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所不可忽视的。

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厌学、流生、问题青少年,这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影响到《义务教育法》的深入实施。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政府及社会各界也是责无旁贷,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我校小勐统中学现在有88名在校“留守儿童”,几乎是每一班有有“留守儿童”,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同时学校要建立关注“留守儿童”生活的后勤保障机制,使儿童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能养成节俭、卫生的生活习惯等。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家庭应配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父母都在外,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同时,家长要不定期地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纪律、思想动态,及时掌握,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和督促。

(四)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第一,政府要出台帮助“留守儿童”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面向农村地区贫困生、“留守儿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确社会各界的职责,构建关爱与监护网络。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各地可以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

作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全社会都要来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氛围,杜绝和监督留守儿童进入有害场所,让他们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社会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共同教育的事。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和齐抓共管。是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微笑永远挂在他们的嘴边,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7):41-43.

[2]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2):13-15.[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35-37.

[4]黄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利的现状及制度完善[J].学理论,2009,(5)下.

[5]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6]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把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广泛宣传和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解决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要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