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述评
浅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

浅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其鲜明的特色,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知识不仅来自于教科书、来源于老师,幼儿也通过体验生活,通过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自己的视野,这种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获得的知识,认识更深刻。
他主张从现代社会生活出发,促进学生和谐、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而且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实践能力方面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实践性,他曾说“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
他的教学方法论充分地展现了教育之于实践的特色。
从创新能力方面看: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另一大特色是创造性,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创造教育。
陶行知曾经说:“生活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扼要地说,一是提高生活水准,二是启发警惕性,三是培养创造力。
”生活是幼儿真真实实的生活,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相应的学习自由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会激发幼儿对自己感兴趣问题的自觉探讨,只有使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才能获得创新的基点。
一、关注生活,积累真实生活素材。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情感素养,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成长,提倡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在实践方法上,他提倡采用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体验和实践。
在现代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被广泛运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问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现实中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展望未来,可以借鉴陶行知的理论,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要性、核心观点、实践方法、现代教育、应用、启示、局限性、现实意义、展望。
1. 引言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技能,强调实践性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最重要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助于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核心观点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本源。
他强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爱心、责任等品质。
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情感。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知识。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将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入手,探讨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他认为,教育应当从生活走向生活,贴近生活,根植于生活。
他主张教育要面向生活,以生活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认识社会和人生。
他强调“生活即教育”,提出了“教育要服务于生活”的观点,认为教育应当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还包含了对学校教育、学科教育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他主张教育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洞悉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
二、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 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滋养。
这一思想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找到生活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亲和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3. 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生活教育资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生活教育资源。
这一思想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教学要突破学科条条框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各种生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
教学内容要以生活为载体,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促进学科之间的互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述评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述评本文简要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论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论思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体系,分析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教育教学改革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老解放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大众的教育。
一、陶行知先生生平陶行知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村。
1914年以第一名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先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获得文科硕士学位。
后来转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并曾担任《新教育》杂志主编。
陶行知先生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力主进行教育改革。
1922年陶行知先生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与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1. 引言1.1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生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通过深入了解和应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生活教育思想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认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倡生活教育,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和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和体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陶行知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和体验、尊重学生个性,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倡导生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2.2 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1. 教育目的:传统教育侧重于灌输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生活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技能。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育评价(全文5篇)

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育评价(全文5篇)第一篇: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育评价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教育评价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提出已近七十年,后人围绕此思想撰写的论文千千万万,但真正去做,去办学实践的却几乎没有,原因在于教育行政评价体制。
可以这样说,用什么样的思想去评价教育,按什么样的体系来评价学校,就决定了学校走什么样的道路。
当撤点并校成为考核县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时,不管是该不该撤的,符不符合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都将被撤掉,直到目前校车事故频发带来新的问题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分数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时,应试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随之需要付出的是学生的健康甚至生命的巨大代价。
当前的教育评价虽然不再那么单一,但是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仍有较大差距。
教育是无形的,是生活,是平平淡淡的日子。
真实的生活中习得真实的言行,日复一日的规则中养成一个个习惯。
但是当前的教育评价追求有形,重视资料。
造成学校教育要么无为,要么动辄活动,资料、报道、事迹一大堆。
今天一个大活动,明天一个展示会。
而教育要培养的目标恰恰被忽略了。
考核评价的功利化,造成学校办学的功利化,目前很多学校办学不是真正考虑培养学生,而是为了追求轰动和影响,为了考核数据和指标,甚至不惜做“假资料”。
教育是社会化的,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被理想化,总想依靠学校完成一切育人任务。
然而完全封闭理想化的教育,一到社会上就显得苍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5+2=0”。
既然现象已经客观存在,为什么我们仍然日复一日走着无所作为的老路的呢?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评价也要发生转变,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评价教育。
太仓市沙溪镇归庄小学王权2013.6第二篇:陶行知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内容提要: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语文之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联系,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的道理。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第一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陶行知先生,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生活教育理论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学理论的努力。
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对普通学校教育都不适合,但却符合学前教育的一般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次,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再次,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鉴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文将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作以简单论述,以及所引发的一些小思考。
一“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传统教学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我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
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
”在杜威看来,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教育是儿童生长于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育应该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并在生活中培养民主与生活的能力。
所以,杜威主张在学校中引进一些社会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获得经验来学习掌握书本知识。
在理论上,杜威并不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他更重视儿童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
与杜威有别,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
在陶行知那里,他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东西,由此,他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他看来,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来进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如果要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肯定。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人格品质
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从陶行知
的生活教育理念出发,浅析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强调生活教育,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
引导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他主张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生活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
生活技能。
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
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引
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社会、为他人
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提倡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因
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
师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
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述评本文简要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论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论思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体系,分析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思想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教育教学改革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老解放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大众的教育。
一、陶行知先生生平陶行知是近代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村。
1914年以第一名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先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获得文科硕士学位。
后来转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
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并曾担任《新教育》杂志主编。
陶行知先生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力主进行教育改革。
1922年陶行知先生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后与人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作合一”等理论,形成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
1932年起,陶行知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
7月,正式宣布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赞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个宣言震动国内外,对全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支持。
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
为抗日救亡、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行知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以更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斗争。
他在重庆创办的社会大学成了一座民主革命的堡垒,成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向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他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陶行知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为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和育才学校的迁址问题多方奔波。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陶行知异常激愤,他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他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他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行知逝世时,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他学识丰富,人格高尚,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是人民教师的楷模。
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内涵宏富,论述精当,与现代教育息息相通。
二、生活教育述评(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手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②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③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人们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人人都可以做先生,人人都是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主张,所强调的是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他反对传统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而是要用“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新型的学校来取代传统的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④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