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民居、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定西的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定西的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定西的文化的调研报告定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定西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定西的文化进行调研,重点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定西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在这个城市的辖境范围内,曾经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对汉文帝时候的故事进行描述的场景。

而且,定西还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交通便利,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物资的流通。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定西逐渐融合了多种地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除了历史文化,定西的民俗文化也备受关注。

定西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如陶器、刺绣和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融入了当地的民间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定西,仍然有着许多保留的传统节日和活动,如每年的“黄河束河南游”的民俗活动,以及元宵节时的猜灯谜等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让当地居民有机会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宗教文化是定西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和道教在定西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影响。

在定西市内,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道观,如杏园寺、将军庙等,这些古老的建筑结构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成为人们学习宗教文化和进入宗教信仰的场所。

此外,定西还拥有中国精神文化遗产——和政镇仪式,这是表达了青羌族宗教信仰、农耕文化和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仪式。

在文学艺术方面,定西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定西是赞皇国剧院的摇篮,该剧院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作而闻名。

这是中国体育舞蹈剧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剧院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文学方面,定西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也为中国的文学界增添了新的力量。

总的来说,定西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从历史文化到民俗文化,从宗教文化到文学艺术,每个方面都以其特色和价值而著名。

而且,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定西人民的骄傲,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研究。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觉欣赏定西民居与文化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觉欣赏定西民居与文化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觉欣赏定西民居与文化一、定西的地理环境1、位置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

北与兰州、白银市相连,东与平凉、天水市毗邻、南与陇南市接壤、西与甘南州、临夏州交界。

总面积19609平方千米。

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地势定西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势最高处为西南部高峰乡城门寨,定西市区海拔2577.3米;最低处为北部关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

平均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3、气候定西气候属于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 5.7~7.7℃,无霜期122~160天,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

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

二、定西民居定西市的民居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诸多史前居址中,有半地穴式房址。

史前聚落一般选择向阳、临水的“二阶台地”。

时至清代,由于贫富分化,住宅差异很大。

富有之家及居官家大户,则墙高院深,屋舍纵横,穷困人家则房舍简陋,多有用土墼子(土坯)箍窑,或者靠山挖窑作居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普遍修建新房,居住条件改善。

发展到1980年代,农民住宅发生了根本变化,窑洞基本绝迹,全区各地出现了“盖房热”,除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平房外,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及小楼房在结构上也打破了传统格局。

1、宅基选择民间旧时人们把宅基地的选择视为大事。

择基时要请风水先生勘舆,由罗盘定位叫做“下针”。

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及当地的山水地理实际确定住宅方位及座向。

破土、立木、上梁、安门、砌灶、必择吉日。

(1)、庄堡筑造定西大多地方称住宅为“庄”,四周筑围墙,俗称“庄墙”。

定西市旅游景点

定西市旅游景点

定西市旅游景点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定西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城市。

本文将介绍定西市的几个著名旅游景点。

1. 临洮古城临洮古城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城南,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临洮古城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临洮古城内,游客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比如说城墙、城门、古寺庙、古民居等等。

临洮古城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就是临洮古城的夜景。

夜晚的临洮古城非常美丽,城墙和城门被灯光照亮,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芒之中。

2. 张掖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位于定西市境内的张掖市,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自然景观。

张掖丹霞地貌是由红色沙石和黄土构成的,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比如说峡谷、峰林、溶洞、石柱等等。

在张掖丹霞地貌内,游客可以进行徒步旅行、攀岩、漂流等等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3. 马蹄寺马蹄寺位于定西市岷县境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马蹄寺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马蹄寺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比如说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等等。

马蹄寺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就是马蹄寺的佛像。

马蹄寺的佛像非常有名,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4. 水洛古城水洛古城位于定西市漳县境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

水洛古城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水洛古城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比如说城墙、城门、古寺庙、古民居等等。

水洛古城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就是水洛古城的夜景。

夜晚的水洛古城非常美丽,城墙和城门被灯光照亮,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芒之中。

5. 安定古镇安定古镇位于定西市安定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安定古镇建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安定古镇内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比如说城墙、城门、古寺庙、古民居等等。

