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

合集下载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标志着陆地植物的首次出现和扩散。

在探索泥盆纪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化石,这些化石提供了关于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珍贵信息。

本文将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并探讨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植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1. 泥盆纪的背景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一个时期,大约处于4.16亿年到3.61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之前,地球上主要是海洋环境,陆地植被稀少。

泥盆纪是陆地生物演化的关键时期,陆地植物的出现使陆地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

2.最早的陆地植物——奥陶纪劳亚藻奥陶纪劳亚藻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陆地植物,其化石发现于苏格兰。

劳亚藻具有细长的茎和类似叶片的结构,它们依靠环境中的水分生长。

虽然劳亚藻不能被视为真正的陆地植物,但它们是陆地植物进化的重要先驱。

3. 第一个出现在陆地上的真正陆地植物——中泥盆纪的禽脚植物中泥盆纪是陆地植物的重要阶段,人们在这个时期的化石记录中发现了禽脚植物。

禽脚植物是最早真正意义上的陆地植物,它们具有根、茎和叶的结构,并通过体内的导管系统输送水分和养分。

禽脚植物的出现使陆地植物的生长更加高效,也标志着陆地植物向更复杂的形态进化。

4. 地球生态系统的变革陆地植物的出现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保持并稳定了地球的气候。

陆地植物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和扩张。

5. 泥盆纪陆地植物的进化路径通过分析泥盆纪陆地植物化石,科学家们揭示了陆地植物进化的一些重要特征。

从劳亚藻到禽脚植物,再到后来的种子植物,陆地植物逐渐演化出更加复杂的器官体系和繁殖方式。

这一演化路径不仅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今天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基础。

6. 对现代生态系统的启示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研究还为现代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启示。

对泥盆纪陆地植物的形态、功能和适应性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现代植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第十一章(泥盆纪)

第十一章(泥盆纪)
湘赣交镜附近中、泥盆统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夹 灰岩、泥质灰岩及泥灰岩。生物既有海相生物如腕足、 棘皮类、珊瑚等,也有陆生的植物和鱼类,反映海陆 交错相变的特征。上泥盆统统上部的鲕状赤铁矿是华 南泥盆纪重要的铁矿层。
江南古陆以北,下场子地区仅见上泥盆统五通组, 岩性由灰白浅灰色的石英砂岩、砂砾岩及浅灰到黄灰 色的粉砂岩、泥岩组成,内有植物化石 Lepidopiloeum rilombicum和鱼类 Siolepis Asteroleis等,代表潮湿气候 条件下近海河湖盆地沉积。近年在皖南、浙西等地陆 缘发现五通组具滨岸碎屑沉积,并见有小型腕足化石, 说明晚期有海泛层存在。中扬子区川东、鄂西及湘西 北地区,发育中、上泥盆统,中统云台观组为河流到 滨海相的纯石英砂岩。上统下部黄家磴组为细砂岩、 粉砂岩夹泥岩和泥砂岩 , 内有腕足类 Crrtospirifer 、 Tenticopiritfer 及植物化石碎片;上部写经寺组早期以 碳酸盐岩为主,夹鲕状赤铁矿、鲕绿泥石和菱铁矿, 含碗足 Ynnanella 、 Yunnanellina 等;晚期砂页岩以植 物化石为主。总之川鄂浅海区中晚泥盆世以海陆交互 相沉积为主,晚泥盆世可能和华南海域以及秦岭海槽 均有连通。
2、华南板块大陆边缘泥盆纪地史特征 华南板块大陆边缘,尤其是西部和北部大陆边缘泥盆系 发育良好,二者性质具显著差别。
反映干热气候下的河湖及滨岸沉积。莲花 山组底部砂砾岩厚仅1m,并不代表造山后的 磨拉石沉积,结合相邻云开山一带地质历史, 该区加里东运动很可能发生于奥陶纪晚期,泥 盆纪初地势已经不很高峻,但当时全球性海侵 事件未波及本区。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 代表了本区泥盆纪海侵又反映出海平面的持续 稳定乃至海退,具高水位沉积体系域特征。因 此,那高岭组为该区泥盆纪的第一层序,反映 第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泥盆纪的地质特征与地层划分

