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

合集下载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方法学进展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方法学进展
Conclusion: “Contrary to prevailing beliefs, results from well-designed observational studies did not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exposure and outcome, compared wit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ew Engl J Med 2000; 342:1887
Adjusted fo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n Intern Med 2002;137;290
25
BMJ 2004:329;869
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信号检验
Do the results of well-designed observational studies systematically differ from results of RCT?
• 相对比值比(Relative Rate, RR) --FDA
眼葡萄膜炎与利福布丁
信号的挖掘
眼葡萄膜炎 所有其他事件 合计
利福布丁
41
所有其他药物 754
14 591 958
55 592 712
• 比例报告比(PRR)=
(41/55)/(754/ 592 712)=586 Chi-Square(1df)=22 740 ,P=0.0000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igher rates of HRT.”

上市后安全性监测ppt

上市后安全性监测ppt

自发报告的不良事情
医学评价困难 数据不完整和无法核实 举动/书面报告 消费者/医务义务者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混杂要素 只需报告比率 关于发现严重的、稀有的不
良反响具有特殊价值
美国 FDA AERS 报告〔按年〕
450,000
CDER Post-Marketing Adverse Event Reports Received
AERS Database/PSI Reporting for February 2, 2005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FollowUp Adjustment (SRS only) *Non-Serious Periodic (non-AERS) Periodic Expedited medwatch Direct
• 潜在的、未知的风险
• 缺失信息,如人种、年 龄、性别、药物与药物 之间、药物与疾病之间 的相互作用等。
James Nickas, Pharm.D Genentech
上市后平安性监测
制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与法规部门亲密协作,对真实生活中运用的 药品中止平安性监测:
未经选择的用药人群 (年龄, 性别, 疾病, 药物运用) 普遍的市场用药人群 (数百万病人) 暂时用药治疗 (终身治疗) 药物滥用和误用,药物过量,未按说明书用药及药物治疗错误
• RMP是如今递交新药央求资料中的必需文 件
风险最小化举动方案(RMA)
• 惯例的RMA:经过药品说明书、包装和患者须知等提示平安用药 • 其他RMA: • 对处方医生和患者中止教育学习 • 对药品特别包装和限量 • 必需有处方医师证书及患者赞同书的指点性用药 • 仅限于医院、专家处方,并必需有化验结果 • 应继续监查RMA,如有必要可以修订RMA • 处方/AE资料,调查, 药物盛行病学研讨

上市后药品安全检测和风险管理 辉瑞梁冰

上市后药品安全检测和风险管理 辉瑞梁冰

常用的风险管理工具

药物警戒工具 (进一步了解和确定风险)
–常规安全监测 (安全数据库,报告,安全信号检测) –加强监测 • 针对性的数据收集和报告 • 特殊不良事件的加速报告 –额外的临床试验(上市前、后) –流行病学研究 –独立专家委员会评估 –病人登记数据库分析评估(怀孕妇女用药登记、移植患者登记、特殊药物使用

信号检测-定量的方法
•传统的定量方法
基于上市后安全性数据库中的报告频度/百分比的临界值 系列报告所呈现的直观趋势
•强化的定量方法
对于大型数据库的信号检测非常有帮助,优于手工评估和传统临床观察 较之传统的定量方法更加结构化,例如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号检测
比例失衡分析 多因素方法如logistic回归分析
信号检测和评估过程概览
目前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药物警戒中分析药品安全数据库已有超过十年的经验 •大量定量方法在电子化健康记录数据库的应用 •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信号检测与信号评价/筛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已发起的三个主要项目:
•EU-ADR •Sentinel •OMOP
EU ADR
SRL/RMC
SRL/RMC 定期上市后安 全性资料统计 学评估
SRL/RMC 定期评估产品 相关文献
SRL/RMC 定期评估 所有 相关的内部资 料 (未发表)
专家委员会/ 独立安全性 评估委员会
定期上市后安 全性资料医学 评估
SRL/RMC
SRL:
Safety Risk Lead 全球产品安全风险负责人 RMC: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风险管理委员会(跨部门药物安全性管理团队)
这26种药物中的16种是因为心/肾毒性 26种药物中的6种是因为肝毒性 4个治疗类别的药物占到这些撤市药物的70%

