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化阶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颁布实施,对资源税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1.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1980年森林覆盖率为12.7%,2000年达到17.4%,2018年达到23.04%。
2. 水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水资源总量和水质保持稳定,大江大河水质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提高到93.4%。
3.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我国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提高。
四、未来展望1. 继续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2. 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和目标。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涉及到政策、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进行研究,以期探究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阶段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中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文化大革命后,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中国代表团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并且在会后发布了《关于保护环境的报告》。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关注环境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还相对薄弱,政府和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在法律、政策和规划等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形成1980年代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进行对外开放和改革,经济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1984年,中国发布了《环境保护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环境立法,标志着中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与此中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世界各国一起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形成,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提出1990年代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提出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于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生态物质文明
生态道德文明
1
2 具体内容 5
4
生态文化文明
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制度文明
1 生态文化、生态产业
4 生态制度
生态文明
生态消费 2 生态环境
生态科技、生态资源 3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 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 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 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 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 的人口大国,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 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 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 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 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 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
以下是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开始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重视。
在这一阶段,基本环保政策已经形成,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
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加强研究和控制。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制定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具体指标,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
同时,其它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如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控制等。
第三阶段,从2010年到2018年,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
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
建设体系,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第四阶段,从2018年到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出台了更为细致、全面的政策,大力发展绿色
金融,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着力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
总的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体现出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未来,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并重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1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才得以丰富与完善。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的系统化理论表达,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具体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由此得到快速复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启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诸多成效。
第一,提升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我国开始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并将之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2]1983年12月31日,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3]。
第二,在措施上,党中央提出以科技与法制等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以来。
在长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我国曾经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环境问题。
为此,1983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水土保持工程,开展了水土保持、造林、固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作,修复了大片沙漠荒地,改变了贫瘠的自然环境。
1994年,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了环境保护部,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并要求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等。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十二五”国家绿色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纲要”等。
2013年,我国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5年,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将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力争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加强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稳步推进。
我国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目前,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等。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并系统化地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
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阐述和新定位,表明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判断更加科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事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是对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人类文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
生态文明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对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结晶。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成为环境保护启蒙的先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开始觉醒。
之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同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世界各国由此走上了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1983 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该委员会出版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的协调与合作。
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

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
在这一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以期更好的理解它的价值及重要性。
一、古代的生态文明在古代社会,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自然作为人们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受到了上古文明的崇尚和保护。
《尚书》中有“上天雨灌、下土润泽”之说,用简单的语言,传承着人们对自然天地最初的敬畏之心。
古代文明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尊重和保护意识已经开始初步形成。
《礼记》中提到:“莫之狃于水,防之以田;莫之夭于林,尽之以材。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与自身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现代生态文明的起源现代生态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界范围内对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认识上。
19世纪中,工业革命的兴起,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生产方式的过度使用,导致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变得急剧,大规模的开发和拓展土地成为了人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近代以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在不断地呼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开始调整并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与生态文明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各种问题的愈加引人注目,我国政府更加关注公民健康与生态繁荣。
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与中国的文明发展密不可分。
我们所说的“文明”不仅仅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也包括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四、生态文明的价值与意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仅体现了对自然元素的尊重和保护,也关乎到生命的延续和人类发展的长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尤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一、原始文明——敬畏自然
原始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历最长的文明时代,据历史记载至少有200万年历史。
但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也过、狩猎动物等方式在获取生活资料,但这种原始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孙岱最小的。
在整个原始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小再加上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盲目的崇拜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几乎谈不上所谓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受制于自然,人类寄生于大自然,适中以自然为中心,属于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
二、农业文明——依赖自然
在原始文明阶段后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尤其是人类对物质追求的增长,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即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变自然的再生产,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来源,于是原始文明随即被农业文明所取代。
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在人类文明史上
也经历了数千年。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不自觉得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与改造,这种开发与改造对自然的平衡和原来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仅仅是简单的铁质生产工具,使用的能源也仅仅是人力、畜力、风力以及水力等可再生资源,并还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处于从属地位,人与自然基本和谐,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也在积极的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因此可称之为亚人类中心主义。
三、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随着生产力发展,在18实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此人类也就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文明时代历史比较短暂,迄今为止还不足300年的时间。
整个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破坏以及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地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洪水泛滥、干旱不断;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化学灾害不断,酸雨沉降,气候恶化,温室效应;化学垃圾和生活垃圾;部分生物灭绝等等。
这一时期“人是自然的主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隶。
由于人类的贪婪以及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无视大自然的呻吟仍然对自然界肆意掠夺,造成能源枯竭生态破坏,大自然频频告警。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自然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这一个物种服务的,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中心,这一时期的文明称之为人类中心主义。
四、生态文明——回归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肆意掠夺自然资源,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将人类的意志强行加到大自然的头上,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
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都经历了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的过程。
从20世纪以来,工业化国家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更是令世人震惊。
这些都说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批判。
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判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死刑”。
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
思想保障。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人类正从对大自然的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消费适度型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新里程碑。
生态文明不只是关乎生态环境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协同进化、达到良性循环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迟了一步,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避免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快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
可喜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发展理念中及时的增添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内容,反映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清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