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绿化和景观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绿化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农村绿化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对于农村环境质量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绿化现状,为今后的绿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制定问卷并向农村居民发放,以收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绿化面积、植物种类、绿化维护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农村绿化面积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调查范围内农村的绿化面积普遍较小。

其中,有60%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家周围没有绿化景观,缺乏绿色植被的覆盖。

2. 植物种类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绿化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为主,花卉和观赏植物比例较低。

缺乏植物物种多样性,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自然环境的需求。

3. 绿化维护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在农村绿化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40%的被调查者反映绿化管理不到位,植树成活率低,植物养护不及时。

而在个别乡村,存在乱堆乱放、乱建乱搭等现象,绿化严重受到破坏。

四、问题分析1. 缺乏专业化管理农村绿化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机构,导致绿化工作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难以实现良好的绿化效果。

2. 技术与经验欠缺农村居民对绿化技术知识了解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种植和养护方法,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不能有效发挥绿化的作用。

3. 绿化理念落后农村居民对于绿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的观念,对农村绿化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认识。

四、建议1. 加强农村绿化的组织管理建立农村绿化管理部门,加强对农村绿化的规划和统筹,制定并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提高绿化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2. 推广绿化知识和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绿化知识普及和技术培训,提高居民对绿化的认识和绿化工作的技能水平,增强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绿色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和环保意识,提高居民对绿化的重视和参与度,共同营造和谐美丽的农村环境。

村庄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村庄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村庄绿化情况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在乡村生活和工作。

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环境的改善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其中,村庄的绿化建设是衡量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为了了解我国当前村庄绿化建设的情况,以便制定更好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本文对村庄绿化情况进行了调研报告。

二、调研方法1.受访对象:本次调研的受访对象为我国不同地区的100个村庄。

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村庄绿化面积、绿化种类、绿化保护情况、绿化管理等方面。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现场实地走访和对当地村民、村委会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访谈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收集数据。

三、调研结果1.村庄绿化面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村庄绿化面积差距较大,一些村庄的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而另外一些地区的绿地面积比例则很低。

例如,北方一些村庄的绿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5%,而南方一些村庄的绿地面积则占到了总面积的50%以上。

2.绿化种类从绿化种类来看,不同地区的村庄绿化种类也有所不同。

一些村庄以果树为主,一些村庄则以花卉为主,还有一些村庄则以乔木为主。

总体来说,果树、花卉和乔木是村庄绿化建设的主要种类。

3.绿化保护情况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其中绿化建设也遭到了很大的损害。

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村庄存在着绿化保护不力的问题。

例如,一些村庄中的果树被砍伐,花卉被摘采等现象较为普遍。

此外,一些村庄的绿化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还包括牲畜、垃圾等问题。

4.绿化管理村庄绿化管理也是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不少村庄绿化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管理混乱、无责任心等问题。

例如,一些村庄绿化设施损坏,管理人员不积极维修;还有一些村庄在种植绿化植物时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导致绿化效果不好。

四、调研结论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村庄绿化情况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村庄绿化面积差异较大,南方地区的村庄绿化面积占比更高。

农村绿化 调研报告

农村绿化  调研报告

农村绿化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农村绿化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农村绿化作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绿化的现状、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促进农村绿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设计了一份问卷,包括农民对农村绿化的认识和参与度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选择了数个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了解现有的农村绿化项目和植物种植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农民对于农村绿化的认识程度较低。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民对农村绿化的重要性和好处了解不多,甚至有一部分农民认为农村绿化只是为了美化环境,与他们的生活无关。

2. 农村绿化项目存在滞后和不完善的问题。

实地观察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的绿化项目较为单一,并未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本地特色,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难以维护。

3. 农村绿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

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农村绿化项目未能得到有效地维护和管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果的大打折扣。

四、问题分析农村绿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宣传和教育。

农民对农村绿化的认识有限,缺乏对农村绿化的宣传和教育,导致他们对农村绿化的重要性和好处缺乏正确的认识。

2. 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

一些农村绿化项目在规划和设计上缺乏科学性,仅仅为了美化环境而进行,忽视了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本地特色。

