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风民俗资料和图片

合集下载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中国东北的民风民俗

中国东北的民风民俗

那么 ,如果云南的客人来我 们东北旅游我们会怎么做呢?
游戏
饮食
从 哪

个 方

风俗
节日习俗

东北的饮食
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 “豌豆黄”、“白肉血肠”,朝鲜族的“冷面”、“打 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 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 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往往用黄米磨 成水面,或者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 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会做很多,放在外面冻 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 “苏子叶饽饽”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再用苏子叶 裹上蒸熟。因为状似耗子,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 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 饿,便于远程外出从事射猎活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 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人人 都爱吃,它们的来历反而被人忽略了。
总结
东北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云南的客 人真的来我们东北,我们一定要热情的接 待他们。讲解我们的风俗,和他们一起享 受东北的美味、游戏、和更多的民风民俗!
游戏
• 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 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 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 小骨头做成 。,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 “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 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 “背儿”。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
节日习俗
•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 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 帖、作春帖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民风民俗》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民风民俗》PPT课件

二、我国的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 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 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 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 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 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 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 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 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 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 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元日》
译文:
【宋】王安石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
爆竹声中一岁除, 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
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
千门万户曈曈日, 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
元日:农历正月 初一,即春节。
《清明》
【唐】杜牧
端 午 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 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 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少数民族的民俗
德昂族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 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 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苞谷 和薯类为主食。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 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 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 笋食用。

图解中国民俗民风

图解中国民俗民风
中 国 民 俗 民 风
此为中国卖茶汤之图也其人肩挑水筒火壹遇食者开 水冲面成糊上撒红糖果料其味甚甜当做点心而已
此中国三棒鼓之图也其人陕者来京採差手持木 棒三根下支一小鼓其棒起落于鼓速打代唱讨钱 作为盘缠非作艺江河湖也
踢毽子
打蛋雀
剃头棚放睡
踩高跷
开箱子
杂耍
剃头
銲水烟袋
扮小丑乞讨
打糖罐
卖皮鞭子
披殃榜
广东妇人
蹬梯子
宰羊
放风筝
抖空竹
卖芝麻杆
做潮烟
唱大鼓
此中国卖图儿之图也其人在京城内 外采访异怪之事编成词语刷印数张 在沿街吆呼卖于住户观看也
钻火圈
箍桶
下棋
赶集
烧包袱
捡抅货
修脚子
跑堂过卖
卖蝈蝈

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

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

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白族白族典型的民居是“三房一照壁”。

三面的房屋都是山墙高大的两层楼,一面的照壁白灰粉刷,配以书画,使整个建筑构成完美的一体。

建筑物的大门开在照壁的一侧。

工匠们通常在门楣和门的两旁装饰有泥雕,水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等。

门楼和照壁及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征。

白族的木雕技术高超,民居使用雕花格扇门。

工匠们能在三至五厘米厚的木板上分二层,三层,四层甚至五层做成透雕。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人口约160万。

早在宋代白族就在云南大理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大理国,至元朝以后便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以盛产大理石而闻名于世。

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画既是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天然去雕饰。

“爱得俏,一身孝”,是白族服装的典型写照。

白族人喜欢把白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配以其它颜色,使自己的服装结构映衬协调,色彩对比明快。

正如歌谣所说:“腰扎短围腰,蝴蝶接带飘,背上竹箩筐,斜插小镰刀,健步上山去,素手两边摇”。

白族人喜爱喝茶,亦有唱烤茶的茶道,谓之“三道茶”。

“三道茶”是头苦,二甜,三回味。

饮毕,口角留香。

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烹调机翼高,很多人家喜欢腌火腿,嗜酸、冷、辣口味,爱吃“生皮”,大理的沙锅鱼尤以著名。

白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三月街,饶山林和火把节。

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小调优美动听,民间音乐和曲艺也独具民族风格。

哈尼族哈尼族现有人口125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俚书写时一般用汉文。

哈尼族多在朝阳的山腰地建立村寨,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柱,有平顶,有人字形和四斜角等几种外型。

