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安装磁盘阵列卡的办法
DELL-服务器RAID卡安装配置步骤PPT课件

第二部份 配置RAID 1 在主界面选择 RAID Properties 进行阵列卡配置
11
在RAID 配置界面中有三个选择项 查看已经存在的阵列配置 ( 此选项只有在已经存在阵列配置的情况下才出会现) 通常在第一次配置阵列时,只会出现 下面两项 创建 IM (镜像) 卷 (做RAID 1 ) (最多只允许两块硬盘做RAID1) 创建IS ( 条带)卷 (做RAID 0 )(最少2块,最多4块硬盘做RAID0)
25
(注意,不论是哪块硬盘掉线了,另一块存在的硬盘自动成为primary ,只是Slot 不变) 下图是slot0 的硬盘被拨掉后,Slot 1 的硬盘自动成为Primary
26
直接插一块新硬盘到slot 1 ,系统自动识别到此硬盘并开始rebuild ( 同步)
27
等到同步( rebuild )完成后,VD 就恢复正常了
如果将虚拟磁盘从一个 SAS 5/iR 控制器或计算机中删除,并移动到另一个控制器或计算机中,则该虚拟磁盘会变为 非活动状态。“Activate Mirror”(激活镜像)选项允许重新激活添加到系统中的非活动虚拟磁盘。该选项仅适用于选 定虚拟磁盘当前处于非活动状态的情况。 • 选择“Activate Mirror”(激活镜像)。 • 按 Y 键继续激活,或按 N 键放弃激活。 暂停一会后,虚拟磁盘将变为活动状态。 • 注:仅当迁移的虚拟磁盘处于最佳状态并且包含所有物理磁盘时,才支持激活迁移的虚拟磁盘。 • 删除虚拟磁盘 注意:删除虚拟磁盘之前,请确保备份虚拟磁盘上需要保留的所有数据。 • 请执行以下步骤删除选定的虚拟磁盘: • 选择“Delete Virtual Disk”(删除虚拟磁盘)。 • 按 Y 键删除虚拟磁盘,或按 N 键放弃删除。 • 按 <F3> 键以确认虚拟磁盘的删除。暂停一会后,固件将删除虚拟磁盘
磁盘阵列RAID的建立和系统安装(图解)

磁盘阵列RAID的建立和系统安装(图解)SATA和RAID在提升硬盘性能方面,确实给用户带来新的性能。
目前Intel、VIA、NVIDIA在各自的芯片组里都加入了SATA和RAID 功能.所以这里偶转帖一个用NVIDIA的RAID做了图,供大家参考。
以后会陆续转帖INTEL和VIA的RAID图片供大家参考。
1、BIOS设置和RAID设置nForce系列芯片组的BIOS里有关SATA和RAID的设置选项有两处,都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边)菜单内。
SATA的设置项:Serial-ATA,设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
这项的用途是开启或关闭板载Serial-ATA控制器。
使用SATA硬盘必须把此项设置为[Enabled]。
如果不使用SATA硬盘可以将此项设置为[Disabled],可以减少占用的中断资源。
RAID的设置项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Onboard Device(板载设备)菜单内,光标移到Onboard Device,按<Enter>进入如子菜单:其中RAID Config就是RAID配置选项,光标移到RAID Config,按<Enter>就进入如RAID配置菜单:菜单的第一项IDE RAID是确定是否设置RAID,设定值有[Enabled], [Disabled]。
如果不做RAID,就保持缺省值[Disabled],此时下面的选项是不可设置的灰色。