3. 缺乏专业管理和维护机制。

农村绿化项目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维护,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果的减退。

五、建议基于以上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推动农村绿化的发展:1.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农村绿化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农村绿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农民的绿化意识和参与热情。

2. 加强科学规划和设计。

在农村绿化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本地特色,实现绿化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农村绿化 调研报告

农村绿化 调研报告

农村绿化调研报告农村绿化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通过进行调研,可以了解农村绿化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动农村绿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为了有效开展农村绿化调研工作,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农村绿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绿化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采取无记名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调研结果1. 绿化现状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绿化面积有所增加,但整体绿化水平仍较低。

有部分村庄存在地域绿化单一、植物种类较为单一的问题,绿化效果不佳。

同时,农田边角地、村庄周边等地还存在大量荒废的土地,亟待通过绿化进行改造。

2. 绿化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绿化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导致投入不足。

其次是农村地区的人工费用较高,劳动力成本大,难以保证绿化项目的持续进行。

此外,一些农民缺乏绿化知识和技能,对植物的养护和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绿化效果不佳。

3. 解决对策为促进农村绿化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大农村绿化的投入,加强对农村绿化事业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推动农村绿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绿化技术水平,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绿化工作,提高农村绿化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在农村绿化过程中,应采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提高绿化的可持续性。

三、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和培训,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推动农村绿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同时,绿化项目应注重科学规划,选择适宜的植物,注重绿化的可持续性,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

最新关于农村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8篇)

最新关于农村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8篇)

最新关于农村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8篇)最新关于农村环境情况的调研报告篇1__在经济上是小县,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县,林地面积241.9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7.9%,森林覆盖率53.8%。

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绿色__、富裕__、和谐__”建设,为了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发展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把林业产业推向全面科学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办师办通〔20__〕54号文件精神,我局对全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特报告如下: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__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91.2%,是__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x“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__,富裕__,和谐__”这一主题,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1.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17.45万亩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积196.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7.76万亩,疏林地面积6.5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66万亩。

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20.1%增至20__年的53.8%,活立木总蓄积量533.82万立方米,20__年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20__年力争超过3亿元。

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农村绿化情况调研报告根据我们对农村绿化情况的调研,以下是我们的发现和分析。

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绿化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农村地区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投入绿化工作。

在许多村庄和农田周围,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荒地和空旷的土地,没有进行任何绿化。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环境的美观,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农村地区的绿地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在一些地方,我们发现一些已有的绿地区域遭到了非法占用或破坏。

这部分受到破坏的绿地本应该是农村居民休闲娱乐、户外活动的场所,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这些绿地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另外,农村居民对绿化的认识和意识显著提升。

尽管农村的绿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

在一些村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义务劳动,种植树木,修剪花草,使得农村的绿化状况有所改善。

这种乡村自发的绿化行动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环境素质,也为日后的绿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政府在农村绿化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村绿化的投入和支持,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一些地方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对绿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加强农村绿化的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绿化水平,我们建议以下几点措施:1. 增加投入:在农村地区增加绿化水平需要资金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绿化的投入,提供相关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

2. 强化保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绿地的保护和监督,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惩破坏绿地的行为。

3. 提高农民意识: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农民对绿化的认识和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绿化工作。

4. 建立合作机制:政府可以与农民合作,建立种植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共同参与农村绿化工作,并分享收益,激发农村居民的积极性。

总之,农村绿化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村居民共同努力。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范文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解城乡绿化美化工作的现状,本次调研以探讨城乡绿化美化工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目标。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市民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调研主要观察城乡绿化美化工作的现状和具体情况。

三、调研结果(一)城区绿化美化工作1.城区绿化面积:市民普遍认为城区绿化面积相对较小,不足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

2.城区绿化质量:虽然城区绿化种植了大量树木和花草,但缺乏维护和管理,绿化质量有待提高。

3.城区公园和绿地:市民对城区公园和绿地数量的满意度较高,但对公园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