由于其形状象蘑菇,所以又被人称为“蘑菇房”。

室内布局多为一厅两房,和耳房两间。

中间的厅堂,用于生火煮饭和接待客人,大户人家才有条件单独盖有厨房。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前青年男女有充分的佤族人以大米为主食,其次是小红米、玉米和豆类。

惯吃烂饭,把米、菜、盐、辣椒等混在一起,熬成烂饭,用手抓吃。

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

许多地方新年是不能吃药的,新年会意味着一年的身体健康都有可能令人担忧。但认为身体出现状况的话, 无论何时都应该及时治疗。此外,有些地方在大年初一是吃素的,绝对并不碰肉,祖祖辈辈如此,延续至今。这 种情况多见于客家人的习俗,当然也有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这一习俗有所改善。
一般家里多数使用瓷碗,所以过年时期在拿瓷碗的时候要小心了,本来就是团团圆圆过年的,不能有破碎的 事情出现,要拿好兆头。当然如果真的不慎打碎了碗,可以马上说:“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之类 的吉利语言来破解。同时,在言语上说粗口话都不允许的,言语都要注意的,而打架之类的动粗行为是更不应该 的。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 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春节由来
1
语言上的禁忌
2
饮食禁忌
3
行为上的禁忌
4
卫生上的禁忌
5
正月勿剃头
春节一般都是喜气洋洋,故而说话都是挑着寓意好的话来说,表明自己对别人新的一年的祝福。可是在言语 上必须稍微小心一些,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触了新年喜气霉头,也害怕因为说了不吉利的话,会让人倒霉一 年,所以一般家长会在除夕夜特别提醒自己的孩子在新年的时候不能说的字,如“破”、“坏”、“没”、 “死”、“光”、“鬼”、“杀”、“病”、“穷”等,由此避开霉头,迎着好兆头。同时在新年之时,也避免 说粗口话,或者怒骂,要以笑脸及好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也为新的一年许下好的愿望。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 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民风民俗ppt课件

民风民俗ppt课件

1.原始的社会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至少还有10个以上的部落 过着极其落后的、近乎原始的生活,同现代文明相距
达几千年。如印度的托达人、加罗人、卡姆人;阿富
汗的色登人、摩依人;安达曼群岛的矮种黑人;美洲 的部分印第安人等等。
2.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
(1)时序节日 ——根据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或农业生产的进程而确定 的节日。如:
六、民族风味饮食
中国是“美食”大国,中国菜肴素以种类丰富、烹饪技术高 超,色、香、味、形俱佳而享誉世界。中国菜系,大体有四 大菜系或八大菜系之说
(1)鲁菜:(原汁原味,吊浓汤) 鲁菜即山东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也是黄河流域烹
饪文化的代表。山东菜以济南菜为典型,煎炒烹炸、烧烩蒸扒、 煮氽(tun,用油炸)熏拌、溜炝酱腌等有50多种烹饪方法。济南 菜以清香、脆嫩、味厚而纯正著称,特别精于制汤,清浊分明, 堪称一绝。如烤虾:
在评价旅游资源的时候,“稀奇”程度是衡量
标准之一。民风民俗正是以其特异性来吸引
游人的。
民风民俗的差别
• 初会礼节 • 中国人以与对方双手同时相握表示亲切,而其
他国家绝不可用左手。日本鞠躬礼习惯90度; 印度、缅甸、泰国等佛教国家行“合十”礼;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时,不仅有歌舞,还有 “碰鼻礼”。 • 交谈礼节 • 中国人不避讳询问年龄,以表示关切。在西方 国家,最忌讳询问年龄,尤其是妇女的年龄。
服饰的作用:御寒与防晒;遮羞与美化;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如: 戒指:不仅是财富的炫耀,还传递某种信息。戴在食指,表示 欲寻找配偶;戴在中指,表示正在恋爱中;戴在无名指,表示 已经结婚或订婚;戴在小姆指,表示独身。
日本和服:背后的御太鼓结,结法不同也表示一不同的意思。 少数民族纹面、纹身等:要么源于原始图腾;要么防妖驱邪; 有的源于传奇的故事(如云南双江拉祜族姑娘的头发)。

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

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风民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

立春在2月4日或着是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

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
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

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

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

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参见腊八节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
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
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吃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收(给)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合家团聚。

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各民族习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