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读后感
实习总结创新城市设计我在城市设计学专业的实习心得

实习总结创新城市设计我在城市设计学专业的实习心得在城市设计学专业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创新城市设计项目。
这个实习经历让我深感受益匪浅,不仅对我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小组的任务是对现有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后期的创新设计提供基础。
我参与了对城市地形、建筑风格、人口密度等要素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
通过大量的实地勘察和数据收集,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各种要素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同时,我意识到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更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方面面。
这个阶段的工作为后期的创新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习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小组开始进行创新设计。
我们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目标,结合前期的调研数据,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方案。
我们分析了城市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各种设计工具和软件,对建筑平面布局、街道规划和绿化设计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与其他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合作,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这个阶段的工作让我更加理解了城市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通过团队合作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实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和优化。
我们邀请了一些专家和业界人士来进行评审,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改进。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评估和优化,我们的设计方案变得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和可行性,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接受批评和建议,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城市设计这个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不仅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识。
城市设计案例心得

城市设计案例心得
在城市设计案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知识和经验。
以下是我从这些案例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建筑要与环境相融合: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是要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
在案例中,我看到了很多建筑物与周围景观、人文氛围相融合的例子,这样的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美感。
2. 密度和可持续性的平衡:城市的密度在城市设计中很重要,需要考虑人口的需求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在案例中,我注意到一些城市采用了高密度的建筑和多功能的设计,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可持续性。
3.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城市设计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这些空间可以促进社交互动和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案例中的一些成功设计示范了如何创造舒适和有趣的公共空间,例如公园、广场和街道。
4. 建筑的功能性和灵活性: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在案例中,我看到了一些建筑采用了灵活的设计和多功能的空间,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需求和使用方式。
5. 城市交通和可达性:城市设计还需要考虑交通流动和居民的出行需求。
案例中的一些设计考虑到了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需求,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减少交通拥堵。
总的来说,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环境融合、可持续性、公共空间、功能性和交通。
通过学习城市设计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以及如何创建一个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
现代城市设计读后感

现代城市设计读后感
在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与设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不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集合,而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需要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书籍,深受启发。
这本书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城市设计案例,并探讨了设计背后的原则和思考方式。
它强调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设计来满足这些需求。
书中的案例涵盖了交通规划、公共空间设计、住宅区规划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城市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人们工作、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良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使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书中的案例都注重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现代城市设计应当考虑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例如,一些城市开始鼓励可持续交通方式,如步行和骑自行车,以减少汽车污染和交通拥堵。
另外,公共空间的设计也被重点关注,以提供人们社交、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设计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绿化和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种植树木、建造公园和保护自然风景,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质量,同时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和设施,同时也能够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
我希望未来的城市规划能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城市设计》王建国读后感

《城市设计》王建国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城市设计》这本书,书里讲了好多关于城市的东西,真是好神奇呀!王建国叔叔说,城市不是只由房子和马路组成的哦,还有好多好多需要考虑的东西。
比如,路要怎么修,才能让大家走得舒服,公园要怎么建,才能让小朋友们玩得开心。
哦,原来城市设计这么复杂呀!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讲到怎么设计一个又大又漂亮的公园。
王建国叔叔说,公园里要有好多绿树、草地,最好还有一条小河,大家可以在里面玩水,哈哈,想象一下我在河边玩水的样子,真是太有趣啦!我还想,在公园里建一个大大的秋千和滑滑梯,大家一起玩耍,那样就更开心啦!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城市设计很重要,不光是大人们要做,孩子们也要想办法让城市变得更好!我决定以后也要当一个城市设计师,把我们住的城市设计得更漂亮、更有趣!
