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

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

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作者:张焕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3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针对稻田常见的稻纵卷叶螟、灰飞虱、褐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制定科学、合理的“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一、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背景情况安徽省是我国农业大省,省内各市、县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对水稻种植发展极为关注。

近年来,“绿色”、“环保”成为各行业人员重点关注的话题,针“对农药施播过量,影响种植区域及周边地区土壤平衡”的情况,地区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绿色”理念引进工作,致力于减少稻田的农药施播量,提高稻田种植的环保水平。

基于此,各县积极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种植区,引进多种稻田养殖技术,建设绿色优质稻田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点,大量设置灭虫灯,初步收到成效。

此外,在各农业技术培训会上,农业技术人员结合地区实际种植情况,提出“推行绿色防控”、“实现绿色生产”理念。

二、本地区稻田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在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灰飞虱、褐飞虱及稻瘟病。

稻纵卷叶螟又可以称为白叶虫、苞叶虫,是一种对水稻作物危害较大的虫害,主要发生于水稻、大麦、小麦、甘蔗等作物中,侵蚀作物的叶片,且在叶面残留白色表皮,影响水稻的生长,甚至导致水稻干枯致死。

一般情况下,若爆发较为严重的稻纵卷叶螟虫害,难以通过农药彻底清除,且农药对水稻叶片的危害较大,进一步加剧了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灰飞虱是一种常见的水稻虫害,主要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分布较为广泛。

在水稻种植期间,若技术人员没有彻底进行灰飞虱的防治,并且当年的春季气温较高、降雨量较少,则十分有利于灰飞虱的繁殖,影响水稻的生长。

此外,若没有科学施用吡虫啉药剂也同样会助长灰飞虱繁殖。

褐飞虱又叫褐稻虱,具有迁徙性特点,对我国水稻的生长具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褐飞虱是一种单食性虫害,容易出现“冒穿”的情况,若技术人员在治理病虫害时没有科学施用农药,则容易促进褐飞虱的生长,加剧虫害情况。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真菌病害,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包括侵染结构形成和病原菌的侵入。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萌发、侵入、扩展、蔓延和分化。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湿润环境下发芽形成萌发管。

然后,萌发管逐渐穿透稻叶表皮并侵入叶片内部。

一旦进入叶片,病原菌会分化出很多的侵染结构,这包括肉眼可见的病斑(即黑点)和显微镜下可见的侵染孔、菌丝和侵染指令器。

侵染结构在稻瘟病的病原凉白油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稻瘟病菌通过侵染结构的形成和侵入叶片内部使得菌丝可以快速扩展,然后蔓延到其他叶片并形成新的感染病斑。

在此过程中,病原菌还会释放一些毒素,如蛋白质分泌物(AVR蛋白)等,来抑制宿主植物的免疫系统。

稻瘟病菌的分泌物可以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使得病原菌更容易侵染植物细胞并形成病斑。

为了控制稻瘟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

采用抗病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育种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

包括合理的施肥、灌溉和间套作物等,可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喷洒药剂也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三环唑、吡咯酮和吸收菌腈等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的发生。

由于药剂使用过量会导致病菌出现抗药性,因此合理使用药剂并遵循剂量和频次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防治也是防治稻瘟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如拮抗菌和溶解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

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发病症状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

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也面临着许多病虫害的威胁。

这些病虫害不仅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还会造成粮食品质下降。

及时控制水稻的病虫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水稻的常见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1. 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由稻瘟病菌引起。

这种病害主要在水稻生长期间发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黑褐色斑点,并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种植水稻时,可以选择抗病品种,并根据气象情况进行适时喷药防治。

合理施肥和保持田间通风也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方法。

2. 稻纹枯病稻纹枯病是由稻纹枯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特征是叶片上出现黄化条纹。

病害发生后,可以通过连栽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来防治。

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排除源以及加强种子消毒等措施也能有效预防稻纹枯病的发生。

