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重难点讲解 超详细的哦
高三化学重点难点整理

高三化学重点难点整理2023年即将到来,高三学生们也即将迎来人生中的重要节点——高考。
在各科目中,化学是一个既重要又难以掌握的科目,很多学生在考试中也会遇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以便学生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化学基础知识1、物质的分类: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3、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二、化学反应及其规律1、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形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等。
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置换反应等。
3、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化学物质的量的概念1、化学物质的计量单位:摩尔及其相关常量,例如阿伏伽德罗常数等。
2、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四、气体及气体混合物的性质及化学计算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PV=nRT。
2、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密度之间的关系。
3、气体混合物计算: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等。
五、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概念、特点及其相关定律:Le Chatelier原理、平衡常数等。
2、平衡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强及催化剂的关系。
3、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其在平衡中的应用。
六、酸碱理论及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定义及其特点:布朗意义下的酸碱、酸碱指示剂、pH 等概念。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及其相关计算、酸碱滴定等。
七、电化学理论及相关计算1、电化学反应及相关概念:电解质、阴极、阳极、电解等。
2、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电势、电动势、标准电极电位、电动势的计算等。
3、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电解度、浓度等相关计算。
以上是高三化学重点难点的整理。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多次复习、总结、归纳、训练,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
同时,通过对基本概念、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才能够提高课堂学习和考试的成绩。
高二年级化学知识难点解读2024

高二年级化学知识难点解读2024
高二年级化学知识的难点主要涵盖有机化学、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等内容。
下
面将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解读。
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有机物的性质、结构和
反应。
有机化学的难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大量的有机物的命名法和它们的结构式,还有
各类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平衡的一种特例,它涉及到酸和碱的定量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酸碱中的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与pH值之间的关系,以及酸碱体系的酸度常数和水的离解常数等概念。
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反应速率、反应热力学和反应平
衡等方面。
学生需要理解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浓度来影响化学平衡。
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法包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重点记忆和理解关键概念和
公式,加强习题训练以及利用辅助教材和资源进行复习和巩固。
此外,及时向老师请
教和寻求同学的帮助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
高三化学学科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

高三化学学科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高三化学学科作为理科考试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较为困难的科目。
在高中化学学习的最后一年,有些知识点更加复杂,且学生需要具备解题能力。
针对这些重难点,本文将就其解析并提供一些突破方法。
一、离子反应与溶液浓度计算离子反应和溶液浓度计算是高三化学学科的重难点之一。
对于离子反应,学生需要熟悉不同离子之间的配合关系、配位数以及电荷平衡等基本原理。
对于溶液浓度计算,学生需要了解摩尔浓度、溶液的稀释以及溶解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相应计算。
解析:针对离子反应,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对离子配位和电荷平衡的理解。
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后,逐渐提高难度,进行更复杂的离子反应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
对于溶液浓度计算,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讲解和应用实例,梳理相关概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题练习。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是高三化学学科的另一个重难点。
学生需要了解速率常数、反应级数以及速率与浓度的关系等基本概念。
在平衡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平衡常数、平衡位置以及影响平衡的因素等。
解析:针对化学反应速率,学生可以通过进行实验和观察来了解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速率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对于平衡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和数学计算来巩固知识点,并通过练习题进行反复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三、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反应是高三化学学科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熟悉不同功能团之间的反应关系、反应条件以及反应机理等。
掌握有机反应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解析:针对有机化学反应,学生可以通过整理思维导图来梳理不同功能团之间的反应关系。
了解基本的反应条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记忆和掌握不同的反应机理。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每天针对不同的反应进行复习和练习,逐渐提高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高三化学学科的重难点解析与突破方法包括离子反应与溶液浓度计算、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以及有机化学反应。
高三化学学科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三化学学科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在高三的化学学科学习中,我们需要面对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因此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本文将就高三化学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有机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学科中的一大难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
其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的确定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熟悉命名规则,如按照功能团、碳链长度和位置等进行命名,同时还需要了解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表示方法,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记忆。
此外,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也是有机化学的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各类有机反应的机理,了解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中的活化能及速率控制因素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进行逻辑性的思考和综合性的掌握,对于理解和解决有机化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重点和难点物质和能量转化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三化学的重点之一。
其中,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热力学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需要了解平衡常数、平衡法则以及各类平衡相关的计算方法。
同时,需要理解化学平衡与能量的关系,掌握热力学计算的方法和原理。
此外,还需重点掌握酸碱溶液的化学反应和计算。
酸碱溶液的离子生成、电离常数、pH值的计算以及溶液的酸碱滴定等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无机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无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三学习的重点之一。
其中,元素周期表的理解是无机化学的重点。
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等周期性变化规律。
此外,还需重点掌握含氧酸化物的性质和反应,如硫酸、硝酸等的制备和鉴定等。
同时,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反应也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需要对金属的活动性、纯度的检验以及金属的冶炼与加工等内容有所了解。
综上所述,高三化学学科的知识点众多,其中有机化学、物质和能量转化以及无机化学是学生们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化学重难点梳理

