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冀少版-七年级上册1.4.5 节肢动物导学案
冀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4 学习探究 教案1

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蚂蚁食性展开探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实验中,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热爱大自然,让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能虚心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重难点】
1.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
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所见过的最小动物是什么。
引出——蚂蚁。
2.学习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谁能说出蚂蚁的生活习性”,教师把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整理,指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同学们针对蚂蚁的食性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结合课前观察解决本节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知识扩展:了解探究对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5.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
1 / 1。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4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导学案 (新版)冀

多种多样的动物导学案本章概述本章是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入门课,是在前两节“学会观察”、“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常见动物的形态特点和局部结构特征,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少。
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章包括十节的内容,第一节是田野动物调查,第二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第三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四节软体动物,第五节节肢动物,第六节鱼类,第七节两栖类,第八节鸟类,第九节哺乳类,第十节我国的珍稀动物,这十节的内容分别从动物的最低等到动物的最高等来讲述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最后一节是我国的珍稀动物,先列出了我国野生动物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动物已濒临灭绝,而动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生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节田野动物调查导学案★导学目标●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树叶黄了,田野里的动物也都忙碌起来,有的忙着产卵,有的忙着储藏过冬的食物,有的…在广阔的田野里,究竟生活着哪些动物呢?让我们去调查一下。
学习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
(2)描述田野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2)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共合做的能力难点:描述田野动物和他们生存状态。
(2)整理和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写出一份家乡动物资源的调查表。
★自学导航一、填空题1. 一些小型的活动较是的动物如蚯蚓、蚂蚁,宜在观察。
2. 一些活动性较强的动物,如:蝗虫、密蜂、蝴蝶等可捕捉回室内,放在合适的内进行观察。
3. 一些较大的动物,如鸟类、哺乳类可放在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则尽可能在适于这种动物生活的中进行观察。
答案:1. 野外 2. 容器 3. 笼内野生环境4. 在野外动物进行考察时,除了要对动物的、及它们的进行观察外,还要注意观察它们的和,以便对动物有更多的了解。
冀少版七上生物 4.5节肢动物 教案设计(1)

第四节软体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河蚌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2)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河蚌,田螺,蜗牛等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软体动物典型代表2、教学难点: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时间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提前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全班分为8小组,交代学生回去拿常见到的软体动物,教师课件实验器材水,解剖盘,温度计等各种软体动物事物。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游戏形式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软体动物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玩这游戏,。
请同学们思考河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教学课堂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请我们各小组按照课本87页探究竟实验来观察河蚌。
以及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河蚌找出它的足,鳃,肉质膜.(2)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4)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等下各小组派同学上来回答,嗯,第一组同学回答响亮,第二组同学回答正确,掌声送给他们。
2、其他软体动物同学们软体动物是否只有河蚌呀?学生:不是,蜗牛等,那好,同学请把你们准备好的软体动物拿出来给大家互相欣赏吧。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分发各小组。
请同学在欣赏观察其他软体动物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1章鱼,鲍鱼是吗?2乌贼是吗?3这些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节肢动物》(教案)-2024-2025学年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一、教材分析
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节肢动物》是初中生物学中重要的动物类群介绍内容。教材围绕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通过丰富的图片、实例和简洁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认识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教材可能会以常见的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虾蟹等为例,详细阐述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附肢分节、外骨骼等特征,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和适应,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等知识奠定基础。
2. 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节肢动物的形 Nhomakorabea结构特点
- 教师展示节肢动物的标本和图片,讲解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附肢分节、外骨骼等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 学生观察标本和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认识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 教师提问:“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有什么作用?附肢分节对它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思考节肢动物形态结构的功能和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便于复习和巩固知识。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展示一些节肢动物的图片,如蝴蝶、蜘蛛、螃蟹等。
-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动物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节肢动物,了解这个庞大而神奇的动物类群。”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节肢动物,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冀少儿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5课《节肢动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生物冀少儿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5课《节肢动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别常见的节肢动物
概述蝗虫的结构特征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进一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同学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
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感受
2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环节动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类群,学好本节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教师需要结合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节肢动物的正确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五节,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同时板书节肢动物
师:蝗虫具有哪些形态特征,导致蝗虫具有“世界性害虫”的臭名呢?。
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4.5 节肢动物 教案 (1)

