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卷1文综地理
2006年高考试题北京卷文综地理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2006年高考试题北京卷文综地理试题以及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图1是西经170°附近本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1。
完成第1题。
1.三个观测站中A.①位于大西洋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D.0-1km之间,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图2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2,完成2-4题。
2.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A.35°B。
25°C。
20°D。
15°3.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A.①B。
②C。
③D。
④4.图示四个区域中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B。
②主要受寒流影响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D。
④主要受密度影响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中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肜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
图3中皮线的表中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他们的水分为4%和46%。
次图3,完成5-7题。
5.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A.①—②之间B.①—④之间C.②—③之间D.③—④之间6.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A.温度B。
孔隙C。
肥力D。
空气7.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C.黄滩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8.决定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A.植被和气侯B。
气候和地貌C.地貌和水文D。
土壤和植物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将建设多条铁路快速客运通道读图4,完成9-11题。
9.同等级铁路平均每千米工程量和造价最高的是A.哈尔滨—沈阳段B。
太原—石家庄段C.郑州—徐州段D。
广州—深圳段10.近20年来,人口流出量最大省的省会是A.太原B.兰州C.成都D.广州11.图中城市A.青岛比杭州白昼长B.北京比深圳日出长C.南京比长沙日落晚D.兰州比上海正午太阳高度小第Ⅱ卷本卷共5小题,共160分。
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I地理试卷分析

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I地理试卷分析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地理试题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围绕能力考查来命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路。
一、试卷分值的分布及难度文科综合试卷各科分值所占权重为1:1:1,地理试题总分为100分。
1-11小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36题和39题为综合题,共56分;36题分值36分,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39题的第(3)、(4)、(5)小题,分值20分,为政史地三科的跨学科综合题。
总体上看,6、8、9、11小题难度较大,尤其是第9和11小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而失分。
二、考点的“变”与“不变”今年地理考查知识点和去年相比有较大变化,去年自然地理部分的考点占65﹪左右,今年自然地理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人文地理比重上升(﹥50﹪),更加向人文方向延伸。
自然地理中往年的重点知识点,如宇宙环境、地球运动、气候、洋流等有难度的题目考查较少,主要涉及了日偏食、时间的计算和环境问题;而突出了(如农作物分布、能源消费地区分布等)人文地理考点,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区位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原理运用能力。
试题虽没有涉及当前人们特别关注的“八荣八耻”等热点问题,但对环境问题也给予特别关注。
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际性。
例如,第36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为背景,以前不久北京的特大沙尘暴为平台,对沙尘暴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
三、地理学科特点鲜明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共有8幅地理图表。
有区域图、曲线图和柱状图等图表,符合地理学习和地理科学的规律。
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地理事项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加大了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考查,使地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充分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四、考查的知识点分析选择题1-2小题,是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区,并间接考核了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3-5小题,针对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判断它们的分布规律等,该图虽然源于大学教材,但原理仍然在于高中教材(理在书中);6-8小题根据图表中有关能源消费与区域分布,来考查考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实际推理能力;9-11小题,依据日偏食出现的地区和出现的时间计算和判断地方时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虽然月食和日食是自然地理中的难点,但在教学大纲中属于研究性学习专题,也应属于考查范围,该题若考生能静下心来,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原理也能应对自如,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高考地理对考生细致的学习心理品质的考查等。
2006年高考文综答案

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全国卷1第I卷1.C 2.B 3.A 4.B 5.A 6.B 7.B8.C 9.C 10.B 11.C 12.B 13.D 14.C15.B 16.D 17.D 18.C 19.A 20.B 21.B22.C 23.B 24.A 25.B 26.A 27.D 28.B29.A 30.C 31.B 32.C 33.D 34.A 35.B第II卷36.(36分)(1)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2)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3分)、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的规律;12次37.(32分)(1)从分散走向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或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
38.(32分)(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
②从2002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
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
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值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文综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2.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做题擦干净,再涂选其它答案标号。
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图1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答案:C解析: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和玉米,图中的吉林、河南均位于北方地区,其中河南以小麦为主,吉林以玉米为主;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图中的江西位于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答案:B解析:图中的M地稻麦两熟,位于亚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安徽最符合。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2,回答3~5题。
图2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A解析:全球的气温变化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因此其变化规律应该是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全球有两个纬度带是多雨地区,一个是赤道地区,另一个是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区。
