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合集下载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俗文化报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2、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3、云南风俗有哪些?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

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

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二、四川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

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关于临夏的民风民俗

关于临夏的民风民俗

关于临夏的民风民俗临夏,地处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临夏的民风民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临夏的民风民俗。

一、节日习俗临夏地区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他们的节日习俗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每年的斋月期间,临夏的穆斯林会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在斋月期间,他们会进行日间禁食,夜晚则会举行盛大的开斋宴会。

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灯笼,街道上也会张灯结彩,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氛围。

除了斋月,临夏人还会庆祝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如舞狮、放鞭炮、贴春联等,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此外,临夏地区还有一些特有的节日,如回族的古尔邦节、撒拉族的哈达节等,这些节日也是临夏地区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婚嫁习俗临夏地区的婚嫁习俗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在临夏,婚礼一般会持续数天,期间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婚礼前,新郎新娘会进行详细的准备工作,如购买婚礼用品、布置婚房等。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会穿上传统的婚服,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中,新郎新娘会交换戒指,并互相喂食,象征着彼此的关爱和承诺。

随后,新郎新娘会在亲友的祝福下举行婚宴,宴席上会有各种美食和传统的婚礼菜肴。

在临夏,婚车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郎新娘会乘坐装饰豪华的花轿或婚车,游行于临夏的街道上,以展示喜庆和幸福的氛围。

同时,亲友们也会在街道两旁,为新人送上祝福和鲜花。

三、民间艺术临夏地区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传统,其中以歌舞和手工艺品最为著名。

临夏的民间歌舞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腰鼓等。

这些歌舞形式在节日和婚庆活动中尤为常见,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临夏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丝绸、马鞍、地毯等。

其中,临夏的丝绸制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

临夏地毯则是临夏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备受青睐。

四、饮食文化临夏地区的饮食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民风民俗1. 尊重长辈:山西人民特别尊重长辈,尊老爱幼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吃饭时间固定:每天四餐不可外动,中午更是视为最重要的一顿饭。

3. 吃饭慷慨仗义:山西人吃饭时挺拔饱满,有节制,人人都能得到吃的,吃饭时慷慨仗义,会让客人尝尽美味。

4. 酒量大:山西人民喝酒量大,在饮酒文化当中体现出山西人喜欢小酌、酒后春秋大义的性格。

5. 相亲相爱:山西人民重要同乡交流,讲究相亲相爱,和睦和谐是山西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6. 求同存异:山西人民重视求同存异,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只要不违反公德原则,都能够和谐共存。

7. 节约节俭:山西人民注重节约节俭,勤俭持家是人们的准则。

8. 礼仪之邦:山西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们尊重父母兄弟姐妹,留意他人的感情,保持礼节为行为准则。

9. 重视教育:山西人民重视教育,从小就注重儿童的读书教育,尊重学术,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

10. 敬天爱人:山西人民认为“敬天爱人”,对神明信奉有序,对家族朋友亲友交情要非常珍视。

11. 安心守信:山西人民讲究安心守信,经营家庭,关系家庭和朋友需要安心守信,互相理解和照顾。

12. 神州文明:山西歷史上曾有着“神州文明”的美誉,人们看重社会道德,追求文明和和谐。

13. 弘扬博爱:山西人民尊重仁爱道德,传承博爱精神,弘扬和谐、友爱、礼仪精神,使得山西文化特色更加突出。

14. 爱护环境:山西人民爱护环境,严格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努力改善环境,维护当地的美丽与安宁。

15. 尊重劳动:山西人民尊重劳动,视劳动为尊贵,尊重劳动者,感谢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16. 乐于助人:山西人民乐于助人,大家友爱和蔼,乐于奉献,互相帮助。

17. 注重宗教:山西人民注重宗教信仰,保护宗教安全,持守宗教规律,尊崇宗教精神。

18. 普及文化:山西人民注重文化修养,普及文学文化知识,增进民众文化修养,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19. 注重乡土:山西人民注重乡土文化,尊重乡土风俗习惯,在年节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本地文化传统。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 语言:汉语有很多方言,如北方话、河南话、吴语、闽南话、客家话、广东话、湖南话、潮汕话等。

虽然这些方言的发音有很大差异,但并没有影响汉族人的认同感。

- 文字:汉字是汉族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全世界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这是所有汉族人的骄傲。

- 服饰: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人的祖先轩辕黄帝时期,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汉人穿汉服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

- 饮食:至少在4000年前,汉族人发明了筷子(叉子也是汉族人发明的),后来筷子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用筷子吃饭成为了东亚人特有的方式,而西方人则是用刀叉吃饭,印度、东南亚、西亚、非洲则是用手抓吃饭。

- 节日:汉族有很多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各有特色。

汉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关于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关于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关于民风民俗的小故事一、贴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二、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三、过年——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年。

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村庄去掠夺财物,食物,庄稼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年去过的村庄都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的办法来防御年,但是无一行得通,年不仅个子大,力气也大,又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根本就没有办法防他。

直到有一天,年看到村里面挂着红灯笼,开着灯,还咚咚的敲鼓,吓的不知所措就跑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他叫做过年。