泥盆纪的地质特征与地层划分

泥盆纪的地质特征与地层划分泥盆纪是古生代中晚期的地质时代,距今约 4.15亿年至 3.59亿年。

该时期得名于英国的“泥盆岩”,是指一种丰富的沉积岩石,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和丰富的生物群。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和地层划分两个方面,探讨泥盆纪的重要性。

一、地质特征1. 沉积岩层:泥盆纪以泥盆岩为主要沉积岩层,在地质柱中常常形成厚重的覆盖层。

泥盆岩主要由细粒沉积物如泥、细砂和碎屑构成,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变形特性。

2. 海陆变迁:在泥盆纪,全球大陆被构造运动影响,大陆间的连接与分离频繁进行。

此时期发生了重要的陆地碰撞,形成了一些重大的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3. 地质事件:泥盆纪存在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如碰撞造山、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

这些事件对地壳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各个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地质遗迹。

4. 海洋生态系统:泥盆纪是海洋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阶段,珊瑚礁和鱼类在这个时代迅速繁荣。

海洋中的浮游动植物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生长,导致了海洋生物群的巨大多样性。

二、地层划分泥盆纪的地层划分是根据泥盆纪地层学家对该时期不同岩石层序和化石组合进行的研究和归类。

下面是泥盆纪地层划分的主要单位:1. 世:地层学将泥盆纪划分为三个世,从早到晚分别是下泥盆世、中泥盆世和上泥盆世。

2. 纪:泥盆纪再细分为多个纪。

其中下泥盆世划分为奥丁纪、默默纪和希尔达纪;中泥盆世划分为路德韦尔纪和普里德尔纪;上泥盆世划分为洛赛尔纪。

这些纪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层记录和化石组合来进行划分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地层划分可能存在差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各地的地质资料和化石记录。

总结:在泥盆纪这一段重要的地质时期,地球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

泥盆纪沉积岩层的形成为我们了解当时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泥盆纪的地层划分为我们研究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基准。

泥盆纪

泥盆纪

科学家认为,这次灾难重置了生物的进化进程,为 所有脊椎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如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曾发生,人 类及其祖先可能不会进化,也可能经历一番截然不同的 进化历程。 专家们也相信,现代哺乳动物,鸟类以及爬行动物 共有的主要特点(如五个脚趾)起源于此次大规模灭绝 后重新出现的生命。
谢 谢
生命的进化
——生物在泥盆纪时期的进化
进 化 地 位
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 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 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 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动物界发展阶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产生 2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3泥盆纪 鱼时代 4石炭纪―二迭纪 两栖动物时代 5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 爬行动物时代 6第三纪 哺乳动物时代 7第四纪 人类时代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
从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晚泥盆纪至早石炭纪之际发 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或称为晚泥盆纪大灭绝,呈 现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物 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82%的海洋物种灭绝。 灭绝的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海生动物达70多科, 其灭绝情况比陆生生物更为严重。这次灭绝事件的时 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类也多。当时浅 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赤道浅水水域的珊瑚礁则是 全部灭绝,深海珊瑚部分灭绝,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 竹节石全部灭亡,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腕 足动物中有三大类灭绝,无颌鱼及所有的盾皮鱼类受 到严重影响。陆生植物以及淡水物种,比如原始爬行 动物,也受到影响。
鉴于脊椎动物的空前演化,泥盆纪曾被称为鱼 类时代。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两 栖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昆虫

泥盆纪古代地层的形成过程

泥盆纪古代地层的形成过程

泥盆纪古代地层的形成过程泥盆纪是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古地层的形成过程涉及了多种地质作用与地层演化。