如果做RAID就选择[Enabled],这时下面的选项才变成可以设置的黄色。
IDE RAID下面是4个IDE (PATA)通道,再下面是SATA通道。
nForce2芯片组是2个SATA 通道,nForce3/4芯片组是4个SATA通道。
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意图设置,准备用哪个通道的硬盘做RAID,就把那个通道设置为[Enabled]。
下图是设置实例,设置主通道的主盘和副通道的副盘做RAID:设置完成就可退出保存BIOS设置,重新启动。
DELL服务器RAID卡安装配置步骤

创建RAID 1 (选择 Create IM Volume )
将光标移动到第一块硬盘的RAID Disk 栏上,按空格键选中这块磁盘,这时驱动 器状态变成 Primary (主盘)
Drive Status 有以下几种:具体说明可以查最上面的用户手册链接
然后将光标移动到第二块磁盘的 RAID Disk 处,按空格选中
9硬盘到slot1系统自动识别到此硬盘并开始rebuild同步等到同步rebuild完成后vd就恢复正常了如果在degrade状态下插一块硬盘到其它slot上这时候进入管理虚拟磁盘中就可以选择管理第二块磁盘了系统会发现一块新磁盘请将光标移动到第二块磁盘的adddisk上用空格或是加减号将加亮的no改成yes然后再按c提交更改出现提示保存放弃更改这里我们选择保存更改然后再按f3确认这时候就可以看到阵列在重新同步数据到新硬盘上这时候如果查看虚拟磁盘的状态可以看到物理硬盘状态是未同步同步完成后vd的状态恢复成optimail就可以正常工作了备注
第三部份 Rebuild failed HDD 下面举个例子: 两块73G 硬盘做了RAID 1 , 在操作系统安装好后,人为的将第二块硬盘移除, 然后再插入一块硬盘到slot 2
再进次入 View Virtual Disk 后见到的状态如下图 逻辑驱动器状态为“degrade “ Slot 1 的硬盘状态为 “Missing ”
(注意,不论是哪块硬盘掉线了,另一块存在的硬盘自动成为primary ,只是Slot 不变) 下图是slot0 的硬盘被拨掉后,Slot 1 的硬盘自动成为Primary
直接插一块新硬盘到slot 1 ,系统自动识别到此硬盘并开始rebuild ( 同步)
等到同步( rebuild )完成后,VD 就恢复正常了
DELL服务器RAID卡安装配置步骤

这时候就可以看到阵列在重新同步数据到新硬盘上
这时候如果查看 虚拟磁盘的状态,可以看到物理硬盘状态是“未同步”
同步完成后VD的状态恢复成Optimail就可以正常工作了 备注:服务器的RAID卡不支持热插拔,更换硬盘时关机操作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DELL 服务器RAID卡安装 配置步骤
SAS6I/R 创建阵列RAID1
• 本服务器配置的RAID卡为DELL SA6I/R阵列卡。因为服务器只有两块硬盘,需要做 热备,因此故组建RAID1来保障服务器的硬盘资料安全。
• 配置RAID1 进入配置界面 开机按CTRL+C进入RAID的界面.
第一部份 SAS 5 I/R 界面 (包括verify HD ) 第二部份 配置RAID 1 第三部份 同步磁盘 ( rebuild )
第一部份 SAS 5 I/R 界面 首先自检时查看SAS 5 IR 阵列卡是否有自检到,并按 Ctrl+C 进入SAS 5/IR
在按完Ctrl+C 后进入的下一个屏幕,可以查看SAS5/ir 的固件版本号和启动的 顺序,按+/- 号可以更改启动顺序,ins/del 键可以更改启动列表,直接按回车 进入SAS 5IR 的配置界面
按Alt+D 可以查看设备的具体属性(包括对此块硬盘进行 Verify !)
