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的民风民俗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东北地方风俗作文素材

东北地方风俗作文素材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是中国最大的区域之一。
东北地方风俗既有浓厚的民俗文化传统,也有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东北地方的风俗。
一、节日风俗在东北地方,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都非常热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东北人过春节更是有着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
一般来说,春节期间,东北人喜欢吃饺子。
每个家庭都会举办饺子宴,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团圆其乐融融。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烧香拜神、走亲访友等传统习俗。
除了春节,端午节也是东北人民喜欢过的节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需要吃粽子,这是用粽叶包裹糯米和肉馅的传统食品。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二、婚庆风俗东北地区的婚嫁风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东北人讲究结婚要大办,婚礼上会有很多场面,如迎亲队伍的热闹、新娘出门前的哭泣等等,这些一切都是希望新婚夫妇能有个好的开始。
此外,东北人结婚还少不了办酒席,而且酒席是非常讲究的,一般都会有七八道菜,有鱼有肉有酒,场面非常热闹。
三、饮食风俗东北人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东北菜以其味道浓郁,营养丰富而著称。
比如粗粮主食、烤全羊、红烧肉等都是常见的东北菜。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喝酒,白酒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酒类,不管是聚会还是喜庆事,总少不了白酒。
四、服饰风俗东北地区的服饰风俗也有着独特的民俗特色。
比如东北人的传统服饰,就是民族特色浓郁的长袍马褂。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或喜庆活动上,东北人总喜欢穿上鲜艳的红马褂,以示喜庆和祥和。
此外,东北地区的冬天气候寒冷,因此东北人的冬季服饰以皮毛为主,毛帽、皮大衣等是最常见的服饰。
五、娱乐风俗在东北地区,人们有着十分丰富的娱乐活动。
冬天,东北人喜爱在冰雪天地上滑雪、滑冰、滚雪球等活动,而在夏天,人们则喜欢打家常、唱歌跳舞、野外烧烤等。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如二人转、单弦、锣鼓、社火等,这些节目都富有东北地方的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民俗风情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东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俗文化。
无论是丰收庆典还是婚嫁习俗,都彰显出东北人民的独特风情和朴实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来体验东北的传统民俗。
一、丰收庆典东北地区以农业为主,丰收庆典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每年秋季,当丰收的季节到来,农民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在庆典仪式中,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农民服装,戴上花环和冠冕,手持农具,载歌载舞,高喊口号,表达对丰收的欢庆之情。
鞭炮声此起彼伏,火树银花点缀着夜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庆典的欢乐氛围中。
二、劳动节庆祝劳动是东北人民的传统美德,而劳动节是表彰劳动者的重要节日。
在东北,劳动节庆祝活动常常包含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比赛与表演。
例如,锄禾比赛,农耕装备破土锄。
农民们高吼着,在田地中比拼速度与力量,象征着他们对农事的热爱和认真投入。
此外,东北民谣与舞蹈也是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载歌载舞,展现东北地区特有的激情和豪放。
三、东北婚嫁习俗东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东北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喜庆的态度。
婚礼上,新郎会携手新娘来到新房,接受家人和亲友的祝福。
传统的迎亲队伍通常伴随着锣鼓声和爆竹声,热闹非凡。
在宴会上,寿面和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寓意着幸福与长寿。
新婚夫妻还会举行敬茶仪式,以表达对双方父母的敬意和感激。
四、农历新年庆祝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东北地区,农历新年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之久,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狮子和舞龙的表演。
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狮子和龙装,伴随着锣鼓声,在街头巷尾翩翩起舞,以祈求新年的好运与吉祥。
此外,走亲访友、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等活动也是东北人民在新年期间常常参与的传统习俗。
五、冰雪节庆祝东北地区的冬天寒冷而漫长,然而,东北人民却在寒冷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节庆祝活动。
在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冰雕和雪雕艺术品,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之中。
东北民间民俗

