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嗅味精品PPT课件

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同效应。甘草铵本身的甜度是蔗糖的50 倍,但与蔗糖共同使用时末期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00 倍。味精与核苷酸 (I+G)也是。
• C 味的消杀作用: • 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
咸,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
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
收敛感觉。
味觉的一般生理特点
• 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
儿有10000 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 而减少。
•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
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最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 个味觉 细胞构成,大约10-14 天更换一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 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 呈现不同的味道。
•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
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 味比较敏感。
除丝状乳头外, 其他3种均有味 觉感受器—— 味蕾
二、味觉成分、感受机制
• 味蕾呈卵圆形花苞状,由支持
细胞和味蕾细胞组成,有味孔 伸向舌表面,感受口腔内食物 的味道。不同部位的味蕾分别 感知甜、酸、苦、咸4种味道
味觉信息的传递
甜、苦和酸、咸二种不同传递途径
三、味觉感受区域及神经
四、味觉感受的投射
嗅觉
一、嗅觉感受器的结构与构成
放大的嗅觉感受器
二、嗅细胞及其感受原理
生理学PPT神经系统PPT

康复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非常 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功能、提高 生活质量。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 递质和激素来影响内分 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 能。
03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也通过分泌激素和细胞 因子来影响神经系统的 功能。
04
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维持 机体的稳态和应对各种 内外部刺激非常重要。
05
神经系统与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和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可以根据病变部位、病因、症状等进行分类。其中,病变部位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周围神 经系统疾病;病因可以分为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生理学ppt神经系统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和突触 • 神经系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功能 • 神经系统与疾病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负责合成 蛋白质和能量物质;树突是从胞体发出的多个短小分支,负责接收神经冲动; 轴突是从胞体延伸出的长纤维,负责传递神经冲动。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结构,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或细胞的兴奋或抑制,实现信息的传递 。
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 巴胺、5-羟色胺等。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般感觉:触、压、痛等 本体感觉:肌肉张力长度,关节位置
感觉内脏感觉:血压、渗透压、酸碱度等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平衡等
感受器:
在人和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变化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感官: 带有特殊装置的感受器。
肌梭(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
肌纤维(梭外肌) 运动神经元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受器
光感受器 毛细胞
血管 肌梭 腱器官 关节囊和韧带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
毛细胞 毛细胞
皮肤 皮肤和深部组织 皮肤、下丘脑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视觉 光感受器及其信息处理
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调节系统——晶状体(曲度变化,通过睫状肌)
产生机制 直线加速度刺激球囊椭圆囊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
中枢,产生向前或向后感觉。 旋转加速度刺激相应半规管中的壶腹嵴,刺激其中的毛细胞兴奋,并
沿位听神经传到位觉中枢,产生旋转感觉。
本肉长度的变化。 腱梭:感知肌肉张力的变化。
牵张反射
引起随意运动
腱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适宜刺激 ❖ 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 适应现象
人体感觉分类
感觉模态
视觉 听觉 肌肉感觉 血管压力 肌肉牵张 肌肉张力 关节位置 平衡感觉 直线加速度 角加速度 躯体感觉 触觉 压觉 温度觉
能量形式
电磁(光子)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机械 温度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3.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感觉投射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中的脑干
神经核团多,中轴部位有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 唤醒大脑皮质作用的功能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 作用。
三、大脑皮层感觉区
皮层结构 1.分子层;2.外颗粒层;3.外锥体层; 4.内颗粒层;5.内锥体层;6.多形层
200 150 100
50 0
-50 0.00
0.25
0.50
Time(sec)
0.75
0.75
Different mean blood pressure (BP) level recoded
from aortic arch barorecept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firing patterns recorded in same a depressor never fiber in the experiment on rabbit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temporal relationship. (A) “Common” bursting when mean BP=93.8mmHg; (B) Continuous spiking without quiescence when mean BP=118.9mmHg; (C) Novel bursting when mean BP=133.3mmHg.
