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笔记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知识点归纳一、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玻璃破碎、汽油挥发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燃烧(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食物腐败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易挥发(挥发性)。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将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 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温度最高;内焰较暗;焰心最暗,温度最低。

- 用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熄灭蜡烛时的现象:有白烟产生,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因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步骤:- 收集两瓶空气(可用排水法或直接在集气瓶中收集),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 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在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在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得更快,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电化学与金属腐蚀)【圣才出品】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电化学与金属腐蚀)【圣才出品】
Pb(s) PbO2 (s) 2H2SO4 (aq) 2PbSO4 (s) 2H2O(l)
②镉镍电池 镉镍电池的总反应为
6 / 6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4 / 6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对强弱的比较 (1)电极电势代数值小 ①当该电极越易収生氧化反应,其还原态物质越易失电子,则该电极是较强的还原剂; ②该电极的氧化态物质越难得电子,则该电极是较弱的氧化剂。 (2)电极电势代数值大 ①该电极上越易収生还原反应,其氧化态物质越易得电子,则该电极是较强的氧化剂; ②该电极的还原态物质越难失电子,则该电极是较弱的还原剂。 2.反应斱向的判断 在原电池中,由亍 ΔG=-nEF,若 E>0,则 ΔG<0,在没有非体积功的恒温恒压条件 下,反应可以自収迚行。 3.反应迚行秳度的衡量 (1)KΘ 不 EΘ 的关系 在原电池的热力学讨论中,T=298.15K 时电池反应的平衡常数 KΘ 不电池的标准电动 势 EΘ 的关系为 lnKΘ=nEΘ/(0.05917V)。 (2)分析反应迚行的秳度 当电池反应为所讨论的化学反应时,可通过该原电池的 EΘ 推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Θ, 从而分析该反应能够迚行的秳度。
电能势为 E 的电池反应 aA(aq)+bB(aq)=gG(aq)+dD(aq),其电势能表达式为
E E RT ln nF
c(G) / c c( A) / c
g a
c(D) / c d c(B) / c b
2 / 66
圣才电子书

①锌锰干电池
锌锰干电池的总反应为
Zn(s)

2MnO2
(s)

普通化学大一笔记(一)

普通化学大一笔记(一)

普通化学大一笔记(一)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原子轨道化学键•电子亲和力•电离能•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范德华力分子结构•分子的组成•配位化合物•水合物•离子半径和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反应热•反应速率•化学动力学•电解质•酸碱反应物态转化•相变热•气液平衡•溶解度•溶液的浓度•气体的性质化学物质的实验室制备•常见实验室试剂的制备方法•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化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实验室垃圾的处理方法化学物质的应用•化学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燃料的选择与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在物质中的应用•化学物质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以上是普通化学大一的笔记,希望对学习化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原子结构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质量为1,带正电荷;中子质量为1,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半径非常小,约为10^-14m。

原子轨道原子轨道是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轨道。

常见的有s、p、d、f 四种类型。

化学键电子亲和力电子亲和力是电子与原子结合所释放的能量。

电离能电离能是将原子或离子中的一个电子移出所需的最小能量。

共价键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共用一对电子的化学键。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中的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的键。

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的一种作用力,主要由氢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形成。

分子结构分子的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

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位体形成的离子或分子。

水合物水合物是由水分子与离子或分子形成的化合物。

离子半径和化学键离子半径的大小决定了离子之间化学键的强度和类型。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一种特殊情况。

反应热反应热是一种热力学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化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特征。

4.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

5.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固体融化、气体凝结等;化学变化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电子绕原子核外部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规律,推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以能级和轨道的形式排列。

每个轨道能容纳的电子数有限,且不同轨道的能级不同。

4.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例如,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负性逐渐增加,化合价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等。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分类: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离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形成的键,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海形成的键,氢键是氢原子与氧、氮、氟等元素之间的弱作用力。

2. 分子结构: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成,在空间中呈现出不同的结构。

分子的结构对分子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中化学笔记 超全

初中化学笔记 超全

初中化学笔记超全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化学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1.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包括物理混合物和溶液。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

1.3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是表示元素的独特元素符号,是由印刷在中心的大写字母表示的。

化学式是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组成的一种方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数量,而化合价则表示元素在分子中的位置。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原子序数是元素存在于核心部分的原子数量。

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合理地排列成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电子组成和化学的性质取决于皮层外层电子数量。

第二章物质的物理性质2.1 物质的物态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的物态会发生变化。

2.2 波动和振动波是沿着空间传播的能量传递,波的性质包括波长、频率、振幅和传播速度等。

振动是物质偏离其稳定位置的周期性运动。

2.3 能量和功能量是物质拥有的能够完成功的能力,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

功是一种科学术语,描述了物体由于作用力的施加而发生的变化。

第三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3.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来的化学反应物快速失去外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

反应分为合成、分解、置换、加氧和加氢五种类型。

3.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写化学方程的指南是四项:化学式至少要平衡、最小化分数系数、原子数量和电荷数不改变、用计量单位标识反应过程。

3.3 化学反应量化学反应量是化学反应中涉及的化学物质的质量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