3.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以吸食水稻汁液为生。

它会引起水稻的黄化、残缺以及减产。

种植水稻时,可以轮作油菜、辣椒等作物来减少稻飞虱的滋生。

农业防虫网、化学农药喷施以及天敌引入等方法也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

4. 稻小瘟菌稻小瘟菌是引起水稻小瘟病的主要病原,它会引起水稻的叶片发生腐烂和瘪痕。

预防稻小瘟菌的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正确施肥、合理水田管理以及及时喷药等。

5. 稻螟稻螟是水稻上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会导致水稻的死穗和减产。

防治稻螟的方法包括选择高产抗虫品种、深耕田土、合理播种期、合理灭茬等。

,水稻的病虫害给我国水稻产量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只有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水稻作物,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品种选择具有良好抗病虫特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基础。

在选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经过审定或推广的优良品种。

(2)合理密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每亩种植 15 万 25万穴为宜。

(3)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平衡施用氮、磷、钾等肥料,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同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的免疫力。

(4)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场所,降低病虫害的基数。

(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

一般每 30 50 亩设置一盏灯,开灯时间为害虫发生高峰期的夜间。

(2)色板诱杀在田间悬挂黄色或蓝色的粘虫板,诱杀稻飞虱、蓟马等害虫。

色板的高度要与水稻植株顶部平齐,每亩悬挂 20 30 块。

(3)性诱剂诱杀利用性诱剂诱杀雄性害虫,降低害虫的交配率,从而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

性诱剂要定期更换,一般每 30 45 天更换一次。

3、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稻田中的天敌,如蜘蛛、青蛙、蜻蜓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

同时,可以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防治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2)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可以使用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1)精准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监测预报,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按照推荐剂量和施药方法进行精准施药,避免盲目用药和过量用药。

(2)轮换用药为了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中经常受到稻瘟病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保障水稻产量,实施综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从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
制等方面,介绍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优质种子选育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通过繁育、筛选,选育出对稻瘟病抵抗力
较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整体的抗病性。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浸泡在5%的盐酸中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可
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二、田间管理
1. 合理地培育土壤:在田间管理中,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为水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 清除聚集中的杂草:水稻生长期间,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
病害的传播途径。

3. 合理的灌溉控制: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
和传播。

4. 种植制度轮作:通过轮作,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与其他非稻瘟病作物进行轮作,如小麦、玉米等。

三、化学控制
1. 预防性喷药: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使用药剂进行喷洒,如代森锰锌等有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2. 解毒剂的使用:当田间水稻确诊感染稻瘟病时,可以使用解毒剂进行喷洒,如硫酸锌等,将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和健康。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地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摘要: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叩头瘟,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近几年来在营盘镇不同程度的发生,且受害面积逐年上升,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5%~50%,甚至有些田块颗粒无收。

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上的头号杀手,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是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的一大障碍。

关键词:稻瘟病;防治;菌源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1 稻瘟病症状水稻的各个时期,除根以外的部位都会受到稻瘟病的危害。

由于危害水稻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

1.1 苗瘟苗瘟是由种子带菌引起的,通常发生在幼苗2~3叶期,侵害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使秧苗卷缩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1.2 叶瘟叶片上发病叫叶稻瘟,群众称为“沙叶”,叶瘟是在叶片上产生病斑,根据情况不同有四种类型:急性型、慢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主要的是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病斑的大小不一,为圆形、椭圆形或两端稍尖的梭形,呈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慢性型病斑为梭形,边缘红褐色,中间灰白色,潮湿时,病斑边缘或背面也常有灰绿色霉。

1.3 节瘟发生在稻节上的称为节稻瘟,初发生时为褐色小点,后扩大蔓延至整个节变褐色,病部稍有凹陷,容易折断倒伏。

1.4 穗颈瘟病菌侵染穗颈和枝梗形成穗颈瘟,病斑初为淡褐色,后向上下扩展成黑褐色或暗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严重影响产量。

1.5 谷粒瘟发生在谷粒上称谷粒瘟,稻粒染病后常形成谷粒瘟,在谷粒上产生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可使谷粒变黑。

谷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菌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 稻瘟病的发病特点稻瘟病的病菌是以分身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稻草上越冬。