药品安全性监测

药品安全性监测
应的重复发生。
02
药品安全性监测流程
药品研发阶段的监测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在药品研发阶段,对药物的作用 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对人 体的影响,有助于预测药品可能 存在的风险。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在药品进入临床试验前,进行临 床前安全性评价,包括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生殖毒性等试验, 以评估药品的安全性。
对药品不良事件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的方法。
详细描述
药物警戒是药品安全性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药品不良事件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和 处理药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药物警戒方法包括自发报告系统、重点医院监测和专项监测 等。
药物基因组学方法
总结词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评估个体差异对药品 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方关系。
详细描述
流行病学调查是评估药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药品使用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评估药品的风险和效益。流行病学调查方 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等。
药物警戒方法
总结词
药品注册阶段的监测
注册资料审核
药品注册阶段,需要对申请资料进行 严格的审核,确保所提交的安全性数 据完整、准确。
现场核查与抽查
对药品生产现场进行核查与抽查,确 保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保证 药品质量与安全性。
药品上市后阶段的监测
上市后安全性监测
药品上市后,需对其安全性进行持续监测,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及时发现药品 可能存在的风险。
VS
详细描述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变异对药物作用 机制和效果影响的学科,通过药物基因组 学方法,可以评估个体差异对药品疗效和 安全性的影响,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科学依 据。药物基因组学方法包括基因突变检测 、基因表达谱分析和蛋白质组学等。

药物安全监测计划书

药物安全监测计划书

药物安全监测计划书1. 背景近年来,全球医药事故频发,导致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药物安全监测计划。

本文档旨在描述药物安全监测计划的目的、实施范围、方法、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等内容,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2. 目的药物安全监测计划的主要目的如下:•监测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情况,包括剂量、频率和疗程等。

•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和评估新出现的药物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提供参考数据,支持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评估。

3. 实施范围药物安全监测计划适用于所有生产、销售和使用药物的相关机构,包括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药店以及其他药物供应和使用环节。

4. 方法药物安全监测计划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主动监测主动监测是指通过主动收集、分析和评估药物使用和安全相关信息的方法。

具体包括:•建立药物使用数据库,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剂量、频率和疗程等。

•定期收集和分析药物使用的相关数据,包括不同人群和疾病类型。

•通过问卷调查、临床试验等方式获取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信息。

4.2 从动监测从动监测是指通过被动收集和分析药物使用和安全相关信息的方法。

具体包括:•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鼓励医疗机构、药店和患者主动上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

•建立药物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对药物使用和安全相关信息进行定期评估和分析。

4.3 数据分析和报告通过对收集的药物使用和安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药物安全问题。

5. 数据分析药物安全监测计划的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趋势分析。

•关联性分析:通过建立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模型,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风险评估:通过对药物使用和安全相关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药物的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6个维度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6个维度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6个维度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研发也日益走在市场前沿,而且全球药品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拓展。

药品的临床综合评价是评判药品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效益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6个维度,即药物有效性、药物安全性、药物的适用性与规范性、药物实用性、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这6个方面来介绍药品临床综合评价。

一、药物有效性药物的有效性是评价新药及药物开发的重要指标。

药物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主要疗效药物治疗目标疾病的临床疗效,如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缓解疼痛、降低血压、控制癫痫发作等。

2 .次要疗效药物在治疗目标疾病以外的其他效应,如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3 .有效期药物的有效作用期限,在治疗过程中确定疗效的时间点和累积剂量。

4 .使用频率和剂量药物使用过程中,建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频率,以保证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平衡。

二、药物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是药品审批和上市后的监测评估重点,一旦药品安全性出现问题,将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药物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毒性和副作用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包括肝脏、肾脏、心脏、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各个方面的不良反应。

2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代谢受到影响,严重时可产生毒性反应。

3 .药品中毒性药物的用量、频次和用药途径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安全性。

对于药物有毒性的情况,需要合理控制药物用量,避免引起药物过量,产生中毒。

4 .专门人群安全性药物在特定人群中的安全性也成为药物审批和使用的重要考虑因素,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的药物安全性需要经过临床验证。

