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研学任务单
2018年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文档资料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内容预览:《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1. :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201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201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写法分析: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1.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
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
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生命之舟》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命之舟》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生命之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用的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珍贵和伟大。
引出本课的课文《生命之舟》。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词语句型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进行口头练习。
4. 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绘画、手工艺等创作活动,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7、生命之舟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关键句子的理解。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2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书写。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课堂小结5.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关键句子。
3.课堂活动3.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2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5.课堂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5.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7.2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导入新课1.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1.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生命之舟》这篇文章。
”1.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今天我们将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生命之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生命之舟》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生命之舟》,学习生字词。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生字词。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口语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复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八年级语文:《生命之舟》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生命之舟》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认识电视新闻的特色。
2.领会电视讲解词是怎样用正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梁家新,有名记者。
2.背景资料1998 年 8 月 1 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长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加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一直采纳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动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写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救援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讲解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题目讲解1998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民众一万七千多人。
民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的表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穷感谢与热爱之情。
主题剖析:本文经过报导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此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民众动人事迹,表现认识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管命、把民众的生命看得高于全部的崇敬精神。
构造剖析:本篇电视讲解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清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救援民众。
第二部分:(3-9段)要点讲解战士救援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此次救援行动的成效。
构造图表以下:写法剖析: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流传工具流传新近发生、发现和改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命之舟》教案

教学方法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语文能力和素养。
课堂氛围
反思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否良好, 是否能够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 、自由,是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 交流和互动。
06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总结词
内容充实、重点突
详细描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生命之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文本解读、问题 探讨和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和技能。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总结词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详细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例如,在写作训练环节,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与“生命之舟”相关的文章,这样既锻炼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教后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 的感性认识。
在线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 识面。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物,如救援装备等,帮 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
互动教学
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师生、生 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05
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其人文素养和思考能 力。
课堂活动
80%
活动一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 对生命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
100%
活动二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 角色,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情 感。
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方案

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方案主题: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教育研学活动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尊重意识;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生命起源、生命的多样性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活动准备:1. 研学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自然环境,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2. 活动时间:两天一夜的研学活动;3. 小组组成:每个小组6-8人,每组成员包括不同性别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促进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4. 物资准备:天文望远镜、显微镜、手电筒、放大镜、计数器、野外生物观察工具(网子、挖掘工具等)、相机等;5. 安全准备:学生佩戴好防晒霜、帽子、手套等防护装备,并提前接受卫生知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
活动内容:第一天:早上:1. 研学活动开场:组织学生集体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2. 专家讲座:请生物学专家向学生介绍生命的基本概念、生命的特征和生命的分类等。
上午:1. 生态探索:将学生分为小组,在生态园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所见到的不同种类的动植物;2. 显微镜体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显微镜观察树叶、昆虫等微小生物,观察并记录有趣的细节。
午餐后:1. 在户外进行生物计数:组织学生学习使用计数器,进行生物计数,了解不同种类的生物数量分布;2. 互动游戏:利用生物知识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下午:1. 专家示范:请专家演示及讲解如何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带领学生进行太阳观察;2. 自由探索:学生自由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记录所见到的有趣现象。
晚餐后:1. 夜间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在黑暗中使用手电筒观察夜行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2. 星空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欣赏美丽的星星和星座。
第二天:早上:1. 进一步生物计数:学生选择不同的区域继续进行生物计数活动,比较不同区域生物数量的分布情况;2. 作品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拍摄的照片、记录的资料等制作展板,展示自己的发现和观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