本文将以泥盆纪古代地层形成过程为主题,探讨其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与地质事件。

1. 泥盆纪古代地层形成的背景泥盆纪是地质年代学上的一个时期,距今约4.1亿年至3.6亿年,属于古生代的一部分。

在该时期,地球上发生了大量的地质事件,包括板块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这些事件对泥盆纪古地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海洋环境的演变泥盆纪初期,全球大部分地区处于浅海环境或是陆缘浅海环境中。

海洋环境的演变是泥盆纪地层形成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泥盆纪早期,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大量沉积物被搬运到陆缘浅海,形成了大规模的沉积盆地。

沉积物的类型以砂岩、页岩、泥岩为主。

与此同时,海洋中的生物也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并演化出了一系列适应陆缘浅海的生态系统。

3. 生物灭绝与生物演化泥盆纪晚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泥盆纪古地层的进一步变化。

这次生物灭绝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据研究认为与气候变化、海洋水质变化等因素有关。

这次生物灭绝对泥盆纪古地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动泥盆纪时期,全球的大陆板块开始发生重大的构造运动,这对古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使得地壳发生变形和破裂,新的断裂带和褶皱带产生,陡峭的山脉和盆地形成,为新的沉积物提供了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沉积物被搬运到山脉和盆地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古地层。

5. 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泥盆纪的古地层中保存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这为研究泥盆纪古地层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推测出泥盆纪时期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信息,进而揭示古地层的形成与演化。

综上所述,泥盆纪古代地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与海洋环境的演变、生物灭绝与演化、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动等因素密不可分。

通过对泥盆纪古地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为今后的地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泥盆纪地质学家的黄金时代

泥盆纪地质学家的黄金时代

泥盆纪地质学家的黄金时代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地质学家来说尤为关键。

在这个时期,地球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化,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一、泥盆纪的背景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一段时期,距今大约4.18亿年至3.60亿年,为时约5800万年。

这一时期的地球气候温暖湿润,陆地植被繁茂,大规模的植物群落在这个时期出现,这为地质学家研究古地理和古生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泥盆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1. 生物演化:泥盆纪是陆地植物和动物群落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陆地上出现了复杂的植被,并逐渐出现了较为完备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同时,泥盆纪也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早期脊椎动物的化石。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泥盆纪的生物化石,揭示了生命演化的重要里程碑。

2. 环境演变:泥盆纪是陆地环境演化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来自岩石和地层的证据。

通过对泥盆纪地层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环境,进而还原出当时的地貌景观。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具有重要意义。

3. 矿产资源:泥盆纪是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形成的时期,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

地质学家通过对泥盆纪地层和岩石的研究,可以找到这些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为矿产勘探和开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4. 地质事件:泥盆纪是一个地质事件频发的时期,包括了多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

地质学家通过对泥盆纪地层和岩石中的构造特征和岩浆活动痕迹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规模,进而为现代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5. 地球历史: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跨度较长的时期,通过对泥盆纪地层和岩石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到地球历史上这段时期的演变和变迁,揭示了地球进化史的一部分。

三、泥盆纪地质学家的研究方法与工具泥盆纪地质学家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主要包括:1. 地质剖面观察:地质学家通常通过对泥盆纪地层的剖面观察,来了解地层的结构特征、岩石性质和沉积环境,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泥盆纪的气候模式与变化

泥盆纪的气候模式与变化

泥盆纪的气候模式与变化泥盆纪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持续约6400万年,距今约4.19亿年至3.72亿年。

在这个时期,地球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气候模式与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泥盆纪的气候模式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1. 泥盆纪气候特点泥盆纪气候以全球气温的变化为主要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气温的短期波动。

根据地层记录和化石研究,泥盆纪在不同阶段经历了寒冷和温暖的时期。

整体而言,泥盆纪气候相对炎热,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暖和降温。

2. 气候变化的因素泥盆纪气候的变化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影响:2.1 大陆漂移泥盆纪早期,地球上的大陆分布与现今有着显著不同。