三、药物的适用性与规范性药物的适用性和规范性是说明药物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1 .适应证药物适应证是药物治疗所适用的疾病类型。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标题: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引言概述: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药品上市后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的重要举措,旨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本文将介绍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概念、目的、内容、执行方式和效果。

一、概念1.1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指在药品上市后,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以评估和管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基于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良反应,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进行评估和管理。

1.3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上市后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药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部分。

二、目的2.1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通过对药品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减少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2.2 优化药品疗效。

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2.3 提高公众对药品的信任度。

通过开展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增加公众对药品的信任度,提高药品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三、内容3.1 风险评估。

对药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3.2 风险管理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警示信息、监测方案、培训计划等。

3.3 风险沟通。

及时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传达药品的风险信息,提高对药品的认识和警惕。

四、执行方式4.1 制定计划。

药品上市前,制定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并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审核。

4.2 实施措施。

药品上市后,按照计划执行风险管理措施,监测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3 定期评估。

定期对药品风险管理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五、效果5.1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通过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减少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5.2 促进药品质量提升。

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存在的问题,促进药品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5.3 增强公众信任度。

通过开展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增加公众对药品的信任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结论: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药品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加公众对药品的信任度。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现状与发展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现状与发展

种类/部门
外科 妇科 内科 所有住院病人 预防用药 儿内科 儿外科 所有部门 儿科住院病人 使用万古霉素的病人 所有部门 妇科住院病人 无使用限制的抗生素 所有部门 外科预防用药 资料记载的感染
联合用药与ADR发生率
并用药数 2~5 6~10 11~15 16~20 >21
不良相互作用发生率(%) 4.2 7.4 24.2 40.0 45.0
应用人群广泛: 年龄、性别、种族、患病情况、病情、 合并用药等均有较大差异
发现ADR需统计学样本数
预计 ADR 发生率 1/100 1/200 1/1,000 1/2,000 1/10,000
观察到 ADR 所需样本数
1例
2例
3例
300
480
650
600
900
11,300
3,000 4,800 6,500
• 2002年还有发现苯甲醇(注射溶媒)由于 可能导致儿童臀肌挛缩症,经进一步评价 后决定限制其使用范围,以避免严重不良 反应的重复发生;(湖北、鹤峰 300多儿童)
• 2005年,又进一步明确规定,所有含苯甲 醇注射液,都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并 要求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
我省监测信息平台开始搭建
(三)药品上市后应用的风险
1.药品自身带来的风险
