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新旧八大怪[1]
东北八大怪,你知道哪些?

东北八大怪,你知道哪些?第一怪,姑娘叼着大烟袋。
这个指的是过去东北人家的女孩在给老人装烟袋的时候都要点上烟嘬几口等到烟袋里的烟叶彻底点燃了才将烟袋递给老人,时间久了有了烟瘾就有了“姑娘叼着大烟袋”的说法。
过去在东北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就会给对方点上一袋好烟叶,让客人坐在炕头热情招待,在当时这是东北最具特色的待客之道。
后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生活习俗已经近乎消失了。
第二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酸菜是东北特有的一种腌渍食物。
由于处在冬长夏短的区域,很多蔬菜在东北冬天时无法保管,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聪明的东北人便发明了酸菜。
将白菜洗净晾晒几天,放在大缸里撒上足够的盐加入凉水让水漫过白菜最后用洗干净的石头压住发酵,一段时间过后酸菜便可食用。
第三怪,窗户纸糊在外。
窗户纸糊在外指的是东北冬天糊在外面的窗户纸。
由于东北冬天天气寒冷,人们必定会在屋内烧火保证屋内温暖。
如果将窗户纸糊在里面,室内的暖空气遇冷产生水珠会让纸变湿失去保暖功能。
所以为了保暖挡寒,生活在东北的人们便将窗户纸糊在窗外。
顺便说一句,最初在东北糊窗户的是家里穿旧的衣服。
把衣服撕成条状用特制的浆糊糊在窗户缝上,等到衣服黏住被风干之后就是严密缝合的“窗户纸”啦!第四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这个依然是由东北寒冷的气候带来的生活习俗。
指的是由于天气寒冷,在东北冬天必须戴皮帽子。
好的帽子有狐狸皮,貂皮帽子。
但是由于这两种在过去太贵很多人都买不起,所以大家都戴狗皮帽子。
在今天依然有皮帽子,但也不是狐狸皮和貂皮了。
第五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这里说的是东北吊挂式的摇篮。
过去生活在东北的人居住在平房里,家里有新降生的孩子时便将摇篮挂在房梁上。
这种生活方式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为了防止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能够让家里的女性解放双手去做其他事情,免去了带孩子的不便。
第六怪,吉祥喜庆粘豆包。
粘豆包是东北的特有一种食物。
用大黄米做面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将红豆泥裹着黄米面包成圆形放在蒸笼里蒸熟,有的豆包蒸熟了之后放猪油蘸着白糖吃,有的是直接蘸着白糖吃,无论哪种吃法豆包都很耐嚼抗饿。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在我的父辈那里听说最早的东北有“十大怪”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旧的东北民风民俗逐渐消失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窗户纸糊在外东北的冬天天气寒冷,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最早的东北没有玻璃窗和塑料布,只有窗户纸。
那种窗户纸也叫“麻纸”,是芦苇线麻等制成的,又软又黄。
在用苏子油,桐油加盐水制作而成的窗户纸。
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防潮防止室内潮气侵湿窗户纸。
为了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糊窗户纸也是技术活,要糊的平整而且无皱褶。
随着玻璃和塑料布的普遍使用,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受满族习俗影响,早年的东北地区妇女抽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使用(烟袋锅)抽旱烟的习俗。
以前的女孩子很少上学学文化,从小就跟随父母参加农耕劳作,抽旱烟是为了劳动中抽烟驱赶蚊虫,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
都是自家中种的旱烟,多数使用烟袋杆抽烟,抽烟时将烟袋嘴叼在口中,就有了“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
现在东北妇女抽烟也是普遍现象,不同的是现在抽的香烟。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地区最早的房子多为茅草房,妇女生完孩子后,将孩子平放在摇篮(也叫悠车)里,摇篮里垫着装有谷糠的”糠口袋“的软垫子,再把摇篮用绳子挂在房梁上,孩子的母亲一边干活一边晃动摇篮哄孩子睡觉。
第四怪”嘎拉哈“人人爱”嘎拉哈“就是袍子,羊,猪等小动物的膝盖骨。
小时候儿童玩具极少见,”抓嘎拉哈“就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游戏之一,”嘎拉哈“的玩法很多,各地不尽相同。
会玩”嘎拉哈“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嘎拉哈“已成稀罕物。
第五怪冻豆包讲鬼怪粘豆包是东北地区传统食品之一,历史悠久。
包粘豆包,要将大黄米碾成粉和成粘米面发酵,大豆烀熟做馅,包成小球状上锅蒸熟。
粘豆包糯糯的筋道可口,好吃又扛饿,一年四季都能吃。
过年的时候,粘豆包和饺子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
”怪事“指的就是大家边包豆包边讲一些鬼怪故事,家长里短,扯”老婆舌’,闲唠嗑。
东北“八大怪”都是哪八怪?