高中化学重难点梳理高中阶段是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关键时期,其中化学是学生们相对来说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
无论是化学的基础知识还是化学实验,都需要学生们用耐心和时间去探究、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高中化学的重难点梳理入手,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助力学生们在高中学习阶段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化学中基本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占据学科知识的重要地位,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内容。
这些基本概念包括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合价、摩尔质量和化学键等。
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之间的转化现象,而化学平衡则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的现象。
化合价是指化学反应中元素原子的化合状态,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摩尔质量是化学中常用的计量单位,表示一个元素或化合物中一摩尔分子的质量。
化学键则是指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组成和性质。
二、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包括气体反应的平衡和溶液反应的平衡两种形式。
在化学平衡中,各种物质在反应物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学生们需要掌握化学平衡的构成、平衡常数和平衡参量等知识点。
同时,化学平衡还存在气压、温度、物质浓度和催化剂等影响因素,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掌握如何计算和预测化学反应平衡的变化。
三、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高中化学中,涉及到许多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中和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水中的溶液中互相转化的反应,中和反应则是指酸和碱化合转化为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沉淀反应则是指两种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的离子结合成一个不可溶的沉淀物,并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氧化还原反应则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现象。
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些化学反应的原理与机制,理解反应物在反应中的转化规律,掌握计算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四、化学实验中安全问题高中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化学原理的重要途径。
高中化学重难点

高中化学重难点高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知识体系较为复杂,包含了众多的重难点。
掌握这些重难点对于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化学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难点。
它将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的定义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而摩尔则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阿伏伽德罗常数则规定为 12g 碳 12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为 602×10²³个。
在解题时,需要熟练运用物质的量与粒子数、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就用物质的量乘以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知物质的量求质量,就用物质的量乘以摩尔质量。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它描述了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等。
浓度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反应速率,从而影响平衡的移动。
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会影响反应的吸热或放热方向,进而使平衡发生移动。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平衡的移动。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数据,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并能够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贯穿了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是一个难点,需要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原子守恒来进行配平。
同时,还需要掌握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电池的工作原理等。
高三化学学科的难点与重点解析

高三化学学科的难点与重点解析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学科。
广泛包含了元素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内容,化学的难点众多,因此需要系统性地解析。
一、基础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重点)化学学科的基础概念是学生们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石,也是高考化学的重中之重。
例如,原子、分子、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
学生们应通过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提升对这些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化学方程式的掌握(难点)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中核心的内容之一,是描述物质反应的重要工具。
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常常面临的难点在于平衡化学方程式,保证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通过理解反应质量守恒的原理以及大量的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重点)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是高三化学学科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们需要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并能够通过实验与计算解决相关问题。
另外,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理解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学生们应理解平衡定律、平衡常数等概念,并能够应用相关原理解决平衡反应的问题。
四、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难点)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学科中的难点之一。
学生们需要理解酸碱中pH值计算、酸碱中滴定反应的原理与计算方法,同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过程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的计算。
五、有机化学的反应与应用(重点)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高三化学学科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们需要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与机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名称,以及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与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高三化学学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的反应与应用等方面。
通过充分的理解学科内容,大量的实践操练以及与老师的有效互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高三化学学科的挑战,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100条解析

