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传染病竞赛题库与答案解析 名词解释
突发急性传染病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多项选择题

1、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遵循(A B )。
A、分级负责B、属地管理C、异地管理D、户籍管理2、发现以下(ABCD )疾病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A. 甲类传染病B、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病非典型肺炎C、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D、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3、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有(ABD )。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B、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C、流行性感冒D、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4、鼠疫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该菌(AD )。
A、对外界抵抗力较弱B、100℃10分钟可致细菌死亡C、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D、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5、霍乱病人、疑似霍乱病人及带菌者要(ABCD )。
A、立即就地住院B、进行单室严密隔离C、治疗症状消失后,无大便培养条件者,则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得少于7天D、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7天阴性可解除隔离6、SARS相应处理方式正确的有(ABCD )。
A、不是“SARS”,进入正常医疗程序B、不像“SARS”,医学观察C、疑似“SARS”,留院观察,单人单间病室D、做临床诊断,送定点医院,单人单间病室7、下列经粪-口途径传播的肝炎有(AE )。
A 甲型肝炎B 乙型肝炎C 丙型肝炎D 丁型肝炎E 戊型肝炎8、伤寒的确定标准可具备下列哪几项?(ABCDEF )A、稽留高烧,表情淡漠、相对缓脉B、腹痛、腹胀、便秘C、皮肤淡红色丘疹D、肝、脾肿大、肝功异常E、血液、体液、骨髓中分离培养出伤寒杆菌F、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9、麻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B、发病前2日至皮疹出现第5日为隔离期,伴有呼吸道并发症延长到1天C、麻疹病人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D、麻疹接触者检疫观察21天10、流行性脑膜炎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
(BCE )A、流脑是细菌感染,可用抗菌素治疗B、流脑是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C、脑脊液检查糖、氯化物含量正常D、流脑经呼吸道传播,患者和携带者都可成为传染源E、脑脊液或血培养脑膜炎双球菌阳性11、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有(ABC )。
突发传染病防控知识测试题题库(答案)

突发传染病防控知识测试题题库(答案)
1. 突发传染病是指什么?
- 答:突发传染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并感染大量人
群的传染病,具有较强传染性、较高病死率、疫情发展较快的特点。
2. 什么是流行病学调查?
- 答:流行病学调查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疫情相关的资
料和信息,了解疾病发生、传播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以便制定针
对性的防控措施。
3. 突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 答:突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媒介传播等。
4. 突发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 答:突发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个人防护、提高环
境卫生水平、加强疫苗接种、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等。
5. 在突发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应怎样做好信息发布与宣传工作?
- 答:做好信息发布与宣传工作,应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提供
科学有效的防控建议,避免传播谣言,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提
高公众对突发传染病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6. 突发传染病发生后,应如何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 答: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应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组织防控力量进行调查与治疗,采取隔离措施,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发布通告,做好物资储备,确保人员安全。
以上是突发传染病防控知识测试题题库的答案。
突发急性传染病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技能操作题

1、操作使用喷雾器进行消毒问题:喷雾器容易发生故障的主要部位有哪些?答:唧桶阀门、封口橡胶圈、喷头步骤:(1)根据消毒目的、对象和空间大小确定消毒剂种类、浓度和用量;(2)选用固体消毒剂,在配置溶解后应进行过滤除去残渣,混合均匀后,在装入消毒桶内;(3)装入喷雾器桶的溶液不能超过规定的刻度线;(4)将盖盖好,并拧紧;(5)打气加压,桶内压力达到足够时,拧开喷杆阀门,对消毒对象进行喷雾消毒;(6)如压力不足,关紧阀门,打气加压后再使用;(7)消毒后,要用清水刷洗清除喷雾器内残余消毒剂和沉渣,擦拭清洁干爽后备用。
2、A级防护装备着装顺序穿戴:(1)在着装前必须对防护服进行检查和压力检测,确保服装完好,着装要有另外一个人帮助。
(2)如环境温度低,要在防护服目视镜里面涂上防雾剂。
(3)防护服内穿长衣裤,衣裤上不要有笔、首饰、证章等可能损坏防护服的物品。
(4)脱掉鞋,袜子套在裤脚上。
(5)按要求检查携气式个体防护器及其连接,但此时不要佩戴。
(6)将双脚放入外套靴里,拉下套靴上面的罩,将裤子提起,站起扎上腰带。
(7)打开空气供应装置,佩戴面罩,确定供气系统工作正常。
(8)将手臂和头放入防护服里,拉上拉链,合上拉链覆盖。
助手检查确定拉链及拉链覆盖是否拉紧,面罩视野是否清晰,所有空气管路是否紧密结脱去:在气瓶尚有足够空气时离开工作现场,脱去装备也需要有另外一个人帮助,此人应根据现场要求穿戴一定级别的防护装备。
如果在现场解除了有毒化学物、致病微生物等,要在脱去前用水冲洗等方法去除致病物。
按穿防护服相反的顺序脱去防护服,脱去时勿接触防护服上可能沾染有化学物的地方。
如果可能,对防护服进行全面清洗,检测以备再次使用。
如果防护服不能进行洗消,应用安全的方法将防护服抛弃。
3、C级防护装备着装顺序:(1)参照产品说明安装滤盒,检查防护服表面是否有破损,确认其完好。
佩戴呼吸防护器,以半面罩为例,检查面罩佩戴后气密性。
佩戴眼罩穿防护服,戴帽子,不能将头发露在外面穿防护靴戴防护手套(2)摘帽子,脱去防护服连同防护服一同脱去防护靴和防护手套,脱得过程中手不能触摸到防护服及防护手套、防护靴的外表面。
突发急性传染病竞赛题库与答案解析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AFP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2. 高危AFP病例:凡满足下列条件, 均定义为高危AFP病例:(1) 任何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2) 同一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AFP病例,发病时间间隔在2个月以内,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
3.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简称,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疾病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或类型。
其临床特征包括呼吸频速和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X线呈现弥漫性肺泡浸润。
4. HFRS: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5. L型细菌:某些药物作用于细菌,可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或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
