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迪意义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迪意义
《老子:道德经》由中国古代贤人老子所撰写,字句简练,深刻精妙,提出自然至上的道德哲学观点,对后世对哲学理论的深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宝库。
其内涵深刻,在当代青年的生活实践中,仍具有褒书鼓舞的作用。
首先,老子哲学思想强调以“复杂无解”的思考方式,加强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促使当代青年面对人生的难题,抱有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对变化的客观性更有准确的判断。
其次,老子鼓励要认识“重且守”的道,引导当代青年活出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君子贵大精守严拒贪念”,正确处理物欲、权势以及另一些精神投射,激活自己,把握自己的活动范围,不沉湎其中,实现有价值的事业。
此外,老子也倡导睦通理论,敦促广大青年学会和谐相处,活出善良正直的一面,注重自我修养,勇于承担责任,联结发展的力量,创建物尽其用的社会环境。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给当代青年提供了许多人生根本的思考,从更高的境界去发现真正的快乐和美好,对于当代青年来说,思考和体会老子哲学思想,有助于他们理性思考、发展理想、活出精彩人生,最终达到成功的峰顶,真正做到生存的最高境界——活的有意义。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浅谈〈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
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
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
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
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
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
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
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老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就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进行浅谈。
一、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自然、治国等方面。
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即道是无法言语表达的,它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同时也是人类唯一归宿。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悟道,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老子的德是与道相合的。
他认为,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是道的体现。
对于人类而言,德是一种内在的信仰,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道的体现和自己内在的信仰相一致,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我完善和掌控命运的目标。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
他认为,人类应放弃过分的执着和努力,选择无为而治,把自己放到自然之中,听从自然的安排,以达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自然观是独特的。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人类不能与之相抗衡,而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自然发挥作用。
老子治国观则是以德治国。
在老子看来,国家应当依靠道德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或者武力。
他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深邃而独特,它对哲学、宗教、文学及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老子思想为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史带来了独特的道德思想和宇宙观。
老子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宇宙万物的根本。
他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宗教和世俗范畴,成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哲学思想。
其次,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道德经》在中国的世界地位上非常重要,常常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外各大文化场合推广。
再次,老子思想对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他强调了德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老子的哲学思想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在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写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共有八十一章。
虽然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涉及的内容却相当广泛,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下面笔者仅就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一个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人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人认为它属于唯心主义。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唯一根源,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释义: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
)。
说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主要是对“道”的不同看法。
说它属于唯心主义的是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是主观精神的东西,而说它属于唯物主义的则认为“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笔者认为,实际上老子哲学本身具有不清楚的地方,其中既有唯物主义的一面,又有唯心主义的一面,因而对老子哲学应具体分析,要防止把老子哲学现代化和绝对化。
老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十分突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两处引用了老子的名言。
一处在高中二年级上册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的第一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二章,原文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释义: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示,高和下互相补充,合音和单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应)这说明老子已经看到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老子思想析评

老子思想析评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它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老子思想从“道”、“德”、“无”、“天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强调了“道”的重要性,提倡了“无为而治”、“反功利主义”、“反权力主义”等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进程,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是否仍旧具有现实意义仍需要再认真思考。
一、强调“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了“深远而哉,众人皆孔之”,即“道”是深奥的普遍存在,并将其阐述为自然界自然的规律,指引人们自然而然地遵循,“道”既不是可见的礼仪规范和行事准则,也不是被赋予外在的意义和价值的物质或行为,“道”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操持。
二、提倡“无为而治”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这是反对那些忙于张扬自己、奢求私利的人的一种思想倡导。
老子认为,不仅不能过于奋斗,更需要随顺顺势自然,不逆其自然的方向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无为而治”是对主观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抗,可以缓和社会的紧张氛围,降低人们对世界和自己的期望值,让人们在面临特别困难和遭遇新事物时,更为从容不迫地面对问题。
三、反功利主义老子思想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唾弃社会功利,并强调“非以利物为约”,既不追求名利,也不追求权力,而是坚持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真,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内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这也是以守为主,不求当权,无私而不显。
预示着老子思想中反对功利主义的特点,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实的生命状态。
四、反权力主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是一种无形的、缥缈的道德原则和基本规律,是不存在于人为的制度、机构和法律之外的无上权威,强调天人合一,人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凌驾于大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之上,以及强调让所有的人共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成果,体现了私权和权力的反对。