燃烧反应和热量反应是常用的反应。

第四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化学4.1 钠和氯的化学钠和氯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代表元素,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钠是银白色金属,是一种非常活泼的元素。

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常以气体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普通化学讲义_笔记 (3)

普通化学讲义_笔记 (3)

专题一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气体的基本特征是其具有无限的可膨胀性、无限的掺合性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对其体积影响的敏感性。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含有物质的量为n的理想气体,在密闭的容器中其体积(V )、压力(p )和热力学温度(T )之间服从以下关系式: PV = nRT此式称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R 叫做摩尔气体常数,其值等于1 mol 任何理想气体的pV/T 值,其数值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来求得。

R =8.314J •mol -1·K -1 。

在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量纲与R 数值及其单位的一致,即R =8.314J •mol -1·K-1时,式中n 、p 、V 、T 等物理量只能用它们的基本单位mol 、Pa 、m 3和K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表示为另外一些形式,如:RT M m pV = 或RTM p =ρ 二、混合气体分压定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马格分容定律)在恒温下,把混合气体分离成各个单独组分,并使其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的压力,此时该组分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称为该组分的分体积。

ni n V i V i x )()()(== ∑=)()(i V i V 气—液平衡在临界温度以下,气体转化为液体,但分子的热运动并未停止,处于液体表面的少数分子能克服分子间力,重新飞逸出液面变成气体,此过程称为液体的蒸发(或气化)。

如果把液体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蒸气分子则不致逃走,已形成的蒸气分子又可能重新撞到液面上而凝聚为液态。

蒸发与凝聚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但开始时前者居优势,所以气相中分子逐渐增多,随后分子返回液相的机会增大,到了一定程度,单位时间内分子的出入数目相等,此时两个过程达到平衡: 气体凝聚蒸发液体,此时,液体的蒸发和气体的凝聚似乎已经停止,但实际上这两个过程仍在不断进行,只是它们的速度相等而已,因此,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遇则安啦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遇则安啦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学科思想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2. 化学的基本学科思想化学的基本学科思想包括:(1)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的;(2)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3)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4)化学变化是原子重新排列的过程。

二、物质的分类1.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种类型。

2.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几乎占据了原子核的全部质量。

2. 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周期性性质排列得到的一张表;(2)元素周期表的主要构成包括周期、族、同位素等。

3.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1)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主要表现为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等性质的周期变化。

四、电子结构和化学键1. 电子结构(1)电子结构是指电子在原子或离子中的分布;(2)电子结构主要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等。

2. 化学键(1)化学键是原子间由电子形成的吸引力,它是维持化合物稳定性的基础;(2)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五、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 离子(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是正离子也可以是负离子;(2)离子形成的主要方式包括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

2. 离子化合物(1)离子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包括熔沸点高、易溶于水等,化学性质包括电离导电、在水中发生电解等。

化学必修第一册笔记

化学必修第一册笔记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常用分类方法(1)树状分类:依次使用多种分类标准(2)交叉分类:同时使用多种分类标准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氧化物酸碱盐其他金属非金属无机有机单质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胶体浊液其他物质(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氧化物的分类a、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发生反应(化合价不变),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CO2、SO2、SiO2等。

典型反应:CO2+2NaOH = Na2CO3+H2OSO2+Ca(OH)2 = CaSO3↓+H2Ob、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发生反应(化合价不变),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常见的碱性氧化物有Fe2O3、FeO、MgO、CuO、CaO、Na2O等。

典型反应:Fe2O3+6HCl = 2FeCl3+3H2OMgO+H2SO4 = MgSO4+H2OCuO+H2SO4 = CuSO4+H2ONa2O+2HCl = 2NaCl+H2O酸性氧化物包括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少数金属氧化物(例如Mn2O7);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2盐的分类a、根据含有金属离子(含铵根)数目分类单盐: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的盐,例如:NaCl、NaHCO3、K2SO4、Cu2(OH)2CO3。

合盐:含有两种或更多金属离子的盐,例如:KAl(SO4)2、NH4FePO4。

b、单盐根据是否含有氢离子、氢氧根还能分为正盐:离子构成中既不含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例如:NaCl、Li2SO4。

酸式盐:含有氢离子的盐,例如:NaHCO3、NH4HSO4、NaHSO3。

碱式盐:含有氢氧根的盐,例如:Cu2(OH)2CO3、Mg(OH)Cl。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体系被称为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2)分散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分类粒子直径小于1nm(或10-9m):溶液粒子直径介于1nm至100nm(或10-9m至10-7m):胶体粒子直径大于100nm(或10-7m):浊液(3)根据分散剂的聚集状态能将胶体分成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能将胶体最多分成九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化学
1、化学反应的半衰期
A A
kc dt
dc u =-
= 注意积分计算。

2、关于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计算公式:G=H-TS (2)、关于H 的计算:所有稳定单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焓变为0。

