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培训讲学

合集下载

中医药师承教育跟师笔记中医基础学内容

中医药师承教育跟师笔记中医基础学内容

中医药师承教育跟师笔记中医基础学内容【导言】中医药师承教育是中医药学的传统教育方式,通过师父传授经验和技艺,让学生逐步掌握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

其中,中医基础学作为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医的基石。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的角度,探讨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分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正文】一、中医基础学的概述中医基础学是指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学科集合,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针灸学和中医诊断学等。

它是中医药师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框架。

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包括中医学诊断学、中医学病因病机学、中医学辨证施治学等。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学生能够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中药组方的理论和实践。

学生通过学习方剂学,能够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方法和药物的准备与使用等内容。

3.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用植物的采集与处理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中药学,可以了解药用植物的分类和特性,掌握中药的辨别和质量控制等技能。

4. 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药学中的特色学科,它研究针灸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学,能够了解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5.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最核心的学科之一,它研究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学生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可以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疾病辨证和治疗的能力。

二、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中医基础学在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方式。

中医基础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技巧,为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2020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巷道卫生院中医馆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

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古代中医学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传播的,医生通过师父的指导和教诲来积累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这种传统的师承制度在中医界被称为“医道传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以及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

1. 中医师承的背景与特点中医师承起源于古代医家,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师父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徒弟,徒弟则需尊重师父、遵循师训,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中医学不仅能够延续下来,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2. 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方式2.1 观察诊断学习在中医师承中,观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徒弟需要观察师父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

通过反复观察和模仿,徒弟逐渐学会分辨疾病症状、面色、舌苔等特征,并能够提出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2 经验分享与教学师父会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徒弟分享,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让徒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经验。

师父会详细解释自己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等,并鼓励徒弟提出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3 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师父会带徒弟到临床实践中去,让徒弟亲自与患者接触和诊治,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

师父会对徒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并鼓励徒弟勇于尝试和创新。

3.中医师承的影响和机遇中医师承不仅传承了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

师徒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局限于医术技能,还包括了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另一方面,中医师承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师承方式和理念逐渐受到质疑,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亟待进行。

但是,中医师承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医文化和价值观。

总结:通过师徒传承的中医师承制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徒之间通过观察诊断学习、经验分享与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学习。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天气:[天气状况]跟师地点:[诊所/医院名称]一、病例一。

(一)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2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二)主诉。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2天。

(三)现病史。

患者2天前因劳累后外感风寒,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C,恶寒明显,加衣被不能缓解,头痛连及项背,鼻塞声重,流清涕,无汗,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辩证。

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寒性凝滞,经脉拘急,故头痛连及项背;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宣,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

(五)治法。

辛温解表。

(六)方剂。

荆防败毒散加减。

- 荆芥10g - 辛温解表,祛风散邪,为君药。

- 防风10g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助荆芥以增强辛温解表之力,为臣药。

- 羌活10g -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袭表证。

- 独活10g - 祛风湿,通痹止痛,与羌活相伍,增强祛风湿止痛之功。

- 柴胡10g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前胡10g -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与柴胡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 川芎10g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缓解头痛。

- 枳壳10g - 破气行痰,消积除痞,调理气机。

- 茯苓10g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顾护脾胃。

- 桔梗10g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有利于肺气宣畅。

- 甘草6g - 调和诸药。

(七)医嘱。

- 避风寒,注意保暖。

- 多饮温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食物。

- 保证充足的休息。

二、心得体会。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这个感冒患者的诊治,深刻体会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妙之处。

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疾病,西医往往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法和方剂。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针灸科跟师笔记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20XX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巷道卫生院中医馆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三一文库()〔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2015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巷道卫生院中医馆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计跟师笔记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计跟师笔记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计跟师笔记实用标准文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计划跟师笔记继承工作教学单位:XXX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XXX指导老师:XXX主任医师继承人姓名:XXX启用日期:2008-09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2008年11月25日,农历戊子年十月二十八,XXX。

XXX,男,71岁,因“腰部疼痛1年余,加重伴右下肢牵扯痛6月余”入院,中医诊断“腰痛”。

近日口干口苦,睡眠欠佳,小便色黄,大便难解,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辩证为肾阴亏虚证。