播种栽秧后,由种子或气流把病菌带到秧田或本田,在叶片及叶节部位引起病害,病菌在叶片叶节部位迅速繁殖,随气流向四面蔓延传播。

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严 重 ,田问管理 粗放 ,稻草处 理 不及 时或 随处 堆 放 , 大 了稻瘟 病病 源基 数 。 增
22 品种抗 性低 _
借风 雨传 播 到稻 株上 ,遇 适宜 的温 、湿 度很 快 萌
发 , 接 穿透 表皮 侵入 。条 件合 适 时 , 菌从 侵 入 直 病
到产 生病 斑 只需 4天 时间 。病斑 会 产生 大量 分 生
气 候条 件适 宜下 , 稻瘟 病会 大 流行 。 市场经 济影 受
响 ,黑 龙 江省 优质 米 品种 种植 面积 比例 达N 8 % o 以上 , 的县 已达 1 0 , 品种 种 类 多 而 杂 , 有 0% 且 这 些 品种 大部 分均 为不 抗稻瘟 病 品种 ,为 水稻 稻瘟 病 的流 行提 供 了适 宜 的寄 主条 件} 5 ] 外 , 些农 。另 有
菌 源是发 病 的基 础 ,稻瘟 病菌 以菌 丝体 和 分 生孢 子 附着在 病 稻草 和病 稻谷 上越 冬 ,病 稻草 和 病稻 谷是 翌年 病 害初次 侵 染 的主要 病菌来 源翻 在 。 干燥 条件 下 , 生 孢子 可存 活半 年至 一 年 , 分 菌丝 在
2 1 菌 源 充 足 .
V 11 O o4 . . N 5


水稻稻瘟病流行 因素及绿色 防控措施
司兆 胜 , 宫香 余 ,李 鹏
( 龙 江 省 植 检 植 保 站 , 尔滨 ]0 9 ) 黑 哈 50 0 摘 要 : 稻 稻瘟 病 是 影 响水 稻 增 产 、 产 的 重 要 因 素 。 水稻 稻瘟 病 的发 生 条 件 及 流 行 因素 进 行 了 分 析 , 为 菌 源 、 水 稳 对 认 品种
13 气 候 .
气候 条 件 与 稻瘟 病 发 生 的轻 重 有 密 切关 系 , 温度 、 湿度 、 降雨 、 露 、 照等 对 稻瘟病 菌 的繁 殖 雾 光 和稻 株 的抗 病 性都 有很 大影 响 。当气温在 2 - 8 4 2 ℃ , 对 湿 度 在 9 %以上 , 株体 表 有 6 1 相 0 稻 ~ O h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稻瘟病在水稻个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

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不能正常抽穗,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

稻瘟病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超过500万亩,大发生年份达到1000万亩以上,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与高产。

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黑龙江省提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稻品质好、需求大、效益高的优势,要求加大“旱改水”力度,力争到2013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

因此,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上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我们提倡应以绿色防控为主。

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1]。

了解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是进行绿色防控的基础。

1稻瘟病发病条件1.1菌源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病菌来源[2]。

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

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

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3]。

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1.2品种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

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

1.3气候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

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

如孕穗末期到抽穗时期多雨、寡照、湿度大,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8℃以下,并持续5天-7天,穗颈瘟极易发生。

2稻瘟病流行因素2.1菌源充足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

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趋严重,田间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增大了稻瘟病病源基数。

2.2品种抗性低连续多年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导致品种老化,抗性丧失,稻瘟病生理小种亦产生适应性[4]。

在气候条件适宜下,稻瘟病会大流行。

受市场经济影响,黑龙江省优质米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到80%以上,有的县已达100%,且品种种类多而杂,这些品种大部分均为不抗稻瘟病品种,为水稻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5】。

另外,有些农户盲目引种,种子经销商和个别农户只追求品种新、产量高,根本不经过试验示范,就大量引进新品种,品种的抗病性能难以保证。

感病品种和抗病性减弱的品种大面积栽培,为病害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3气候适宜近年来气象条件适宜是稻瘟病流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6]。

如分蘖期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抗病性,利于叶瘟发生;在孕穗、抽穗阶段,如遇低温、阴雨或露水多时,易造成穗颈瘟的流行。

2.4管理不科学农户施肥不科学,过份集中地追施氮肥、施得过迟,不施或少施磷钾肥,造成水稻徒长、嫩绿、叶片软弱、抗病力降低,是发病严重的重要因素。

在管水上存在长期深灌和冷水串灌、漫灌的现象,不能做到浅水勤灌和干干湿湿,稻株根系发育不良,抗病力降低,同时高湿度有利稻瘟病发生。

2.5防治不力部分农民对穗颈瘟危害特点认识不足,在病害流行成灾时才重视喷药,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药械落后,施药技术不当,如喷水量不足,施药不均匀,药械“跑、冒、滴、漏”等现象,导致防效较差。