四、除夕——在很久以前,有个怪物,叫夕。

和年一样的个大、力气大、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也和年一样大年三十会出来。

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和鼓声,所以人们更拿它没办法,夕就作威作福。

于是人们给夕送去了好几坛烈酒,把夕灌醉后,一个年轻人把它的头砍下来了。

谁知,夕的脑袋到哪里,哪里便起火,于是那个年轻人就抱住夕的脑袋跳进了黄河。

一样的人们为了纪念把这一天叫除夕。

五、放桔灯——“放桔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

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

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

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忽见椒江上无数灯火,如流星飘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纺罗伞盖的簇拥下,到江边观看。

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

赵构十分高兴地说:“肤看京中的鳌山灯,也没有这么有趣啊!”他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玩了个通宵。

八年级民风民俗知识点

八年级民风民俗知识点

八年级民风民俗知识点民风民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道德、家庭、艺术等方面,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在八年级中学生学习历史、地理、语文等课程时,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民风民俗知识点。

1. 节日习俗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民俗活动。

比如春节,人们要逛庙会、放烟花、吃年夜饭、贴春联等,这些活动代表了人们的喜庆、祈福之心。

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崇尚。

清明节,要烧纸钱、扫墓等,代表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2. 文化艺术民俗艺术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

比如民间舞蹈、龙狮舞、木偶戏、皮影戏、布袋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中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如音乐、舞蹈、唱词、布景、服装等,表现了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3. 风俗习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比如中国人结婚时要喝酒、压箱底、穿红礼服等,还要拜堂、拜祖先;日本人在结婚时要穿和服、嘴唇上涂红等,还要参拜神社。

此外,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比如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南方人要吃年糕;北方人过冬要喝热酒、南方人则喝热茶。

4. 社会生活民风民俗还涉及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

比如文化村落、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民俗特色的机会。

此外,还有着一些社交活动,如结伴而行、各种聚会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

总之,民风民俗是一个极为广泛的且包含多个方面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无论在生产生活还是文化艺术上,民俗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需要加强民风民俗方面的接触,认真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民风民俗的美文摘抄

关于民风民俗的美文摘抄

关于民风民俗的美文摘抄摘要:一、引言二、民风民俗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2.特点三、民风民俗的重要性1.社会价值2.文化传承四、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1.节日习俗1.春节2.端午节3.中秋节2.地域特色民俗1.北方民俗2.南方民俗五、民风民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1.传承方式2.创新实践六、结论正文:【引言】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对民风民俗的定义、特点、重要性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民风民俗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民风民俗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生产、生活、交往、信仰等方面的风俗习惯。

它包括民间风俗、节日习俗、地域特色民俗等。

2.特点民风民俗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差异。

(2)民族性:民风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和民族认同感。

(3)传承性:民风民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一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精神的纽带。

(4)多样性:民风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生产、生活、交往、信仰等各个方面。

【民风民俗的重要性】1.社会价值民风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它强化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民风民俗还体现了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文化传承民风民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代代相传,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传承,可以使民族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1.节日习俗(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年的开始。

人们通过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包饺子等活动,祈求新的一年幸福美满、五谷丰登。

(2)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源于对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纪念。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在长期的发展中,温州人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民俗反映出温州人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温州民俗。

一、花烛节花烛节是温州传统民俗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温州各地的村庄、社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放放烟火、吃吃美食、赏赏花灯等,还有传统的“踩板子”表演。

踩板子是一种民间舞蹈,一队人手持扁担,在板子上跳跃,配合鼓乐和歌声,非常热闹有趣。

花烛节的起源并不清楚,据说是源于道教传说。

不过,无论起源如何,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温州人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他们喜庆豁达的精神。

二、状元洞状元洞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

状元洞是一处古代科举考场的遗址,这里曾经是清代乡试的考场,至今保存完好。

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地还会举行状元洞文化节等活动。

状元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因为战乱,福建省的科举考场被迫迁至温州。

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温州一直是全省乡试的考场,状元洞成为了一个承载着温州科举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

三、慕容故里慕容故里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是中国东南地区唯一的鲜卑族文化遗址。

据考古学家考证,慕容故里是北魏时期慕容氏部族的居所和部落社会的政治中心。

慕容故里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如慕容部赏金牌、石雕贵族墓主人像、古琴、田野铜人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慕容氏部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北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寿康节寿康节是温州年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日期在农历正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温州人祈求健康长寿的传统节日,与“吃长寿面”等风俗有关。

在寿康节当天,人们会准备各种糕点、饼干等食品,从家人到街坊邻居都会互相拜年,祝愿对方健康长寿。

此外,在寿康节还有一种特别的游戏——“切蛋”,参赛者手持一把小刀,将鸡蛋剥开,用虎口夹住一个半个的鸡蛋,然后互相比拼,看谁拿到的破损程度最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本人为大家推荐的是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春节篇。

欢迎阅读。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
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

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

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
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

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

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

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

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

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

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

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

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
街瑞气,喜气洋洋。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

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

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

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
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

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

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

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