1.混合物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包括过滤、蒸发、蒸馏、分液和萃取等。
这些方法可用于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以便进一步处理或分析。
2.离子检验:离子检验是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特定离子的过程。
通过使用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可以检测和识别各种离子,例如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等。
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电子的转移和物质氧化态的变化。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规律,掌握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概念和性质是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关键。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特点,能够利用周期表推断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结构。
5.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键是物质中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稳定性。
了解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条件,以及分子空间构型与性质的关系是学习这一知识点的重点。
6.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理解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和转化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7.酸碱反应与平衡:酸碱反应是化学中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掌握酸碱反应的原理、中和滴定实验以及酸碱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对于理解这一知识点至关重要。
8.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与化学反应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镀、金属腐蚀等实际应用。
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关键。
9.实验操作与安全: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安全知识是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必要条件。
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安全注意事项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并保障安全。
10.配位键与配合物: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配合物是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复杂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类的水解重难点知识讲解1、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弱酸的相对强弱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例NaAc、NaCN、NaClO、Na2CO3、NaF……。
影响水解平衡的外界条件有温度、盐溶液的浓度、等,但决定水解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水解生成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那么就可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对应酸的酸性强弱,若溶液的pH越大,水解所得的对应酸的酸性就越弱。
2、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NaHSO4、NaHCO3、NaHS、NaH2PO4等均是酸式盐,酸式盐溶液不一定呈酸性,若是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例如NaHSO4,但弱酸的酸式盐呈酸性还是碱性,要看酸式酸根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谁更大。
常见盐溶液酸碱性归纳如下:碱性:NaHCO3、NaHS、NaHPO4酸性:NaHSO4、NaH2PO43、盐溶液中离子种类及浓度关系的判断如K2S溶液中离子有K+、S2-、HS-、H+、OH-。
下面以0.1mol·L-1 Na2CO3溶液为例说明盐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关系,溶液中存在电离和水解:(1)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a+)>C(CO32-)>OH->H+(2)电荷守恒关系(溶液对外不显电性)C(Na+)+C(H+)=2C(CO32-)+C(OH-)+C(HCO3-)(3)物料守恒Na2CO3固体中n(Na+)=2n(CO32-),即为n(Na+)=2n(C)溶液中CO32-一部分变为HCO3-、H2CO3,故有:C(Na+)=2[C(CO32-)+C(HCO3-)+C(H2CO3)](4)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相等.C(OH-)=C(H+)+C(HCO3-)+2C(H2CO3)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重难点知识剖析(一)溶液pH的计算方法(25℃)1、酸溶液(1)强酸溶液,如H n A,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C(H+)=nC mol·L-1,pH=-lgC(H+)=-lg(nc)。
(2)一元弱酸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α,则C(H+)=C·α,pH=-lg(Cα)。
(3)两强酸混合2、碱溶液(1)强碱溶液,如B(OH)n,设物质的量为C mol·L-1,C(OH-)=nC mol·L-1,(2)一元弱碱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α,C(OH-)=Cα,(3)两强碱混合由,先求出混合后的C(OH-),再通过K w求混合后C(H+),最后求pH。
3、强酸与强碱混合先依据H++OH-=H2O,判断是否有过量的情况,可以分为下面三种情况:(1)若恰好中和,在25℃时,pH=7;(2)若酸过量,先求出中和后的剩余C(H+),再求pH;(3)若碱过量,先求中和后剩余的C(OH-),再通过K w求C(H+),最后求pH。
(二)酸碱中和滴定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X元酸A和Y元碱B发生完全中和反应,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上面这些关系式,并根据中和反应完全时滴定用去的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就很容易计算出酸或碱溶液的浓度。
2、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1)关键有两个: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以及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完全。
为准确测定溶液的体积,应选用精确度较高的滴定管和移液管(不作要求),并注意正确使用。
(2)指示剂的选择选择指示剂时,一般要求变色明显(所以一般不选用石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恰好中和时的pH要吻合。
①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中,不用石蕊作指示剂,主要原因是:石蕊的“红色→紫色”、“紫色→蓝色”的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不利于及时、准确地作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中和的判断。
