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编码和语用推理

合集下载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

语用推理的名词解释语用推理是指通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话语所隐含信息的推测和推理。

它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还能帮助我们揭示他们可能存在的隐秘动机和目的。

语用推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认知过程,深入了解它对我们的日常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用推理中,我们通过分析和理解语言中的暗示、推测等线索来推断对方的真实意图。

人们在交流中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通过言辞的选择、表达的方式和语境的制造来传递信息。

这要求接受者能够通过语言线索进行推断,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语用推理的过程包括对话语表面意义的解读和对隐含意义的推测。

在解读表面意义时,我们依靠词语的词义和句法结构等进行理解。

然而,很多时候,对话语的表面意义并不能完全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推测隐含意义来进行进一步理解。

在进行隐含意义推测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语境、说话者的用词选择和语气等。

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言辞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此外,语境也是推理隐含意义的重要依据,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而说话者的用词选择和语气则会影响到他的意图是否明确传达。

语用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态度,还能提高我们的沟通效果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通过推测对方的真实意图,我们可以避免误解和矛盾,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信息。

同时,在推理他人的意图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分主观臆断,应保持客观和理智,尊重对方的表达和立场。

然而,语用推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各种不同的线索和因素相互交织,很难进行准确的推断。

在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误解其意图或产生不当的推理。

此外,人们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同样的线索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推断,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为了有效进行语用推理,我们需要学习和培养一些相关的认知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对语言线索的敏感度和觉察力。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

专业的语用学研究领域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它关注的是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交叉点,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上下文因素以及交际行为中的各种因素。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它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是指语言使用中的含义和目的。

它关注的是语言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交际意图和信息传达。

2.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在语言交际中通过推测和推理来理解和解释话语的含义。

这种推理过程是基于上下文、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能力。

3. 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在语言使用中,人们根据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来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和说话方式。

这些规则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二、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实际语料,分析实际语言使用情况,探索语言的实际意义和使用规律。

理论研究则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框架,解释和预测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效果。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等。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大量的参与者来了解他们对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看法。

实验研究则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下的语言使用情况。

语料库分析则是通过收集现实世界中的语料库,统计和分析语言使用的频率和模式。

理论研究方法包括建立语用模型和理论框架,如格拉丁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致力于解释语言使用的规律和语用现象。

三、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语用学研究的成果对于实际应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语用学在不同领域的重要应用:1. 教育领域: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了解语言使用的规范和差异,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2. 翻译与口译: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和口译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语言信息。

话语标记语对语用推理的启示作用

话语标记语对语用推理的启示作用
注释 :
然可以 识别 起到 歧义的 用。 Light,please!按照当 语 作 例如, 时的
境, 我们可以从此句表达的几个含义中选出一个: (1)请开灯;
理能力可以对语言输人的编码信息产生语义收窄和语义拓宽
①G rice,H.p.L and C ogic onversation [M C ].In ole,P &M organ,J (eds.)与ntax and Semantics vo1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 58.
④李佐文.话语联系语对连贯关系的标示【 山东外语教 J」 学, ,1) :32- 36. 2003 ( ⑤李佐文. 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 【 J〕外国语,
200 1 , ) :44- 50 . (3
对话语标记语的分析理解一直存在歧义, 基于对各种定 义的分析, 笔者认为话语标记语是一组有连词、 状语性短语、 介词短语或其他句法类别构成词、 短语或句子 , 它们具有以下 性质:( 1)对话语连贯作用重大; (2 )标示着他们所引导的话语 与前述话语之间的关系; (3)帮助听者在付出较为努力, 达到 较好语境效果的情况下理解话语; (4 )反映说话者想要表达的 动态语境的顺应性(在元语用意识控制下) ; (5)有一个中心程 序意义; (6) 当它们(DMs )被移去时, 不改变语义含义和命题 内容, 但会影响话语的语用合理性。可见, 话语标记语对语用 推理、 话语理解的作用很大,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 1)标示各
思:你真不够朋友! 语用推理在话语理解中起到上述多种作用,是话语理解 的方法、 手段, 而话语标记语是语用推理的重要线索。
三、 话语标记语对语用推理的启示作用及例解

汉语言中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汉语言中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汉语言中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一、引言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是话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国外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学科的出现、确立和发展,学者们开始了对话语标记的语用研究。

但上述研究基本上是在连贯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只涉及到话语标记语在形式上对话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研究与讨论。