那么你知道东北吃的,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美食,东北也不例外。说到酸菜,是 东北的名吃,在全国都很有名气。而东北的酸菜在历史中,最早是为了保存食物而采用的一种 方法。寒冷的冬季,蔬菜是很少的,为了保障食物供给,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白菜腌 制成酸菜。而在历史中为了填饱肚子的酸菜逐渐转变成了美食。
东北实际上东北冬天的温度是很低的只是那里的风不是太厉害至少没有中原的北方冬季让人冻得骨头疼可能就是风太毒了吧
东北 “八大怪 ”都是哪八怪?
东北,实际上东北冬天的温度是很低的,只是那里的风不是太厉害,至少没有中原的北方冬季 让人冻得骨头疼,可能就是风太毒了吧。但是东北人很热情,甚至是豪爽,而且他们好像自带 幽默细胞,说的话很容易逗人笑。但是冬季的冰雕也真的是很好看。东北还是一个避暑的胜 地。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嘛。东北在历史中有个“东北八大怪”之说,它们都是些什么呢?其中 有一怪和东北大姑娘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六怪,冬天的窗纸糊在外面。为了御寒,当地百姓可是想尽了办法。他们糊窗纸,是用两 层,一层在门里面,一层在门里面。并且在纸上面涂上植物油,这样防风效果就更好了。
第七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个是很特别,其实不是真的把孩子吊起来,而是把孩子的摇篮吊 起来。这是之前的游牧民族想到的办法,因为他们经常迁移游牧,为了孩子的安全就把孩子的 摇篮吊到马车上,这样照顾起来方便。后来变成了一个特色,在屋子里也把孩子的摇篮吊到梁 上,既节省空间,又能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当做可以推的秋千摇篮。
第八怪,东北姑娘抽烟杆。这一怪就是和东北大姑娘有关的。在历史中,东北人都喜欢在没事 的时候,抽几口旱烟袋,连家里的大姑娘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很少见吧。所以,东 北的人很豪爽,连姑娘也是如此。不过,现在的人已经很少抽烟杆了,人们都开始注重身体健 康了。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如下:
1.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窗户纸糊在外面可以防止窗框受潮,保持窗户透气、明亮。
2. “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妇女们过去常常抽烟袋,这是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影响。
3. “大缸小缸腌酸菜”:东北地区冬季蔬菜不易保存,所以人们发明了腌酸菜的方法。
大缸小缸则是用来腌制酸菜的容器。
4. “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人们会将孩子放在摇篮中吊起来。
5. “冬天包豆讲鬼怪”: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人们会在冬天聚在一起讲故事、听鬼怪传说。
6. “头顶狗皮帽,身穿皮外袄”:这是东北地区冬季保暖的一种装扮,狗皮帽和皮外袄都是保暖的衣物。
7. “草皮房子篱笆寨”:东北地区的房屋多为草皮盖顶,四周则是篱笆围成的院子。
8. “大姑娘叼烟袋”:东北地区的一些妇女有抽烟的习惯,烟袋是她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以上就是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这些顺口溜是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体现,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八大怪

广西八大怪——男女恋爱摆歌台,百岁寿星能打柴,米粉吃出三大派,粽粑大得像猪崽,山在城里楼在外,千年铜鼓敲不坏,花山壁画好难猜,大年初一祭蚂拐;
福州八大怪——家家有人在海外,榕城三刀闯海外,鞋子脱在房门外,独木成林似伞盖,家里热水地里冒,脱胎漆器摔不坏,内河纵横象经脉,人人说话象老外;
北京八大怪——古城建都五六代,如今六环建起来。地下铁路跑得快,路面走路比车快,满大街有老外,外地人来京做买卖。烤鸭就是一道菜,京骂张嘴就出来。
河南十大怪——郑州商场扎堆盖,开封古城摞起来,洛阳水席水做菜,天井窑院地下开,“中”字说的真不赖,遍地文物脚下踩,少林太极最叫卖,豫剧老少都喜爱,寻根问祖河南拜,烩面吃出几大派;
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裤带,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唱戏吼起来,辣子是道菜,锅盔像锅盖,房子半边盖,不坐蹲起来;
新疆八大怪——条条水井连起来,秘湖里出神妖怪,春夏秋冬一天来,风吹石头砸脑袋,鬼哭狼嚎谁作怪,男人爱把花帽戴,鞭子地下谈恋爱,骆驼比车跑得快;
安徽八大怪——黄山奇峰看云海,黑脸包公名在外,瘌痢头草帽戴,牛大粪墙上盖,牧童骑牛水中晒,黄梅戏人人爱,凤阳花鼓敲起来,贫穷照样出乞丐。
地方“八大怪”精选
在“刘老根大舞台”的建筑群中,发现了介绍东北的“八大怪”,图文并茂很有趣(见下图)。全国各地都有一些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八大怪,这是一种对当地特色的幽默的概括方式,十分有趣,辑录在一起大家乐呵乐呵。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马拉爬犁比车快,反穿皮袄毛在外;