②强酸强碱相互滴定,生成的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可选择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酚酞:酸滴定碱——颜色由红刚好褪色;碱滴定酸——颜色由无色到浅红色。
甲基橙:酸滴定碱——颜色由黄色到橙色;碱滴定酸——颜色由红色到橙色。
③强酸弱碱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酸弱碱盐使溶液显酸性,所以应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
④强碱弱酸相互滴定时,由于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而应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说明:①根据指示剂的变色判断出的滴定终点,并不是酸和碱完全反应的等当点,但没有一种指示剂的变色恰好是酸碱完全中和之点,因此把滴定终点看作等当点。
②指示剂用量常用2—3滴,因指示剂本身也是弱酸或弱碱。
若用量过多,会使滴定时酸或碱的消耗量增加。
(3)滴定操作步骤①准备:检漏→洗涤→润洗→注液→调液→读数②滴定:移液(放液)→滴加指示剂→滴定终点→读数→重复2~3次→计算(取平均值)。
●为取得准确的结果,在操作中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例如:①在中和滴定前,必须用滴定液多次润洗滴定管,以确保溶液的浓度不被剩余在滴定管中的水稀释变小;加入指示剂的量控制为2滴~3滴,以避免指示剂消耗酸或碱;临近终点时,滴液要慢,至指示剂变色“不立即”褪去或变为原色即为终点,避免过量。
②重视测定结果的复核。
如在中和滴定时,要求把同一样品滴定两次,取两次测定数值的平均值求算结果。
③利用数据进行计算,要求所用计算公式正确、取用的数据符合实验事实,并注意各数据的精确程度与实验条件相符。
3、中和滴定的实验误差待测液所测浓度的误差与标准液体积及待测液体积测量过程中的不正确操作成正相关。
附: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表操作及读数误差原因导致未用标准液洗涤滴定管c标变小,消耗的V标增大偏高未用待测液洗涤移液管或所用的滴定管c待变小,消耗的V标减小偏低用待测液洗涤锥形瓶V待增大,消耗的V标增大偏高洗涤后的锥形瓶未干燥虽然V待增大,但c待变小,n待不变无影响标准液漏滴在锥形瓶外1滴V标增大偏高待测液溅出锥形瓶外1滴V待变小,消耗的V标减小偏低移液管悬空给锥形瓶放待测液使待测液飞溅在瓶内壁,V标变小偏低移液管下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内使V待增大,消耗的V标增大偏高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滴后平视V标减小偏低滴前平视,滴后仰视V标增大偏高滴前仰视,滴后俯视V标减小偏低滴定管滴前有气泡,滴后无气泡V标增大偏高滴定管滴前无气泡,滴后有气泡V标减小偏低达终点后,滴定管尖嘴处悬一滴标准液V标增大偏高原电池化学电源重难点知识剖析(一)原电池1、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原电池原理以锌铜原电池为例:负极活泼金属(Zn):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不活泼金属(Cu):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Zn+H2SO4=ZnSO4+H2↑或Zn+2H+=Zn2++H2↑说明:(1)电极的判断正极:较不活泼的极为正极,或者电子流入的极,或者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电极为负极,或者电子流出的极,或者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2)原电池中电荷的流动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在外电路,电子(负电荷)由锌片(负极)经导线(包括电流表和其他用电器)流向铜片(正极),使负极呈正电性趋势,正极呈负电性趋势。
由电性作用原理可知,盐桥中的K+向正极移动,Cl-向负极移动。
这样就形成了电荷连续定向移动,形成闭合电路。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种电极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化合物等,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本身不变。
(2)具有电解质溶液(一般不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形成闭合回路(有盐桥连接或在溶液中接触)。
4、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根据给出两个电极反应式,写总反应式。
已知两个电极反应式,写总反应式并不难,只要使两个电极反应式得失电子数相等后,将两式相加,消去相同的化学式即可。
(2)给出总反应式,写出电极反应式。
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步骤一般分为四步:①列物质、标得失;②选离子、配电荷;③配个数、巧用水;④两式加、验总式。
(3)对于较复杂的原电池或电解池的过程,要分清什么发生了氧化反应,什么发生了还原反应,按照电荷守恒,写上H+或OH-或其它离子,考虑是否加H2O,最后通过两个电极反应相加来检验是否与题给总反应一致。
说明:①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两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②书写电极反应时,应重视介质是否参与反应,并注意两极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③电极反应式中若有气体生成需加“↑”。
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的电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若介质为弱电解质,在相加时应把离子改为相应的弱电解质。
如:Cu、Zn和CH3COOH组成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Zn):Zn-2e-=Zn2+正极(Cu):2H++2e-=H2↑总反应式:Zn+2CH3COOH=Zn2++2CH3COO-+H2↑5、利用已知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设计原电池时,首先要根据所提供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去进行设计。
一般说来,只有电极与电解液之间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电池才是实际可利用的,这个与电解液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一般是原电池的负极。
原电池的设计还要紧扣原电池的三个条件。
具体方法是①首先将已知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两个半反应;②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特点,结合两个半反应找出正负极材料(负极就是失电子的物质,正极用比负极活泼性差的金属即可,一般用石墨)及电解液;③按要求画出原电池装置图。
6、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或用纯Zn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均可形成原电池,加快锌的腐蚀,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根据原电池原理可判断a是负极,b是正极,则金属活动性a>b。
(二)化学电源1、干电池:干电池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化学电源。
属于一次电池。
(1)锌锰电池(干电池):锌皮是负极,中间碳棒是正极,石墨周围填充ZnCl2、NH4Cl和淀粉糊作电解液,填有 MnO2 吸收正极放出的H2,电池反应式:负极 (Zn): Zn - 2e-= Zn2+正极 (C): 2NH4++ 2e-= 2NH3↑+H2↑H2+MnO2= Mn2O3+H2O正极产生的NH3被ZnCl2 吸收: Zn2++ 4NH3 = [Zn(NH3)4]2+电池反应式:2Zn + 4NH4Cl + 2MnO2 = [Zn(NH3)4]Cl2 + ZnCl2 + Mn2O3 + H2O(2)锂电池:用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电解质溶液由四氯化铝锂(LiAlCl4)溶解在亚硫酰氯(SOCl2)中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