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传染病

合集下载

传染病ppt课件

传染病ppt课件

起始病灶 上叶下部、下叶上 肺尖或锁骨上、下 部近胸膜处
播散途径 淋巴道、血道为主 病 程 短、大多自愈

第一节 结核病
一、概 述

由结核杆菌(TB)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 炎症,可累及全身器官,以肺结核最常 见,占9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以人、牛型对人致病
病原体:结核杆菌,人、牛、鸟、鼠四型,
传染源:

肺结核病人 — 主要是空洞型肺结核, 在谈话、咳嗽或喷涕时,排出大量含结 核杆菌的微滴 — 被他人吸入致病
2.病变
①部位:多位于肺尖或锁骨上、下区 ②特点:

变态反应→迅速、剧烈→干酪样坏死 免疫反应→病灶易局限,形成结核结节
③病程长、病变复杂
④播散途径:主要经支气管播散
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比较
项 目 感 染 发病人群 特异性免 疫力 病变特征 原发性肺结核 初次 儿童 无 原发综合征 继发性肺结核 再次 成人 有 病变多样、新旧病灶 复杂、较局限
②恶化→出现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渗出性病变
渗出性病变和TB
2.增生性病变
条件:感染菌量少、毒力小,免疫力强 病变: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特征性结核结节,即结核性肉
芽肿
结核结节组成:中央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类上皮细
胞、郎罕巨细胞及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成纤维细胞

类上皮细胞:吞噬结核菌的巨噬细胞,胞体大、
结核杆菌
菌量 多 多 毒力 强 强 病理特征 干酪样坏死 浆液或浆液 纤维素性炎
增生
较强
较弱

较低
结核结节
(三)基本病变转化规律

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结核菌致病力之 间的斗争
1.转向愈合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

传染病(人民卫生7版)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7版)第一章总论●掌握1.感染:感染时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感染的种类: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不产生或轻微组织损伤,无症状)、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长于3个月慢性)、潜伏性感染(存着,等待时机)3.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强度、分布特征)、感染后免疫。

4.临床特点:(一)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传染病流行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如胃镜)7.处理原则: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8.病原治疗:抗生素、抗毒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某些免疫调节药9.对症支持治疗方法: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饮食、补充营养、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功能的个项目措施。

10.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2004年11.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病种)。

市2小时,农6小时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2小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新增)。

(共26病种)。

市6小时,农12小时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新增)。

[病理学]《第十五章: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第十五章: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第十六章传染病一、单选题1.继发性肺结核病,结核杆菌播散的主要途径是()A、淋巴道播散B、直接蔓延C、血行播散D、支气管播散E、消化道播散2.伤寒病常有的合并症有:()A、肠梗阻B、肠扭转、绞肠纱C、肠癌D、肠出血、肠穿孔E、肾小球肾炎3.常发生肠穿孔合并症的病有()A、十二指肠溃疡、伤寒B、肠炎C、肠梗阻、肠痉挛D、痢疾、蛔虫病E、以上都不可能有4.下列哪种肺结核易发生肺硬化?()A、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B、原发性肺结核C、结核性胸膜炎D、干酪性肺炎E、浸润性肺结核5.X射线检查,右肺上部有透光区,两肺有散在条索状、斑点状阴影,这位病人可以诊断为:()A、右肺结核球B、浸润型肺结核C、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D、干酪样肺炎E、局灶型肺结核6.尖锐湿疣是一种()A、性传播疾病B、细菌感染性疾病C、变态反应性疾病D、遗传性疾病E、多种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7.某患者有低热、盗汗、咳漱、咯血等症状,则该患者可能患有()A、胃出血B、肺出血C、浸润型肺结核D、食管癌E、以上都不可能8.急性菌痢肠道初期病变呈()A、急性增生性炎B、急性卡他性炎C、变质性炎D、出血性炎E、纤维素性炎9.伤寒病的主要病变应属于()A、纤维素性炎B、化脓性炎C、急性增生性炎D、急性变质性E、渗出性炎10.下列哪一种为引起梅毒的病原体?()A、志贺氏杆菌B、阴道毛滴虫C、苍白螺旋体D、新型隐球菌E、淋球菌11.肠伤寒的病变在哪一部位最为明显?()A、回肠B、空肠C、十二指肠D、盲肠E、结肠12.肺粟粒性结核病肉眼观:()A、双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红B、双肺皱缩,体积减小C、肺部分坏死,形成无数空洞D、切面光滑平整E、切面灰白,上有小凹,成斑块状13.某人,女,24岁,发热、头疼、乏力、食欲不振和末梢白细胞增多。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