Blakemore则首先从认知一语用的角度出发,对话语标记的作用进行研究,其理论依据就是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从而开辟了话语标记研究的一个新的途径。

本文运用了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含意理论,对话语标记的语义和语用意义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二、话语标记语的概念、特征及类型话语标记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固定的术语。

Jucker&Ziv认为,话语标记语指称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

Risselada&Spooren说“话语标记语可以定义为自然语言表达式,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听话者对语句之间,交际情景中各种因素之间连贯关系的理解过程”。

Fraser认为,句子的意义可分为两部分: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和非命题意义。

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意欲引起受话人注意的世界状态(a state of the world)”,是句子的字面内容;非命题意义是指发话人隐含的交际意图,是话语的超符号意义亦即话语的语用含义。

话语标记就是指那些能使话语产生语用含义,使发话人准确向受话人传递语言信息的语言形式。

Fraser明确指出,只有那些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小句的词语才能叫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就是点名或是突出同一语篇中两个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两个部分可以是比邻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可以是同一个人的话语,也可以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对话;话语标记不能创造语义关系,因为没有话语标记,这种语义关系其实也是存在的,使用话语标记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话人准确识别出这种语义关系。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功能。

它关注语言的实际应用,探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效果。

语用分析方法是对语用学理论的应用,以系统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则、上下文和意图。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

一、言语行为分析方法言语行为分析方法是一种常见的语用分析方法,它研究语言行为中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分析说话人的话语,可以揭示其真实意图和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对话中的含义,帮助我们正确解读并回应他人的话语。

二、会话分析方法会话分析方法是研究对话结构和交互规则的语用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对话的结构和语言特征,可以揭示对话中的权力关系和信息传递效果。

会话分析方法不仅关注对话的表面形式,还关注其中隐藏的社会互动和意义。

三、语篇分析方法语篇分析方法是对连续语言文本进行分析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语言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和效果。

通过分析语篇结构、话语连贯性和上下文信息,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和目的。

语篇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篇章、文章和广告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本。

四、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和背景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效果。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通过分析语境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解读和理解言语行为。

五、语用推理分析方法语用推理分析方法是通过推理和推断来理解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方法。

它关注言语行为中的逻辑推理和信息推断。

通过分析言外之意、暗示和隐含信息,可以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推理分析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复杂的语言使用情境。

六、跨文化语用分析方法跨文化语用分析方法是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语言行为差异和交际风格的语用分析方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影响言语行为的形式和含义。

通过对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差异和误解,并寻找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专业的语用分析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功能。

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语义

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语义

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语义形式语义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于描述程序设计语言中程序的含义和行为。

形式语义是一种精确的数学方法,通过定义语言的语法和语义规则,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在程序设计语言中,形式语义可以分为静态语义和动态语义两个方面。

静态语义主要关注程序的类型检查和变量的作用域规则,它通过一系列规则来判断程序是否满足语法要求和类型约束,从而确保程序的合法性。

动态语义则描述了程序在执行过程中的行为和结果,它通过一系列规则来定义程序的执行步骤和语义含义。

在形式语义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操作语义和公理语义。

操作语义通过定义一系列的转换规则来描述程序的执行过程,它使用状态转换和语义规则来说明程序的语义含义。

公理语义则通过一系列的公理和推理规则来描述程序的语义,它使用公理和推理规则来推导程序的含义和行为。

在操作语义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结构操作语义和语言操作语义。

结构操作语义是一种基于程序的结构和语句的执行顺序来描述程序的语义,它通过定义一系列的转换规则来说明程序的执行过程。

语言操作语义则是一种基于程序的语言特性和语句的语义含义来描述程序的语义,它通过定义一系列的语义规则和语义函数来说明程序的含义和行为。

在公理语义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公理化语义和推理规则。

公理化语义是一种基于逻辑公理和推理规则来描述程序的语义,它使用公理和推理规则来推导程序的含义和行为。

推理规则则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来描述程序的语义,它使用推理规则和证明方法来推导程序的语义含义和行为。

除了操作语义和公理语义,形式语义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的方法,如轨迹语义和模型检测。

轨迹语义是一种基于程序的执行轨迹和状态变化来描述程序的语义,它使用轨迹和状态变化来说明程序的含义和行为。

模型检测则是一种基于模型和属性规约来描述程序的语义,它使用模型和属性规约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形式语义是程序设计语言中描述程序含义和行为的一种精确的数学方法。