6. MIC:最低抑菌浓度(μg/ml),指在体外实验中抗菌药物抑制培养基中某种细菌的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提示药物的抑菌能力。
7. Negri小体: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的大锥体细胞和小脑的Purkinje细胞中。
该小体位于细胞浆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μm,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8.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典型的PCR由高温变性模板、引物与模板退火、引物沿模板延伸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通过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
9.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 易复发成为慢性, 也可发生肠内外并发症, 尤其可引起肝、肺等脏器脓肿。
突发急性传染病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突发急性传染病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于200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2、甲类传染病是包括鼠疫和霍乱。
3、对乙类传染病中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给予补助、抚恤。
5、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6、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7、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8、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以及实验室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
10、鼠疫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
肺鼠疫病人是续发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
11、卫生应急体制的功能系统是由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置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构成。
12、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要求。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4、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15、《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竞赛试卷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竞赛试题单位姓名一、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1、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新闻媒体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可以收取相应费用。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不属于责任疫情报告人。
()3、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其潜伏期一般1~2周。
()4、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猪、牛、马)和野兽等温血动物。
()5、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各种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隐性感染占大多数,大龄儿童和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
()6、霍乱抢救中补液的原则是先快后慢、先糖后盐、纠酸补碱、注意补钾。
()7、伤寒和副伤寒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8、某人无梅毒临床表现,既往无梅毒诊疗史,试验结果为RPR阳性,TPPA阴性,应报告为隐性梅毒。
()9、登革热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4种血清均可感染人。
()10、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二、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1、《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哪些人员凡因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医疗保健人员B.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卫生防疫人员和监督管理人员C.政府有关主管人员D.以上都是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于()发布并施行。
A. 2003年5月4日B. 1998年7月1日C. 2009年10月1日D. 2003年5月13日3、《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可报上一级政府决定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
下列措施中,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是()A.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B.停工、停业、停课C.封闭被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D.限制或不允许离开自家家门4、对传染病人的控制,正确的是()A.对乙、丙类传染病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艾滋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C.淋病、梅毒病人未治愈前不准去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公共场所D.对甲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限制活动范围5、必须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监督下严密消毒后处理的是()A.被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B.被可疑乙类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C.被可疑丙类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D.被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用过的物品6、下列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的是()A.鼠疫B.艾滋病C.急性出血性结膜炎D.流行性感冒7、下列几项中关于流感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A.流感病毒属副粘液性RNA病毒B.按照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三型C.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及多种动物D.甲型流感不易变异8、下列几项中关于流感传播的描述错误的是()A.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B.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C.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最高的通常是老年人和儿童D.肥胖者是重症病例的高危险人群9、一周内同一单位出现()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就要报告暴发疫情。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能竞赛题库及答案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能竞赛题库第一局部:卫生法规和应急管理知识〔117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的〔 B 〕。
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C、2021年1月1日D、2007年12月31日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376号令〕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A〕A.2003年5月9日B.2002年5月9日C.2002年9月5日D.2003年9月5日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实施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为哪一项正确的〔 B 〕。
