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教案汇总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教案汇总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诗两首》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登岳阳楼》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麦琪的礼物》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艺术品》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贾芸谋差》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李逵见宋江》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项链》教案2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珠宝》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教案1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挖荠菜》教案2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留学巴黎》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琵琶行》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血凝成的作品》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口技》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口技》导学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老残游记》教学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岳阳楼记》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登岳阳楼》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登岳阳楼》教学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游岳阳楼记》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1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2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麦琪的礼物》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艺术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悔的边缘》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百合花》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1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2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是怎样开始读报的》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贾芸谋差》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李逵见宋江》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山地回忆》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海明威的对话艺术》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优秀教案5篇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优秀教案5篇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优秀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总结词:拓展阅读
详细描述:根据课文内容,推荐相关 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 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结词:写作技巧分析
详细描述: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
重点词汇与句型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词汇讲解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课外拓展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字 词和成语,理解课文 中的文言文语法和修 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文章结构和逻辑思 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 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 人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 、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布置课后作业和阅读任务,督 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展阅 读视野。
课文背景与文化知识
总结词:背景介绍 总结词:文化知识拓展 总结词:跨学科整合
详细描述: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 生平、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详细描述:根据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扩大 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详细描述: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课文,培养综合素质。
学生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课堂纪律与专注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 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是否 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024年北师大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北师大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北师大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针,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未来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北师大版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

教材分为三大块;精读讲析、比较探究、赏析评论。

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

全书共六个单元:1、生活况味2、感悟艺术3、人生境遇4、机缘巧合5、时政聚焦6、话里有话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注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营养,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培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学情分析我本学期接手的是九年级毕业班,我班有学生____人,男生____人,女生____人,就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本班的语文成绩属同年级中等偏上水平,全班优秀人数____人,优秀率____%,本班合格率%,且差生的分数相当低,由此看来,要想提高学生的合格率难度非常大,必须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根据这两天的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根本不与老师配合,上课死气沉沉,气氛不浓,要想提高课堂气氛也还须想办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和分享诗歌感悟的能力。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方法。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拓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谈生命》教案

态度。
03
辩论赛
针对“生命是否可以重来”等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
。通过辩论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 理解和感悟。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文中的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批改与讲评
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和表达水平。在讲评时,针对学生的共性问 题进行重点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通过作业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参与方式
0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开讨论,鼓励学生
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表达能力。
02
角色扮演
选取课文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和读者,进行角色扮演朗
读。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03
词汇积累与运用
重点词汇
本文涉及的重点词汇包括“生命、价值、意义、奋斗、挫折 、坚韧”等,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正 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和写作。
词汇拓展
除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与生命主 题相关的其他词汇,如“生命力、生命之源、命运、人生轨 迹”等,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该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 珍爱生命的重要性,树立 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项链》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项链》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项链》教案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讽刺、对比等。

(3)能够鉴赏小说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阅读经历。

(2)简介小说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项链》的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体会语言风格。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讽刺、对比等。

(2)学生结合小说内容,鉴赏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善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梳理。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针对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作等活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版《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难点:(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和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和实践。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和应用拓展环节的表现。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文学创作和实践。

2.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歌实例来理解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篇二】学习目标1.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2.幽默讽刺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媚上欺下、卑鄙无耻的走狗形象——奥楚蔑洛夫,这篇小说是《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鲁迅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家。

今天我们就再学他的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教学新课1.学习目标学习这篇小说我们学习什么呢?★展示目标,见上。

2.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⑴创作背景人物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什么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呢?★小说发表于1898年。

十九世纪末期,在*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固守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上,也出现在知识界。

⑵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是这样的人呢?因为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认识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他精神的枷锁;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给别人以套子,试图套住别人。

那么他都有哪些套子呢?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和思想?我们一起看一下。

⑶典型意义★①就这样一个小人物,为什么能辖制全城呢?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是与沙皇*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随时告密。

不合其思想的做法,都要被限制、*。

(184页)同时,革命还未到来,多数人还感到前途迷茫,对旧制度也就得过且过,处处迁就,也是别里科夫时时处处能够得逞的土壤。

★②婚姻应是人生中的起点,但却要了别里科夫的命。

“婚姻事件”中,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死去?结合华连卡姐弟的形象思考这一问题。

华连卡姐弟敢说、敢想、敢做,喜爱新生活,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预示着新的生活力量。

他们是正在成长的时代新人,是与旧势力格格不入的。

“漫画事件”对别里科夫迂腐落后的思想进行了极大的嘲讽,画他和华连卡挽着胳膊。

他给柯瓦连科说,“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不好说是什么关系),“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他认为“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这使他不能成其为正人君子了,给他以很大打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而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的事,他的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又一重锤。

对柯瓦连科“忠告”,结果柯瓦连科“叫他滚”,他“脸色苍白”,精神已开始垮。

“我最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正中他的本质,意思是“你就是走狗”,这时他已深感在新生力面前的失败,“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再次搬出他的主子(校长、当局),但柯瓦连科不怕他的这种伎俩,“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他就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但并没摔多厉害,套子保护了他。

而他那滑稽相正好让华连卡和另两小姐看到,“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虚伪自欺,而华连卡“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对他的这种狼狈相(在新势力面前的败相)的嘲笑,使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他的死,说明腐朽势力实际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已是奄奄一息、摇摇欲坠。

★③别里科夫死了,一个礼拜还没过,生活又恢复了原样,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很多,这是为什么?别里科夫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代表,沙皇*制度存在,就会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生活就还是老样子。

这启示人们,要想铲除别里科夫们,就必须从根本上*沙皇*统治。

3.幽默讽刺手法①语言体会契诃夫的小说善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对别里科夫的外表打扮、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神态表情、语言等方面都用了这种笔触。

例如小说开头对别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令人厌恶。

他白天压得全城不得安宁,晚上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难以入睡,对其外强中干之形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婚姻事件”的描述充满戏谑和讽刺,如描写他对漫画的态度,对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的惊恐,与柯瓦连科谈话的神情,摔下楼梯时的心理活动,都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②手法训练a.(难度低)写一段外貌、肖像或神态描写,要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b.(难度高)用幽默讽刺手法描写人物(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