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A使用不求人从菜鸟到高手
一键式RLHF训练DeepSpeedChat(一)理论篇

一键式RLHF训练DeepSpeedChat(一)理论篇背景近日,类ChatGPT模型引发了人工智能(AI)领域的一场风潮。
这场风潮对数字世界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类ChatGPT模型具有惊人的泛用性,能够执行归纳、编程、翻译等任务,其结果与人类专家相当甚至更优。
为了使ChatGPT等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更轻松,AI 开源社区进行了各种尝试(例如:ChatLLaMa、Alpaca、Vicuna等)。
尽管开源社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目前仍缺乏一个支持端到端的基于人工反馈机制的强化学习(RLHF)的规模化系统,这使得训练强大的类ChatGPT模型十分困难。
例如,使用现有的开源系统训练一个具有 67 亿参数的类ChatGPT模型通常需要昂贵的多卡至多节点的 GPU 集群,但这些资源对大多数数据科学家或研究者而言难以获取。
同时,即使有了这样的计算资源,现有的开源系统的训练效率通常还不到这些机器所能达到的最大效率的5%。
简而言之,即使有了昂贵的多GPU集群,现有解决方案也无法轻松、快速、经济的训练具有数千亿参数的最先进的类ChatGPT模型。
ChatGPT模型的训练是基于InstructGPT论文中的RLHF方式。
这与常见的大语言模型的预训练和微调截然不同。
这使得现有深度学习系统在训练类ChatGPT模型时存在种种局限。
为了让ChatGPT类型的模型更容易被普通数据科学家和研究者使用,并使RLHF训练真正普及到AI社区,DeepSpeed-Chat应运而生。
image.pngDeepSpeed Chat 核心功能DeepSpeed Chat具有以下三大核心功能:简化 ChatGPT 类型模型的训练和强化推理体验:只需一个脚本即可实现多个训练步骤,包括使用 Huggingface 预训练的模型、使用DeepSpeed-RLHF 系统运行 InstructGPT 训练的所有三个步骤、甚至生成你自己的类ChatGPT模型。
蒂森电梯变频器调试中文版

CPIK 变频器 操作手册非热动式 11M 15M 32M 48M 60 105热动式15RM 32RM 48RM25R 33R 50R 100R 150R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韩国公司)操作手册印记保留所有权利©版权: 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 (韩国公司)55-30号, 区鱼洞, Kuro区, 首尔市韩国印制, 2006年9月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 (韩国公司) 对此说明书有转印,书写以及发行的权力。
在没有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 (韩国公司)的许可的情况下复印,或是以任何形式修改本说明书作为发行或是商业行为,被视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将被起诉。
对培训课程内容的适当性的责任在于雇主.: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 (韩国公司)前言我们很高兴你决定购买一个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 (韩国公司)的高质量的产品,这操作手册能帮助你熟悉变频器及其预期的使用方法。
关于安全和危险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您安全地使用变频器并改造。
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 (韩国公司)目录1。
安全................................................................................................................................................使用的符号.........................................................................................1.1解释1.2一般安全信息............................................................................................2。
产品说明和安装说明...................................................2.1表示变频器CPIK .......................................................................2.2说明变频器CPIK ............................................................................2.2.1警告..............................................................................................................2.2.2安装说明.............................................................................................2.2.3技术数据......................................................................................................2.2.3.1一般数据...................................................................................................2.2.3.2型规范...........................................................................................2.2.3.3外部模块............................................................................................2.2.3.4降额........................................................................................................2.2.4一般说明...............................................................................................2.2.4.1电源电压.................................................................................................