—— 1 —1 —。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
近年来,城市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我对城市设计的了解和思考中,我意识到了城市设计对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和道路的规划,它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创造一个舒适、便利和和谐的居住环境。
比如,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功能齐全的城市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如健身、休闲、教育等;优美的公共空间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互动交流。
我觉得,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城市不应该只是一个机械的建筑物和交通网络的集合,而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和灵魂的社区。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社会需求。
这样设计出来的城市才能真正符合人们的期望,让他们感到归属感和满足感。
此外,城市设计还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城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建设生态友好的社区,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都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
总的来说,城市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和社会责任。
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竞
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城市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打造出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美好生活。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5篇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一、空间—形体分析1.视觉秩序分析2.图形—背景分析(图底关系)λ开放空间→空间的连续性λ城市主导空间形态为垂直方向而非水平λ(与现代建筑概念不同)外部空间:图像化的,具有与周边环境实体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λ积极的外部空间——建筑“合理的密集”λ空间构成了公共、半公共和私有领域共存和过渡的序列二、场所—文脉分析1.场所结构理论λ首先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和聚落生态学的必要性λ城市形态来源于生活本身结构λ“TEAM 10”人与环境的公式:“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并建立起住宅—街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以替代原有雅典宪章的横向功能结构λ“空中街道“的多层城市,史密森夫妇—GOLDEN LANEλ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周期变化不明显的,能起统一作用的点。
依靠这些点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进行评判并使之统一,反映循环变化。
地域标志和象征的建筑或空间“可改变美学“λ“簇集城市“(CLUSTER CITY,史密森夫妇):理想形态分为主干和枝丫两部分,各枝丫必须经由簇集才有整体结构的完整性λ场所结构分析理论贡献:ν挑战“美导致善“的传统观念ν强调城市设计的文化多元论ν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续“为社会服务“,尊重人的精神沉淀和深层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解决时空梯度问题ν案例:英国纽卡斯尔郊区的贝克居住区设计意大利“类似型城市“方案西柏林文化广场设计2.城市活力分析(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市病“)λ雅各布—城市最基本的原则“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相互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互补充λ除交通功能外,街道还有三项基本变量:安全、交往和同化孩子。
λ城市更新—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设计需要满足:ν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ν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ν街区中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ν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概念3.认知意象分析(凯文·林奇城市意象)λ意象,用以表述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组织,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第一篇:《城市设计》读后感《城市设计》读后感初拿到《城市设计》这本书时,我粗略浏览了一遍,本书图文并茂,为理解与汲取养分铺平道路。
埃德蒙·培根先生也以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看了封皮的第一眼,我就被它的外表所吸引。