数小时后,休克。

则该患者可能患有()A、神经炎B、肝炎C、肺炎D、肾炎E、细菌性痢疾14.原发性肺结核的原发灶多位于()A、肺尖B、肺下叶下部C、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D、肺上叶E、右肺中叶15.结核结节属下列哪一种改变()A、炎性息肉B、炎性假瘤C、异物性肉芽肿D、感染性肉芽肿E、肉芽组织16.浸润型肺结核好发部位在()A、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B、肺尖部C、右肺下叶D、肺门部E、锁骨下区17.某病人腹痛高热3天,腹胀,因中毒性休克死亡。

微生物学第十六章 病毒

微生物学第十六章 病毒

交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疾!
动物体内正常的蛋 白质PrP c改变折叠 状态为 PrP sc所致,而这二 种蛋白质的一级结 构并没有改变。
1997年,Stanley B. Prusiner荣获诺贝尔奖
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DNA→RNA→肽链→蛋白质
病毒的增殖,又称病毒的复制(replication)— 是病毒在活细胞中的繁殖方式。 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ircle)或称复制循环: 自病毒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感染细 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包括: ① 吸附与侵入; ②脱壳; ③病毒大分子的合 成; ④装配与释放。
1、吸附与侵入:
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有尾噬菌体:
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吸附
尾钉固着
尾鞘收缩
尾管穿入
DNA注入
植物病毒:
通过机械损伤所形成的微伤口进入细胞;或者靠携带有病毒 的媒介,主要靠有吮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将病毒带入细胞。
①完整病毒穿过细胞膜的移位方式;
动 物 病 毒
②毒粒包膜与细胞质
立克次体 原核细胞型
出芽、产生孢子 DNA,RNA DNA 或 RNA
病毒的宿主范围 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细胞生物,并具有宿主特异性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昆虫病毒 微生物病毒 病毒学(virulogy) :研究病毒(virus)的本质及其 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学科。
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大小、形态、组 成与结构) 病毒的分类 病毒的增殖和人工培养 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噬菌体
毒 粒
蛋白质
脂类
非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并具 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 结构蛋白:壳体蛋白、包膜蛋白等

流行病学 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基于血清中生物标志,可列入分子流行病学的范 畴。
第一节 概 述
人类基因组流行病学
(human genome epidemiology, HuGE) 将流行病学与基因组学相结合,研究人群中基因组
信息与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关系。 基于核酸生物标志的分子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 述
分子流行病学现状 ①研究内容更加丰富 ②研究手段越来越多 ③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研究设计 横断面分析研究
暴露组 煤焦油作业工人 对照组 当地城市居民、近郊农民 排除年龄、吸烟、其他职业暴露等因素影响 比较3组DNA加合物水平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结果分析
当地城市居民(19例)与煤焦沥青作业工人(63 例)的DNA加合物水平和谱型相似
近郊农民(15例)的DNA加合物水平仅为煤焦 油作业工人的1/2或1/3 结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蛋白质技术
凝胶电泳 、蛋白转印杂交
酶学技术
免疫组化、多位点酶电泳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
其他检测技术 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四、研究设计
设计 研究目的和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研究路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 … …
表16-3 生物标志的研究路线及意义
③人群易感性 遗传和环境不同导致易感性差异 传统流行病学无法有效测量
④实验医学病因假设和防治措施的人群检验
第一节 概 述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①理论突破 DNA双螺旋结构、遗传中心法则、RNA逆转录等
②技术创新 凝胶电泳技术、分子杂交、基因克隆等
第一节 概 述
发展历程
概念演变 国外
1972年,提出“流感分子流行病学” 1977年,提出应用精细技术进行生物材料流行