大陆的聚集和分散导致了海洋和气候环流的改变,进而影响了全球气候格局。

大陆漂移对气候的影响是泥盆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温室气体浓度泥盆纪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相对较高,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导致地球暖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对泥盆纪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海洋环流变化泥盆纪海洋环流的变化同样对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海洋环流不仅分布全球,还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地球的能量平衡。

泥盆纪的海洋环流变化,通过影响海洋热量的分布和输送,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2.4 晴雨变化泥盆纪的部分时期存在晴雨变化的周期。

这种周期性变化可能与地球的轨道参数、太阳活动周期以及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泥盆纪的气候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然而,对这一变化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3. 气候模式与环境响应泥盆纪的气候变化与生物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植物和动物的适应与灭绝。

泥盆纪的冷暖变化可能导致陆地植被分布的变化,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建立和演化。

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同样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生物的适应性也随之发生改变。

4. 结论泥盆纪的气候模式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

大陆漂移、温室气体浓度、海洋环流变化以及晴雨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泥盆纪的气候在寒冷和温暖之间不断波动。

泥盆纪的地球气候系统

泥盆纪的地球气候系统

泥盆纪的地球气候系统泥盆纪(约4.17亿年前至3.59亿年前)是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泥盆纪期间,地球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对生物界的进化和物种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泥盆纪的地球气候系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地球气候演变及其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一、泥盆纪的气候特点泥盆纪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降水模式的变化以及海洋环流的演变方面。

首先,泥盆纪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

通过研究泥盆纪的沉积岩和化石,科学家们发现,泥盆纪的全球平均温度较为温暖,相比于前寒武纪和奥陶纪,泥盆纪的气温较为适宜,有利于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其次,在降水模式方面,泥盆纪经历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

从早期到中期泥盆纪,地球的降水量较高,形成了大规模的湖泊和河流系统,为当时的陆生植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然而,到了晚期泥盆纪,由于全球干旱化的趋势,地球的降雨减少,湖泊干涸,河流逐渐收缩,这对当时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泥盆纪的海洋环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通过研究古海洋岩石和古海洋生物化石,科学家们发现,泥盆纪时期,大规模的板块运动导致了海洋环流的变化,尤其是北冰洋的开启,使得海洋环流系统发生了重大调整。

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泥盆纪的气候演变泥盆纪的气候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质因素、天文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地质因素是泥盆纪气候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在泥盆纪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包括各类造山带的形成和大陆的重组等。

这些地质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地貌、地壳构造和大气循环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气候系统的发展。

天文因素也对泥盆纪的气候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行星轨道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以及古地磁场的变化等,都会对地球的辐射平衡和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泥盆纪的天文参数变化相对较小,但这些微小的变化也会对气候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盆纪简介泥盆纪(Devonian period)(鱼类的时代)泥盆纪(Devounian,符号D)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16±2.8百万年(Ma),结束于359.2±2.5Ma。

泥盆纪(Devonian):泥盆纪时期是指三亿六千万年至四亿六百万年前,也就是古生代中叶的这段期间。

可另分为三个时期-前泥盆纪时期(四亿零六百万至三亿八千七百万年前)、中泥盆纪时期(三亿八千七百万387至三亿七千四百万年前)、以及后泥盆纪时期(三亿七千四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

泥盆纪生物生活图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

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

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

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的。

名称来历“泥盆”(Devon)来自日语,是英国英格兰西南半岛上的一个郡名的日语音译(现称德文郡,Devonshire),日语中“泥”读dee,“盆”读bon,所以日本人就用汉字“泥盆”翻译英文Devon。

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和默奇森(R.I.Muchison)研究了该郡的“老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

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代表符号为“D”。

生物种类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要化石。

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为重要。

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

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

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繁盛起来。

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

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

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

泥盆纪生物化石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泥盆系最初研究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德文郡(Devonshire),德文郡的泥盆系由海相沉积岩组成,但在威尔士、苏格兰和英格兰西部,泥盆系却是巨厚的陆相老红砂岩。