主界面的查看/设置适配卡的高级属性 (Advanced Adapter Properties )
在Advanced Adapter Properties 中有以下
这里面有一项 PHY 属性很重要,就是 Discovery Status 它可以显示一些SAS 链路/协议上的一些问题
虚拟磁盘不是丢失了成员且性能下降的 IM 虚拟磁盘。 已使用 IS 虚拟磁盘。(已经做了RAID0) • “同步镜像”的作用是固件使用镜像主磁盘上的数据同步次磁盘上的数据。请执行以下步骤,开始 同步 IM 虚拟磁盘: • 选择“Synchronize Mirror”(同步镜像)。 • 按 Y 键开始同步,或按 N 键取消同步 • 该选项在以下条件下不可用: • 虚拟磁盘为非活动状态。 虚拟磁盘无需重新同步。 已使用 IS 虚拟磁盘。(已经做了RAID0) • “激活阵列”的作用是用于激活非活动(不相关的)虚拟磁盘。如果没有非活动的虚拟磁盘,则该 选项将呈灰色
硬盘磁盘阵列RAID的完整安装过程

硬盘磁盘阵列RAID的完整安装过程一、RAID介绍RAID是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直译为“廉价冗余磁盘阵列”,也简称为“磁盘阵列”。
后来RAID中的字母I被改作了Independent,RAID 就成了“独立冗余磁盘阵列”,但这只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改变。
可以把RAID理解成一种使用磁盘驱动器的方法,它将一组磁盘驱动器用某种逻辑方式联系起来,作为逻辑上的一个磁盘驱动器来使用。
RAID的优点1. 传输速率高。
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让很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的速率。
因为CPU的速度增长很快,而磁盘驱动器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种方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2. 更高的安全性。
相较于普通磁盘驱动器很多RAID模式督提供了多种数据修复功能,当RAID中的某一磁盘驱动器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使用时,可以通过RAID中的其他磁盘驱动器来恢复此驱动器中的数据,而普通磁盘驱动器无法实现,这是使用RAID的第二个原因。
RAID的分类RAID 0:无冗余无校验的磁盘阵列。
数据同时分布在各个磁盘上,没有容错能力,读写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为任何一个磁盘损坏督会使整个RAID系统失效,所以安全系数反倒单个的磁盘还要低。
一般用在对数据安全要求不高,但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大型游戏、图形图像编辑等。
此种RAID模式至少需要2个磁盘,而更多的磁盘则能提供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RAID 1:镜象磁盘阵列。
每一个磁盘督有一个镜像磁盘,镜像磁盘随时保持与原磁盘的内容一致。
RAID1具有最高的安全性,但只有一半的磁盘空间被用来存储数据。
主要用在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能够快速恢缸损坏的数据的场合。
此种RAID模式每组仅需要2个磁盘。
RAID 0+1: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把RAID0和RAID1技术结合起来,数据除分布在多个磁盘上外,每个磁盘督有其物理镜像盘,提供全冗余能力,允许一个以下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读写能力。
手把手教你组装raid5及raid1磁盘阵列服务器【详细版】

也许一些刚刚玩服务器DIY的朋友一听到raid这个词就犯头晕,分不清楚到底说的是啥意思。
raid模式虽多,但以我的理解其实就是把2个以上的硬盘组合在一起,一块用,以达到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安全性,大家不需要了解太多raid模式,只要知道raid0、raid1和raid5就足够在服务器行业混饭了(其实什么也不知道照样混饭的人也很多),用唐华的大白话说,所谓raid0就是两块硬盘合成一块硬盘用,例如两个80G的硬盘,做成raid0模式,就变成一块160G的大硬盘,理论上硬盘传输速度也加倍,但是这种模式安全性很低,一旦一个硬盘坏了,两个硬盘里的所有数据都会报销,因此服务器上最好不用这种模式。
所谓raid1就是两块硬盘互相做同步备份(镜像),例如两块80G的硬盘,做成raid1模式,总容量还是80G没变化,硬盘传输速度也没变化,但是两个硬盘里的数据保持同步,完全一样,一旦其中一个硬盘坏了,靠另一个硬盘,服务器依然能正常运行,这种模式很安全,所以现在很多中低端服务器采取这种raid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实用,用不高的硬件成本即可实现,我很喜欢。
至于raid5,则过去一直是高档服务器的专利,即使是在今天,你翻翻许多名牌服务器的价目表,在1-2万元的产品里也很难觅到raid5的身影,采用raid5可以兼顾raid0的速度、容量和raid1的安全性,是个听起来很完美的磁盘阵列方案。
硬件raid5组建:最近又亲手给一个朋友组装了一台采用双核心P4 820D处理器的8硬盘的1U机架式存储型服务器,在组装过程中,分别组建了硬件Raid5和软件Raid5的磁盘阵列,过程很值得玩味,现在写出详细的设置过程,以期抛砖引玉,给大家带来更多一点启发。
首先将服务器组装好,然后给硬盘插上SATA的数据线,插入主板上的四个SATA接口,用并口线连接好我的LG刻录机当光驱用,这个主板只提供了1个并口IDE接口用来接光驱正好,连上显示器、键盘、鼠标,开机测试,启动顺利,按DEL键进入bios。
