'V 排与V 排的大小关系,由于ρρ>铁水,显然有'V V <排排,因此液面要下降。
(4)冰和铁块沉于水底,它们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它们的体积之和,即m m V ρρ=+冰铁排冰铁,冰全部融化后,铁块仍沉于水底,则冰融化所变成的水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之和'm m V ρρ=+冰铁排水铁,由于ρρ>水冰,所以'V V <排排,因此液面要下降。
判断液面的升降,本质是判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还是变小。
本题中的第(1)、(2)小问也可以这样判断:由于冰融化前,浮力等于冰(包含木块)的重力,冰融化后,融化的水可视为漂浮,木块仍漂浮,因此融化后总浮力仍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液面不变。
而对于第(3)、(4)小问,冰块融化后,铁块下沉,总浮力变小,因此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液面下降。
例2 在柱状容器里注入适量的浓盐水,在盐水中放入一块冰,冰与盐水的质量相等,并始终漂浮在盐水面上。
当三分之一的冰融化之后,发现容器里的液面上升了h ,当剩余的冰全部融化之后,液面又会上升( )A .23hB .hC .32h D .2h分析与解 设柱状容器底面积为s ,冰与盐水的质量均为m ,盐水密度为2ρ,水的密度为ρ水。
再设冰未融化时盐水的深度为0h ,冰浸在盐水中的体积为1v 1,则1222F mg mv g g ρρρ===浮。
由10v v sh +=盐水,即有022mmsh ρρ+= ①当有三分之一的冰融化成水后,融化后盐水增加的体积为3m v ρ∆=水,此时盐水的密度22243133m mm m ρρρρρ'+==++水水冰浸入盐水的体积21'2222132********mg F m m m m v g g ρρρρρρρ''''+====⋅=+水浮水 则()102mv v s h h ρ'+∆+=+将'1v ,v ∆代入,得()022623m m m ms h h ρρρρ+++=+水水 ② ②-①,得222m msh ρρ-=水③ 再设冰全部融化时液面上升了h ∆,则()02mms h h h ρρ+=++∆水④④-①,得()2mms h h ρρ-=+∆水⑤比较③⑤两式,可得h h ∆=,选项B 正确。
二、双层液体问题所谓“双层液体”,即容器中存在两种密度不同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密度较小的液体浮在容器上层,密度较大的液体出现在容器下层当物体浸没在双层液体中时,阿基米德原理仍然适用。
例3 (上海第25届大同杯复赛)如图7.93所示,大水槽里有不相溶的A ,B 两种液体,A 液体的密度为ρ,B 液体的密度为2ρ。
一个边长为a 的小立方体物块,一半浸没在A 液体中,另一半浸没在B 液体中,物块的上表面与A 液体上表面齐平,则物块的密度为________。
若在物块上端加一个大小为物块重力0.1倍的竖直向下的压力,物块始终未与水槽底部接触,则物块下沉的距离为________。
分析与解 正方体有一部分在上层液体中,另一部分在下层液体中,由于压强的传递,两部分液体对浸入其中的体积均有浮力作用。
设正方体密度为ρ',则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平衡条件,有33311222g a g a g a ρρρ'⋅+⋅=⋅,解得32ρρ'=。
当施加大小为物块重力0.1倍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时,物块将下沉,但是不知物块下沉后是否会完全处于下层液体中,不妨设物块下沉距离为x ,先按照12x a <进行计算,即物块下沉后仍有一部分在上层液体当中。
注意由于水槽较大可以忽略液面的变化。
由阿基米德原理及平衡条件,有22331120.122g a a x g a a x g a g a ρρρρ⎛⎫⎛⎫''⋅-+⋅+=⋅+⋅ ⎪ ⎪⎝⎭⎝⎭解得320x a =,可见假设成立,物块下沉了320a 20a 的距离。
例4 (上海第10届大同杯初赛)如图7.94所示,某装有水的容器中漂浮着一块冰,在水的表面上又覆盖着一层油。