药剂选择不当如使用过期农药、低含量制剂、复配制剂等药剂或药不对路导致防效较差。

植保专业化防治水平低,组织少,规模小,大面积统防统治面积少,农民自发零星防治面积大,影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2.6重叠因素稻瘟病的流行多为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造成。

例如:氮肥施用过多;品种又比较感病;后期又遇天气阴雨连绵;喷药防治不到位等共同作用。

3 绿色防治措施稻瘟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在中等偏重及以上发生程度时,采取化学防控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的策略,在中等及以下发生程度时,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控结合,适当偏重绿色防控的策略。

3.1农业防治3.1.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于当地种植的水稻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混栽能改变田间病原小种的组成,降低致病性强的种群比率,尤其是当感病的优质地方水稻品种与杂交稻品种混合间栽后,该感病品种的稻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下降【7-10】。

因此,应注重品种的合理布局,实行多资源品种分布,水田主产区提倡每户种植两个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以改变抗病品种长期单一化和同源品种多年连片种植的局面。

另外,品种还需定期轮换,以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不应盲目从外地引种。

同时,密切监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控制新小种的增殖,及时淘汰感病品种。

3.1.2减少菌量病草、病谷是稻瘟病菌的越冬场所,也是翌年的初次侵染源,因此必须妥善处理。

收割时,病草、病谷应与健草、健谷分开堆放,不可四处散落。

收割后尽早进行处理,病草要在春播前处理完毕,首先安排作燃料,并注意烧毁草堆下的秕粒和空壳,需继续使用的病草,可移入室内或用薄膜盖严,并保持干燥,以免病菌随风雨传播。

禁止用病草盖种、捆扎秧把和盖房、搭棚、垫圈等。

垫圈的病草,须待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用盐水选种,清除病秕谷,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灭菌源。

3.1.3加强栽培和水肥管理大力推广大棚旱育壮秧和稀植栽培,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增强水稻自身抗病力,抑制病菌的侵染、蔓延、流行。

管理上特别注意切忌偏施、迟施过量氮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应多施有机肥。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酌情施肥[11]。

在管水上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3.2 生物防治对于叶瘟未发病地块可用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每亩10克,对水20公斤,均匀喷雾预防。

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1次药以预防穗颈瘟发生。

※3.3 化学防控对于叶瘟未发病地块,可用75%三环唑(丰登)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克;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亳升进行预防;对于叶瘟发生初期地块,可主要选用治疗效果较好的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亳升,对水20公斤,均匀喷雾。

穗颈瘟应以药剂预防为主,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1次药。

使用药剂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克;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用量13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用量100亳升。

3.4 加强病害监测,准确发布预报建立有效的稻瘟病预测预报体系,在不同区域设立病虫监测点,进行系统调查和监测。

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期等敏感生育阶段,加大普查力度,准确发布病害发生预报,指导农民适时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稻瘟病的自主预防意识。

参考文献:[1] 夏敬源.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中国植保导刊,2010, (10):5-9.[2] 谢红军,王建龙,陈光辉.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6,20(5):417~421.[3] 李庆孝.植物保护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4] 卞景阳,矫江,许显滨,等.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的分析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7(3)140-142.[5] 马成云,申宏波,马淑梅,等.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发生危害情况调查及防治建议[J].植物保护.2006(5)95-97[6] 靳学慧,郭永霞,郑雯,等.黑龙江省稻瘟病发生特点及2007年发生趋势分析[J].北方水稻,2007(2):57—61.[7] 罗榕城,甘代耀.不同杂交稻组合混栽控瘟试验[J].福建稻麦科技,1994,(4):1—4.[8] 朱龙粉,傅华欣,毛华方,等.多个水稻品种混合栽培控制稻瘟病示范效果显著[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8):47.[9] 朱有勇,陈海如,范静华,等.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2003,36(5):521~527.[10] 刘二明,朱有勇,肖放华,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164~168.[11] 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7.叶瘟穗颈瘟叶瘟严重时叶瘟病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