成都八大怪——不泡茶馆把病害,到处摆起麻将赛,成都粉子惹人爱,耙耳朵男人美女爱,一日三餐吃泡菜,串串便宜又自在,太阳出来堆倒晒,骑车上班比打的快;
东北八大怪

1、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
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
第六怪:【狗皮帽子头上戴】——东北在严冬降临的时候,有的狗冻死了,天气又那么冷,汉族人因为不擅打猎不能获取其他动物的皮毛,所以将狗皮做成狗皮帽子。
第七怪:【大缸小缸淹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
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冬天包豆讲鬼怪】——东北每年进入腊月,就是农民们忙碌着淘米的时候。
淘米在这里有特殊含义.....1、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
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
第六怪:【狗皮帽子头上戴】——东北在严冬降临的时候,有的狗冻死了,天气又那么冷,汉族人因为不擅打猎不能获取其他动物的皮毛,所以将狗皮做成狗皮帽子。
第七怪:【大缸小缸淹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
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全国各地八大奇怪

全国各地八大怪!(长知识,以后见怪不怪了)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一、陕西八大怪第一怪:【帕帕头上戴】——陕西盛产棉花,当地人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经济又实惠。
第二怪:【房子半边盖】——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
陕西干旱少雨,这样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怪:【面条像腰带】——陕西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
面条既粗又厚像腰带,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
第四怪:【烙饼赛锅盖】——像锅盖般大小的锅盔,成品大如盾牌,外硬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第五怪:【辣子是道菜】——人们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子,可是他们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第六怪:【碗盆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第七怪:【唱戏吼起来】——陕西人爱唱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第八怪:【凳子不坐蹲起来】——这个似乎在许多农村也是可见的。
在陕西,由于关中男人一日三餐都蹲在一起吃,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他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2、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糊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乡俗记忆——东北八大怪

一窗户糊纸纸在外
油涂麻纸倩风干,剪片窗花扮美观。
糊向扃棂长在外,雪飞腊月不沾寒。
二姑娘叼着大烟袋
闺家无处可消闲,更恼蚊虫不得眠。
莫笑姑娘拈俗趣,当年多赖一锅烟。
三大缸小缸淹酸菜
大缸装满小缸添,密摆层层撒海盐。
石压当中须注水,黄泥抹顶为封严。
四养个孩子吊起来
梁下悠然一索悬,娃儿安稳吊摇篮。
妈妈忙里兼忙外,不用眠歌睡更酣。
五冬包豆包讲鬼怪
雪飘腊月地封严,暖气千家透屋檐。
粘豆包蒸锅火旺,一帘故事伴香甜。
六反穿皮袄毛朝外
皮袄加身却反穿,长鞭催马跨鞍鞯。
毛翻风雪全无湿,一路冲寒过大川。
七草坯房子篱笆寨
一房羊草取深山,梦寄茅檐度岁艰。
四面篱笆环乐趣,蓬门开处路弯弯。
八狗皮帽子头上戴
狗皮帽子不新鲜,却使时人热眼看。
一顶三冬风雪暖,锦纶高价换应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东北的导游对"东北三大怪"不陌生了,但是了解的不一定全面.而在带团过程中,外省游客(特别是南方的游客)对我们的"怪"特别感兴趣.现在就把我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导游朋友,可以应用在带团的过程中.如果讲的好的,应该会使你们多赚点儿银子的!一般,我在讲购物前,会把这几大怪拿出来讲讲.一来,气氛会很好;另外,我会把与购物有关的都放在压轴的位置.这样呢,会很快把购物的铺垫做好.当然了,效果也是不错的.不信,大家也试试!东北风俗十大怪旧十大怪说起东北的十大怪来,年轻人多半不知道是什么,如今即便是上了些岁数的人也未必说得全。
其实,那十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