已知水面高度为1h ,油面高度为2h ,则当冰融化之后( )A .水面高度1h 升高,油面高度2h 升高B .水面高度1h 升高,油面高度2h 降低C .水面高度1h 降低,油面高度2h 升高D .水面高度1h 降低,油面高度2h 降低分析与解 设冰块质量为m ,油和水的密度分别为1ρ和2ρ,冰块浸没在油和水中的体积分别为1v 和2v ,则由冰块重力等于冰块所受油和水的浮力之和,有1122mg gv gv ρρ=+,即1122m v v ρρ=+,可解得1122m v v ρρ-=。
当冰全部融化后,所变成的水的体积为2v mρ=水,显然,2v v >水,因此水的液面高度1h 升高。
判断2h 的升降,需比较v 水与12v v +的大小关系。
结合12ρρ<,可得()11222122212m v v v v v v ρρρρρ=+<+=+,即122mv v v ρ=<+水,因此油的液面高度2h 下降,选项B 正确。
三、浮力参与下的力矩平衡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均有关系。
浮力的大小可由阿基米德原理确定,浮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上。
但是浮力的作用点却不是我们通常误以为的“重心”。
实际上,浮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浮心”,浮心的位置就是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的重心。
如果被排开液体的几何形状是规则的,那么浮心就在被排开的液体原先的几何中心。
例5 (上海第29届大同杯初赛)如图7.95所示,长为L 、密度为ρ的均匀细棒下端系一根细线,细线的另一端被拴在杯底的A 点处,细棒竖直浸没在杯中的液体内,液体密度为()004ρρρ=。
现打开杯底的阀门K ,使液体缓慢流出。
当细棒露出液面一定长度时,细棒有可能倾斜,该长度的最小值为( )A .45L B .34L C .23L D .12L 分析与解 当杆转动时,绳子仍然竖直,因此杆将会绕杆的底端O 点在重力和浮力作用下转动。
当水位较低、重力的力矩大于浮力的力矩时,杆将会倾斜。
如图7.96所示,为了求出杆露出水面的长度x 满足什么条件下杆才会倾斜,不妨假设杆绕底端O 点转过一个小角度θ,并设杆横截面积为s ,杆所受重力G sLg ρ=,重力的作用点在整根杆的中点,则杆重力的力矩sin sin 22G L LM GsLg θρθ==⋅,杆所受浮力()0F s L x g ρ=-浮,浮力的作用点在水面以下部分的中点,则浮力的力矩()()()011sin sin 22F M F L x s L x g L x θρθ=⋅-=-⋅-浮浮 当G F M M >浮时,杆将倾斜,解得2Lx >,因此选项D 正确。
例6 (上海第31届大同杯初赛)用竖直向上的外力F 作用在浸在水中的直棒AB 的A 端,棒的截面积处处相等,密度分布均匀,静止在如图7.97所示的位置。
此时A 端距离水面为x ,棒与水面的夹角为θ,棒浸在水中的长度为L ,B 端的深度为h ,现由图示位置缓慢向上增大x 直至棒的B 端刚好离开水面的过程中,下列关于F ,L ,θ,h 大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 .F 先不变后增大B .L 先增大后减小C .θ先增大后不变D .h 先增大后减小分析与解 棒受拉力F 、重力G 、浮力F 浮的作用棒整个运动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则有F FG +=浮 ①在棒缓慢转动的过程中,棒所受各力的力矩平衡。
不妨取棒的重心为转轴,则拉力F 与浮力F 浮力矩平衡,设棒的横截面积为s ,棒总长为AB L ,棒所受浮力为F sLg ρ=浮水,浮力的作用点在棒水下部分的中点,则根据力矩平衡,有()21cos cos cos 22N L F L L F sgL θθθρθ-==浮水 ②可见,若直棒转动过程中水下部分的长度L 变小,则F 浮变小,由①式可知,F 将变大。
但是再观察②式,发现上述L ,F 的变化情况将使得②式等号不成立,同理直棒水下部分的长度L 变大也不能同时符合①②两式,因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在直棒转动过程中,L 长度不变,即木棒实际是绕着水面和棒的交点转动的,这样,L 不变,F 浮不变,拉力F 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