A、2004年8月28日B、2004年12月1日C、2003年8月28日D、2003年12月1日4、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方法?〔卫生部令第37号〕什么时间公布实施的?〔 D 〕。
A.2002年5月9日B.2003年5月9日C.2002年11月7日D.2003年11月7日5、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B〕C.反响及时,措施果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6、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方面,以下哪些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D〕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7、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由哪个部门制订?〔A〕A.卫生部制定国务院批准B.卫生部制定发布C.国务院制定D.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标准由哪个部门建立?〔B〕A.国务院B.卫生部C.省级政府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9、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A.30分钟B.1小时C.2小时D.12小时10、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哪个部门通报?〔A〕A.同级卫生部门B.同级政府C.上级政府D.下级政府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哪个部门发布?〔B〕A.国务院B.卫生行政部门C.中央宣传部D.省政府12、突发事件的反响程度通常分为〔D〕级别。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竞赛题库
一、填空题
1.在常见病媒生物中,对现场工作人员有较大威胁的是蚊类、蚤
类、白蛉类、蠓类等吸血昆虫,蜱类、螨类等吸血节肢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
2.洪涝灾害可导致媒介生物滋生,有可能增加蚊媒传染病、蝇媒传染病和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3.旱灾时,啮齿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引起人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
4.库蚊是丝虫病、日本脑炎和其它虫媒疾病的传播媒介。
5.虫媒传染病鼠疫和疟疾在我国传染病中分属:甲类和乙类传染病。
6.对蚊虫等媒介生物和鼠传播的传染病,通过使用杀虫剂、灭鼠剂等措施,可降低蚊虫和鼠密度,减少传播人群的风险。
7.当灾后重建开始,居民陆续迁回原有的住房时,鼠患可能成为重大问题,由家鼠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上升。
8.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9.含有拟除虫菊酯的杀虫剂剂型有气雾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等,可进行空间喷洒或滞留喷洒。
10.病媒生物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生物性传播,另一是机械性传播。
11.病媒生物的传播潜力,一方面取决于病媒生物与病原体存在一定形式的相互适应;另一方面取决于密度达到或超过阈值。
12.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蚤类。
13. 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14.我国传播登革热的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
15.蚊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离不开水,其生长发育称为完全变态的发育。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 AFP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2. 高危AFP病例:凡满足下列条件, 均定义为高危AFP病例:(1) 任何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2) 同一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AFP病例,发病时间间隔在2个月以内,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
3.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简称,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疾病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或类型。
其临床特征包括呼吸频速和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X线呈现弥漫性肺泡浸润。
4. HFRS:即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5. L型细菌:某些药物作用于细菌,可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或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在高渗环境下,细菌仍可存活,成为细胞壁缺陷型。
6. MIC:最低抑菌浓度(μg/ml),指在体外实验中抗菌药物抑制培养基中某种细菌的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是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提示药物的抑菌能力。
7. Negri小体: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的大锥体细胞和小脑的Purkinje细胞中。
该小体位于细胞浆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μm,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8.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典型的PCR由高温变性模板、引物与模板退火、引物沿模板延伸三步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通过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
9.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 易复发成为慢性, 也可发生肠内外并发症, 尤其可引起肝、肺等脏器脓肿。
10.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
一年四季均有散在性发病,以夏秋季节常见流行,普遍易感,以小儿为多。
11.窗口期:是指病毒进入人体起直到可以检出该病毒标志物抗体前的时期。
处于窗口期的人员血液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阴性,而实际上血液中已经含有病毒,具有很强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
12.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13.毒血症: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只能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14.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15.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16.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17.变异:是指病原体任何基因序列的改变。
18.标本采集原则:周密计划、科学采样;目的明确,快速处理;保证标记清晰;加强个人防护。
19.标准预防:是指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0.病原体:指的是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和寄生虫等。
21.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寄生于易感宿主细胞内,仅含有一种核酸,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2.病原体的免疫原性: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
2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4.病源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25.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时间超过3周以上,经常规检查未能明确病因者即为不明原因发热(FUO)。
