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专升本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地方军事冲突。
发生
在春秋时期,由齐国的定公和鲁国的颛孙臾所发动的,是一场封建王
朝的斗争。
季氏将伐颛臾的始末,可以大致归结为三个历史过程:
①外因要素导致的冲突:公元前634年,定公建立的秦国瓦解了
齐国的联盟,引起齐国贵族的不满,并激发出齐国领袖定公继承王位
及勤王肃治等政治问题,引发了季氏将伐颛臾的冲突。
②各方进行斗争:双方组织军队互相进攻,颛臾部下马贤将兵来
齐攻打,但被定公兵组成的抗击部队击退,双方互相推诿,结果颛臾
受困齐国外,定公乘机攻打颛臾部下。
定公派大将郑比便带兵子伐鲁,夺取颛臾的老巢,并在领主官庄里夺取大祭器,使颛臾势力受到削弱,最终定公终于取得胜利。
③后期效果:季氏将伐颛臾事件对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强了齐国定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勤王”称号的声誉,也因
此推动了《礼记·春秋》的编撰,而这也是中国经典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和我们现在的重要课文资料。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一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
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
”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
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
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
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
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
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
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
全书共20篇,492章。
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
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
(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
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
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鲁国大夫,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
”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 “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
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
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
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

《季氏将伐颛臾》详解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拜见,谒见)于孔子曰:“季氏将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责备)与.(同“欤”呢)?有事..(用兵)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东蒙主,且在邦域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让……担任;“以”“为”之间省“之”)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在国境伐为.?之中矣,是.(代词,这)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何以..(以何)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言曰:‘陈.(施展)力就.(担任)列.(位,职务),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句话说:‘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就去任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
’看到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不扶,则将焉.(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用彼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矣?且尔言过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错,犯错)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代词,这)谁之过.(名词,过了,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毁坏在匣子中,这是谁的过错错)与.(“与”同“欤”,“呢”)?”呢?”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动词,成为)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池)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将来必然成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痛恨,讨厌)夫舍.(舍弃,回避)曰欲之而(季氏)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想获得它’却必为.(动词,找)之辞.(托辞,借口)。
丘也闻有国.(诸侯的封地)有家.(卿大夫的一定找个借口掩饰(的人)。
我听说不管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封地)者,不患.(忧虑,担忧)寡.(少)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重点注释
(原创版)
目录
一、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二、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看法
四、孔子的治国策略
正文
一、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颛臾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附属国,位于鲁国疆域之内。
季氏是鲁国的一个大家族,当时季康子担任鲁国的宰相,他想要对颛臾发起战争。
冉有和季路是季氏的家臣,他们向孔子请教是否应该支持季康子的决定。
二、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治国应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他强调国家应该实现财富和资源的均衡分配,消除贫富差距,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先修文德,以吸引其他国家前来归附。
三、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看法
孔子反对季氏对颛臾发动战争。
他认为,颛臾是先王封给的东蒙主,是鲁国的臣属,没有理由对其发动战争。
冉有表示,季康子想要攻打颛臾,但他们两个家臣都不同意。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他指出,如果季康子强行发动战争,而不顾及人民的生死,那么他们这些家臣将无法辅佐他。
四、孔子的治国策略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通过修文德来吸引其他国家归附。
他提倡国家应
该关爱人民,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定。
他认为,只有实现国家内部的和谐稳定,才能使国家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示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
他主张国家应该实现财富和资源的均衡分配,消除贫富差距,实现人民的安定生活。
他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治国,通过修文德来吸引其他国家归附。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正音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 rǎn )⑨椟( dú)2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3词类活用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②“既来之,则安之。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相夫子”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④“后世必为子孙忧”“吾恐季孙之忧”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4古今异义既来之,则安之古义: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5相关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②分崩离析:不统一,支离破碎。
③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⑤“谋动干戈于邦内”即“谋于邦内动干戈”,谋划在邦内采取军事行动。
山东专升本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13?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14,龟玉毁于椟(dú)中 15,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16,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8,不患寡 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9。盖均无贫 20,和无寡 21,安无倾 22。夫如是 23,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24。既来之,则安之 2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2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 27,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8。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 29。”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 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 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 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 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 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6.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 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 鲁国。 7.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何……为:表反问语气。 8.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9.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季氏将伐颛臾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1、作家作品:(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个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
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
(4)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驳论方法: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
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
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
(6)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
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论证方法:①演绎法、②类比法。
①演绎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是演绎法。
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是演绎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季氏将伐颛臾
1.作家作品: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着作。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
(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
(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