流行病学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三)生物标志的选择和检测
2. 生物标志选择的原则 生物标志的选择还需符合下列原则: (1)生物标志应特异、稳定; (2)标本采集、储存方便; (3)检测方法简单、实用,而且操作规范,便于与同类研究结果比较; (4)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三)生物标志的选择和检测
选自携带基因多态频率较低的另一个人群,则可产生“假阳性”结果。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基于大样本人群队列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于在基线调查
时就已经收集暴露信息并采集了生物样本,可以避免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使研
究对象更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非常适合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其基本方法是:开 始按照队列研究进行设计实施,收集有关基线流行病学资料和生物标本;在随访
第一节 概述
(三)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第一节 概述
(三)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第一节 概述
(三)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实际上是将生物标志的检测技术应用于常规的流行病 学研究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生物标志总体上可分为三类:暴露生物标志
(exposure biomarker),简称暴露标志(exposure marker,Mexp);效
第二节 生物标志
(三)易感性标志 遗传易感性生物标志是机体稳定存在的遗传性的可测量指标,这种生物 标志可以是基因型的改变,如某个基因的缺失,某段未知染色体片段的拷贝 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或者单核苷酸多态性;也可以是 功能学或者表型的改变,如代谢表型、DNA修复能力等。随着人类基因组 计划及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基因及其多态性被发现,这些基 因大多行使机体的日常功能,多态性的改变可能影响其参与的多个生物学途 径,如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以及DNA修复等,从而导致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风疹
总结词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 病,症状较轻,但传染性强。
详细描述
风疹患者通常出现低热、头痛、肌肉 疼痛、咳嗽等症状,皮肤可出现细小 、红色斑丘疹。治疗主要为休息和补 充维生素等对症治疗。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总结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 称为“红眼病”。
详细描述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总结词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和普氏立 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分别引起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 伤寒。
详细描述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肌肉 疼痛、皮疹等症状。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和休息,患者 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
黑热病
总结词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侵犯内脏器官。
04
预防:加强疫区管理,控制鼠疫菌传播,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 高群众卫生意识。
霍乱
01 02 03 04
病原体:霍乱弧菌
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也可经污染鱼、虾等水 产品引起传播。
症状:剧烈的腹泻、呕吐,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 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预防: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改善卫生设施,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及时 隔离治疗,并对其排泄物、接触过的物品等进行卫生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甲类传染病 • 乙类传染病 • 丙类传染病
01
甲类传染病
鼠疫
01
病原体:鼠疫杆菌
02
传播途径:通过鼠疫感染者、病鼠和其他啮齿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 (如粪、尿等)及尸体等,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感染。

(完整word版)传染病重点笔记

(完整word版)传染病重点笔记

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3、感染的概念: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过程。

4、传染的概念: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体到另一个宿主体的感染。

5、构成感染和传染的三个必备条件/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6、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5种不同的结局——清理病原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感染(频率/比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于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

8、隐性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9、病原体携带状态:可以停留在入侵部或入侵部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症状,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区别:隐性—感染了却没得病,体内没有病毒但有抗体;携带—感染没有症状,体内有病毒并持续存在且可以传染10、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组成3)数量:伤寒需要10万菌体;细菌性痢疾仅需10个菌体4)变异性: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因素而变异11、感染过程中变异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12、非特异性免疫⒈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内部屏障(血-脑,胎盘)⒉细胞吞噬作用⒊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各种细胞因子13、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与抗原再相遇);体液免疫(B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抗体,即免疫球蛋白)14、传染病流行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上部近肺膜处

C. 结核菌易侵人淋巴管播散
A. 吸收消散ຫໍສະໝຸດ B. 纤维化D. 原发综合征是其病变特点
C. 纤维包裹和钙化 D.病灶扩大
E. 多数患者须经积极适当的治疗才能
E. 溶解播散
痊愈
16.027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而结核菌致病力增强 16.031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应除外
时可以发生以下哪一项变化
表现为
A. 结核球
B. 假结核结节
C. 结核样肉芽肿
D. 结核性肉芽肿
E. 巨噬细胞性肉芽肿
16.018 典型结核结节的中心部分往往有
A. 郎罕巨细胞 B. 类上皮细胞
C. 干酪样坏死 D. 郎格罕细胞
E. 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16.019 结核结节主要是由以下哪项组成
A. 纤维母细胞
B. 干酪样坏死
多表现为
A. 化脓性炎
B. 化脓性出血性炎
C. 假膜性炎
D. 粘液性卡他性炎
E. 浆液纤维素性炎
16.015 对结核病以渗出为主病变的叙述,下
列哪项不正确
A. 常出现在结核性炎症的早期
B. 发生在菌量多、毒力强、机体免
疫力低下或变态反应较强时
C. 镜下见多量结核结节,因此不易
找到结核菌
D. 早期病灶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体成分是
A. 蛋白质
B. 脂质
C. 多糖类
D. 内毒素
E. 外毒素
16.004 结核菌菌体具有抗原性的成分是
A. 蛋白质
B. 脂质
C. 多糖类
D. 内毒素
E. 外毒素
16.005 关于结核杆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