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
那时侯、甚至是直到现在,许多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不让上学读书,女孩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到田间劳动,于是,也就和大人们一起吸烟。
用烟袋吸烟,把烟沫放到烟袋锅子里,点燃即可吸用,十分方便。
现在农村女人吸烟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所不同的是,不再使用烟袋,而是吸卷烟。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有一个说法,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
不仅如此,为了孩子将来长大后,腿比较直,不出罗圈腿等现象,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
因此把孩子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
据说满族的阿哥或格格们如果长得英武挺拔、俊俏殷实,那一定是用悠车悠出来的。
不过,人们确实可以通过后脑勺的形状来判断出一个人是哪个地方的。
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长的两头椭圆或半圆形的俗名叫“悠车子”的东西里面,再把“悠车子”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夜晚睡觉时,用以悬挂隔开南北炕之间的布帘的长木杆)上面,来回象荡秋千一样悠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悠车子”中酣睡时,大人在炕上、屋内干活或到近处的田间劳动。
现在农村还有人使用“悠车子”把孩子吊起来,可是城里人哄孩子睡觉,却都是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亲自抱着。
也有的是买一个落地式的类似“悠车子”功能的摇床,但也还是离不开爷爷、奶奶、老爷和姥姥的上门来照料。
第四怪嘎拉哈姑娘爱“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
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
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
这是农村女人和女孩都会的游戏,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有的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一般。
当然,男孩子也是可以参与的。
可惜的是,上面只是众多玩法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则,而还有许多高难的玩法如今已经失传。
第五怪火盆土炕烤爷太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贫穷多半没有人买煤烧炉子取暖,一般用稻草、玉米秸杆、黄豆秸杆等烧得土炕就很热了,特别是热炕头儿,足可以供取暖用。
尽管这样,由于房子不保温,而且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有老人的,就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带着余火的热灰,放在炕上取暖。
有时在热灰中埋上一个鸡蛋、三两个土豆、地瓜,或是几个粘豆包等,以便打个牙祭,或者哄一哄冻、饿得受不了不听话的孩子。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因为买不起棉胶皮鞋穿,于是,人们才就地取材,就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
因为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第七怪吉祥喜庆粘豆包吃粘豆包主要来源于满足人的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
喜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
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以柞木阔叶做皮,在皮上抹面,内加菜馅)、苞米饽饽(即发糕);高粱米面甜饽饽(加上许黄豆磨水面蒸制)。
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冬天到来,东北也没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人们就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
有条件的,可以用粘豆包蘸白糖吃。
第八怪不吃鲜菜吃酸菜那个时侯不是不吃鲜菜,是吃不上鲜菜。
冬天,人们为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
渍制方法是:把鲜菜洗干净后,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当中,一层菜一层盐,灌上一些水,上面再用大石头压起来,一段时间过后,大白菜就发酵了,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
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