安定古镇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就是安定古镇的夜景。

夜晚的安定古镇非常美丽,城墙和城门被灯光照亮,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芒之中。

以定西的古建筑写作文

以定西的古建筑写作文

以定西的古建筑写作文定西,那可是个藏着无数故事的地方,而那些古建筑啊,就像是一位位默默诉说往事的老者。

先说说威远楼吧。

这威远楼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站在定西的大地上。

它那高大的身躯,稳稳当当的,从老远就能瞧见。

每次我走到威远楼跟前,就感觉自己像个小不点。

抬头仰望,那飞檐斗拱就像是鸟儿展翅欲飞的模样,精致得很。

楼的墙面,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有些地方已经斑驳了,但这反倒让它看起来更有历史的韵味。

我就琢磨啊,以前的工匠得多厉害,没什么现代化的工具,就靠着一双手,把这楼建得这么气派。

这威远楼见证了多少日出日落,又经历了多少兵荒马乱,可它就那么坚强地挺立着。

还有陇西的李家龙宫。

一进去,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家族世界。

那些建筑的布局啊,规规矩矩的,就像一个严谨的大家族一样,有着自己的秩序。

各种木雕、砖雕、石雕,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你看那木雕上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好像随时都会从木头上蹦下来似的。

我就在想,当年的李家得有多兴旺,才能建起这么大、这么讲究的龙宫。

这里面的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说不定都藏着李家先辈们的传奇故事呢。

也许当年就有个李家的小娃娃,在这些回廊里跑来跑去,玩着捉迷藏。

安定区的西岩寺也很有特色。

它静静地坐落在那儿,周围的树木就像它的卫士一样。

寺庙的建筑风格独特,有一种让人内心平静的魔力。

我去的时候,正好阳光洒在寺庙的屋顶上,金光闪闪的,就像佛祖在给这寺庙洒下祝福一样。

寺庙里的钟声偶尔响起,那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数不清的善男信女在这里祈愿、还愿。

这些定西的古建筑啊,就像是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

它们不用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来讲述过去,而是用自己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向我们展示着定西的古老、定西的文化、定西的传承。

我们可不能让这些古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被遗忘,得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继续讲述属于定西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定西的独特魅力。

就像对待家里的宝贝一样,要珍惜它们,时不时地拿出来“炫耀炫耀”,让全世界都知道定西有这么棒的古建筑呢!。

定西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定西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定西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定西,通称“陇中”,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醇厚,举世闻名的马家窑文化在这里命名,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在这里交汇,战国秦长城在这里西起,天下李氏在这里寻根祭祖,厚重的黄土地滋养了深厚的文化信仰。

这里的饮食文化很丰富,传承也很不错。

定西人举起了“岷县点心”“陇中十三花”“定西洋芋宴”的金字招牌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国家级美食行列里,在美食圈里掀起了一股来自旱塬的清香之气。

悠久的饮食传统,都得益于适宜的地理位置与怡人的气候。

定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得天地之开阔,黄土之厚实,华夏文明在此发祥承传,源远流长,多元文化在此交流融合,绽放异彩。

早些时候,主食多为杂粮,即扁豆、莜麦(玉麦)、糜、谷、荞麦、青稞、豌豆等,辅以小麦、大麦、洋麦、燕麦、玉米、高粱等。

随着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日三餐,稠稀便意,荤淡灵活,小麦面粉已成为主食,大米也逐渐成为主食品种之一,杂粮面渐居次要位置。

日常面食主要以小麦面粉制作,方法有煮、蒸、烙、烤、炕、炸等多种。

如今定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不仅在当地挖掘和推广传统的美食,还开展各类美食大比武、举办很多场精品菜品展览、拍摄一部定西美食宣传片、编纂一本定西名优菜肴(系)书籍等等,这些特色活动都在并有序进行中。

而且旅游相关行业,也将打造一批“定西
味道”旗舰店、标准店和创业店,提升改造一批老字号品牌示范店,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餐饮龙头企业和供应链企业,将持续集中宣传展示定西餐饮文化、定西文明城市形象和高质量发展成果。

这些举措皆有利于定西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定西介绍-定西简介PPT(经典版)

定西介绍-定西简介PPT(经典版)