2.2.4.2系统配置.......................................................................................2.2.4.3电源连接...........................................................................................2.2.4.4隔离变频器...........................................................................2.2.4.5漏电流..............................................................................................2.2.4.6故障电流...................................................................................................2.2.4.7直流环节电容放电时间..................................................................2.2.4.8电子地............................................................................................2.2.4.9运行接触器.................................................................................................2.2.4.10内部风扇..................................................................................................2.3接口.....................................................................................................................2.3.1连接图...............................................................................................2.3.2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子(非热动)...............................2.3.2.1电源............................................................................................................2.3.2.2电机和电缆...........................................................................................2.3.2.3制动电阻..............................................................................................2.3.2.4内部电压...............................................................................................2.3.2.5分别驱动风扇电机.............................................................................2.3.2.6电机PTC热敏电阻连接.......................................................................2.3.2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子(热动).....................................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 (韩国公司)目录2.3.2.1电源............................................................................................................2.3.2.2电机和电缆...........................................................................................2.3.4编码器连接和通信............................................................2.3.4.1编码器连接.........................................................................................2.3.4.2编码器信号和CAN通信控制.............................................2.3.4.3采用CAN接口连接(或tac50k)控制系统..............2.3.4.4切换序列图与控制........................................................2.3.4.5切换序列图tac50k控制...................................................2.3.5电梯控制接口.......................................................................................2.3.5.1准备信息.............................................................................................2.3.5.2输入和输出..........................................................................................2.3.5.3切换序列图.................................................................................2.4系统的扰动,EMC ...........................................................................................2.4.1一般................................................................................................................2.4.2安装说明.............................................................................................2.4.3线路扼流............................................................................................................2.4.4线滤波器..............................................................................................................2.4.5安装其他电缆......................................................................................2.5.