几个简单的符号竟然能将本书的意图表现的清晰可见,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我们人类大脑中所具备的知识,对一个区域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规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工作,居住,休憩,交通的需要。
作者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背后的各种设计力——思维模式以及赖以产生的有力的,传递感觉的意象,以及激励他们付诸行动的力。
它意在帮助我们青年人在他们的条件下激发我们的想象,并运用于我们的现实中。
费城成功的规划经验告诉我们,使规划得以实施的原因在于使规划方案接纳的成分早已被接入规划中,规划设计过程与规划实施过程是视为一体的。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共分为二十五个部分来叙述的,其中又可分为思想,构思,设计,理论运用于实践,成功的设计等五部分来叙述。
作者在叙述的同时,并不是空空的,范范的描述,而是通过具体的图例,设计草图来去进行阐述,使我们这些对设计初学者来说通俗易懂。
在“城市作为一种意愿行动”中,作者在阐述“空间与形式”时,我们知道建筑形式是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接触点,这两个要素之间在哲学上相互关系不清楚的地方,建筑形式也不会明晰。
通过限定体量和空间之间的连接点,建筑师正在对人类和宇宙的相互关系作出说明。
这段话如果单纯的理解,可能很难,而作者则通过画出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典型的古代建筑——飞檐屋顶进行对比,分析。
说明了金字塔作为地球上出现的支配性体量形式的完美表现而存在,它是不变的绝对的一个说明,而中国建筑则是与此相反,是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状态而不是支配自然地有力表现,屋顶的凹形表现人的恭谦,表现建筑对于宇宙空间的接受,这些屋顶优雅地接受宇宙空间,并成为庭院建筑构图中的核心,这种表述方法很好,既有深奥难懂的理论,又有通俗易懂的图案。
城市设计项目心得

城市设计项目心得我一直觉得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意义,而城市设计呢,就像是在精心安排这些拼图块的摆放位置。
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城市设计项目,这一路走来,那可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充满了惊喜、挑战和无数的感悟。
刚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兴奋得就像中了彩票一样。
心里想啊,终于有机会把自己那些关于城市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了。
我们的团队就像是一群即将踏上冒险之旅的勇士,大家都充满了斗志。
团队里有经验丰富的老张,他就像一本行走的城市设计百科全书,什么难题到他那儿似乎都能找到答案;还有充满创意的小李,他的点子就像烟花一样,一个接一个,而且每个都绚丽多彩。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这个城市的某一片区域进行全面的调研。
这可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就好比你要了解一个人,不是只看他的外表就行,还得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我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和当地的居民聊天。
有一位老奶奶特别热情,她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啊,这个地方以前可热闹了,现在有些变样喽。
”她的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这个区域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究之门。
我们查看老旧的建筑,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可它们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每一道裂缝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随着调研的深入,问题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交通拥堵就像一个顽疾,死死地卡住了这个区域的咽喉。
街道的布局乱得像一团乱麻,这可让我们头疼不已。
我当时就想,这可怎么整啊?难道就任由它这样混乱下去吗?不行!我们开始像侦探一样寻找线索,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我们团队就像一个热闹的菜市场,大家各抒己见。
老张说:“我们得从整体布局入手,就像下棋一样,要先布局好棋子的位置。
”小李马上反驳:“但是也要有独特的亮点啊,不然就太平庸了,得像给姑娘打扮一样,得有吸引人的地方。
”我呢,也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只考虑美观,还要兼顾实用性,这就好比盖房子,不能只图外表好看,还得结实耐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激烈地讨论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基于对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我希望能消除一个如此广为流传而未加批判的概念,即:城市是一种巨大的偶然事件的产物,它超乎人的意志的控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坚决主张人类意志现在能够有效地施加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之上,以为内城市所采取的形式将使我们文明的最高抱负的确切表现。
——培根KEY WORDS
运动感知色彩城市肌理建筑形态
引言
受沙里宁老师的影响,培根先生继承并发展了沙里宁老师的思想体系,强调城市的有机性——任何“体型”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如同自然生长出来的,并且都要讲求体型秩序。
不得不说,我们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之中,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却匮乏地可怜。
