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地质雷达说明书1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参考文本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参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设备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探地雷达1.1 工作原理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在国内也称为地质雷达,它是利用超高频(106~109Hz)脉冲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其工作原理是,宽带脉冲发射天线将纳秒高压脉冲源提供的电脉冲信号转化为脉冲电磁场,并以脉冲电磁波形式射向目标体。
宽带脉冲接收天线将来自目标体的反射脉冲电磁波转化为电脉冲信号传送给宽带取样示波器后以时域方式显示出来,再经计算机处理后给出时域特性或频域特性显示。
在雷达移动探测过程中,定时向地下发射脉冲电磁波,并不断接收到目标体的反射波,它们组成雷达剖面图像。
通过对雷达图像的判读可确定目标体(管道、洞穴、埋藏物、地层等)的分布特征。
也可以通过读取接收到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和求取电磁波传播速度来计算目标体的埋藏深度。
(1)SIR-3000型地质雷达(40-50万元)生产商:美国地球物理探测公司(GSSI公司)经销商:北京西尼德克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参数:1.单通道实时数字采集处理器探地雷达,操作平台为Windows CE。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地质雷达法检测操作规程1、地质雷达法适用范围地质雷达法可用于地层划分、岩溶和不均匀体的探测、工程质量的检测,如检测衬砌厚度、衬砌背后的回填密实度和衬砌内部钢架、钢筋等分布,地下管线探查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
2、地质雷达主机技术指标:(1)系统增益不低于150dB;(2)信噪比不低于60dB;(3)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0.5ns、A/D模数转换不低于16位;(4)计时误差小于1ns;(5)具有点测与连续测量功能,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秒;(6)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功能;(7)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实时检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能力。
3、地质雷达应符合下列要求:(1)探测体的厚度大于天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体的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一聂菲儿带半径。
(2)测线经过的表面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3)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范围的金属构件。
4、地质雷达天线可采用不同频率的天线组合,技术指标为:(1)具有屏蔽功能;(2)最大探测深度应大于2m;(3)垂直分辨率应高于2cm。
5、现场检测(1)测线布置1、隧道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应以纵向布线为主,横向布线为辅。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和隧道底部各布置一条;横向布线可按检测内容和要求布设线距。
一般情况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6点。
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地段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2、隧道竣工验收时质量检测应纵向布线,必要时可横向布线。
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和左右边墙各布一条;横向布线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5个点。
需确定回填空洞规模和范围时,应加密测线和测点。
3、三线隧道应在隧道拱顶部位增加2条测线。
4、测线每5~10m应有一历程标记。
(2)介质参数的标定:检测前应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不少于一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
新型--探地雷达数据采集以及解释之欧阳计创编

探地雷达数据采集以及解释山东大学岩土中心第1章.探地雷达简介1.1工作基本原理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是利用频率介于106~109Hz的无线电波来确定地下介质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探地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建筑结构调查、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地下管线探测等众多领域。
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发射天线将高频短脉冲电磁波定向送入地下,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层或目标体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接收天线收到反射波信号并将其数字化,然后由电脑以反射波波形的形式记录下来。
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可根据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幅度和波形,判断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结构及其分布。
探地雷达是在对反射波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来判断地下目标体的,所以其探测效果主要取决于地下目标体与周围介质的电性差异、电磁波的衰减程度、目标体的埋深以及外部干扰的强弱等。
其中,目标体与介质间的电性差异越大,二者的界面就越清晰,表现在雷达剖面图上就是同相轴不连续。
可以说,目标体与周围介质之间的电性差异是探地雷达探测的基本条件。
图1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1.2电磁波传播特征探地雷达的电磁脉冲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其中c为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为介质的介电常数,常见介质的介电常数如表1所示。
材质相对介电常数材质相对介电常数粉质粘土 6 水81干砂3~5 灰岩4~8湿砂20~30 花岗岩4~7金属300 砂岩 6PVC塑料 3.3 页岩5~15混凝土 6.4 淤泥5~30空气 1 海水80粘土5~40表1各种常见介质的介电常数电磁波脉冲在地质界面上的反射系数为:根据电磁脉冲的传播规律,在地质界面上如果反射系数为负,则相位与发射脉冲相反,若反射系数为正,则相位与反射脉冲一致。
如图2和图3,可以清除看到反射波相位的变化规律。
图2图31.3雷达的分辨率对于地质雷达的探测方式.它的分辨率也是一个必须了解的内容.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包括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
新雷达导波说明书(新)