4
美食文化
腊肉
陇西的腊肉则是瘦肉瘦而不柴,肥肉晶莹剔透, 肥而不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乾隆年间已 经出现。陇西腊肉用蒸锅加热后,口感最佳。 当然,还有当地比较流行的吃法就是做成肉夹 馍吃。
大肉面
当地历史悠久的名吃。看起来就十分有食欲的 大肉面,汤味浓厚,臊子味道鲜香,面片呈方 形,看起来很特别,搭配葱花和红色的辣椒油, 看似有种陕西油泼面的感觉,吃起来味道差别 很大,但是同样都是十分受吃货们喜爱的一款 面食。
2
城市概况
2、城市概况
定西城市概况
别 名:陇中;下辖地区:1区、6县;面 积:20330平方千米;人 口:282.17万人;地区生 产总值:356.26亿元。
2、城市概况
定西
不仅孕育了李氏文化,同时也是马家窑、齐家、寺 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交汇地和全国重要的书画作品 集散地。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定西城市介绍
有古迹之乡之美称
姓名:
日期:
目录/contents
1 历史渊源 2 城市概况 3 旅游景点 4 美食文化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 (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 城,知含安定西边之意; 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 遂将定西道之名移到努札 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 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
天井峡景区
在渭源县城25公里处。有一横亘15华里的史前 峡谷,它虽未及美洲大峡谷的规模,但峡谷之 险,山峰之秀,景色之美丽,传说之多。 无愧为大自然神工鬼斧之佳作,它是大自然厚 待渭源的又一物证。谷中石缝有一清泉喷涌而 出,水质清凉沁骨,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瑶池, 所以人们称峡谷为天井峡。
3、旅游景点
乔粉

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文甘肃篇定西市

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文甘肃篇定西市

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文甘肃篇定西市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身为甘肃省定西市的一名居民,我深感家乡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家乡文化的传承现状、传承意义和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家乡的优秀文化。

一、家乡文化的传承现状家乡文化的传承现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家乡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甘肃省定西市,尽管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许多民俗文化活动逐渐式微,古老的手工艺也在慢慢失传。

年轻一代对于家乡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也相对较低,这都给我们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家乡文化传承的意义家乡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我们历史的延续,更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家乡文化传承的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

首先,家乡文化是我们根植之地的精神支柱,传承它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传承家乡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引导我们的生活。

再次,家乡文化传承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的繁荣。

总的来说,家乡文化的传承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家乡文化传承的发展措施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家乡文化的传统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家乡的文化传统。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对家乡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民俗文化活动的宣传和弘扬,让当地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再次,我们可以在家乡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从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定西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家乡文化的地方,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传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马丽花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论文

马丽花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论文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定西传统民居建筑与民居文化的研究作者:马丽华摘要传统民居是地域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和自然在历史长河中和谐发展的典型实例。

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和结构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过程中形成的,其建筑与院落功能布局是与当地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及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受到当地社会文化、经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作者通过对定西市的经济状况、地理因素和传统民居建设和民居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符合该地区民居建筑模式的建议。

倡导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扬。

文章总结了定西传统民居和民居文化的特点,对其中的民族文化、艺术、工艺进行了探讨。

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民居文化,装饰艺术,新农村建设Abstract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 is a loader of folk custom culture, a crystallization of wisdom and also a typical example of combiner between humankind and nature.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forms of residential house take form in the course of long living which adapts itself to local folk custom,economic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s, the situation of local economy and the factors of geography in Dingxi region were made in last year. The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of residential house in dingxi region.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ed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art, craft and folk custom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Keywords:traditional residential house, residential house culture, house decorati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目录第1章绪论 (1)1.1 文献综述 (1)2.1研究背景 (2)2.1.1 区域状况 (2)2.1.3交通 (2)2.1.4土壤 (2)2.1.5 人文历史 (3)第2章定西传统民居概况 (4)2.2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起源 (4)2.3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样式、基本结构 (5)2.4 定西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 (7)2.5定西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民居文化 (10)第3章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承与发扬 (12)3.1 定西传统民居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继承与发扬 (12)3.2定西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设的实例及其装饰与文化艺术的剖析 (12)3.3 新民居建设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 (13)3.4传统的形式语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14)3.5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1章绪论1.1 文献综述从原始初民利用天然洞穴以避雨雪风寒和毒蛇猛兽,发展到人工居住建筑物出现,人类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西民居居宅变迁定西市的民居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诸多史前居址中,有半地穴式房址。