虽然现在人们四季都可以吃上鲜菜了,但是冬天吃酸菜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甚至夏天也渍酸菜吃。
第九怪捉妖降魔神仙舞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田间劳动,就利用这一点以及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因此,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招了“没脸的了”,于是,就请这样的诬医神汉,“大神”、“二神”或“帮兵”等一班人马,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巫师)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
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比如: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
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九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
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
这就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第十怪烟囱砌在山墙外有两个说法,有的说是过去盖房子砌砖的技术不够高,如果烟囱从屋顶出去,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烟囱流进屋子里,造成湿墙根等现象。
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这个麻烦,建造房屋时,把烟囱建在房山头儿一侧。
另一种说法是,秋天收获粮食的时候,为了贮存粮食而在房山头建的粮食囤子,因为粮食囤子高,象个烟囱一样。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三个原本是满族人的三大怪,后来延伸到了整个东北。
总之,这十大怪的出现或形成,主要原因是过去东北农村比较贫穷落后造成的。
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村人自己盖楼房、烧暖气、铺地面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种地不但是机械化,而且农活都是雇别人来干。
农村和城市人的生活差别越来越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而这十大怪也最终将慢慢成为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讲给孩子们听的笑话。
(旧时的十大怪,现在基本已经很难看见了,只有在少数偏远的农村,才偶尔会看见它们的影子.但这些也都是老一辈人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建议大家可以多多向外省的游客介绍.)新十大怪哈尔滨坐落在松嫩平原最东端,松花江穿流而过碧浪翻,所辖八区十县,人口就有九百四十万,哈尔滨春暖、夏热、秋天凉、冬季一片白茫茫,有个美誉叫冰城,人杰地灵好风情,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韵多,又称“东方莫斯科”,哈尔滨法国式的建筑把人迷,又称“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人心肠热,粗矿、豪放贼好客,哈尔滨人最实在,风土人情十大怪。
头一怪.秋林面包像锅盖,噤嚼抗嚼又抗拽,又好吃又好带,搁上十天半月都不坏;二怪.红肠、小肚供不上卖,味道独特不爱坏,探亲访友作礼品,到哪都是上等菜;三怪.越冷越吃凉冰块,糖葫芦、冰棍销得快,冻梨冻柿子冻水饺,想吃就吃哪都卖;四怪.狗拉爬犁比汽车快,常搞越野拉力赛,冰雪天、荒郊外,享不尽的冰雪情,趣生态;五怪.冬泳健儿大有人在,松花江里游得快,冰雪助阵齐喝彩,哎呀哎呀真能耐;六怪.老年秧歌贼来派,一色老头老太太,冰雪名城添风采,欢乐无尽春常在;七怪.貂皮大衣毛朝外贼拉敢穿又敢戴,大姑娘美、小伙子帅,各顶个的把人爱;八怪.喝起酒来象灌溉,酒量大来速度快,经常举办啤酒节,专有那喝啤酒的大奖赛;九怪.冰雪大世界造得快,冰雕雪塑千姿百态,五光十色放异彩,誉满神州海内外;十怪.冰天雪地花不败,满街都是姹紫嫣红的大头菜,三九寒冬冻不死,腊月春风吹不败。
冰雪名城十大怪,说起哪样都不赖,八方游客冰城来,我们热情来招待,赏冰玩雪观奇景,品尝冰城风味菜,浓浓的情、火辣辣的爱,管叫你玩得开心、吃得舒心、一路顺心,时时刻刻都愉快,都愉快。
俄罗斯十大怪第一怪:姑娘们身披破麻袋俄罗斯无疑是个盛产美女的地方。
一些去过俄罗斯的朋友总会感叹,只在那里的大街上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会屡屡惊艳得不能自拔……我也有同学由于看美女导致流鼻血。
漂亮的披肩给美女们又添上了浓浓的斯拉夫民族风情和更多的风采。
也不知道有些中国人是调侃这些美女,还是受武侠小说中丐帮的影响,他们管如此漂亮的披肩叫做破麻袋!爱美之心,人人皆有。
尽管这么说,可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加入了丐帮的行列,都披起了麻袋,来俄罗斯买几条正宗的麻袋已经成为必须做的家庭作业,要不然回去后老婆会龙颜大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