系统吸热焓变0>∆H ;放热反应0<∆H (3)、熵:对同一物质,气态时的熵大于液态,液态大于固态。

同一物质,在同一物态时候,温度升高,熵增加。

分子越复杂,熵越大;混合物或溶液的熵大于纯物质。

(4)、关于0<∆G ;则反应往正方向只发进行,0>∆G ,反应向逆方向自发进行。

0=∆G ,表示反应达到平衡。

(5)、f
y w s
c w RT G G m r m r ln
+∆=∆Θ
(注意:生成物用标准状态,压强100KPA )。

3、关于化学平衡
(1)、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用平衡常数计算。

(2)、温度:注意吸热及放热。

4、关于缓冲溶液的计算:
-++=Ac H HAc
B 0 A B-Ba Ba A+Ba
-++=Ac K KAc
A A A [A+Ba][Ba]/[B-Ba]=Ka
5、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失去电子的反应:氧化反应;充当电池的负极。

(2)、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充当电池的正极。

记住: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剂被还原。

(3)、原电池负极写在左边,(-)Zn|Zn 2+(CZn 2+)|| Cu 2+(Ccu 2+)|Cu(+)。

(4)、标准电极:氢电极为0V 。

(5)、能特斯方程:氧化态(1)+ne=还原态(2)
)21lg(0.059
-1/21/2-+
=n
E E 应用能特斯方程应注意的情况:若电极中有气体,则用相对压力解决。

若有难容固体及液体,则不用写进方程。

关于有氢离子的反应,写在氧化态一边,就作为氧化态处理,写在还原态一边就作为还原态处理。

关于用电动势的大小表示可以判断氧化剂的强弱:电动势越高,高价氧化性越强,低价还原性越强。

电池电动势:E=E+-E-;若算出来为小于0 ,则正负极倒过来。

(6)、关于电解的反应
阴极和阳极和原电池相反。

负离子向阳极移动,正离子往阴极移动。

关于阳极析出产物的顺序:
1、一般金属溶解,惰性不溶解。

2、阳极用惰性电极,卤素元素先单质析出,然后才是OH。

3、若是含氧酸根离子,一般是氧气。

关于阴极析出产物的顺序:
1、导电电极材料部参与反应,一些金属离子形成单质析出。

2、若溶液中只有带电的活泼金属离子,则是氢气。

(7)、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析氢腐蚀(酸性较强):阳极:Fe-2e;阴极:2H+2e
吸氧腐蚀(中性环境)::Fe-2e;阴极:o2+2h2o+4e
差异充气腐蚀,是吸氧腐蚀的一种。

6、原子结构
(1)、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K;L;M;N
(2)、副量子数:l;
S轨道是球形,P轨道是无柄哑铃型;D四瓣梅花形;
主量子数:确定原子轨道离核的远近。

角量子数:确定原子轨道(波函数)的形状。

磁量子数:确定在空间的取向。

自旋量子数:确定电子的自旋方向。

(4)、关于原子轨道的排列规则:
能量最低: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电子优先占据不同的等价轨道,并保持自旋相同。

7、元素周期表
(1)、7个周期,7个主簇,一个0族;8个副族
(2)、S区(1、2主簇ns1-2);P区(3、4、5、6、7主簇,0族ns2np1-6);D区(3-8副族(n-1)d1-8ns2);DS区(1、2副族(n-1)d10ns1-2),F区(榄系,啊系(n-2)f1-14(n-1)d0-1ns2)。

(3)、元素周期的变化:
金属性:同周期减弱,同族加强;
非金属性:同周期加强,同族减弱;
原子半径:同周期减小,同族增大
第一电离能:同周期增大,同族减小;(Be,N除外)。

原子亲和能:同周期增大,同族减小;(Be,N除外)。

原子电负性:同周期增大,同族减小;
8、化学键及分子极性
(1)、离子键:活泼金属及活泼非金属,没有饱和性也没有方向性
(2)、共价键:电子配对,有饱和性及方向性。

δ健,S-S,S-PX,PX-PX;π健:Y、Z 的。

SP杂化:1S1P杂化(2个)
SP2杂化:1S2P杂化(3个)
SP3杂化:1S3P杂化(4个)
(3)、健的极性: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健,非极性键;重心不重合的健为极性键。

分子的极性: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重心不重合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对双原子分子:极性键对应极性分子,非极性键对应非极性分子。

(4)、分子间的力:取向力(极性分子);诱导力(极性和非极性分子靠近);色散力(非极性和非极性)。

(5)、氢键:NH3、H2O、HF
9、有机化合物
(1)、消去反应:化合物内部;缩合反应:两个不同分子之间脱去;
(2)、一种叫均聚,两种叫共聚;
(3)、塑料:热塑(线性和支链型化合物);热固(体型);用途分类:通用型和工程塑料。

通用塑料: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
工程塑料:聚甲醛(POM);聚酰胺PA(尼龙);ABS(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

10、关于溶液的依数性
依数性与溶液的本性无关,表现为饱和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冰点下降和渗透压
(1)、饱和蒸汽压下降:质量摩尔分数成正比
(2)、沸点升高:与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3)、冰点下降:与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4)、渗透压:与体积摩尔浓度及温度成正比。

(5)、体积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mol/L
(6)、质量摩尔浓度:1KG溶剂中所含物质的量。

(7)、摩尔分数浓度:溶质的量占溶液的量(含溶质、溶剂)的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