尺寸对照表..........................................................................................................2.5.1 CPIK系列尺寸2.5.2外部模块...................................................................................................2.5.2.1直流电抗器..................................................................................................2.5.2.2线滤波器(标准)2.5.2.3线路阻流.....................................................................................................3。
第6节让al更懂你的五大训练技巧

第6节让al更懂你的五大训练技巧为了让AI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于我们,对其进行有效的训练至关重要。
在第6节中,我们将探讨五大训练技巧,以帮助AI更加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一、多样化数据训练为了让AI更懂你,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多样化数据的训练。
这意味着在训练数据集中包含各种类型、风格和领域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AI可以学习到更广泛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二、强化学习强化学习是一种让AI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的方法。
通过设置奖励机制,使AI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正向反馈,从而引导其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场景,让AI在不断尝试和调整策略中,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把握能力。
三、迁移学习迁移学习是一种利用已有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知识,来提高新模型在相关任务上的表现的方法。
通过迁移学习,我们可以让AI在类似任务上快速积累经验,从而更快地适应新场景,更懂用户。
四、多任务学习多任务学习是指让AI同时学习多个任务,以便在各个任务之间共享知识。
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AI的泛化能力,使其在面对不同任务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五、注意力机制注意力机制是一种让AI在处理信息时关注重要部分的方法。
通过为不同信息分配不同的权重,AI可以更加聚焦于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场景,让AI学会关注用户关心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总结:通过以上五大训练技巧,我们可以让AI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当然,这些技巧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openai 微调训练例子

openai 微调训练例子OpenAI的微调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下是一个例子:1. 创建一个微调模型:基于达芬奇模型,创建一个自己的模型。
只有几种模型可以训练,例如ada、babbage、curie、davinci。
使用OpenAI API fine_命令,需要指定数据文件路径和基础模型。
例如:```openai api fine_ -t /Users/szz/app/1_ -m davinci```2. 列出所有微调任务的列表:使用openai api fine_命令,可以查看所有已创建的微调任务,状态可能是pending(待处理)、running(正在训练)、succeeded(成功)或failed(失败)。
3. 获取微调任务的状态:使用openai api fine_命令,后跟任务ID,可以获取特定微调任务的状态和其他信息。
例如:```openai api fine_<YOUR_FINE_TUNE_JOB_ID>```4. 取消微调任务:使用openai api fine_命令,后跟任务ID,可以取消特定微调任务。
例如:```openai api fine_<YOUR_FINE_TUNE_JOB_ID>```5. 使用微调模型:一旦微调训练完成并成功,可以使用OpenAI CLI的命令来使用微调模型。
需要指定微调模型和输入提示。
例如:```openai api -m<FINE_TUNED_MODEL>-p<YOUR_PROMPT>```请注意,以上步骤可能会因为OpenAI API版本和具体使用情况而有所不同。
建议参考OpenAI官方文档或API指南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openai assistant api 用法

OpenAI Assistant API 允许您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构建AI 助手,助手具有指令,并可以利用模型、工具和知识来响应用户的查询。
它使用GPT模型进行对话沟通,但与ChatGPT 不同,Assistant可以接受代码、pdf、图片等不同类型的输入,并输出格式化的数据。
使用Assistants API的步骤如下:
1. 首先,在API中创建一个助手,定义其自定义指令并选择一个模型。
2.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启用代码解释器、检索和函数调用等工具。
3. 当用户开始对话时,创建一个Thread。
线程存储消息,并自动处理内容截断,以适应模型的上下文。
4. 当用户提问时,将消息添加到Thread中。
5. 运行助手来触发响应。
rasa 工作原理

rasa 工作原理
Rasa是一个开源的自然语言处理平台,可用于构建对话式用户界面和聊天机器人。
其工作原理基于对话流程的设计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