07第七章 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

07第七章 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

第七章语用意义与语用推理引言在语言交际中,语言意义的解析和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

语境包括话语发生的物理语境和上下文,更重要的是语言交际中相关知识的表征。

本章首先讨论语言表达的几个重要特征,然后介绍几种有影响的语用意义和语用推理理论,同时,针对语言表达的若干重要特点,对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节语言表达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意义先于语言表达所谓意义先于语言表达,就是说语言的产生是为了表达人类的心理感受和交际需求。

人类首先有了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才有了用来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

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已经具备了认识世界的初步能力,甚至具备了有限地表达这种对世界认知结果的方式,如手势语、表情、符号等。

当然,在语言产生以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可以用语言之外的手段进行表达的内容也是极其有限的。

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从此,语言和认知互相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但总体来说,意义的产生先于语言。

因为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类的其他认知器官,特别是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的产生,一方面通过语言信息在大脑的表征和进一步加工促进了人类认知能力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使人类表达自己的认知结果的方式和工具更加有效、更加精密。

在谈到意义是否必然依靠语言的问题时,吕叔湘在《语文常谈》中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只要看几个月的婴儿,不会说话,可是‘懂事儿’,也就是说,外界的某些事物在他脑子里是有意义的。

”(吕叔湘,1980:62)相同的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或者是同一种语言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也说明了意义先于语言表达这一事实。

(二)意义大于语言表达所谓的意义大于语言表达,意思就是说,人类的经验世界或意义世界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复杂多变,语言其实只能表达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能对我们理解某些方面的意义起到一个触发或者向导的作用。

首先,任何词语都已经是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抽象:‚语言不可避免地要有概括作用或抽象作用。

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分析

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分析

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分析作者:孙玲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语言交际包括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在语言交际的全过程中,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言语交际中对于编码和解码的分析应用于关联理论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研究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认知语用分析,这将有利于在交际的认知过程中,话语动因的逻辑推理和基于心理语境的解释交替进行、互相补充。

[关键词]关联理论言语交际认知语用学[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39-01一、关联理论关联原则,即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条。

自Grice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以来,引发了有关语用推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

而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

基于下面的观点(Sperber & Wilson,1986/1995):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是针对Grice的会话含意学说的。

Sperber与Wilson 认为,有两种交际模式,一是代码模式(code model),二是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

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和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找到话语中的关联性特征,通过语境进行分析和推测。

要想理解说话者真正的意图,就要在语境中认真分析语言的关联性,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有逻辑的推测。

因此,人们对话语的理解越成功,就越要注意在说话人的语言信息中所呈现的关联性和推理性的特征。

二、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认知语用分析语用推理过程是因为在有语境参与的情况下,所欲要考虑在新旧语言交换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序性编码和语用推理言语交际为明示-推理交际,因而语言形式对阐释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传达其语言形式编码的信息,语用程式可用作解释各种非被编码的语言标示的认知机制。

近来有关启发在语用和认知中的作用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用程式和程序性标示语在关联理论理解启发中的作用,这也说明,将程序标示语与非被编码的语言标示之现象进行对比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序性编码特性,而这应该作为将程序性编码与概念性编码进行对比这一更常见的做法之补充。

标签:编码推理语用程式认知程序性标示一、引言自然语言不仅编码概念信息而且也编码程序性信息:(一)言语交际涉及促成推理过程的符码化过程;(二)言语交际中所涉及的推理过程足以应对被编码者和被显性和隐性传达者之间的“鸿沟”。

根据以上两个特性,自然语言可具有微调理解之推理方面的方式,语言形式可能仅仅编码通向语用意义的推理路径标示。

程序性信息编码的现象已得到广泛研究,其重点一直是将程序性编码与概念性编码区分开来。

Blakemore认为,将程序性信息编码的短语可将不是有关对其进行推理性估测的概念表征成分的信息进行编码(Blakemore,2002:82)。

笔者认为,言语交际的明示推理性可预测符码-推理关系的另一个层面,交际者用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蕴涵可能不同于被编码于这些短语或标示语中的意义。

换言之,交际者用语言表达的意义可能未被编码,如果此观点正确,那么程序性编码不仅应该与概念性编码相比较而与之相区分,而且应与语言上未被编码的语言标示这一现象区分开来。