目录一、JDRADAR800系列智能型雷达物位计测量原理------------------------------------------------------------------------------------------------------2 产品简介------------------------------------------------------------------------------------------------------3 安装指南------------------------------------------------------------------------------------------------------4 测量条件------------------------------------------------------------------------------------------------------8 调试------------------------------------------------------------------------------------------------------------9 仪表尺寸------------------------------------------------------------------------------------------------------10 技术参数------------------------------------------------------------------------------------------------------11 产品选型------------------------------------------------------------------------------------------------------12二、JDFLEX810系列导波型雷达物位计测量原理------------------------------------------------------------------------------------------------------15 产品简介------------------------------------------------------------------------------------------------------16 安装指南------------------------------------------------------------------------------------------------------18 调试------------------------------------------------------------------------------------------------------------21 仪表尺寸------------------------------------------------------------------------------------------------------23 技术参数------------------------------------------------------------------------------------------------------23 产品选型------------------------------------------------------------------------------------------------------25一、智能型雷达物位计测量原理发射能量很低的极短的微波脉冲通过天线系统发射并接收。
地质雷达检测操作学生手册——2013年上学期

地质雷达探测操作手册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4月OKO-2地质雷达操作手册——沥青路面、隧道1、检测设备及组成采用俄罗斯GEOTECH公司的OKO-2单通道主机探地雷达。
(1)控制单元(见图1-1);(2)天线单元:AB2000R(2000MHz车载屏蔽天线)及AB700M(700MHz屏蔽天线)型号(见图1-2a及图1-2b);(3)电源供应单元(见图1-3);(4)笔记本支架:用来固定笔记本和控制单元(见图1-4);(5)肩带装置:用来替操作者平均分担所有装置(蓄电池、笔记本)的重量(见图1-5);(6)其他:充电器、固定杆件等。
图1-1 控制单元图1-2a 2000MHz车载屏蔽天线图1-2b 700MHz屏蔽天线图1-3 电源供应单元图1-4笔记本支架图1-5 肩带装置整个系统主要由控制单元、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及微机四部分组成,发射与接收信号均由光缆或通讯电缆传输给雷达主机,再通过以太网口传送到微机(笔记本电脑),由微机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
2、OKO-2地质雷达在路面及隧道衬砌结构检测项目(1)沥青混合料路面面层材料厚度检测;(2)衬砌结构(厚度、钢支撑及钢筋密度)、衬砌缺陷与病害(超挖回填密实情况、空洞、层间脱空、衬砌裂缝、渗漏水通道及积存水范围)、地质问题(围岩开挖扰动、裂隙、溶洞)检测。
3、OKO-2地质雷达操作流程(1)数据采集①连接主机及天线、电池等,点击运行雷达,快捷键为Ctrl+S,如无法连接天线,请检查主机与天线之间的数据电缆连接,或调整笔记本IP地址,详细方法为设置IP地址后,在主软件中打开选项中的端口选择,点击以太网右边的锤子图标,使主机IP地址与雷达IP地址前三位相同。
②参数调整:其他参数默认,只需点击移动,使首波处于采集界面最上方,晃动天线,或用手和其他物体在天线与检测物表面之间晃动,以确定被检测面波形位置。
(如新安装软件,则需重新设置,如下图:③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采集,首先使天线贴近被检测面,点击记录,设置文件名并做好现场记录,天线移动的同时按下空格做标记,之后每隔固定距离按下空格做标记,采集结束时按下空格做标记。
拉托维亚“Zond-12e”地质雷达