在 Rasa 中,对话被视为一个流程,其中每个步骤都要求用户提供特定的信息来完成任务。
Rasa 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自动地理解用户输入,并生成相应的响应。
Rasa 平台的工作原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NLU:自然语言理解模块是 Rasa 平台的核心组件之一。
该模块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用户输入中的意图和实体,并将其转换为可供计算机处理的结构化数据。
2. Core:对话管理模块是用于设计对话流程的组件。
该模块允许开发人员定义对话流程,并在不同的步骤中提示用户提供特定的信息。
它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下一个对话步骤,以便为用户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
3. Action:动作执行模块是一个处理 Rasa 平台的输出响应的组件。
它可以将响应发送回用户,或执行其他操作,例如查询数据库或使用外部 API。
4. NLU 数据:NLU 数据是用于训练自然语言理解模块的数据集。
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添加示例对话来增强该数据集,并改进 Rasa 平台的性能。
总之,Rasa 平台的工作原理涉及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动作执行和数据训练等多个方面。
通过将这些组件结合起来,开发人员
可以构建高度交互式的聊天机器人和对话式用户界面。
CL9000使用说明书V1.3-0302

产品方法论之:菜鸟做加法,高手做减法!

我第一次创业时也把产品搞的很庞大,这让我感觉很踏实,觉得自己的生态很完善,觉得别人不会敢做这么大的东西,这么复杂的系统本身就是竞争力….一句话总结下,too simple too naive。
用雷军的话说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本质还是没想明白,没找到最核心的点,没把产品运营节奏想细。
我也曾经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低头执行,陶醉于炫酷的交互设计中…忘记去考虑产品的本质。
我也曾向领导和老板妥协,做了很多蛋疼的东西,一发不可收拾..把产品弄的跟狗窝一样。
所以说工作经验很重要,做过,错过,才知道自己当时多蠢。
说到工作经验,插句题外话,为什么大公司出来的或者做过千百万用户的产品经理受欢迎?因为大公司有流量,做出的产品可以快速试错;做过千百万用户、迭代几十个版本,走过的坑和只做了几万用户几个版本的完全不一样。
言归正传。
做产品经历多了,就会发现:如果能找到最痛的点切入,再做加法很容易,但是加多了,再去减就很难。
能从纷繁复杂的需求池中删减,找到最有价值的需求,在正确的时间去做正确的事儿,才是牛逼的产品经理。
所以说,菜鸟做加法,高手做减法。
那么,怎么做减法?分几个产品阶段来说。
阶段一:0-10-1,从0开始到产品上线运营达到一定规模,比如几百万用户。
注意:只把产品做出来不算1,没有用户验证的产品是不完整的。
这个阶段一般属于创业者,很少产品经理真正经历过0-1。
这个阶段一定要铭记的就是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目的就是去验证需求。
通过快速迭代,稳扎稳打,小步快跑。
不要去做反垃圾策略、不用考虑亿万级并发、不用担心安全漏洞、不用模拟100%的用户、不用过早加入积分系统、甚至牺牲一定的美观…如果团队默契,甚至连MRD、PRD这些都不用,直接原型进入开发,不要浪费时间在形而上的东西上。
PS:快速迭代也不能盲目的快,一定要有时间运营去验证需求对错,然后下一步适当调整。
阶段二:1-101-10,这个阶段属于创业公司的成长期,比如ABC轮阶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RA入门到精通——hjjlearning,2008.06.27 第一章、JIRA介绍跟踪并管理在项目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缺陷,新特性,任务,改进等)是项目管理很重要的任务,但是很少有团队能做的很好。
JIRA作为一个专业的问题跟踪系统可以帮助您把缺陷管理起来,让跟踪和管理在项目中发现的问题变得简单,而且充分利用JIRA的灵活配置和扩展性,可以将JIRA作为一个项目管理系统或者IT支持系统。
JIRA特性1、管理缺陷,新特性,任务,改进或者其他任何问题2、人性化使用的用户界面3、灵活的工作流定制4、全文搜索和强大的过滤器5、企业级的权限和安全控制6、非常灵活的邮件通知配置7、可以创建子任务8、方便的扩展及与其他系统集成:包括email、LDAP和源码控制工具等9、丰富的插件库10、项目类别和组件/模块管理11、可以在几乎所有硬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运行JIRA角色:JIRA作为一个缺陷跟踪管理系统,可以被企业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开发人员,分析人员,测试人员和其他人员所广泛使用。
1、管理人员:根据JIRA系统提供的数据,更加准确地了解项目的开发质量和状态,以及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2、项目管理者可以针对登记进JIRA系统中问题,进行评估,分配缺陷;还可以通过JIRA系统的统计报告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团队的工作量,工作效率等信息。
3、开发人员在JIRA系统中查看分配给自己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填写处理情况并提交工作量记录。
4、测试人员根据测试情况,在JIRA系统中及时快速的记录问题并对开发人员处理后的问题进行验证和跟踪。
第二章、JIRA安装JIRA是一个简单易用的Issue管理和跟踪的工具,运行在JAVA平台上。
下载和安装都很容易,按照安装文档,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而且还可以为JIRA配置单独的外包数据库(可以使用的数据库有MySQL MS SQL Oracle等)。
安装好之后就首先要在服务器上通过http://localhost:8080来对服务进行配置(8080是jira的缺省端口)。
具体经过三个配置步骤就完成了:第一个步骤是配置JIRA系统的属性:第二步骤是配置JIRA系统管理员的信息:第三步是配置JIRA系统的邮件通知参数第三章、JIRA管理使用一、Projects:项目1、Projects—> Projects点击进入到项目列表,点击ADD Project后输入项目名称(name),关键字(key),选择开发项目负责人(lead Developer),填写描述(Description),通知计划(Notification Scheme),许可计划(Permission Scheme:)和问题安全策略(Issue Security Scheme)如图所示:2、Project Categories点击进入到项目类别,如下图所示,填入新项目类别名称和描述。
二、Users&Groups1、User Browser:用户管理,在页面中可以看到所有注册的用户,可以根据条件查询特定注册用户。