感觉柱
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z 一个柱状结构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z 传入到4层,由4层、2层垂直扩布到3、5、6层,发出传 出冲动离开皮层 z 一个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同一类刺激起反应; z 相邻柱间的抑制(交互)(由3层细胞执行此功能),形 成兴奋/抑制镶嵌模式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
*概念:细胞膜或胞内能与化学物质(递质、 激素、调质、药物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 产生效应的物质或分子。 *配体:能与受体结合的物质。
激动剂: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 拮抗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胆碱能受体
a.毒蕈碱受体(M-R):产生M样作用 阻断剂:阿托品 分布: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
快速:膜上的细胞器 顺向运输
轴浆运输 (胞体到末梢) 慢速:微管和微丝
逆向运输:末梢到胞体,如神经生长因子、 狂犬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因子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1)神经对支配组织的作用 a、功能性作用 b、营养性作用 (2)神经营养作用的实验证据: 神经切断;脊髓灰质炎。 麻醉药可影响神经冲动传导,但不影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也促使同 一中枢神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
2、 突触前抑制(图)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存在部位: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
*意义:控制从外周传入中枢的感觉信 息,使感觉更加清晰和集中。
(六)中枢易化
1、突触后易化
响神经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四、反射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一)化学性突触的种类和结构 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为
轴突 — 树突式 ; 轴突 — 胞体式 ; 轴突 — 轴突式 。
1.性质:是一种电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压觉、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 ↓
三叉神经主核、中脑核换元
发出第二级纤维→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后内侧腹核
、丘脑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thalamus
(一)丘脑的感觉核团
(thalamic sensory nuclei)
丘脑的核团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细胞群 第二类细胞群 第三类细胞群
3.本体感觉代表区 部位:中央前回(4区)。 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 体感觉投射区;
4.内脏感觉代表区 (visceral area) 混于体表第一感觉区。 体表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 边缘系统的皮层部分等。
5.视觉代表区 枕叶皮层在距状沟的上、下缘。 投射特点: 一侧枕叶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 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投 射(即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
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
(二)感觉投射系统: 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
不同,分 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1)定义: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联
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3)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实线:特异投射系统; 虚线:非特异投射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cerebral cortex)
(一)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大脑皮层厚约2-5mm,有各种类型
的神经元约140亿。
大脑半球外侧面新皮层的分层和分区:
半球外侧面
半球内侧面
大脑皮层感觉柱 (Sensory column) 中央后回皮层的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 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称 为感觉柱。
同一个柱内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 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1.体表第一感觉区:最主要感觉代表区
痛觉投射的皮层区域: 快痛:体感第一、第二区; 慢痛:扣带回
经后根节外侧部(粗纤维部分) ↓
进入脊髓后角 ↓
沿同侧后索上行 ↓
在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元 ↓
换元后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 ↓
交叉到对侧 ↓
沿内侧丘系上行 ↓
到达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③
① ②
2.浅感觉传导路: 前外侧索系统
(先交叉,后上行)
粗略触-压觉,痛觉,温度觉的传入纤维 ↓
经后根节外侧部(细纤维部分) ↓
进入脊髓后角并于此换元 ↓
换元后的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 ↓
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 ↓
沿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 ↓
上行到达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非特异投射核
*:脊髓半离断:
病变平面以下 对侧 浅感觉障碍, 同侧 深感觉障碍。
见于髓外肿瘤的早期、 脊髓外伤。
3.头面部的感觉传导路:
痛觉、温度觉的传入冲动 ↓
(Somatic sensory areaⅠ, SⅠ)
⑴ 部位:中央后回(3-1-2区)。
⑵ 感觉投射规律: ① 交叉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射 是双侧的; ② 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但 头面部代表区内部是正立的; ③ 投射区面积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 程度有关;
内
上 外
下
中央后回
2.体表第二感觉区(Somatic sensory areaⅡ, SⅡ) 部位:中央后回底部至脑岛之间。 面积小,双侧投射,安排为正立。
Ⅰ.分子层;
Ⅱ.外颗粒层;
Ⅲ.外锥体细胞层;Ⅳ.内颗粒层;
Ⅴ.内锥体细胞层;Ⅵ.多形细胞层。
Brodmann将大脑皮层分为52个区。
大脑半球外侧面新皮层的分层
Ⅰ.分子层; Ⅱ.外颗粒层; Ⅲ.外锥体细胞层; Ⅳ.内颗粒层; Ⅴ.内锥体细胞层; Ⅵ.多形细胞层
Brodmann将大脑皮层分为52个区
(膝状体距状束)
6.听觉代表区 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投射特点: 双侧性,一侧皮层接受双侧耳蜗的
神经投射,但是主要接受对侧投射。
四、痛觉 Pain 一种与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感觉和
情感体验。 1.痛觉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稍 机械、化学、温度等
致痛物质:K+,H+,5-HT, PG, P物质,缓激肽等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
感觉分类 1.躯体感觉: 浅感觉:触-压觉,痛觉,温度觉 深感觉:即本体感觉 位置觉,运动觉
来自肌肉、肌腱、关节等组织, 对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 状态和方向的感觉。
2. 内脏感觉:痛觉
③ ②
①
深感觉的传入冲动 ↓
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 间的联系协调有关。
如: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枕核等。
3.第三类细胞群即非特异投射核
(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i):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的投 射,再通过多突触换元后弥散地 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
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2)特点: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
3)功能: 引起特定的感觉; 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1)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 的神经通路。
2)特点 ①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 ②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不能引 起特定的感觉,是不同感觉的共 同上行路径;
1.第一类细胞群即特异感觉接替核
(specific sensory relay nuclei):
接受第二级感觉纤维的投射, 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
功能:产生特定感觉。
包括,后腹核和内、外侧膝状体。
2.第二类细胞群即联络核
(associated nuclei)
接受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和其他 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 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
2.痛觉的性质 (1)快痛: (Fast pain): 定位明确的“刺痛”, 发生快,消退快。 由有髓Aδ纤维传入。
(2)慢痛: (Slow Pain) 刺激后1.0s~ min才能感到,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 发生缓慢,消退缓慢 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和自主神经 反应。 由无髓C类纤维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