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3)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①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
最新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富尔敦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美国总统杜鲁门之邀赴美国。
3月,他应邀前往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
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因其演说中有著名的一句“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来”故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富尔顿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占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发的国际危机。
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
1948年2月,美英法等六国召开外长会议,筹划在西占区成立德意志国家。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公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的法令”;不久后便正式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了“B”记德国马克。
这一行动成为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加深德国的分裂。
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
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
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
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
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8年5月解除对柏林的封锁。
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这次危机是美国蓄意分裂德国、恶化美苏关系而制造的一次事件。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1、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2、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是以法为首的新教联盟,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包括《闵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鲁克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奥斯纳布鲁克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乘机与法作战,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加入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在1713年4月,英国和法国等在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和约。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
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
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
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
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
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
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
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
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
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1、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2、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是以法为首的新教联盟,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包括《闵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鲁克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奥斯纳布鲁克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乘机与法作战,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加入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在1713年4月,英国和法国等在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和约。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31、英日同盟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
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
1902年 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
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日俄战争。
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 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后来在1921年的太平洋会议中被《四国条约》所取代。
32、日俄战争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由于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
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
1902年 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
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抵制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决心与俄国一战。
至1903年前后,日本扩军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英、美的支持,从而坚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
此时,俄国主张对远东采取强硬政策;俄国还自恃有法国的支持。
于是,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最终俄战败《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
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
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25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
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49.8.24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
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
”北约是一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行“自卫”。
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
美国极力主张成立北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认为,二战后,西欧在战争中遭到削弱,德国出现“真空”,苏联超过了西欧力量,并开始向西扩张,西欧普遍存有“不安全感”,美国想通过成立北约组织来保卫西欧安全和遏制苏联扩张;二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军事上同西欧结盟来达到它领导和控制西欧的目的。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工具。
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gnization):1954年10月《巴黎协定》西德加入北约,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造成了极大威胁。
1955年5月《巴黎协定》生效后,苏联与东欧国家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的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他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缔约国各方保证不参加其目的与本条约目的相违反的任何联盟或同盟,不缔结其目的与本条约目的相违反的任何规定”《华沙条约》的宗旨是集体防御。
华约的建立是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能力,也加强了苏联队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
“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苏联新外交政策的核心。
1956年2月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其新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三和路线”。
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则加紧渗透扩张,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以便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
这一战略的基本目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三和路线以缓和代替全面对抗,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平攻势迫使西方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赫鲁晓夫把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服从苏联的国家利益,暴露了苏联的大国主义,并成为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个部分,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山区,介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战略地位重要,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00万,其中约77%信奉伊斯兰教,20%左右信奉印度教,还有少量喇嘛教徒和锡克教徒。
目前,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3/5的面积,巴基斯坦掌握着其余的2/5。
克什米尔原为印度仅次于海德拉巴邦的第二大土邦。
在印巴分治时,英国对其归属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印巴两国就此长期争执并曾多次发生武装冲突。
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之间的最大症结。
U-2飞机事件:U-2击坠事件发生在1960年5月,一架美国洛克希德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
美方最初否认,但当苏方向外界展示被俘的飞行员和U-2侦察机残骸时,美方终于承认该机进行间谍活动。
事件令美苏关系达到冷战以来的低点。
苏美巴黎峰会失败收场,很大程度是因为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的要求就事件道歉。
事件亦加快了美国对间谍卫星的研发速度。
《欧洲煤钢联盟条约》(ECSC):西欧联合的条件是法德和解。
1951年4月18日,法、德、意、荷、比、卢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1952.7.25,条约生效。
这一模式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奠定后来欧洲联合的基本方向。
这一模式超越了成员国之间的松散联系,又兼顾了成员国各自的利益。
形式上,它是第一个欧洲共同体,所以在欧洲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
德国得以在战后以经济伙伴的身份重返欧洲社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
内容: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2、政治方面,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3、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意义:有利于保障中苏两国的安全,也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中苏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第一届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围绕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谴责殖民主义等主题。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背景:亚非独立国家增加;帝国主义发动的两场战争失败;新独立国家表现出和平中立倾向;中印缅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中印签订《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在中印两国的双边条约中首次出现五项原则的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于列宁和平共处的政策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做出的重大发展,在它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花的了良好的发展,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
背景:①美苏在中东地区争夺的态势:②以色列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危机战前有关各方的幕后活动①以色列制造假情报→目的在于把战争责任推向埃及②美苏幕后交易:美苏各自向埃及、以色列保证对方不会开第一枪;③埃及轻信了苏联的保证,承诺“不先开第一枪”以色列挑起战争:①空中偷袭埃及空军几乎全军覆没②西奈半岛的战争西奈半岛全部落入以军之手③进攻约旦,占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④占领叙利亚戈兰高地美苏两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既要通过支持各自的盟国来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对担心因中东冲突的扩大而陷入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之中。
因此,两国在战争爆发后通过“热线”不断保持联系,并商讨解决危机的办法。
双方商定:双方不直接介入中东战争,而由联合国出面调停,促使阿以双方停火。
其结果是双方通过互通信息和对各自的盟国施压,避免了一场直接的对抗。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它既是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的冲突,也是美苏之间的战略争夺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状态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Suez Crisis,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战役、卡代什行动)是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
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
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苏伊士运河危机:①苏伊士运河的经济与战略意义1869年通航的苏伊士运河,是东西方海上枢纽、连接欧洲与东非、亚洲的海上捷径,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一条航道,每年有世界各国的两万多艘船只通过。
中东运往西欧的石油70%也通过这里,海运量占世界总量的40%,其收入占埃及国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②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法、美等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担心苏联趁虚而入。
▲英国和法国在继续保留在中东和北非的利益上有共同利益,因而相互支持。
▲英国力量的虚弱,无力在运河长期保持一支8万人的部队。
▲英埃签订了《英埃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1954.10.19)。
这是个相互妥协的协定,根据该协定,英国军队将于1956.6.13撤出埃及,结束自1882年以来英国对埃及长达74年的军事占领。
埃及则同意,在土耳其或任何阿拉伯国家受到外来攻击时,允许英军重新进驻苏伊士运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