如下图:单击“Add User”,添加新用户,输入相关用户名,密码,邮箱等,如下图:点击create后,可以设置注册用户的权限组,修改用户信息,或更新用户密码,删除用户等操作。
如图:单击Edit Groups可以把注册用户加入到其他相关的组中2、Group Browser:组管理,管理员可以自己添加相应的组然后进行权限,注册用户配置。
三、Global Settings1、附件设置:Global Settings—>Attachments,点击图中的Edit Configuration进行附件的相关设置。
2、首页面板设置:Global Settings—>Defalut Dashboard,可以进入系统默认的面板进行设置。
(1)单击“增加”可以在左侧或右侧面板中增加想要显示的栏目:(2)⑵选中某个栏目,单击“修改”可以修改其设置;(3)⑶选中某个栏目,单击“Copy”可以复制一个栏目;(4)⑷选中某个栏目,单击“删除”可以将面板中的栏目删除;(5)⑸unselect 是取消对某个栏目的选择。
另外,对于首页面板的设置,也可以通过点击首页右上角的管理门户页进行新增面板:点击“增加”后就建立了一个新的首页显示面板,点击次面板对应操作中的详细配置进行面板内容设置后,点击返回 dashboard 此面板即可生效。
若要恢复系统默认的面板设置,需要点击首页右上角的管理门户页,在新的页面中点击复原缺省,即可恢复。
3、一般性设置Global Settings—> General Configuration 进入页面,点击页面底端的EditConfiguration即可进行设置:4、全局性权限Global Settings—>Global Permissions,这里设置的权限适用于系统内所有的项目,但与某个项目所设定的特殊权限无关,某个项目可以通过 Permission Schemes 设定其特定的权限。
另外,可以通过下图选择相应的权限并赋予某个组来增加这个组所拥有的权限。
5、问题链接Global Settings—> lssue Linking进入页面后可以点击“Activate”激活此功能,然后可以新建问题链接类型:链接类型建立之后显示如下:此时,在某个问题的详细显示页面就会出现“链接”到其他问题这样的字段,如图:链接建立后,在此问题页面会显示:单击图中链接的问题,会跳转到EW-12的问题页面,该页面内同样会有链接问题的显示:6、外观与样式:Global Settings—>Look and Feel,设置系统的Logo,Colours以及Date/Time Formats.7、邮件服务设置:Global Settings—>Mail Servers,进入邮件服务设置页面,如图:点击图中的“编辑”可以更改邮件服务器地址、端口以及默认发送邮件地址等信息。
点击 Send a Test Email 可以测试邮件服务是否可以正常。
8、子任务设置:Global Settings—>Sub-Tasks,进入设置页面,如图:此时,在某个问题的详细显示页面就会出现“创建”子任务这样的字段,如图:单击图中的“创建子任务”即可新建一个issue。
“单个注:此功能在bug管理流程中一般不使用,因为提交bug不存在嵌套,应该本着问题单个提交”的原则。
9、事件跟踪设置Global Settings—>Time Tracking,可以设置时间跟踪机制,如图:点击图中的“Activate”是该功能生效。
此时,在新建问题的时候,在页面最下端就会出现如下内容这样新建问题后,在该问题的页面内就会增加了估算时间这一项,如图:通过此功能,可以评估工作量。
(建议:此项由项目经理填写。
)10、用户默认设置Global Settings—>User Defaults ,可以设置用户收到通知邮件的格式(text/html),查询问题时页面显示的最多问题数以及用户自身发生改变时是否能收到通知邮件,如图:点击页面中的 Edit default values 进行设置,设置完成,点击更新,进入新的页面:11、工作流Global Settings—>Workflows,点击Workflows进入到页面,如下图上面图中已经存在一个默认的jira工作流和一个创建好的develop flows工作流,默认jira 工作流是不可以删除的。
下面创建一个新的工作流步骤:注:制作工作流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公司的测试规范制定,有的可能比较复杂,有点可能比较简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工作流图画出以后,下面就是根据图进行增加工作流了:1、入工作流name和description,如下图:2、点击add后,,如下图页面,点击workflows工作流那行的steps链接3、点击steps链接后,进入下面页面,然后根据新建→打开打开→指派打开→推迟打开→已解决打开→不是问题推迟→指派指派→已解决已解决→重开上面的状态都是Issue Settings—>Statuses中进行定义状态的。
4、到workflows进行页面设置:5、在上图先按照工作流图进行添加完成:6、添加完成后,进行状态转变设置,在下图中,点击Add Transition按钮进入下页面其他的按照上面进行操作。
7、Transition view: 这里总共有四个选项NO VIEW FOR transition 事务触发后不会有任何页面跳出Default Screen 跳出一个和创建BUG差不多的页面Resolve Issue Screen 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页面Workflow Screen 跳出一个问题分配的页面8、工作流设置完成后,还要在项目中应用到该工作流才算完成。
新建一个项目:在Projects—>Projects页面中,点击Add Project填写完成后。
点击图中选择的”select scheme”选择刚刚创建的scheme,点击Associate按钮,进入第二步骤在次点击Associate按钮,OK,工作流已经配置到”测试”项目中去了。
注:不同版本的JIRA可能有些操作步骤不同,但大致情况是这样一个流程。
四、Schemes1、安全策略:Schemes—>Issue Security Schemes—>Add Issue Security Scheme ,输入具体的安全设置名称(name)及详细描述(description)即可,其中详细描述为可选项。
新增后可点击Security Levels(或安全设置的名称),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如图所示:单击右侧的增加可以设置处于某个安全级别的人员或组,如图所示:单击 Default 可以将 jira 默认的安全级别改成当前设置的级别,单击之后可以在安全级别设置的上方看到 Change default security level to "None" 的字样。
另外此处设置了安全级别要应用到项目中,在新建项目的时候或者建好项目之后可以更改。
2、权限设置Schemes—>Permission Schemes(很重要的一步)(在此之前可能需要新建相关的组,比如:开发组,测试组,市场组等,这样方便赋予权限)。
点击Add Permission Scheme,新增一权限设置,或直接点击已有的项目权限进行copy,但记得要修改名称。
新增后,点击旁边的Permissions进行编辑,具体设置如下:3、通知设置Schemes—>Notification Schemes,单击Add Notification Scheme进行新增权限,也可以直接点击copy复制系统默认的通知设置,然后在里面进行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