东北民间民俗---有趣的东北四大怪东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饮食:特色—-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干净,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这是特色因为天气冷。
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
最喜欢吃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
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最有趣的事东北四大怪,是什么呢?人们都知道东北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最后一怪:加一个“反穿皮袄毛朝外” 。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是东北气候环境使然。
东北风大雪多,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将纸糊在窗棂里侧,呼啸的大风就会将纸“推”离窗棂,窗户纸被吹破。
且窗棂在外,下雪时容易积雪,外面气温低了容易结霜,室内火盆一烤,融化的水就会流到窗户纸和窗棂的结合处,将窗户纸浸透脱离窗棂,造成窗户纸的破损。
而将窗户纸糊在外侧,遇风时有窗棂做撑架,不至于将窗户纸吹离窗棂。
遇雪时雪花打在窗户纸上也会滑落,融化的雪水也不至于浸透窗户纸,可以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这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
人们还用麻油、苏籽油等涂在窗户纸上,以增加室内亮度,增强窗户纸的防水防潮性能,延长窗户纸的寿命。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糊窗户纸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应该是来自满人的风俗。
满族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新媳妇过门,得给婆家长辈及客人一个个敬烟。
大姑娘为了过结婚这一关,早点学会也正常。
只是学会了吸烟就很容易上瘾,叨个烟袋也就不奇怪了。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

东北风俗习惯礼仪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
那么你对东北的风俗习惯了解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东北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过年风俗1、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盼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3、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洁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洁净迎接新年。
4、春节的预备: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喧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5、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农村的风俗习惯1.烟筒贴在墙上面在北方农村里都有盘火炕的习惯,烟道一般都在墙里,然后顺着房檐砌上一个高高的烟筒,这样的烧起火炕来更简单把烟吸走。
而东北一些农村里烟筒特殊的惊奇,很多都是重新挨着墙砌一个烟筒,或者是在山墙上凸出来一块用来盖烟筒,这样的烟筒似乎贴在墙上面一样。
其实这样的设计也是有依据的,夏天的时候能防止雨水顺着窗户流到屋子里面湿了墙根,更重要的是烟筒到了冬天里能削减火炕散发到室外的热量,使得屋子里更温和。
2.出行靠爬犁在东北一些山林之间农村来说,爬犁比车更重要。
当大雪封山的时候车很简单被陷进去,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爬犁了。
虽说自己生活在北方农村,可对于爬犁还是很新奇的。
东北民俗

东北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这里不但土地广阔而且风景优美,很多人选择到这里旅游,来东北旅游当然不要错过长春了。
长春有哪些民俗文化?长春有哪些风俗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长春传统民俗文化,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
火炕生出豆芽菜,火炕孵出小鸡崽火炕,是东北农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
家里来客人要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现在东北地区的楼房内大多已经采用水暖式集中供热了,只有在农村还可以见到火炕。
在东北农村,家家会把火炕利用起来,用一个盆,装上黄豆或者绿豆,放上少量水,放在炕上。
由于火炕的温度,盆水升温,豆儿生芽,两晚的时间,一盆鲜豆芽儿就诞生了。
火炕上,诞生的还不只是豆芽儿菜。
黄黄的草筐,一窝鸡蛋,几个星期之后,鸡蛋壳里走出了小鸡崽。
原来,农民把鸡蛋放在草囤里,放在火炕上,使蛋受热,几个星期之内,一个个新的小生命在温暖的火炕上慢慢孕育成熟。
苞米挂在墙上晒,苞米住进木楼里长春地处中国黄金玉米带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东北农村晒苞米也就自然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风景。
一入秋,家家户户就把苞米串在一起,挂在房山墙上……在东北的农家院里,您还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空中楼阁”,下以木桩支撑,上似一间木房,俗称“苞米楼子”。
里面装满金黄色的苞米棒,再衬以皑皑白雪覆盖的屋顶和庭院,颇具东北农家的自然风貌。
在靠近东北和北部山区的地方“苞米楼子”几乎家家都有。
其建造式样非常实用,仓底距离地面较高,既可以防止老鼠偷吃粮食,又可以防止粮食受潮发霉。
“苞米楼子”满满当当,说明农民的日子过的吃穿不愁。
房前屋后柴草垛,园子种满蘸酱菜在北方平原上,村落星罗棋布的散落在原野上,一村一屯,一家一户突出的特点就是柴草垛。
柴草垛是北方人家重要的生活标志,谁家的柴垛高、大、整齐,谁家的日子过的就富裕殷实。
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风俗习惯东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地理区域之一,东北的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也独具特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东北风俗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
1. 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漫长,因此东北人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红烧肉、涮羊肉、各种炖菜成为东北人冬季必不可少的美食。
此外,东北人还喜欢吃大鱼大肉,烧烤、烤肉、饺子、面食等也是他们的传统美食。
2. 白酒文化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白酒重镇,东北人对白酒情有独钟。
东北人喜欢聚在一起喝酒,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感召团结的场合。
喝酒时,东北人往往会互相敬酒,表达友谊和感情。
3. 冰雪娱乐东北地区的冬季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冰雪娱乐活动。
冰雪旅游成为东北地区的一大特色,人们可以在冰雪世界中滑雪、冰刀溜冰、驾驶雪车等。
此外,东北还举办各种冰雪节庆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东北大烧锅东北人喜欢以大烧锅的方式聚餐。
大烧锅是将各种食材放入一个大锅中煮熟后享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聚餐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大家的饮食需求,还能够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5. 东北的民俗节日东北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中国春节。
东北人过春节非常重视,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共庆佳节。
此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年都能看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6. 东北方言东北地区的方言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东北话有着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给人一种亲切、豪爽的感觉。
东北人使用东北话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7. 家庭观念东北人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家庭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东北人崇尚家族观念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团结。
在东北,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会有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吃饭,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8. 东北锦绣沈阳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有着许多优美的园林和建筑,如沈阳故宫和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
东北的民风民俗