五、天地万物老子思想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尽的变化和发展的,无穷无尽的气流会形成一种永恒不变的秩序,而这种秩序是混沌未分的。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思想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哲人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哲人,他大胆而又深远地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呼吁回归原始部族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平和谐相处。
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
老子生于约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据说是《道德经》的作者。
还有人认为他的身份是楚国人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司马迁在其《史记》里记载道:“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也有人认为他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的一百多年里。
但无论他是李耳,还是老莱子,亦或是周太史儋,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部《道德经》的高度评价,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的余热,为人们在解决宇宙之谜与世界之道上提供了崭新的方向,对人类心智的启发和良知的培养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本文将以《道德经》原本为基础,浅谈老子的思想精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真正的名都是不可言说的,如果能说出来,便是普通的道与名,便不具备真正指导众生,体现宇宙运转规律的作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既然世界上有了道与名,那又是什么创造了天地和万物呢?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中认为是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世界和万物,第七天创造了人。
中国古代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泥造人”等神话传说,但是这些在人们的认识中,终归是一些神话的存在,并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奥妙的本质。
老子认为,无与有才是天地的开端和万物的圣母,他们依靠“道”运作起了这个世界。
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晦涩,但如果我们仔细理解就会发现,无和有并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事物都在经历这个过程: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人会出生,也会去世。
无与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相互的转化,无会生有,有也会成无,老子正是通过这样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揭示了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使我们认清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指出,无与有是我们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通过无可以领悟道的奥妙,通过有可以体会道的端倪,只有了解了无和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道,接近道,从而认识道的运行和适应它的运行规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与有虽然是不同的名称,但是他们来源相同,都出自于道。
所以既然道是玄妙的,那么无和有也应该是玄妙的,并且还是玄妙之玄妙,是妙法的总门。
老子在这里强调了无与有的神秘,也反映了世界是神秘而玄妙的,想要认识世界的玄妙是特别困难的,但并非没有可能,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如何理解“道”的,只要理解了“道”,万物玄妙的大门自然会为我们敞开。
上善若水
老子在道德经中经常以水来说事喻理,分别在《道德经》第八章和第七十八章中提到过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真正善的人就像水一样,他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的万物,万物因他而获利成长,而且他也不与万物相争,经常处在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但是在这样的地方才是最接近的道的地方,因此像水的善人最能体会道的玄妙。
水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事物,它没有形状,却也万般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它能够适应任何地方,以最柔软的形态包容万事万物。
像水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一般心胸宽广,待人接物灵活自如,善于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因此他们不怕任何突如其来的改变,总能够让自己很好的顺应自然的规律,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应付自如。
这样的人才最能接近道,因为道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只有以自然的心态去接近道,才可以看清道,认识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论证了水德之人的优势之后,老子就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标准,用来告知人们如何成为水德之人。
居住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宽广,深不可测;待人接物善于友好真诚;说话善于信守承诺;为政善于从简治国;处理事情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因为这样的善人有了不争的品格,所以他才没有过失与怨咎。
老子阐述的非常全面,给我们在行动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这也说明了《道德经》并不只是在故作神秘,它在实践方面也达到了易于使用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老子所说进一步完善自己,去体会《道德经》中博大精深
的内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经》可以分为“道经”和“德经”,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老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他看来,“德”是“道”的属性,是“道”在人间的体现,所以“道”应在前,“德”应在后。
但是什么样的“德”才是“道”的真正体现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有上德的人不表现出外在的德,但实际上他是有德的;而有下德的人从来都会表现为外在的德,但实际上他却没有德。
由此可见,上德才是真正道的体现,它不出于外在的表现,而是内化的东西。
如果德被用来展示和表面化,那么这种德就是一种下德,它谈不上体现“道”,更别说保留它。
于是,老子又紧接着提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既然下德不是真正的道的体现,那么丢失了道也就出现了这样的德,丢失了德就出现了仁,丢失了仁又出现了义,义也丢失了,礼就出现了。
因此老子认为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出现的源头。
他还认为所谓的“先知”,其实是对道浅薄的认识,而这也是愚昧的开始。
真正的大丈夫是立身敦厚,不会止于浅薄的礼的;也是心地朴实,不存于虚无之中的。
所以人们应该像大丈夫那样安于敦厚朴实,舍弃浅薄虚无。
礼在老子看来是一种妨碍人精神升华的产物,这与儒家所提倡的“克己复礼”是截然相对的。
儒家认为礼是让人体面,让家和谐,让国安定的重要之事,一切依礼而定,整个社会才会保持和谐的状态,否则天下必乱,民不聊生。
但老子认为,礼是约束人行为、禁锢人思想的锁链,正是因为有了礼,社会发展才会一波三折,遇到重重阻碍。
如果人人都能放弃学礼,改去追寻最本质的道的话,那么人才能够真正的严于律己,以无为的状态带来社会的稳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在“德经”中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进行了辩证的批判,论证了“礼乐”给人们在求道的过程中带来的有害之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礼乐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们尽快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但是这样做也出现了一个弊端:人们大多随波逐流,
忘记了去追寻本质的规律,从而让世界改变了自己。
所以学习礼乐在老子看来是在让人们增加自己无端的杂念,让杂念充斥着自己的内心,迷茫了自己的眼睛。
但追求道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他们追求的越深,越是能够看清自己,使他们放下心中的杂念,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安详。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不断减少自己欲念的结果,就是“无为”,这是老子构想的理想情况下人们的状态。
能够做到“无为”,不去任意添加自己的想法,不让纷繁的欲念迷乱自己,才能让自己做到对于任何事情都“无不为”,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对于君主来说,最难的便是治国了,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治国理论:儒家提倡以仁治国,法家提倡以严法治国,墨家讲究兼爱非攻……而道家,尤其是在老子的著作当中,提倡“无为”才是治国之本。
不去骚扰人民是使社会安定的良方,但一旦去用苛政来规范人民,教化人民,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混乱之中,这样的人也就不足以去赢得天下了。
老子的思想之深刻,眼光之深远,使得一代代人都从中受益,不论是治国,还是修身,我们都可以从《道德经》中汲取宝贵的养分,运用古人的智慧来使现代生活更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达到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