复眼一对,视觉器官
单眼三个,感受光线的刺激
口器一个(咀嚼式口器),上唇一片,上颚一对,下唇一片,下颚一对
(1)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后足适适于跳跃,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前翅革质,保护后翅,后翅膜质,适于飞行。
(4)中胸至腹部第八节各有一对气门(共10对),是气体进出身体的门户
读读写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看看议议: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和生物进化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合作动手:体会观察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知识。
反思目标:对照目标,反思学习效果,为以后学习积累经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施教学后,我认为成功之处有:
1读读写写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虽然孩子们开始不习惯这一学习方法,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能够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2合作动手环节。学生合作观察海虾,对照课本能够找到各部分结构,学生在此巩固了观察的基本方法和观察的顺序,也体验了观察这一学习方法。
最后联系本章前后学过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归纳得出,它们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时在学生学习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为学习本节知识打下基础。
观察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能力。
引入(2分钟)
播放视频:
认识节肢动物
了解节肢动物
读读写写
(7分钟)
自学完成学案相关内容部分
七年级生物上册1-4章教案(冀少版)

第一节走进生物实验室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李智敏教材分析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
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
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第二节学会观察秦皇岛市第十中学李智敏教材分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本节课中以学生观察月季花为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花粉粒使学生学会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而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又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是本节课的重点,涉及到的模仿临时装片的制作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中观察过很多生物,如蜗牛、鱼、昆虫、种子、花等,所以对花的结构有所了解,对观察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科学观察的内涵以及科学观察的方法可能了解的少一些。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章《第五节 节肢动物》教案2

《节肢动物》教案
学习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我们适应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节肢动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下发给学生的课堂知识点归纳:(一)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有很多构成;体表有;分节。
板书设计:
第五节节肢动物
一、昆虫的主要特征
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后反思:
1、探究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资料、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如果组织好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但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首先在教师的头脑中以新课标的思想,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学习、小组学习的能力。
2、农村的学生对身边的昆虫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所以课前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捕捉一些常见的昆虫、制作一些昆虫标本,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昆虫的形态结构就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课堂上相关特征的归纳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5节肢动物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掌握蝗虫和沼虾的形态结构特点,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
3.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蝗虫的身体由许多构成,并分为三部分。
蝗虫身体表面坚韧部分是,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的,防止体内,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2.蝗虫的结构:
(1)头部:有一对分节的,是感觉器官;有一对,是蝗虫的主要视觉器官;还有三个能够感光的。
头部下方有一个,是蝗虫的取食器官。
(2)胸部:胸部的腹侧有三对分节的,适于爬行,发达,适于跳跃。
蝗虫胸部的背侧有一对革质的和一对膜质的,适于飞行。
3.沼虾的身体与蝗虫不同,分为和。
平时我们所指的头部,实际上是它的。
表面披有头胸甲。
在头胸甲的前方,伸出一个有锯齿的剑形突起,叫,是防御或攻击敌害的武器。
沼虾的体表具有。
沼虾头胸部和腹部的两侧分别生有对分节的足。
4、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很多构成,并分;体表有;足和触角
分。
5.地球上有100多万种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数量最、分布最的一个类群。
6.捕食的昆虫大多数是农业害虫;棉蚜虫是棉的重要害虫,而是棉蚜虫的天敌;蜜蜂能为农作物和牧草等;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结的蚕茧可以抽出蚕丝,制成丝绸;捕食蚊、蝇和蛾类,也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干制后可以入药。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可意义?
2、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3、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4、沼虾的形态结构与蝗虫相比有何异同点?
5、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利用都媒体课件纠错、强调和补充。
三、【抽测达标】
1.蝗虫善于飞行,它的运动器官是( )
A.后翅 B.后足 C.前翅 D.翅和足
2.蝗虫适于陆地生活,其形态结构特点有()
①用气管呼吸②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
③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发④视觉发达有一对复眼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有关昆虫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B.有三对足,能爬行或飞行
C.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D.运动能力不强
4.下列动物具有外骨骼的是()。
A.蛔虫
B.蚯蚓
C.蝗虫
D.河蚌
5、蜘蛛、蜈蚣、沼虾、蝗虫的共同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 B.体表由外骨骼
C.身体分为头、胸、腹 D.足和触角分节
6.蝗虫外骨骼的作用( )
A.防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有利于捕食
D.防止水分蒸发
四、拓展延伸
蝗虫危害玉米、高梁和水稻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它是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蝗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若虫亦称跳蝻,外型酷似成虫,可是只具翅芽,善于跳跃,须经5次脱皮后,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成虫。
实际上,蝗虫到3龄后就能飞行。
为什么蝗灾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
难控制?
【参考答案】
(一)预习检测
1、体节头、胸、腹外骨骼柔软器官水分的蒸发
2(1)触角复眼单眼口器(2)足前足和中足后足前翅后翅
3、头胸部腹部头胸部头胸部额剑外骨骼五
4、体节部外骨骼节
5、多大广
6、蜘蛛七星瓢虫传粉虾和蟹家蚕蜻蜓蜈蚣
抽标检测
1、D
2、D
3、D
4、C
5、C
6、D
拓展延伸
蝗虫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如卵产在教干燥的土壤中,体表有外骨骼,能防止水分的蒸发等;因为蝗虫有翅能飞,其运动能力强,所以一旦发生蝗灾很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