(二)农村绿化美化工作1.农村绿化面积:农民对农村绿化面积普遍表示满意,认为农村的绿化工作相对城市更好。

2.农村绿化质量:农民对农村绿化质量较为满意,认为绿化工作对保护农田环境和生态效益有积极影响。

3.农村公园和绿地:农民认为农村公园和绿地的数量较少,希望有更多公共绿地供居民休闲。

四、问题分析(一)城区绿化美化问题分析1.城区绿化面积不足: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受限,导致城区绿化面积不足。

2.绿化质量不高:城区绿化缺乏系统的养护和管理,导致绿化质量不高。

3.公园设施不完善:部分城区公园设施老旧,维护不及时。

(二)农村绿化美化问题分析1.农村公园和绿地不足:由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农田集约化发展,农村绿地面积不足。

2.公共绿地少:农村缺少公共绿地,限制了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

五、解决措施(一)改善城区绿化美化工作1.增加绿化面积:合理利用存在的空地和屋顶,积极推进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2.加强绿化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机制,增加绿化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绿化管理水平。

3.完善公园设施:加大对城区公园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设施。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

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城乡绿化美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解当前城乡绿化美化工作的情况,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乡绿化美化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发放问卷并与相关部门和居民进行访谈,获取调研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1. 城市绿化美化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的绿化面积相对较小,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也呈现出疏漏的状态。

此外,个别城市的公园和绿地管理不及时,导致植物疏植情况较为普遍。

然而,在一些大城市中,市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绿化美化项目,例如修建公园、种植花草树木等,部分城市的绿化效果较好。

2. 农村绿化美化农村地区的绿化美化工作相对滞后,多数农村地区缺乏绿化设施和美化措施。

农田面积较大,种植较多的农作物,导致农村地区绿地面积较少;另外,部分农民对绿化美化工作缺乏认识和意识。

然而,在某些地方,农民进行自发的绿化美化活动,例如种植花木和搭建花坛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问题分析1. 资金投入不足城乡绿化美化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导致绿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足,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

2. 绿化管理不规范一些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绿化管理缺乏规范,例如,绿化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剪和维护,导致花木的枯萎和病虫害的滋生。

此外,对于一些劣质绿化工程,监管不力,导致效果不佳。

3. 绿化意识不足一些居民和农民对于绿化美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乱扔垃圾、乱放废弃物等行为比较常见。

缺乏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加重了城乡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五、建议1.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城乡绿化美化的资金投入,增加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绿化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提升城乡环境的整体质量。

2. 健全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城乡绿化管理机制,加强对绿化项目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绿化设施的良好运营和维护,提高城乡环境的美观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乡绿化和景观的调研报告中南大学某班学生:XXX 学号:12345678我的家乡在滁州市。

滁州市临江近海,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京沪铁路,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穿越市境,待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将在市境内通过,滁河航运直达长江。

市区距南京市直线距离约50千米,属于南京都市圈内伙伴城市,一小时车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

东与江苏南京、扬州、淮安接壤,西与淮南、合肥毗邻,南与巢湖相连,北与蚌埠交界,下辖两市两区四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景如画的城市。

滁州是皖东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

也是南京都市圈门户城市、区域性制造业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千百年来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座依江带淮的淮东文化名城——滁州。

一、自然资源特征(一)土地自然资源全市有可耕地54.4万公顷,有林地19万公顷,其他用地30万公顷,难用地17.5万公顷。

滁州市辖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和全椒、来安、定远、凤阳4县,总面积13398平方公里,为安徽省面积第三大地级市。

其中市辖区面积1399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0.4%)。

年未全市人口445.2万人。

(二)水资源总体特征1、雨情9月份全市降雨量为16.0~81.5mm,平均降雨s量为41.3mm,比上年同期值187.9mm少78.0%,比多年平均值68.7mm少39.9%。

主要降雨过程3次,分别为:9月6~9日,降雨量2.5~92.5mm;9月17日,降雨量0.5~35.5mm;9月28~29日,降雨量1.0~25.5mm。

本月降雨天数为12天。

2.、水情9月份滁河汊河集闸(上、下)正常水位7.30/5.20m,闸上最高水位7.79m,闸下最高水位6.38m,月平均流量27.5 m3/s;清流河滁州站正常水位8.12m,最高水位10.63m,月平均流量11.5 m3/s;池河明光水文站正常水位13.90m,最高水位14.83m,月平均流量17.9m3/s。