拉托维亚“Zond-12e”地质雷达ˆê•A 主机 量程:1-2000 纳秒 发射脉冲重复:115KHz 扫描速度:56 次/秒 采样:128,256,512 /s 范围增益:用户可选 增益控制范围:0-80dB 动态范围:128dB 过滤:用户可选 0.00;400;800Hz 检测模式:连续或单点 A/D 转换: 16 位 数据传输:以太网接口 输入电源:12V 充电电池,10.5-13V 电池容量:6.5Ah 消耗电流:0.7 安培 尺寸:35*30*5.5 cm 重量:3.0Kg (随主机一起的配件包括:12V 电池,电池包,电源线,充电器,数据线,天线电缆, 充电器电缆,外接电源线,备用保险,用户手册) 天线“ñ•A138-75-150M类型:耦极,空气耦合(可离地面 0.4 米) 发射器输出:200V 接收器灵敏度:50μV 探测深度:30 米(38M),20 米(75M), 15 米(150M) 尺寸:98*52*4 cm 重量:2-7Kg2100M类型:地面耦合,屏蔽,收发分体 发射器输出:400V 接收灵敏度: 50 微伏 探测深度:10-15 米 尺寸:93*65*21cm 重量:13Kg(每个)3 300M类型:地面耦合,屏蔽,收发一体 发射输出: 400V 接收灵敏度:50μV 探测深度:10 米 尺寸:102*53*12cm 重量:10Kg4500M天线类型:地面耦合,屏蔽,收发一体 发射输出:400V 接收灵敏度:50μV 探测深度:7 米 尺寸:72*33*12 cm 重量:5.5Kg5750M天线类型:耦极,空气耦合,屏蔽,收发分体 发射输出:200V 接收灵敏度:50μV 探测深度:3 米 尺寸:35*20*15 cm 重量:2Kg(每个)6 900M天线类型:地面耦合,屏蔽,收发一体 发射输出:400V 接收灵敏度:50μV 探测深度:2 米 尺寸:52*23.5*12 重量: 3Kg71.5G天线类型:地面耦合,屏蔽,收发一体 发射输出:200V 接收灵敏度:50μV 探测深度:0.6 米 尺寸:30*12*11 cm 重量:1.5Kg82G天线类型:地面耦合,非屏蔽,收发一体 发射输出:200V 接收灵敏度:50μV 探测深度:0.5 米 尺寸: 27*13.5*13 cm 重量: 1.2Kg9检测实例使用 900M 天线探测金属管道, 从 左图可以看出在 1-1.5 处有三根管 道, 具有典型的双曲线图形, 双曲 线顶点即为管道位置把 500M 天线放在橡胶船上对湖 泊水面以下情况进行检测, 从左图 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淤泥层以及岩 床,另在淤泥层中有几块金属物 体。
GR地质雷达使用说明手册-第1章

第一章 前 言1.1应用范围地质雷达利用主频为数十兆赫至千兆赫波段的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由地面通过天线发射器发送至地下,经地下目的体或地层的界面反射后返回地面,为雷达天线接受器所接受,通过对所接受的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和图像解译,达到探测前方目的体的目的。
由于地质雷达探测速度快、精度高,以及对原物体无破坏作用,所以在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地质雷达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如下方面: ● 探测松散堆积层与基岩界面 ● 探测地下水的水位线● 探测软弱破碎带(断层)的位置及规模● 对规模较大的裂隙及洞穴的位置和规模的确定● 坑道开挖掌子面前50米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预测 ● 公路路基场坪地基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 ● 各类地下管线探测 ● 地下埋设物探测 ● 防空洞位置探测 ● 超浅层地基探测● 隧道砼厚度与钢支撑密度施工质量检测 ● 地基注浆质量检测● 飞机场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病害及施工质量检测 ● 铁路路基与高速公路路基病害及施工质量检测 ● 地下及隐蔽工程水渗漏检测 ● 圈定人工填土范围与掩埋沟渠 ● 地基土壤污染圈定正是由于地质雷达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从八十年代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它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研究开发仍在继续。
1.2 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地质雷达是一种电磁探测技术。
静止的电荷分布或电流分布,激发稳定电场。
稳定电场不随时间变化,不向外辐射能量。
如果场源的电流随时间变化,就激发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在其周围激起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又要激起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形成电磁场。
在无源空间中,电磁场的发射、传播、反射、折射及绕射满足如下的麦克斯韦尔方程:(1–1)∇⨯=H D t ∂∂εμ=1V 0)()(22='+z E k dz z E d(1–2)(1–3)(1–4)其中:通过对式(1-1)和式(1-4)求解,可得:(1–5)(1–6)其中:从上两式中可以看出,该方程组具有波动方程的形式。
1835 1935 1945 Installation Manual B1 11-19-09

MODEL MODEL1835 MODEL1935 MODEL1945
Distance to 100 W/m2
point
Worse case 0.1 m
Worse case 0.2 m
Worse case 0.2 m
Distance to 10 W/m2 point
Worse case 2.2 m
Worse case 2.2 m
Installation Manual MARINE RADAR
MODEL1835/1935/1945
SAFETY INSTRUCTIONS............................................................................................................. i SYSTEM CONFIGURATION........................................................................................................ ii EQUIPMENT LISTS .................................................................................................................... iii 1. HOW TO INSTALL THE SYSTEM..................................................................................... 1-1
Observe the following compass safe distances to prevent deviation of a magnetic com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