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合集下载

饮湖上初晴后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说教材,明内涵、《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西湖初晴后雨的美景,美则美,但并无特别出奇之处。

但后两句却让这首诗变得无比灵动,让人心驰神往。

“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让人们对西湖之美产生无尽的想像。

这首诗的诗眼也就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上。

二、找依据定学法诗的创作是一个直觉明了的过程,诗的呈现是一种整体圆融的形式,因此,诗的领悟和解读,也需要一个整体的、直觉的把握和洞察。

诗眼意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视角高屋建瓴地觉知诗的意境和蕴涵。

1、如何帮学生解读诗眼之美呢?细读的逻辑顺序就被设定为“后两句——前两句——后两句”,这一过程既解构了诗本身的写作顺序,同时也解构了学生自然阅读的顺序。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为了凸显诗作中的千古一比。

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曾经两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第一次拈出诗眼,是为了让学生对“西子”这一审美形象有个初步了解和印象,以便为他们深入解读诗眼铺垫必要的历史、文学常识,但初次接触,对西子的感受只是定位在一个“美”字上,美貌、美丽、美好,这样的处理是极有分寸的。

第二次拈出诗眼是在细读了诗作的前两句之后,此时,“西湖比西子”的神喻已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但这次聚焦显然和第一次不同,美是一样的,而对于美的内涵的解读则更进了一步,美被分成淡妆之美和浓抹之美两种形态,两种形态各具风姿、各领风骚。

其次,我以“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吗?”一问撬动了前两句的细读,于是,“水光潋滟”是美的,“山色空蒙”是美的;“晴方好”是美的,“雨亦奇”是美的。

晴雨景致,美不胜收。

这就为下一步深度解读诗眼铺垫了良好的意象基础和情趣阶梯。

最后,在二次解读诗眼之后,教师顺着“美人妆扮”这一思路,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总相宜”的感悟,这既是对诗眼的再解读,也是对诗眼的审美提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说说你眼中的西湖。

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

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

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近作者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当初苏轼被贬,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

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东坡肉”。

将来大家有机会去杭州旅游时,可以亲自品尝一下东坡肉这道美味。

部编《17、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17、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附教案)

《17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水平的综合考虑,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1、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

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这是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第1篇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必备5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育同学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让同学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同学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东坡1、说说你知道的中国古代诗人苏东坡。

2、了解诗人苏东坡。

(知道诗人苏东坡苏东坡吗?请知道的小伙伴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

(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东坡就是诗人苏东坡,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1、同学自由朗读,指名读。

引导同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默读诗,借助解释,读懂诗的意思。

(提出自学要求)2、交流诗意。

(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晴天时诗人苏东坡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或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东坡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欲、淡妆浓抹、总适宜)(西湖与西子的相像之处)诗之美,在于诗人苏东坡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只有苏东坡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起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像只是偶然巧合,但今日,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东坡,感悟诗情之美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东坡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东坡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同学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4、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 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 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 不例外。不足之处: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 提问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 ,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提 供给学生更优质的课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 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板块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 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 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 画来赞美它。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 晴后雨》 (揭示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如何书写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有哪些内容呢?《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阐述怎样的教学理念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1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

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

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

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

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写西湖不同气候下风姿的诗歌,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设计的理念是以学生研究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热情,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包括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流程分为创设情境,揭题解题,初读诗歌,理解诗意走进诗境四个环节。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欣赏画面,想象、语言表达等方式,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教学重点是在细读、品读环节,通过找出写晴、雨西湖的句子,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从景和情两方面来理解诗意。

本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潜能,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渗透字理解析,促进研究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欣赏西湖美景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潋滟”和“空蒙”这两个词的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字的构成,如“潋滟”中的“声旁敛”和“艳字”,以及它们的部首,来理解它们与什么有关。

借助教师的解释和画面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和想象。

当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美丽;而在雨中,西湖则朦朦胧胧,这也是一种美。

但是,“方好”和“亦奇”这两个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需要选择“方”字在诗中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晴天和雨天西湖的美妙之处。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引导学生加入过渡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和齐读,多次反复诵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句的美妙之处。

通过层层探究,让学生欣赏、赞美和理解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发表时间:2010-11-11T14:24:07.8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杨敏
[导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杨敏(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河南商丘 476000)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苏轼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饮的即兴之作。