26.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艾滋病Ⅲ期,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
27.传播媒介:指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
可以是生物(叫做媒介者或媒生物,如蚊、蝇、蚤类等),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体(叫做媒介物或污染物)。
28.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来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机制或方式。
29.传染病:是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直接从感染的人、动物、贮存宿主,或间接通过植物、动物、媒介生物、非生命环境传播给易感宿主所导致的疾病。
30.传染病流行强度: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内人群中存在数量的多少,以及各病例之间的联系强度。
31.传染来源:是指那些携带病原体的人、动物、物体(玩具等用品)或物质(食物、水、土壤等),它们直接将病原体传递给易感宿主(人或动物)并导致易感宿主感染或发病。
32.传染力:或称传染性,是病原体导致易感宿主感染的能力33.传染期:是指感染宿主可以持续传播病原体的时期3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者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eome, 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 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和危害大的特点。
35.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有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引起传播。
36.次生、衍生事件:是指某一突发公共事件所派生或者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其他事件。
37.散发:病例无规律性、偶然地发生。
散发的特点是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流行病学上的关联,病例数很少。
或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发病强度叫做散发。
38.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局限的地域范围内,某种传染病病例数超过预期水平。
或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症状相同的患者,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39.流行:某种传染病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的病例数超过预期水平。
40.大流行:某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发生流行,或者跨洲流行,通常感染和发病人数众多。
41.地方性流行:指疾病或病原体在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人群中持续存在;或疾病在特定的地区或特定人群的发病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42.代间距:是从原发病例的发病日期与其传播感染导致的续发病例发病日期的间隔。
43.定殖:是指病原体附着于人体皮肤或粘膜表面,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44.毒力:或称毒性,是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疾病的能力。
45.二代病例:在同一集体单位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为二代病例。
46.个人防护装备:是指为了保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现场工作人员免受化学、生物与放射性污染危害而设计制作的装备,以预防现场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7.飞沫核:通常由病例产生的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飞沫核。
飞沫核也可能是雾化器产生的,或者是微生物实验室事故泄露,或者在屠宰场、动物副产品加工厂或尸检室产生。
48.肥达反应:是用标准伤寒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H、O抗原菌液(诊断菌液)与稀释的待检血清病人血清反应,根据凝集效价判断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
常用于辅助诊断。
49.粪大肠菌群:是指在37-44.5℃下能生长繁殖,24小时使乳糖发酵,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
50.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对于获得关于风险的有效信息,协调政府与公众的认知、决策、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急性传染病处置的风险沟通是指在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潜在的不确定的有关健康风险的问题上,以传达相关信息为主要形式,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沟通。
51.风险: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后果的组合,通常具有不利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52.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后果严重程度,评估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风险需要处置以及如何处置的过程,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应对、评价及风险沟通等内容。
53. 风险评估:是一种结构化的过程,用以识别事件受到何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应对,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3个过程。
54.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风险准则相对比,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55.风险识别:是发现、列举并描述风险来源的过程。
56.风险准则:评价风险等级的依据57.风险分析:是指认识风险属性,并对发生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进行估计和赋值的过程。
58.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59.复数菌败血症: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在72小时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
60.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典型病例剧烈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
61.干性霍乱:即中毒型霍乱,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这种类型极为罕见。
62.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复制或生长发育的过程,可出现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
63.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64.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5.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66.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67.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AART:把多个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联合起来应用的方法称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就是俗称的“鸡尾酒疗法”。
68.隔离措施:是对感染的人或动物采取的控制其行动自由的措施,是将感染的人或动物限制在某些地方或置于某种条件下,以预防或限制病原体从这些传染源直接或间接传播给其他易感或易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隔离期至少与传染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