早泥盆世时,北美是一个低洼的大陆,海水甚少,阿巴拉契亚地槽在泥盆纪的大部分时间内接受了沉积。

这时期的岩石见于密西西比河谷、大湖区、加拿大西北部和阿巴拉契亚地区。

泥盆纪的地层在纽约州发育的最好,这里层序完整,化石丰富。

纽约州西部泥盆系出露于亚利桑那、科罗拉多、犹他、怀俄明、爱达荷、蒙大拿和内华达州。

大部分属于中、晚泥盆世。

泥盆系也出露于不列颠群岛、德国、法国和苏联;中国和亚洲的其他地点;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南美。

在北美,泥盆纪末以始于中泥盆的一个造山运动——阿肯特幕的高潮为标记,这次上升,伴有巨大的火山活动,隆起了从阿巴拉契亚地区经新英格兰到加拿大的沿海各省的山脉。

气候显示泥盆纪时是温暖的。

化石记录说明远至北极地区当时处于温带气候。

泥盆纪的生物以陆生植物的扩展为特征,植物从株小无叶的种到株高达十二米的树状蕨类均有。

海洋无脊椎动物异常丰富,由造礁珊瑚、海绵、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和众多的腕足动物组成。

三叶虫在数量上极大地减少,然而个别特大的种却可大到74 厘米长。

陆地上出现了最早的昆虫,还有些淡水蛤类和蜗牛。

脊椎动物经历了一次几乎是爆发式的发展,淡水鱼和海生鱼类都相当多,这些鱼类包括原始无颌的甲胄鱼类;有颌具甲的盾皮鱼类;以及真正的鲨鱼类。

还有与颌连结起来身长达9 米具重甲的鲨鱼状的节颈鱼类。

新的类型有肺鱼类,一种既有腮,也发育着肺作为辅助呼吸器官的原始类型,这类鱼的某些代表今天仍然活着,形成用腮呼吸的鱼类和用肺呼吸空气的两栖动物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它不但将漂浮囊改变成原始肺,而且这些鱼的某些进化到成对的阔鳍状的鳍状肢,使其能够在水面上生活一个短时期,同时有能在陆地上的有限的运动能力。

鉴于脊椎动物的空前演化,泥盆纪曾被称为鱼类时代。

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泥盆系的有些岩石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阿巴拉契亚地区产玻璃砂,在安大略、纽约、俄亥俄和印第安纳产建筑石料,而北美的许多地方产石油和天然气。

捷克克伦克志留系与泥盆系地层剖面生物进化意义泥盆纪是地球生物界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大规模进军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首先,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

因此,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在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

其次,陆生植物裸蕨在陆地上完全站稳了脚根,并且,它们的三支后代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开始大发展,到泥盆晚期,出现了许多这类植物构成的成片森林,大地真正地披上了绿装。

植物的成功登陆,使荒漠的大陆变成绿洲,标志着植物的发展在泥盆纪进入了新的阶段。

另外,泥盆纪中晚期的陆地上还出现了最早的裸子植物,但直到二叠纪晚期它们才成为陆地植物的主角。

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古地理图泥盆纪时,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

古生代早期极为繁盛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奥陶纪和志留纪非常繁荣的笔石仅剩下少量的单笔石和树笔石类;菊石正逐渐取代鹦鹉螺类成为软体动物中的主要类群。

腕足动物和珊瑚动物有进一步发展,但种类与奥陶纪和志留纪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腕足动物主要以石燕类为主,而珊瑚则以床板珊瑚和四射珊瑚为主。