作者苏轼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涟漪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

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样打扮都是那样婀娜多姿。

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该诗是他杭州分风景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是对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是一大难点。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语文素养的生命体。

所以,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确定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西湖的美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诗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发挥主导说教法
根据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诵读为基本方法,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设计了“以导助学”、“以情促学”、“以读悟情”的教学方法。

教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现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

五、突出主体说学法
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基于以上两点,我指导学生主要运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诵读积累的古诗,随后又用课件出示了描写西湖的几首诗,有欧阳修的《西湖》、吴骞的《诗西湖》、苏轼的《夜泛西湖》、白居易的《西湖留别》,并让学生说他们的共同点。

学生很容易就看出都是描绘西湖的。

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西湖的美丽。

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又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板书诗题)。

开课伊始,指明背诵古诗,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自然形成一种学古诗的氛围,而后出示的几首有关西湖的诗,更点明了主题,引出了本诗的学习。

图片的展示更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萌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 二)了解苏轼,理解诗题
五年级学生已对几位著名的诗人有所了解,所以我只用课件出示苏轼的简单介绍,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然后让学生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的形式读诗题,并思考诗题意思。

读中有境,读中悟情,读书不仅是手段,同时还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成了学生全身心的生命活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带着问题读,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老师加以总结,学生就理解了诗题写了作者在西湖上和朋友饮酒时,先看到晴天的景色又看到雨天的景色。

苏轼的这首诗意境奇美,可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

到底是什么美景使作者陶醉了,以至于写出了900年来妇孺皆能吟诵的名篇呢?用这句过渡语很自然的过渡到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从诗题我们就了解作者描写了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哪句是写晴天的?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板书:晴)晴天的景色怎样?(板书:水光潋滟),在理解水光潋滟时,先借助字典,让学生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再找水光潋滟的近义词,同时图片展示晴天时候湖面的景色,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的内容,产生和作者同样的心里共鸣。

因而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采用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强感染力。

接着发问:晴天时候,你除了看到水光潋滟外,还欣赏到什么美景呢?这时候学生就展开了丰富想象,把想象的美景写下来,写完后指名读,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

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我做到了读写结合,而且这样由说到写,梯度合理,降低了难点,也增强了学生习作的欲望。

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如画的西湖,这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多美啊,这是作者对“晴方好”的赞叹,(板书:好)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雾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理解“山色空濛雨亦奇”时,先出示雨中西湖景色图片问:雨中的景物你能看清吗?学生会答:看不清,诗中又是哪个词是看不清的意思?学生也不难找到“空濛”,这样就很轻松的理解了“空濛”就是雾气迷茫,接着发问:这雨只让山色空濛吗?还让什么空濛呢?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就打开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塔、桥、树等等,这一切都笼罩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一切显得多么奇妙(板书:奇),理解“雨亦奇”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配乐指导朗读诗句,配乐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这使得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自身的体验相得益彰,从而使得学习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充满活力和魅力。

要读出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兴奋激动,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都那么迷人,让我们想到古代一位美女——西施,并发出这样的赞叹,(板书:淡妆浓抹
总相宜)课件出示西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施那无与伦比的美,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成西施,引导学生理解,不仅因为西施家在西湖边,同有一个“西”字,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天然美的资质,西湖是天然美景,西施是绝代佳人,这个精妙的比喻既传神又巧妙,因此,西子湖也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感受诗人把西湖比作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可见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为了更加体会诗人对西湖的赞美,我又设计了:如果你给西湖化妆,你喜欢淡妆还是浓妆呢,为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刻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因为巧妙的比喻,使得这两句诗成了传世名作。

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四)拓展学习,促进积累
通过背诵积累其他描写“水”的诗句,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5—6年级的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而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远远不够,所以要调动学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和大家共同交流,
让学生有机地把自己自主搜集的资料和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知识的掌握,也拓展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吸收,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多种形式的交流不仅互相传递信息,而且了解更多的知识,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展示自我是一件愉快骄傲的事情,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说作业布置
1.读一读(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
2.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3.讲一讲(做一个小导游介绍诗中所描写的西湖)
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中畅游,祖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期待我们用心感受。

这样的结束语使这节课的内容情感得到升华。

八、说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水光潋滟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山色空濛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能突显本课的重点,帮助解决难点,我的板书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真正做到了板书服务于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