二、语言交际与编码交际的推理理论大致如下:交际者提供一刺激,用此刺激为受众提供理解交际者信息性意图的部分证据,此刺激(言语)并未提供交际者信息性意图的所有证据,话语的语言意义只提供了部分证据,受众得利用现有语境信息推断出语用意义,话语所提供的证据不仅来自语言特性,而且还可能来自其任何特性。

Gutt (2000)在交际线索名下详尽讨论了交际者想要受众将其用作其信息性意图的证据之一部分的刺激的那些特性。

毫无疑问,正是语义特性对所有交际线索产生的影响最大。

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交际者要求其受众做出努力对其使用语言形式之语言编码的意义解码,而又不希望使此语言意义成为显示其信息性意图的证据的一部分,除非特殊的语言或情景性语境是突显的,那么就会浪费受众的努力。

因此,语义特性通常为交际者要受众在推断其意图时所使用的证据,但是否因此认为语言形式总是用来增加其语义值(即它们所编码的信息)呢?就概念编码的语言形式而言,显然不是如此。

根据词汇语用学研究,词语并非总是传达其通常所编码的概念而是临时概念,将程序性信息编码的词语或词素激发某种推理模式或限定推理程序的搜寻空间,因此,应根据其所编码的程序使用语言形式,不然交际者会浪费听者的理解加工努力。

有些情况下程序性标示语用于言语交际中不是因为其语言意义:第一,在对话语即时加工的某个时候推理路径很明显,自动激发并非总是必需的,可能显得冗余,但还是使用程序标示语,称此为“冗余程序标示”;第二,如果交际者想要向听者标示某种推理路径,但语言没有标示语来通过程序编码标示此路径,但语言有标示出可以间接激发意图推理的另一个推理路径的标示语,用于此目的的标示为外围性程序性标示。

下面将讨论冗余性和外围性程序性标示。

三、冗余程序性标示既然将程序性信息编码的理由与节省受众理解加工努力有关,程序性标示语若显得冗余就不必使用,话语接连词的使用就是如此,如果意图推理关系单单从语境中可轻易推断出来就可不使用连接词(否则会出现特殊风格效果)。

然而,有不可省略的其他类型的程序性标示语,如时态、体、语气(TAM)标示语。

(一)TAM和前景/背景区分TAM可在叙述中用于标示某个事件,是否应该认为这对故事主线(前景)或背景作出贡献?为说明此现象,看看下面的例子:(1)a.In August,we visited my brother.b.On the first day,we had a look around the town where he is living.c.When we saw enough,we got home,had lunch and went fishing.主句大致呈现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将叙述向前推进),然而,c中的第二和第三个小句并非用来呈现重要信息,它们呈现的事件没有其他事件那样突出,具有更多的背景特性。

在某些语言中,这些小句的动词含不同的时体和时间形式,例如,在古希伯莱语中,可能是分词或完成体形式,而其他的事件可能用非完成进行体形式(叙述中的主要形式)来呈现。

显然,交际者可通过对TAM标示语的选择而标示出叙述中的前景和背景。

Unger(2006)认为只需关联理论理解程序对此作出解释。

前景-背景所描述的效果是基于话语中的单个话语对整体关联性贡献的方式,可能有助于满足关联性期待,即增加认知效果(“前景”),也可能有助于微调加工话语中的其他言语的关联性期待(“背景”)。

听者根据交际者的按时序描述事件的话语完全可以期待接下来的话语同样会以时序描述一个事件,此刻时体阐释大致是可以预测的。

如果交际者使用了一个并不满足那些期待的TAM标示词,那么,根据关联理论,这样的非匹配未必导致失败,相反,听者能推断出意图意义,但意外的形式产生额外的效果,以不负所涉及的额外加工努力。

既然明显按时序叙述事件,如果交际者使用更典型体现非事件的TAM标示语,那么最明显的额外效果将是认定交际者一直意图表明此话语不只是增加认知效果还要提供阐释话语中其他言语的背景,此阐释既没有涉及话语前景或背景概念,亦未涉及语篇类型识别,据此可系统性解释全世界多种语言的叙述中TAM标示语和背景-前景调整之使用的现象,而这是在无额外机制的情况下,因此只需根据明示推理交际理论便可解释尚未解释的或尚存在疑问的言语交际现象,据此可作假设:言语交际的确利用了使用语言标示词达到其被编码的意义(语义值)以外的目的的可能性。