沉积地层泥盆纪的沉积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其沉积总量比古生代其他各系都大。

沉积地层一般划分为老红砂岩相、莱茵相和海西相,分别代表大陆环境、近岸和远岸的海相环境。

不同盆地沉积模式各异。

以德国-比利时盆地为代表的岩相,早泥盆世多为近滨、前滨碎屑岩相,中、晚泥盆世发育陆棚碎屑岩相、台地碳酸盐岩相、盆地泥质岩相和水下隆起碳酸盐岩相。

华南与西欧类似,差异在于泥盆纪中、晚期台地内部广布以浮游相硅质-泥质、碳酸盐岩沉积,形成台、盆交错的古地理格局。

北美东部则相反,早、中泥盆世为较浅水碳酸岩分布,而晚泥盆世全为,较深水的黑页岩与三角洲相卡斯基尔穿插沉积。

准噶尔-兴安褶皱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地槽区以岛弧型火山碎屑沉积为主。

属于泥盆纪的特殊岩石类型有:①沿老红古陆分布的老红砂岩;②发育在加拿大、乌拉尔、比利时和华南的礁灰岩;③广布于北美台地的黑色页岩;④华南地区含锰硅质岩以及早泥盆世初期的笔石页岩等。

由于命名地区德文郡的地层构造复杂、层序不清、局部变质。

故传统上一般以莱茵地区和阿登地区的为国际泥盆系分类标准,划分为3个统7个阶。

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许多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

捷克波希米亚地区具有整合的志留-泥盆系界线剖面,泥盆系底界以等宽单笔石(Monograptusuniformisuniformis)的出现为标志(见彩图[捷克布拉格附近克伦克志留系与泥盆系地层剖面(虚线处为地层界线位置)]).布拉格附近克伦克剖面第20层被确定为志留-泥盆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泥盆-石炭系界线定义为凹沟管牙形石(Siphonodellasulcata)的首次出现,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建立在法国南部地区的拉塞雷。

世界各主要地区泥盆系划分情况见表[世界主要地区泥盆系划分简表]。

中国的泥盆系在北方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岭、准噶尔、内蒙古草原等区,以地槽型火山碎屑沉积为主。

中朝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大部为剥蚀区,仅局部发育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华南泥盆系最为发育,具有多种沉积类型,以地台型浅海和滨海沉积为主。

碳酸盐台地占据大部分,其间为纵横交错的海盆切割。

沿江南古陆南缘则发育宽广的近岸型碎屑-碳酸盐岩沉积。

西南区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火山岩且部分变质。

秦岭-龙门山区沉积状况近似华南区。

泥盆系内部除宁夏运动见于祁连山外,尚未发现造山运动。

中泥盆世中期的造陆运动十分显著,席卷整个华南区。

古地理泥盆纪古地理的基本格架主要由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及其间的古地中海和古太平洋组成(见图[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古地理图])。

冈瓦纳古陆是最完整、最大的古陆,包括已知大陆壳的一半以上,围绕南极地区分布。

由现在的非洲、阿拉伯半岛、马达加斯加、南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和可能的南欧、土耳其、阿富、伊朗、中国西藏等组成。

劳亚大陆的西部,由劳伦古陆和波罗的古陆构成超大陆,亦称欧美联合大陆。

劳伦古陆以北美地台为主体,加上苏格兰、部分的爱尔兰。

波罗的古陆主要包括乌拉尔以西的俄罗斯地台、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欧美联合大陆的陆相沉积含有近似的非海相和淡水的鱼化石、植物化石。

欧美联合大陆以东为一些分散的大型陆块或小型至微型陆地群组成,其中,以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北和华南古陆较大。

后者的位置接近赤道附近和北半球中纬带。

西伯利亚则处于高纬带。

泥盆纪时的海水覆盖面积约占地球的85%,其分布特点包括广阔的构成北半球的古太平洋,位于冈瓦纳古陆以北的古地中海和各陆块之间狭窄的陆间海,以及大陆之上的陆表海。

P.H.赫克尔和B.J.维茨克(1979)提出的海洋循环模式,认为由于地球自转,陆地阻隔的原因,强海流发育于大洋的西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