淮河小柳巷站正常水位13.60m,最高水位14.11m,最大流量1530m3/s,月平均流量661m3/s;白塔河天长水文站正常水位6.13m,最高水位7.05m。

沙河集水库正常水位37.64m,最高水位37.73m,最大出库流量32.8m3/s,月平均出库流量 1.96m3/s;黄栗树水库正常水位47.06m,最高水位47.27m,最大出库流量5.71 m3/s,月平均出库流量1.75 m3/s。

截至9月底,全市大中型水库及塘坝蓄水量17.50亿m3,较上月17.16亿m3多0.34亿m3,较去年同期14.89亿m3多2.61亿m3,湖泊蓄水量3.30亿m3 。

3、水质状况按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池河明光段、滁河汊河段、淮河小柳巷、白塔河天长段为IV类,水质一般,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氨氮超标;清流河滁州段为V类,水质差,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沙河集水库、城西水库、黄栗树水库为III类、水质较好。

(三)气候特点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

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

梅雨期长23天。

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

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二、道路绿化特点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和旅游的优势,2008年、开始了以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大滁城”建设、2009年,滁州市委、市政府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以打造“生态滁州、人文滁州、绿色滁州”的城市品牌为战略,开展了以“创建安徽省园林城市”为代表的“五城联创”活动。

近两年来,城市景观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该市的人均公园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2.97㎡、34.66%、38.79%。

城市绿地基本形成了“一心多点、四廊一带、多片分布、绿网穿插”的结构形态。

道路景观也逐渐多样化、层次化、彩色化。

道路景观是由地貌过程和各种干扰作用、特别是认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生态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约束,是一种文化与自然的交流。

道路多依托的自然风景资源不同,其沿线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组合的综合道路环境也是不同的。

优美的道路景观可以展示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地方特色[。

本次滁州市道路景观调查分别从工业区道路、商业区道路、风景区道路着手,从植物配置、道路横断形式、休憩场所等方面对滁州市道路景观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滁州市工业区道路景观情况1、丰乐大道丰乐大道为三板四带式悬铃木、香樟、合欢等成为不同路段的行道树。

丰乐大道植物配置为自然式,晚樱、桂花等在沿路一定宽度内做成了节奏的自然树丛,分车道两侧运用草坪、木棉、月季、连翘、杜鹃、金边黄杨、红叶石楠等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异的层次。

特别是常绿树和花灌木能显露观赏的特色。

行进在路中了感受到整齐中富于变化。

由于是工业区道路,道路段并没有设置休憩场所。

2、龙蟠大道龙蟠大道横断形式为三板四带式,行道树为香樟,两侧分车绿带由大叶黄杨、红叶石楠、麦冬、海桐、晚樱、草坪做成连续性模纹且形成了四季变化的景观。

路侧绿化带由麦冬、小叶女贞、紫薇、晚樱、紫叶李、桂花、置石等组成简单但不单调的小景。

龙蟠大道上的龙蟠小区正对着金鹏九九广场。

这个广场与龙蟠河公园相毗邻让小区人们和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生活景致。

3、中都大道中都大道主要行道树为紫薇、香樟、碧桃、广玉兰等两侧分车绿带用红叶石楠和瓜子黄杨做成用流线型模纹。

刺柏、海桐、椤木石楠等点缀其中丰富景观色彩,紫薇、紫叶李、碧桃穿插在绿化带中间增加空间层次感。

连翘、樱花增加季相变化。

路侧绿带宽。

采用自然式配置形式,追求景观的连续性,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

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群落性能够很好的在此体现,乔灌草相结合,植物搭配具有明显的层次,大量运用花灌木和草本花卉,景观多样话化、变化丰富。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群落性和艺术性。