治则为补肾固本。

桑寄生1包续断1包宽筋藤1包威灵仙1包延胡索1包三七1包乌药1包怀牛膝1包黄柏1包忍冬藤1包连翘1包甘草1包钩藤1包3剂,水冲服,日一剂中医以为“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腰府失养,经脉淤滞,不公例痛。

腰痛辨证,临床上一般分为四型,即寒湿型、湿热型、瘀血型,肾虚型。

辨治的枢纽,第一宜分清标本前后缓急,审邪正主次轻重,标本分身。

以本虚为主者,治宜补虚为先,分身祛邪;邪实为主者,治宜祛邪通络为主,兼以补肾固本。

治实不忘其虚,补虚当顾实在,勿犯虚真假实之戒。

出色文档实用标准文案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2008年11月26日,农历戊子年十月二十九,XXX。

骆文明,男性,49岁,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伴行走不稳5月余”入院,中医诊断“中风恢复期”。

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渺小数。

辩证为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

治则为养阴通络,活血祛瘀。

地龙1包僵蚕1包钩藤1包赤芍1包丹参1包田七1包沙参1包麦冬1包郁金1包全蝎1包黄芪1包太子参1包甘草1包3剂,水冲服,日一剂记录人:XXX中风的病机为肝阳暴亢,阴虚风动,风火挟痰上犯脑窍,横窜经络。

缺血性中风为风、火、痰、瘀阻滞脉络瘀塞;出血性中风则为血溢脉外,滞留成瘀。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厥”。

出色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出色文档实用标准文案2008年12月2日,农历戊子年十一月初五,X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姓名:日
疾病诊断:腹痛腹泻
跟师地点:门诊/病房
刘某,男,15岁。2015年7月30日:食后即便,有时腹痛,纳食尚可,体瘦,尿浊(食冷更甚),喜饮,舌淡红苔薄白脉缓。生苍术,厚朴,陈皮,鸡内金,桔梗,浙贝母,炙甘草。7剂水冲服。“食后即便,有时肚子疼,身体瘦”,脾虚;“越冷小便越浑浊”,阳气虚;加上舌苔薄白,好像可以上理中汤治脾胃之虚寒,但又问到病人好喝水,因为典型的太阴的中焦虚寒是不爱喝水的。不爱喝水用平胃散加干姜或者理中汤就行;但能喝水,喜饮提示肺家有热,直接反对用上方,故先用平胃散运脾,加上桔梗、浙贝母清上焦热,必须先把这点热给解决了,考虑到该患者身体瘦,加了鸡内金健脾。该病人再诊时待上焦邪清利的差不多了,会渐渐把参加上,即用上理中汤,该祛邪时还是要先祛邪的,原则上扶正之前在一定程度上把邪给控制了,“先祛邪后扶正”,一旦治好了,可能不容易反复。
2015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患者姓名:王辉军
年龄:43岁
性别:男
就诊时间:2015年7月18日
疾病诊断:项痹
跟师地点:门诊/病房
王某,男,43岁2015年6月17日初诊:半夜咳嗽,无痰,颈项疼痛,上午易乏,汗多,呃逆,不大便,饮水多,舌暗红齿痕苔白脉细弦缓。桂枝赤芍制附子细辛枳实厚朴生大黄生苡仁。7剂水冲服,这里用的都是免煎剂,常用量。二诊:7月18日如约而至,诉便通腹畅,精神有好转,有觉得心下冷,背冷,舌暗苔白脉弦缓,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鸡内金。在病人的一堆主诉中,好像没有一个重点,本来病人也就是慕名过来调理的,每个好像症状也都不重,但病人确实存在的不舒服涉及到全身。老师抓住少阴阳明合病,用了麻附细辛汤合小承气汤,由于该病人汗多,仲景明言无汗麻黄剂,有汗桂枝剂,于是就把麻黄变成桂枝芍药,舌苔稍微偏多(舌苔白介于薄白和腻之间),加了一味薏苡仁利湿。伤寒论在后世近两千年中,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叶天士在经方的基础上创了温病学说,其成就是无法取代的,少阴阳明合病,临床似不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