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和南北纬90°附近的极地地区是两个少雨地区,所以,全球的降水变化规律应该是由赤道向副热带逐渐减少,再由副热带向副极地逐渐增多,最后由副极地向极地逐渐减少;雪线的高低主要受气温与降水量两个变量的影响,副热带地区降水少,气温高,雪线高;赤道地区尽管气温高,但降水量更大,因此,雪线较副热带地区低。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一)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3.本卷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科学家从a地出发到b、c、d三地考察(图中标注的是经纬度位置和抵达时的北京时间)。
读图1回答1~2题。
图11.科学家抵达下列各地时,符合实际的现象是A.b地………已经升起B.c地………为正午C.d地………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D.d地………当地日期为19日2.在d地观察太阳,观察时间(当地时间)与太阳所在方向组合正确的是A.3:00 东北方B. 8:00 西南方C.15:00 西北方D. 19:00 东南方读某地景观示意图(图2)及其等高线地形图(图3),回答3~4题。
图2图2图33.该景观示意图绘制者应位于图3中的A.a点B.b点C.c点D.d点4.图中凉亭与房屋实际间距为600米,则两山顶之间水平距离为()A.900米B.1 200米C.1 500米D.1 800米读某日某时海平面天气图(图4,单位:百柏),回答5~6题。
5.图4中,此时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地区是A.山东半岛B.长江三角洲C.云贵高原D.台湾岛图46.下列城市中,月平均气温和相应月降水量符合图4所示季节的是A.巴黎——3 ℃,35 mmB.旧金山——14 ℃,51 mmC.莫斯科——20℃,75 mmD.孟买——28 ℃,6 mm读我国四条山脉迎民坡的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图中各山脉最大年降水量的高度不一定是山顶高度)关系图(图5),回答7~8题。
教育最新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全卷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2. 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2,回答3~5题。
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5.依图示资料可知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
读表1,回到6~8题。
6.表1数据表明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7.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8.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一)地理试题简析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一)地理试题简析综观2006年的文综地理试题,题型和往年一样,其中政、史、地三科的比例仍保持大约1:1:1,地理试题的难度与2005年相比略有下降,客观题第9题比较难,一般学生都难于理解。
客观题的难度应与去年大致相当。
但主观题部分比05年有所下降。
2005年的主观题第36题是去年文科考生丢分的“重灾区”,2006年的第36题吸收去年教训,选材平实,情景设置似曾相识,但立意新颖,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释、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上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本特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1、立足基础,突出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和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2006年的文综地理试题以基本的学科知识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匠心独特,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11道选择题主要考查了农业知识、气候知识、能源知识、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等。
主观题第36题考查了重大生态问题——沙尘暴知识;第39题涉及了城市的区位知识。
试题都属于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层次的考查。
突出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和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地理基本能力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2、政、史、地的结合更紧密、更融合与2005年相比,政、史、地的联系表现的更紧密。
第36题的第5小题,(5)在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学生首先必须明确明王朝灭亡的时间1644年,才能在图读出正确答案。
第39题的第1小题,(1)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可以说一道历史题,题目提示: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知识能答出正确的答案。
题目提示:地理的分布特点。
图中用图例给了通商口岸的空间分布,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的地理知识也能快速写出正确的答案,也可以说是一道地理题目,如把该题放到地理的单科卷中,学生也能正确作答。
3、地理计算是仍是高考的一大重点由于地理计算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对地理基本原理的运用,多年来一直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重点。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全国卷Ⅰ)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
理试题(全国卷Ⅰ)
佚名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rn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总页数】3页(P55-5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全国卷Ⅰ) [J],
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全国卷Ⅱ) [J],
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重庆卷) [J],
4.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全国卷Ⅰ解析 [J], 汪叶兵
5.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全国卷Ⅱ解析 [J], 张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1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1. 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麦、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麦
2. 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2,回答3~5
题。
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5.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表1
为
四
个
国
家
199
8年
能
源
消
费情况。
读表1,回到6~8题。
6.表1数据表明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7.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8.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
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
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
读图3,完成9~11题。
9.途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
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
D.西8区的区时
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36.(36分)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盆地、盆地。
(4分)(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平原。
(6分)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7分)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14分)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的规律。
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次。
(5分)
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全国卷1
1.C
2.B
3.A
4.B
5.A
6.B
7.B
8.C 9.C 10.B 11.C
36.(36分)
(1)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3分)、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的规律;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