所用植物有紫叶李、圆柏、侧柏、木槿、紫薇、连翘、迎春、碧桃、樱花、大叶黄杨、金叶女贞、麦冬、雪松、菊花、桂花、草坪等。

中都大道与龙蟠河公园相衔接,为市民提供了休憩与观赏游玩的场所。

(二)滁州市商业区道路景观情况1、天长路天长路位于老城区商业中心点,道路的横断形式为一板两带式。

行道树为悬铃木,生长快,遮荫效果好。

因老城区道路面窄并无任何休憩场所,两边商铺林立。

2、来安路来安路由滁州北站一路向南铺开,一板两带式,行道树为黄山栾,在路段北开始段结合水景修建了法治公园。

法治公园正对着滁州北站和滁州汽车站成为市民和来往旅客的休憩场所。

3、琅琊东路琅琊东路衔接了来安路和麦当劳。

道路为三板四带式,行道树为香樟和广玉兰,两侧分车带用大叶黄杨、红叶石楠、圆柏、紫叶小檗、麦冬组成流畅的模纹图案。

紫叶小檗、大叶黄杨组成了春季景观。

红叶石楠、圆柏、紫叶小檗突出表现色彩丰富的夏季景观。

道路沿线的4个各具特色的街头小游园及人民广场为市民及旅行者提供游憩的空间。

合理的休息设施及游园内观花观果绿化植物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三)滁州市风景区道路景观情况1、.琅琊西路琅琊西路实际上是山前道路,连接了市区与琅琊山风景区,靠近市区的道路景观同上文讲的琅琊东路一样。

靠近风景区的道路虽为一板两带式,但其地势起伏不平。

道路两旁绿化因地制宜,加上建造的两个各具特色的小游园形成了一条休闲观光带。

而靠近琅琊山风景区的大型停车场为游客门提供了便捷。

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为银杏、是变色树种,到了秋天更是有一种秋意韵味。

红叶石楠、海桐、桂花等满足了绿化需求,乔灌木结合,反映了独具特色的绿化道路。

2、学院路学院路同琅琊西路一样都是山前道路但是道路景观却又不同。

学院道路两边有丘陵、山地、湖泊,主要行道树为,乌桕等。

三角枫、晚樱、桂花、紫叶李、垂柳、碧桃、法国冬青等与道路两旁的地势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季景观。

路段中间穿插了一点农田给学院路增添了清新的乡土气息,更让游客们感受到了“一点一世界”的景色。

学院路成曲线式表现出优美、柔和、自然,给人以运动感,与湖泊连接起来更体现了山水园林城市的道路。

学院路有很好的风景资源,结合这些有利的景观元素,则能使学院路成为滁州亮丽的风景线。

三、滁州市景观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

其中琅琊山、醉翁亭、凤阳明皇陵、白鹭岛风景区、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观驰名中外。

滁州拥有琅琊山、皇甫山、韭山、令狐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明中都城两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不仅以自然山水之美著称于世,而且人文景观璀璨夺目,唐宋以来,历代文人都有诗文为之称颂。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

山间摩崖石刻遍布,其中“欧文苏字”碑、吴道子观自在菩萨石刻像被称为“镇山”之宝,标志着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中植物繁茂,共生长、繁衍、栖息着1031种中草药、672种植物和131种鸟类,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中草药圃和禽鸟乐园。

生机勃勃的全国四大寿梅之一醉翁亭梅树,高大挺拔的独有树种醉翁榆、琅琊榆,更增添了琅琊山神奇的魅力。

改革开放以后建成的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天长博物馆(展有大量的西汉出土文物)组成两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全市还有令狐山、金山滴水寺、高邮湖(在天长境内70平方公里)、明光女山湖古火山口、全椒碧云湖等大量的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中,发展旅游事业的潜力巨大。

(一)琅琊山景观琅琊山人文景观丰富,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建于宋代的醉翁亭等古建筑群和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数百处。

醉翁亭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

经历人修葺增建,已发展为有二贤堂,冯公祠,宝宋斋,古梅亭,怡亭,九曲流觞,醒园等园林建筑,内有著名的欧阳修文,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石刻,为宋代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宝。

琅琊山景区内还有“三古”(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景点,卜家墩古遗址留下了大量的古迹和文物,此外,还有著名碑碣与唐代吴道子画的观音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