东北的民风民俗东北的民风民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北的民风民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请财神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贴窗花、挂年画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祭神祭祖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
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 ,如果云南的客人来我 们东北旅游我们会怎么做呢?
游戏
饮食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风俗
节日习俗
?
东北的饮食
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 “豌豆黄”、“白肉血肠”,朝鲜族的“冷面”、“打 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 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 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往往用黄米磨 成水面,或者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 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会做很多,放在外面冻 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 “苏子叶饽饽”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再用苏子叶 裹上蒸熟。因为状似耗子,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 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 饿,便于远程外出从事射猎活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 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人人 都爱吃,它们的来历反而被人忽略了。
总结
东北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云南的客 人真的来我们东北,我们一定要热情的接 待他们。讲解我们的风俗,和他们一起享 受东北的美味、游戏、和更多的民风民俗!
游戏
• 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 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 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 小骨头做成 。,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 “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 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 “背儿”。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
节日习俗
•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 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 帖、作春帖词,。
•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
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 围观。
云云南南的的歌歌会会((猜猜调调))
❖ (独)小乖乖唻小乖乖,我们说给你 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 间?什么长长外外哟唻,街前卖嘛? 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 (齐)小乖乖唻小乖乖,你们说给我 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 间,米线长长,哟唻,哟唻。哟唻唻 哟外街卖嘛,丝线长长我跟前喽唻。
第四小组 ---潘彤
•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
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
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
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
扭秧歌
•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 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 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 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 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 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秧歌是 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 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 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 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 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 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 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 拉手形成人墙。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 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 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 开,自己就归为乙队。然后再由乙队先喊, 反复进行,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这个游 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 “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 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 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 拉对方下“马”者为胜。这个游戏体现了这 两个民族喜欢骑马征战的尚武精神。
方言
• 1、 噶哈:意思是有什么事,干什么去,视具 体语言环境而决定具体所代表的意 思 2、 咯 了盖儿:膝盖 3、 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 埋汰:脏,形容词。也做动词用,埋汰人,比 喻侮辱人。 5、 上该里溜达:上街上,到街 里闲逛。 6唠嗑:谈话,聊天 8钢钢地好、钢 钢狠:非常好,非常狠。 9、 你装呐:贬义, 你在装模做样 10、 的瑟:贬义,指人不好看 不雅观惹人生气的吊儿郎当的样子 11、 削: 打,暴打。 12、 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 出某中行为。 13、 麻溜:快一点儿。 14、 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 15、 沙棱 儿:分两种意思,一是和麻溜一样表示快一点 儿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爽快、干脆的形容词。 16、 寒碜、科碜:害羞、不好意思,丑陋 17、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 18、 界壁儿: 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19、 捣扯(声调, 降调):收拾,整理。 25、 急眼:意为\"发火 \",\"恼羞成怒\",\"愤怒\". 26、 老鼻子:\"特别多 \"的意思. 27、 滚犊子:意为\"滚蛋\". 28、 抓瞎: 意为\"白搭\",\"白做了\",\" 29、 咋整:意为\"怎 么办\" 30、 整个浪儿:意为\"全部\",\"整个\".眼 力价:形容一个人看人准不准,多指会不会来 事儿。 43、 敞亮:形容一个人不藏心眼儿,大 方直爽 44、 包源儿: 全部,全包了 45、 点 儿正(背) :运气好(坏) 46、 挡害:碍事
• 轱辘冰: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
辘冰的习俗。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 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 • 此外还有很多!
具有东北特色的活动
•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 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 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 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 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 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市)。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 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 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 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
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 蒸面灯: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蒸面灯也叫“蒸十
二月灯”或“验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 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 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的在面灯中 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