(二)语类标示之凭证语的冗余使用凭证语除了用来表示信息源外还有其他用法,具体来说,凭证语可被用作语类标示语,某些凭证语的使用可与某个语类相联系。

在用Wanka Quechua语所写的245个句子的会话语篇中,被报道的凭证语只出现了16次,而在民间故事中,几乎每个句子都带有凭证语(Aikhenvald,2004),显然,只有当信息源在语境中不明显时交际者才使用信息源语言标示语以避免重复,然而,凭证语用作语类标示语时就要寻求冗余而非避免之。

显然,正是这种凭证语的冗余使用向受众提示他们需要了解与民间故事相关的语类信息,换言之,凭证语用于贡献其语义值以外的目的,使用它们可有效引导受众获得语类信息来加工理解语篇。

(三)程序性连接语的冗余使用若非为节省受众理解努力之目的,一般不使用程序性连接语,然而,有时可冗余使用连接语以标示语言所编码的内容之外的效果。

例如希腊语连接词de (“but”),此希腊语小品词不易分析,没有一个理论可很好地解释它在家谱叙述中的用法。

如:(2)Abraham fathered Isaak,Isaak de fathered Jacob,Jacob de fathered Judah and his borthers,Judah de fathered Fares …(The gospel of Matthew 1:2ff)“de”用于几乎每个子句中,不管其功能如何,在连续小句中频繁使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明显平行,肯定是冗余的,单单根据内容和语境可明显看出这些小句间的关系。

但是,使用的连接词可以是一个线索,让读者了解有关谱系的语类知识并确保读者根据信息的文化内涵来阐释此语篇。

再看看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歌词。

歌中的“里格”与“介支个”均是客家方言中的衬词与语气助词,起着填补节奏的作用,在歌词中频繁出现,亦使句子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平行,因而也具有连接作用,去掉它们,并不影响语意,故而在意义上是冗余的,但它们也是标示此歌曲为民歌的线索,并让听众根据文化内涵阐释此歌词语篇。

(3)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概言之,程序性标示语可用于它们所编码的程序所产生的效果以外的目的,可被任意操控,因为应采用怎样的推理路径从语境中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

被语言编码的内容之外语言标示推理路径的现象很普遍,所谓的“外围程序标示”便又是一明证。

四、外围程序标示外围程序标示可以有如下特征:语言L没有将程序P编码,但P’可能在某些语境中引发推理P以作为次要效果,交际者完全可以使用P’以标示P。

可以在爱沙尼亚语中找到显示此现象的例子,此语言没有标示未来时的词素,使用现在时形式描述未来事件和状态。

含诸如next Monday之类的时间状语显性时间指称当然可无歧义地指称将来,但是,即使没有这样的时间状语或名词短语,交际者可使用各种策略无歧义地指称将来,如在宾语中使用不同的词素格:(4)a.Mees(主格)ehita-b endale(与格)suvila(属格).The man will build a summer house for himself.(此人将给自己建一幢避暑山庄。

)b.Mees(主格)ehita-b endale(与格)suvilat(部分格).The man is building a summer house for himself.(此人在给自己建一幢避暑山庄。

)(Erelt,2003:104)例(4)a无歧义地指称将来,而(4)b则是歧义的,可指称现在,也可指将来。

在爱沙尼亚语中,直接宾语可用所谓的部分格表示(“部分宾语”),也可用属格或主格表示(“整体宾语”)。

此差异与体相关:如果使用属格或主格,谓语则表示一种完成体的活动,否则谓语表示的是一种非完成体的活动。

因此,结构性受格的词素性体现形式表示时体值,此时体值将导致对时间阐释的进一步推理:现在的活动一般是进行中的,因而是非完成的,在时体方面标示为非过去和非完成的活动可能被假定为对将来的指称。

显然,交际者使用表完成体的语言形式的方式与其说用来表示此时体值不如说是确保听者对其作将来时指称阐释。

总之,语言形式非因其表达的信息而被用作显示交际者意图的证据,在将概念信息编码的词语中可发现词语所表达者并非其字面意思表达的概念,将程序性信息编码的语言形式所产生的阐释效果可在这些形式所编码者之外。

现考察一下程序性编码理论所带来的启示,将程序性编码与非被编码的语言标示进行对比,借此进一步考察产生言语交际的这些不同方面的认知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