• 低发生率的ADR/重症 • 非常规受试者(老,幼,孕,乳,经,多种病……) • 连续用药、长潜伏期、撤药反应…… • 相互作用 • 注射液配伍禁忌
2. 不合理用药的风险
• 违规扩大适应症/违反禁忌症 • 非首选药/指征不明确 • 误诊(27.8%)误治 • 忽略伴随症(禁忌/慎用) • 随意加大剂量/延长疗程 • 用药差错(姓名,病人,剂量,途径) • 滥用针剂/输液 • 盲目的中西药结合 • 用药品种过多/相互作用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 [3], 其 目 标 是 针 对 广 义 的 药 品 安 全 , 即 收 集 涉 及 临 床可能发生的任何药源性损害, 如假劣药品的使 用,用药错误,无科学依据的扩大药品适应症,药物 的急性、慢性中毒,药物相关死亡率的评估,药物的 滥用等所致的潜在的安全性问题等。 通过采集某一 种不良事件与某一药品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信 号 )作 为 假 说 ,供 进 一 步 研 究 ,并 使 ADR 得 到 早 期 警告。 因此,从传统的 ADR 监测到“药物警戒”,其 最终目的是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保障公众用 药安全。
1 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1.1 临床前研究的局限性 原创新药(化合物)在开发研究过程中,都会经
过合成、筛选,临床前的动物体内试验,临床人体试 验 (I-Ⅲ 期 ), 但 上 市 前 的 临 床 研 究 存 在 一 定 的 时 效 性和局限性,药品的有效性、不良反应和给药方案 等难以完全确定。 实验动物与人存在种属差异,难 以预测全部不良反应,特别是主观反应,如头痛、头 晕、口干等;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研究病例数少,观察 指标一般仅限于试验所规定的内容,难以发现发生 率低于千分之一的不良反应; 受实验周期的影响, 一般难以发现迟发性的不良反应; 实验对象范围 窄,临床试验排除老人、儿童、孕妇、哺乳妇女等特 殊人群参加,存在心肾功能异常、精神异常、造血系 统异常的患者一般也不纳入临床试验,所以难以确 定该药品在特殊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 验目的单纯, 未列入试验的内容一般不予评价,安
为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建立药品上市后 安全性监测的制度,除了有健全的法规体系、创新 的监测方法、专业的人才队伍、畅通的信息交流外, 完善的监测体系更是有效实施上市后药品安全性 监测的有力保障。 监测体系包括机构、人员、经费、 操作规程等,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国家和省级以 上的 ADR 监测机构已初步建立, 但省以下的机构 建设尚不完善,有些市虽建立 ADR 监测中心,但大 多挂靠在药监部门,人员为兼职,缺少经费与必要 的办公设施,无法按照新的《办法》做到“职、权、责”
药学与临床研究 药 事 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管 理
Drug Reactions Advisory Committee, ADRAC)负 责 严重不良反应或近期上市后药品非治疗作用的报 告,在药品安全性方面为 TGA 提供信息与建议[7]。
澳大利亚对于上市后药品所发生的不良事件 不强制要求上报,但要求药品负责人本着与政府合 作的精神,对获知不良事件进行上报。 ADRS 为上报 不良事件提供固定的“蓝卡”表格,并且在分发到澳 大利亚医疗卫生人员手中之前已先行支付邮费,上 报人只需按模板填写并邮寄给 TGA 即可[7]。 由此可 见,澳大利亚采取的也是自发呈报监测模式,而且 是正式的自发呈报系统,可将整个治疗药物列入监 控范围。 对于收集到的报告,澳大利亚 ADRS 都会 交由专业人士复查,严重事件由 ADRAC 复查,而后 ADRAC 会作进一步评估。 3.3 欧盟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武煜,女,硕士研究生,科员 Tel: 0510-82701534 E-mail: wuyugcy@ 凌晓霖,男 E-mail: lingxl_wx@ 2011-04-25 修回日期 2011-07-28
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指标可能不全。 1.2 药品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FDA 的药品安全性监测主要通过“Med Watch” 自愿报告系统和制药企业强制报告系统两大渠道 来实现。 其中 90%以上的病例报告来自前者。 但无 论是哪种方式,均进入国家中心数据库,通过生物 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审评, 合格的 ADR 报告被扫 描成图片存档,并按照“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 际协调会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a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ICH)” 的 E2E 标 准输入不良事件报告系统[6]。 当评审报告显示某种 药品确实存在安全隐患时,就由 FDA 的新药办公室 做出修改标签、添加警告信息,乃至召回、撤市等措 施。 上述信息还将通过固定渠道,如药品安全信息 通 报 、公 众 健 康 咨 询 等 反 馈 给 医 疗 专 家 和 公 众 。 FDA 通过收集、评估和使用三个环节的设计,完成上市 后药品安全性的监控和应对。 3.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药品监督管理的权威机构是治疗药物管 理委员会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TGA),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药品安全性评估,确保消费者能 得到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治疗药物。 TGA 下设“药品 不良反应处(Adverse Drug Reaction Section, ADRS)”, 具体负责药品不良事件的收集、分析、整理与评价。 澳 大 利 亚 的 药 品 不 良 反 应 咨 询 委 员 会 (Adverse
在欧盟,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已成为“药物 警戒”的一部分,它在保障欧洲公众用药安全方面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欧盟的“药物警戒”是世界 范围内药品监管的权威机构之一。