RAID 01组建详细教程(图文简单教程)

RAID 0/1组建详细教程在了解了RAID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选购方面的经验后,我们将在本章中详细探讨RAID0和RAID1是如何组建的,以及在安装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RAID 0的详细安装步骤(RAID 0的存储读写方式有助于提高磁盘读写性能)1.准备工作:在做任何RAID阵列之前,我们最先要备份好硬盘中的数据。
创建RAID对数据而言是一项比较危险的操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毁掉整块硬盘的数据,尤其是对RAID0这样的模式在内。
一些比较粗心的个人玩家很容易忽视这个步骤,结果会导致硬盘上原先的数据都被擦掉,甚至包括硬盘分区表在内。
因此,有条件的话,我们最好要准备一张带Fdisk与Format 命令的Windows 98启动盘(光盘也可),以备不时之需)。
2.磁盘设置:在组建RAID0之前,需要将两块硬盘的跳线设置为Master(SATA硬盘一般不需要另做设置),随后连接到硬盘上的IDE或者SATA接口上。
如果是通过PCI或者其他扩展槽连接出的磁盘阵列卡,那么硬盘也应当稳固的与之相连。
由于RAID 0会重建两块硬盘的分区表,我们就无需考虑硬盘连接的顺序(这和之后要介绍的RAID1是有很明显差别的)。
3.主板设置:开机,进入BIOS进行设置,打开ATA RAID CONTROLLER。
不同主板对于RAID 的bios 菜单选项都不一样,大家需要细致的找一下。
如果发现设备识别错误,可以再检查下磁盘连接是否正确。
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可启动软盘或者光驱作为优先第一启动设备,保存退出。
(开机时可以在post界面看到raid设备的基本信息,以及进入设置菜单的快捷键)4.RAID 0设置:重新开机后,2颗硬盘会在POST界面后被南桥芯片或者板载RAID芯片所识别,这个时候应该快速按下快捷键,不同规格的RAID 卡有其特定的进入命令或方式(如“Ctrl”+“H”或者“Ctrl”+“I”)。
(在设置RAID0后,会有红色警告窗口弹出,提示2个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将被删除)进入RAID BIOS设置界面后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Create RAID”创建RAID阵列。
磁盘阵列卡的安装方法

磁盘阵列卡的安装方法在做服务器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到磁盘阵列卡,对于初次安装磁盘阵列卡的朋友来讲是一个难题。
首先我们要按自已的需要来选择磁盘阵列的模式。
现将磁盘阵列的模式详细讲一下:近年来,硬盘无论在容量、存取速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这一提高还是跟不上处理器的发展要求,使得硬盘仍然成为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瓶颈。
为了解决应用系统对磁盘高速存取的要求,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Patterson教授提出的廉价冗余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简称RAID)就是其中一种。
RAID将普通硬盘组成一个磁盘阵列,在主机写入数据,RAID控制器把主机要写入的数据分解为多个数据块,然后并行写入磁盘阵列;主机读取数据时,RAID控制器并行读取分散在磁盘阵列中各个硬盘上的数据,把它们重新组合后提供给主机。
由于采用并行读写操作,从而提高了存储系统的存取程度。
此外,RAID磁盘阵列还可以采用镜像、奇偶校验等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根据RAID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以将其分为0-5六个级别:RAID0:主机要求写入数据时,RAID控制器将数据分成许多块,然后并行地将它们写到磁盘阵列中的各个硬盘上;读出数据时,RAID控制器从各个硬盘上读取数据,把这些数据恢复为原来顺序后传给主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用数据分块、并行传送方式,能够提高主机读写速度,并且磁盘阵列中存储空间没有冗余。
但它对系统的可靠性没有任何提高,任一个硬盘介质出现故障时,系统无法恢复。
RAID1:它把磁盘阵列中的硬盘分成相同的两组,互为镜像,当任一磁盘介质出现故障时,可以利用其镜像上的数据恢复,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
对数据的操作仍采用分块后并行传输方式。
所有RAID1不仅提高了读写速度,也加强系统的可靠性。
但其缺点是硬盘的利用率低,冗余度为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布一个正确安装磁盘阵列卡的办法(转)
看到这里很多制作网吧的朋友对阵列卡的安装及使用存在很大困难,值钱的很多朋友也发表过相关的文章,但大多都是一些很理论很系统化的东西,实际应用不强。
在这里我把正确的阵
列卡安装及调试方法告诉大家,也方便更多的爱好无盘的兄弟们去操作。
首先声明本文由本人独自完成,没有摘抄或下载网上的任何资料
我们创世纪正版代理和推广商一般采用台湾乔鼎的promise阵列卡,理由很简单,稳定好
,速度快,效率高,联系工作时间长,不掉阵列!尤其是最后一个特点,彻底解决你因为频繁
掉阵列而痛苦的多次克隆硬盘的最大痛苦!!!!!!
