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2021年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年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把握横波与纵波区别。

2.明白得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要紧特点,专门是地壳地核、地幔的大体特点。

3.了解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大体特点。

5. 把握地球四大圈层的空间散布状况。

课前汇报____(P波)划分依据:________(S波)地地球的内部圈层球____的分层(由里向外)____圈____层结____构地球的外部圈层________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转变。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较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较固体、、气体(2)地震波的波速转变波速深度A波B波传播速度都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地下2 900千米处传播速度突然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界面:图中C为,D为。

(2)圈层:图中C、D之间为,C以上为,D之内为(由E 和F 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部份。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要紧成份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不规那么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数和的上部。

探讨案一、发生地震时,站在地面上的人会有如何的感觉?在海中航行的人呢?什么缘故?训练案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3.有关岩石圈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份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4.据有关的证听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5.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持续不规那么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6.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样以为是在()A.外地核B.内地核C.软流层D.上地幔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课前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________面和②____________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____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____________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__________,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⑩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__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____态或⑬________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____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⑮________圈、⑯____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_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⑱________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______水、⑳_____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________水和○22______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________圈和○24____圈中的生物世界。

○25________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特点;2. 掌握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互相干系;3. 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壳运动的原因。

导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 地球内部的各层:地壳、地幔、外核、内核;3. 地球内部的运动:对流运动、板块构造理论。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观看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引导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产生兴趣。

二、进修1. 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硬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温度很高,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外核是液态的铁镍合金;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2. 地球内部的各层- 地壳:厚度约为5-70公里,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密度较低,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

- 地幔:厚度约为2850公里,温度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主要由较浓密的硅、镁、铁等元素组成。

- 外核:厚度约为2250公里,温度较高,密度较低,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呈液态状态。

- 内核:厚度约为1220公里,温度较高,密度最大,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呈固态状态。

3.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于地球形成时的高温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导致地球内部产生对流运动。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上的岩石会随着地幔的对流而不息挪动,形成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三、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结构及特点,掌握了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互相干系,理解了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壳运动的原因。

四、拓展1. 请同砚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探测方法和技术。

2.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探讨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五、作业1. 请同砚们完成课后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请同砚们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及运动的小论文,展示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和思考。

六、反馈请同砚们就本次进修内容提出问题和看法,老师及时解答和引导。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案(人教版必修1)[习目标] 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⑧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为⑪莫霍界面,D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⑬地核,G为⑭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气圈底部、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部。

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125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归纳】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海洋中行船上的人只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2.地壳、地幔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为固态。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 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理解与认识,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教学难点】难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 17 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123、地球内部圈层: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 水、水、 水、 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 部、水圈的 部和岩石圈的 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问题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5.该地可能位于()A.116ºE,40ºN B .90ºE,30ºNC.南极点 D.经度180º,纬度0º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波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D.都有可能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8.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学生回答】略。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新部编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编制:卢海波审查:唐林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区分、界限及特色,地壳的构成元素及散布,地球的外面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流传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区分依照,地壳厚薄的散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面圈层之间的关系。

自主研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俗语说:“上天简单,入地难” 那么我们在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主假如经过对研究来研究其内部结构。

2.科学家经过对流传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区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挨次是、。

3.地震波横波( S波):只好在体中流传,流传速度较纵波( P波):能够在、和中流传,流传速度较4.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此中流传的速度比较。

5.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和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千米深处。

地幔上层物质拥有固态特色,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渐渐增添。

6.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此中呈固态的是内核。

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和。

7. 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及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

一般以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起源地。

二、地球的外面圈层1. 地球的外面圈层分为圈、水圈和生物圈。

2.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和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和。

它是的终于构成成分。

3. 水圈是由构成的圈层,它包含、、和等,水圈的水处于不中断的之中。

4生物圈是及其的总称。

它据有的底部的所有和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结果。

合作研究:读课本图 1-21 、阅读内容及上边资料,思虑:1,发生地震时,站在地面上的人会有如何的感觉?在河里游泳的人呢?为何?2,在莫霍面(地下33千米)和古登堡面(地下2900 千米)邻近地震波的速度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3,为何当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感觉是先上下颠簸事后再是左右摇摆?而大海中的人却只感觉到是上下颠簸?歌诀记忆地壳的厚度特色大陆厚,大洋薄(海陆差别); 高峰厚,平原薄(地形差别)海岭厚,海沟薄(深度差别);高处厚,底处薄(海拔差别)当堂反应:1、地球外面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A、岩石圈B、水圈C、大气圈D、生物圈2、地球内部厚度最大的圈层是()A、地壳B、地幔C、岩石圈D、地核3、相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B 、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和金属元素,分别是()A、氮和铝B、氧和硅C、硅和铝D、氧和铝5、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位于()A、盆地B、平原C、大海D、高原6、地球内部地震波流传速度最快的圈层是()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7、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含()①地表水②地下水③大气水④生物水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8. 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区分的依照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 .温度的垂直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密度的变化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A .岩石圈、地幔、地核B.岩石圈、地幔、地壳C.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D.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10.对于地壳结构特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B.地壳的厚度同样C.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同样 D .地壳厚度不均且硅铝层呈不连续散布状态11 .相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壳飘荡在软流层之上B.软流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C.地震波经过软流层时速度加速D.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起源地12 .以下地球结构中,主要构成物质为液态的是()A .上地幔 B.下地幔C.外核 D .内核13 .读图 1-4-5 ,图中所示的圈层 A 、 B、C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地壳结构表示图” ,及 P21 阅读内容,达成以下问题。

1.4_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1.4_地球的结构导学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姓名班级小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状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导学流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P波)和(S波)。

纵波能在传播,速度较;横波只能在中传播,速度较。

人们利用地震波横波的特性,采取人工地震进行石油勘探、建筑地基勘察、干旱地区地下水源的寻找等。

2、划分界面:面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千米,波和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面距离地表约千米,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①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平均厚度约33千米,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地壳越厚,海拔越,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多种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几乎占1/2,占1/4强。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③结构:上层为,相对密度较,分布,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相对密度较,分布。

地幔①结构:分地幔和地幔。

上地幔具有特征②岩石圈:由和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一般认为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外核呈或熔融状态;内核呈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1、 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大胆试
(一)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1、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

2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1、我们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1)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这个位置叫
(2)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波速,横波的波速,这个位置叫。

2、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课堂探究案
深度
(千米) 0 3 6 9 12 15
100
200300400500
600速度(千米/秒)
S P
合作探究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有什么感觉?在海洋上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2、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4
5 地壳和岩石圈的位置。

【达标检测】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纵波和横波之分
B .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但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C D .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会发生变化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3.下列有关地壳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 .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 .地壳就是岩石圈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4.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 是________,B 是______,C 是________;岩石圈包括______________和图中的________部分。

(2)界面M 是________,界面N 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M 、N 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 为什么厚度不均,结构有何差异?
界面M
界面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