欧盟的“药物警戒”监测主要由不良反应报告、 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持续性 “利益—风险”评估等四个部分组成。 各部分相互补 充、互相支持和联系,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科学监测 体系。 欧盟有两个重要的非政府组织:欧洲药物警 戒 研 究 集 团 (Europe Pharmacovigilance Research Group, EPRG) 和 国 际 药 物 警 戒 学 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armacovigilance, ISOP)。 前者由 12 个 成员国的学术界和药品监管机构组成,旨在欧盟范 围内发展新的药品监测方法,承担公众健康领域特 定药品监测方面的研究课题;后者最初是一个在欧 洲发起的国际组织,主要工作是对药物警戒科学概 念、方法的探讨,对临床医生、医学院医生进行培训 和提高认识。 任何国家、企业、组织、团体及对 ADR 关心的个人都可以参加。 目前, 其成员已覆盖到 5 个洲的 40 个国家。 由此可见,欧洲对药品安全性监 测并非全部由政府组织承担,而是采取分散管理模 式,由非政府组织承担众多对于上报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技术体系也不 完备;已有的 ADR 监测制度无法涵盖上市后药品安 全性监测的全部内容。 如此不完善的监测体系导致 药品安全信息无法完整有效获取, 无法达到真正意 义上的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
3 西方发达国家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 状况
3.1 美国 在美国,ADR 监测主要由药品售后监管组织负
在《办法》这一法律体系支撑下,我国对于药品 上市后安全监测的方式也将更加规范化、形式更加 多样化,除传统的自发呈报方法外,重点医院监测、 重点药物监测等方式也将越来越多地被生产企业 和医疗机构所采用。 同时,各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回顾性、前瞻性)设计也将更科学,以此全面推动 我国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发展。
责 。 美 国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的重点工作 之 一 就 是 系 统地承办 ADR 报告工作。 美国负责 ADR 监测的只 有一个国家中心,是中央集中管理模式。
FDA 下设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负责在美国研究 上市后药品不良事件的收集、分析、管理。CDER 下设 10 个部门, 其中药物流行病学与统计学办公室(Office of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al Science, OPSS) 下的药品安全办公室 (Office of Drug Safety, ODS)具体负责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监管[5]。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又名危机管理,是 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 低的管理过程。 然而目前“药品风险管理”一词尚无 统一的定义,但各种表述的实质是一致的,即在药 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连续不断地、 主动地发现、 评估、沟通风险,使风险最小化,并对风险管理的干 预效果进行评估,目的是让患者在用药中的受益能 最大程度地超过风险[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 法 》( 以 下 简 称 《药 品 管 理 法 》) 及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 《实施条例》)规 定,对于发现或发生药品风险时,可以采取如下措 施 : (1) 暂 停 上 市 前 研 究 和 审 批 (《 实 施 条 例 》 第 七 十 条 );(2)修 改 药 品 说 明 书 (《实 施 条 例 》第 四 十 一 条 ); (3)限 制 使 用 (《实 施 条 例 》第 四 十 一 条 、《药 品 管 理 法 》 第 七 十 一 条 ); (4) 进 行 质 量 抽 验 (《 药 品 管 理 法 》 第六十五条);(5) 撤销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 证书(《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 目的是使患者在接 受药品治疗疾病、 调节生理功能时, 受到最小的伤 害,即风险最小化。 上市后对药品的再评价,是对药 品风险与效益评估的唯一有效手段。 根据再评价结 果,对上市后的药品采取适宜的策略与方法,将药品 安全性风险降至最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1.3 有助于开展药物警戒
2 我国目前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状况
我国目前对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监测主要是 通过 ADR 报告与监测的方式进行。 只有把“ADR 监 测”做完善了,才能过渡到“药物警戒”,并针对存有 安全隐患的品种,建立“风险管理”等一系列上市后 安全性监测和管理的制度。
2011 年 5 月 4 日由卫生部签发的 《药品不良反 应 报 告 和 监 测 管 理 办 法 》(以 下 简 称 《办法》) 已于 2011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4]。 这是保障我国开展 ADR 监测工作的重要法律基础。 《办法》 进一步明确了 省 、市 、县 各 级 监 管 部 门 和 ADR 监 测 机 构 的 职 责 ; 进一步规范了 ADR 的报告和处置;增加了市、县两 级监测机构对严重 ADR、 群体药品不良事件的 调 查、核实及处置要求;强化了药品生产企业在监测 工作中的作用,同时引入重点监测,加强药品安全 性监测和研究;增加了 ADR 信息管理的内容,提高 了对 ADR 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