在这里,我们以40-60台单服务器使用的promise fast track TX2000为例,这是一种使
用最多的阵列卡,价格不错,性能好,使用方法也同这里站长推荐的TX2。
同时考虑到网上D版
大多为2000系统,加上篇幅有限,那么这里就仅以2000系统为例。
首先我们把创世纪系统第一个区克隆到C盘,这里的C盘是指你事先找一个普通的IDE硬盘连接在主板上,这个盘可以以后做系统和备份盘,也可以用来把系统克隆上阵列,这个在后面
提到。
克隆好以后,关机。
我们把TX2卡插到靠近AGP槽的第2或者第4各pci上面,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与
网卡,尤其是千兆卡冲突,创世纪官方推荐网卡插在第1或者第3、5槽,就是单数槽。
据说是
避免与软声卡之类的冲突;插好以后,千万不要连接硬盘,否则可能根本不能用。
插好卡以后
我们进入2000系统,系统会提示发现新硬件,题诗安装驱动,选择下一步以后,提示输入驱动
的位置,我们插入PROMISE提供的安装软磁盘,在确定驱动位置的地址兰输入A:\WIN2000,选
择下一步,直到安装完成,然后重新启动,还是不要连接硬盘,在进入2000,看到设备管理器
的磁盘驱动器下面出现PROMISE DEVICE。
这时候说明阵列卡安装成功了。
关机,插上硬盘,在这里强烈推荐使用4块40或60G硬盘,因为盘数越多速度越快!TX20 00有两个IDE接口,每条数据线带两块盘,主从跳线设置好,和普通的设置方法一样,特别说
明一下,如果你需要用3块盘,那么第3块一定要作为第1个IDE口上面的那个硬盘的从盘。
接好
以后开机,等系统检测完了以后,阵列卡的BIOS开始工作,并在寻找完硬盘以后提示发现了几
个盘,还有题是你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
我们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选择地3项创建阵
列,就是Define Array,我们以创建RAID 0为例,阵列模式(Mode)选择Stripe,下面的分块选
择最大,比如256k,然后下面列出了你目前的硬盘数量,用空格健来选择,我们都选择Y,最
后按ctrl+Y保存,在按Y退出,这样阵列就创建好了。
接下来就是用sfdisk分区,或者启动系
统,用2000的磁盘管理分区也可以。
最后就是以区对区的形式分别克隆系统,我想到这一步就
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在sfdisk,2000系统里面,整个阵列被视为一块大小为几个硬盘总和的
大硬盘,那么对这个“大硬盘”的操作方法就和操作一盘硬盘的方法一样,就不再多说了。
前面说到的那个系统盘,如果不想要它,只需要一个阵列独立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可以
把它里面的东西克隆上阵列了,应该事先单独给阵列分一个区用于克隆系统,就是C盘,克隆
完以后拿掉系统盘,用sfdisk把你刚才克上去的系统区设置为活动分区,并重写MBR引导,最
后再主板BIOS设置为从SCSI设备启动就可以了。
当然这一步也可以事先设置。
最后特别提到一点就是掉阵列,这是大家最最害怕的事情,promise会尽力避免这一故障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做好下面3个关键性的工作:
1,保证使用300W以上的大功率电源,因为挂接硬盘的数量太多,普通电源根本不能胜任。
2,最好为每个盘或者机箱配备散热风扇。
因为组成阵列以后,每一块硬盘都与同伴同时工作
,这样硬盘工作量会加大。
3,务必保证几个硬盘的电源线连接稳定,最好用胶布固定。
4,保证阵列卡插接稳固。
5,最后一点了,就是给服务器配备UPS不间断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