经验不足,增加了解读的难度。
《城市设计》的前四章,主要是理论基础;在之后的二十章节中,培根先生大篇幅地分析了不少世界名城的城市设计。
我在阅读时,将理论和实例穿插式阅读,来缓和理论部分略晦涩所带来的迷茫。
培根先生通过观察、归纳和分析城市中运动的人对空间和实体感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他认为“建筑成为强加进环境中的许多变化无常的体型”,这就意味着建筑本身是非自然属性物质,建筑是对无边空间的“框定”,是为人类运用意图为提供他们运动的理想空间而塑造的。
那是否意味着建筑是独立于大环境外的孤独的存在?
培根先生认为,“设计的过程即清晰地表现一个无定界空间中的某一部分。
”没有空间,就没有建筑。
空间的表现是通过各种运动去表现的,这种运动应当是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幻、人的行为……培根先生在书中更强调了人的行进,空间是静态的,它的表现只能通过运动去感受。
点动成线,线动成体,那么体动为何?如果“体”是建筑单体,则“体”按照一定标准和规则在无限空间中运动产生的空间序列,和“体”随心所欲的生成,脱离运动系统而任意地布置,结果是不一样的。
城市作为一个远大于建筑尺度的存在,不能简单地用小尺度成群的概念就能解决。
我也认为,城市必须是被设计的,城市在认知形式上,可以概括为空间和实体的相互作用力。
城市形态是各种因素的互相接入,而人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理力和心理力的平衡性运动,以获得心理体验上的稳定感。
对静态的城市形态作出动态的解读,同时形成一定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应用于新的城市形态设计实践中。
一、关于运动、感知系统
我非常喜欢书中一个关于意大利小城研究的例子——在潘扎城中追随一个被稻草妇女的动向。
进入城市起初,看到的是一二层的灰色建筑群体,建筑的阴影、韵律给人层次分明的强有力的建筑效果。
透过灰色的框架,可以看到粉红色墙。
当妇女沿着小路继续前进时,越来越受粉红色的支配,直至抵达城镇中心。
至此,她已被粉红色的感觉所包围。
当我们成为空间参与者,通过比例、色彩、尺度等视觉要素,点线面的空间、实体形式,受实体的物理驱动以及主观的行为路径和心理等产生的运动方式,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在此基础上去形成对城市的认知,我们希望人能获得的是和谐、认同的心理。
并且,运动的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整体的,人在观察过程中不能完全捕捉到静态固定物质的形式,会主观地拼贴,自由地关联感受,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城市设计,不是设计者主观的意图,而是考虑运动过程中的可能性,通过整合空间,为人们的体验和行为提供关联。
二、城市建筑形态典型实例的分析
1、古希腊雅典中心广场
在希腊城市的成长中,培根先生着重分析了古希腊城市运动路径中空间形态的建构以及其自由成长的方法:增建、建立张拉力和延伸。
圣道联系着古希腊最神圣的地点,是古希腊雅典城建立的基础(图2中A蓝色部分),构成了雅典城中心主干道并沿它出现了商业和政治中心等城市生活。
图2中B图到D图显示了沿圣道雅典城中心广场空间建立的过程:
B图中元老议事厅位于与卫城相对的圣道的另一端,其利用人们沿圣道运动时的视觉和行为反向运动的作用,既突出了卫城的地位,也确定了中心广场的围合范围。
C图中赫菲斯托斯神庙建立在小土坡上,形成与卫城相呼应的广场中心建筑。
同时在元老议事厅的北侧建立了宙斯神庙,既突出赫菲斯托斯神庙核心,还形成以其轴线为主的空间运动(图2-C中黄色部分)。
南部柱廊与前几个建筑形成“L”形总体空间结构,既加强圣道的指向性,也加强了广场和卫城之间的反向视觉引导力。
D图中南部和东部柱廊的围合使广场空间呈现出沿赫菲斯托斯神庙轴线对称的梯形结构。
圣道沿梯形对角线与广场的轴线交叉并产生视觉上的错动,确定了广场中运动、感知的形态结构。
2、伟大的尝试——巴西利亚
首次看到巴西利亚的城市平面图,如飞鸟在大地上展翅,这种带型向两端延伸的城市布局,城市像长扁发展,不断发展下去,会带来交通不便、资源浪费等问题,但为什么从城市设计上,它又有成功之处?这样城市设计下所引导的城市布局和景观又是怎样的?
果然,巴西利亚曾受到许多批评家的中上。
培根先生访问这个城市后,认为巴西利亚只有在被访问后才会被理解。
巴西利亚使用一条快速路作为居住区中心,同时城市又为步行者提供了许多完全免收交通干扰的地段。
P236图,议会建筑整个屋顶铺上了大理石,一条坡道从它下面的地面通上这个大平台不行去。
而空间由巨大的,拔地而起的盆子形众议院中隐约可见的参议院圆顶加以调节,这个空间是一个悬在空中的平面,完全没有建筑实体走位接线。
因为建筑是传统的,而快速路像城市管道,但在巴西利亚的城市设计中,将原本割裂的两中物质合并了,公路恰如其分地成为一种建筑创作并且作为城市设计中的一项因素。
P239下面的图
在空间处理上,巴西利亚行政大楼与高等法院之间的距离为305m,距离昌迪加尔会议厅457m,通过杠杆重力的平衡原理,无法不能简单地解释巴西利亚的张拉力,且建筑以及其环境造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完整构图。
P239图
三、结语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和典型建筑实例分析,我隐约感受到运动对城市以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哲学中,运动是宇宙的基本性质。
城市形态就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运动性质的静态空间场所,运动的建筑和静止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城市建筑形态的空间,并有公众的活动介入,使空间的参与者在运动中感知三维空间,使城市空间承载的是具有大众心理的感情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北京和费城_两座历史名城的研究》培根
《对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思考》喻祥
《培根——城市设计的重新解读》卞素萍
《寻找适合中国的城市设计》郑正
《运动——感知中的城市建筑形态——基于省略计基本理论和典型实例分析的解读》高晓明
《运动系统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张春单
作者: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