A. 腊质与细菌毒力无关
B. 蜡质D使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

C. 磷脂能使机体引起强烈变态反应
16.029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原发灶的叙述,下列
D. 较小的坏死灶可被吸收
哪项是错误的
E. 含多量抑制酶活性物质
A. 通常只有一个,偶尔有二个或二
16.025 关于结核病,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个以上
A. 对人致病的结核杆菌主要为人型
B. 病变开始以渗出为主
和牛型
C. 右肺多见
B. 可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D. 索状因子能使结核菌呈蜿蜒索状
排列,具有毒力
E. 脂质可使菌体容易被巨噬细胞消

16.006 关于结核杆菌脂质的叙述,下列哪项
是错误的
A. 脂质中糖脂最不重要
B. 糖脂的衍生物之一称索状因子
C. 蜡质D也是一种糖脂
D. 磷脂可使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
E. 脂质可保护菌体不易被巨噬细胞消

16.007 关于结核菌体蛋白质,下列叙述哪项不正
第十六章 传染病
A型题
l6.001 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属于
A. 急性增生性炎 B. 纤维素性炎
C. 化脓性炎
D. 变质性炎
E. 特殊性炎
16.002 下列哪种结核菌菌体成分能使巨噬细
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
A. 蛋白质
B. 腊质
C. 多糖类
D. 内毒素
E. 外毒素
16.003 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结核菌菌
A. 肺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最先引起
A. 渗出物通过淋巴道吸收
的病变称为原发灶
B. 干酪样坏死物溶解液化、排出,形
B. 原发灶常位于右肺通气良好的上
成空洞
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
C. 干酪样坏死物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C. 病变一开始即为大片的干酪样坏
包裹

D. 1mm至2mm坏死物完全纤维化
D. 坏死灶周围有结核性肉芽组织形

A. 具有抗原性
B. 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
C. 与蜡质D结合后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
D. 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作用
E. 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
16.008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与慢性过程
最有关的物质是
A. 毒素
B. 菌体蛋白
C. 菌体多糖
D. 菌体脂质
E. 代谢产物
16.009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
A. 呼吸道
B. 消化道
C. 输血
D. 皮肤
E. 接触
16.010 影响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A. 感染数量多的结核菌
B. 感染毒力强的结核菌
C. 菌量及毒力大小和机体的反应性
D. 机体免疫功能较弱
E. 机体变态反应强烈
16.011 体内吞噬消灭结核杆菌的细胞主要是
A. T淋巴细胞 B. 浆细胞
抗力低下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16.023 结核病灶中易查见大量结核杆菌的是
A. 渗出性病变
B. 结核结节
C. 干酪样坏死、液化 D. 钙化灶
E. 结核球
16.024 关于干酪样坏死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
206

病变为主
A. 可不发生自溶
E. 肺上叶空洞主要发生于原发性肺结
B. 不能液化
核病的基础上
C. 不容易排出
C. 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巨噬细胞
16.020 结核结节的成分不包括
A. 类上皮细胞 B. 郎罕巨细胞
C. 郎格罕细胞 D. 淋巴细胞
E. 纤维母细胞
16.021 关于结核结节,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类上皮细胞由巨噬细胞转变而来
B. 典型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

C. 类上皮细胞胞浆丰富,境界分明
D. 多个类上皮细胞可融合形成郎罕巨细

E. 郎罕巨细胞胞核可超过100个
16.022 关于干酪样坏死,下列叙述哪项不正

A. 结核菌在坏死物中完全死亡
B. 常继发于渗出性和增生性病变
C. 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D. 肉眼特点对病理诊断有一定意义
E. 常发生在菌量多、毒力强、机体抵
D. 容易发展为慢性空洞
C. 增生为主的病变见于抵抗力低下、
E. 常有干酪样坏死
菌量多时
16.030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
D. 类上皮细胞由巨噬细胞转变而来
是错误的
E. 干酪样坏死物中大都含有一定量
A. 多见于儿童
的结核杆菌
B. 肺内原发灶多位于上叶下部或下
16.026 结核病基本病变的转归中,最好的方式
C. 巨噬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嗜酸粒细胞
16.012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哪项为主
A. 过敏反应
B. 体液免疫
205
C. 自身免疫
D. 细胞免疫
E. 以上都不是
16.013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的细
胞是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巨噬细胞
E. 树突状细胞
16.014 结核病基本病变中,渗出为主的病变
E. 好发于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

16.016 对结核病以增生为主病变的叙述,下
列哪项不正确
A. 常发生在菌量少、毒力弱或机体
免疫反应较强时
B. 病变为结核样肉芽肿
C. 常需三四个结节融合成较大结节
时肉眼才能见到
D. 结核结节境界清楚,约粟米大小
E. 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呈黄色
16.017 结核病基本病变中,增生为主的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