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四(所)

合集下载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乃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乃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乃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乃导语: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成人高考,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属于国民教育系列教育,已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

下面我们来看看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虚词解释:乃“乃”(一)副词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

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

例如: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庄子。

秋水》)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李将军列传》)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

例如:(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

(《李将军列传》)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

例如:(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冯谖客孟尝君》)(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冯谖客孟尝君》)(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4)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李将军列传》)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

例如:(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答李翊书》)(2)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李将军列传》)(3)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

(《李将军列传》)(4)良久,乃许之。

(《李将军列传》)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一门精讲细议之学门,针对其中常出现的虚词,读者若想要深入研习文言文,就必须先掌握用词,尤其是虚词。

论语、诗词,它们都在文言文中被大量采用。

本文就将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进行整理,以便更好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定”虚词“定”虚词主要指“固定虚词”,即指那些形容词性的虚词,它们的使用没有固定的词义,而仅取决于文中的语境。

其中,“定”字有被动、现在分词、动词等多种形式。

如“安、纷、殆、毋、谓、汝、既、但、竟、焉、其、乃”等词语均可归类其中。

二、“病”虚词“病”虚词也可称作“变化虚词”,它们的用法与“定”虚词相似,只是它们的词义会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某些词义会保持相同。

其代表性虚词有谓、非、得、若、或、方、苟、欤等,它们虽然词义相同,但也有着不同的用法。

三、“邪”虚词“邪”虚词又称“转折虚词”,它们体现了上下文语境之间的异同,即否定对肯定,或正面示意与反面示意之间的关系。

通常,“邪”虚词只能在一句话中使用一次。

其代表虚词有以、虽、但、谓、毋、乃、问、若等,它们只能显示一种转折关系。

四、“表”虚词“表”虚词又称“表示虚词”,它们用来表明一种态度,表达一种感情和情态,用来体现说话人的感受。

再言之,它们体现了说话者的情感。

其代表虚词有焉、哉、乎、乃、欤,它们不仅能表达情态和感情,也能表示前后文的关联。

总结而言,文言文中的虚词可分为四类:“定”虚词、“病”虚词、“邪”虚词和“表”虚词,它们在文言文的使用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使得文章更加清晰、流畅。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理解虚词并正确使用,实在是重要的基础。

文言文是一门精讲细议之学门,它涉及到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词句,其中虚词尤为重要。

虚词也叫做形容词性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用词,具有丰富的词义,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性,使文章更加凝练有力。

本文仔细整理了四类虚词:“定”虚词、“病”虚词、“邪”虚词和“表”虚词,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其是之谓乎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

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

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

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马伶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虚词解析:以(一)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个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所以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因为"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

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成人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成考语文写作技巧1、主题和题材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

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

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1)叙述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

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

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

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

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成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乃”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乃”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乃”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乃”
(一)副词
1、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

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

例如:
(1)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庄子。

秋水》)
(2)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李将军列传》)。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

专升本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及考点解析在专升本的语文考试中,文言文虚词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准确答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梳理一下专升本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知识点以及相关考点。

一、“而”“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意思是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钳子,“六跪”与“二螯”是并列的。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像“故舍汝而旅食京师”,就是先舍弃了你,接着到京城谋生。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即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即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跂而望”表示“踮起脚跟远望”,“跂”是“望”的方式。

在考试中,关于“而”字的考点常常会出现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判断“而”字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二、“何”“何”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为什么”“哪里”等。

比如“大王来何操”,就是问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2、用作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多么”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里的“何其”就是“多么”的意思。

在考题中,可能会给出一个含有“何”字的句子,让考生解释“何”的含义和用法,或者将几个含有“何”字的句子放在一起,让考生进行比较和辨析。

三、“乎”“乎”的用法包括: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像“壮士,能复饮乎”,意思是壮士,你还能再喝酒吗?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七(则)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七(则)
(4)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
例如:
(1)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2)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七(则)
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幺”等将伐颛臾》)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3)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4)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 达也。(《论毅力》)
(5)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
例如:
(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四(所)“所”
(一)代词
"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
是名词性结构。

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
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

所以,
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
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
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

所以,"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
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
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
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

例如:
(1)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2)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

(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庄子。

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
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李将军列传》)――所之:去
的地方、去处。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
报的恩德。

(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前赤壁赋》)――所如:
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理应注意:
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
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

例如: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

(2)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答李翊书》)――所为
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3)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客孟尝君》)――所
寡有者:缺少的东西。

(4)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
愿意效忠的对象。

2."所以"
"所以"这个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
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

如:
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答李
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答司马谏议书》)
E.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

(《张中丞传后叙》)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
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能够知之矣。

(《五代史伶官传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将军列传》)
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如:
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二)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

可译为"左右"、"前后"等。

例如:
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李将军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