史前聚落一般选择向阳、临水的“二阶台地”。

时至清代,由于贫富分化,住宅差异很大。

富有之家及居官家大户,则墙高院深,屋舍纵横,穷困人家则房舍简陋,多有有用土墼子(土坯)箍窑,或者靠山挖窑作居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普遍修建新房,居住条件改善。

发展到1980年代,农民住宅发生了根本变化,窑洞基本绝迹,全区各地出现了“盖房热”,除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平房外,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及小楼房在结构上也打破了传统格局。

宅基选择民间旧时人们把宅基地的选择视为大事。

择基时要请风水先生勘舆,由罗盘定位叫做“下针”。

根据主人的生辰八字及当地的山水地理实际确定住宅方位及座向。

破土、立木、上梁、安门、砌灶、必择吉日。

庄堡筑造定西大多地方称住宅为“庄”,四周筑围墙,俗称“庄墙”。

面积以“弓”(12~14尺为一弓)计算,有12弓、16弓、20弓、24弓不等。

以16弓为标准庄,庄基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呈正方形。

也有随意而不拘规格者。

若因地形条件所限,则以主房为中心向左右延展为长方形,避忌前后延展或宽窄不等。

庄墙竣工叫“合龙口”,必选良辰取佳位,先由主人摆放钱币数枚,(旧时为铜圆或银圆)方可“合龙”。

庄成后,按选定的方位开门,开启大门时,主人先将钱币红包投向院内,众人拥入抢钱,俗称“开财门”。

民国以前,定西北部、中部地区筑堡的人较多,有一家筑堡,也有众家合筑者。

堡一般不许出“角”,以别官府城廓。

家堡多为富家住宅,内设套院几院或穿堂过廊,左右相通,形成东西或前后院;亦有独门独院。

众家之堡内分几院,以一户一院。

还有预防用途的村堡,多筑于村旁山头或高隘险要处,俗称“官堡”,环周开挖护堡壕。

院落居宅因经济条件的差异而繁简悬殊,加之定西境地因南北地域的不同,院落居宅的传统结构布局不尽相同,大体形成了三种不同风格:北部、东部,富裕之户修建完整的四合院,院内修有庭房(俗叫主房或客房)、对庭、左右厢房及高房等,还有修两层木楼的。

一般将畜棚置于院外,连同菜园、果园、花园、打麦场等,用墙围住,称“外落城”或“罗圈”。

庄墙顶加筑女墙的,称为“团庄”。

一般家户庄院内修庭房、厢房和高房,有全庭、半庭、软三间、软一间之别;也有庭院内大门两侧建过厅,其他三面分别建厅房、对厅(俗称“倒厅”)、厦房、厨房等,四角分别置厕所、磨房、畜圈之类。

只修庭房、厢房和高房者,为不完整四合院。

房屋结构上有讲究的三间单(双)四檩四噙口三掛的深檐房,深檐部位露二明柱(或称楹柱),柱顶可设“扎梁头子”的装饰件,其次为“腰扎掛”的两门四窗式“挑檐房”,也有无噙口无“飞头”的简易房。

架椽方式有滚掛区别,即有全掛的,亦有里滚外掛的。

传统认为掛椽房的“辈行”大于滚椽房,所以厢房若用掛椽则主房便不能用滚椽,否则会犯“以小压大”之忌;滚椽房的对面房不能用掛椽,否则便犯“乱箭射主”之忌。

房屋一般为三间,中间开门。

主房多为深门深窗,有明柱,有四门八窗的宽廊檐,也有深门浅窗的“锁子皮袋”屋。

主(厅)房台阶要高出对厅、厦房、厢房,过厅、厨房的台阶最低。

高房基层多为土墼箍窑,顶垫平正,上筑高房。

建房立木都要择吉日良辰,定“梁记”,按“生、老、病、死、苦”序列选字,主房落于“老”字,厢房落于“生”字者为吉。

功名人家的主房有起脊瓦兽的资格。

南部富裕人家多住楼房、大厦,讲究四合院、琵琶厅,屋架为五檩四椽或四檩三椽。

结构形式为两坡式或一坡式,俗称“两檐水”或“一檐水”,出檐,檐下设二架柱,在厅堂之外形成走廊。

建筑程序是先立屋架,后封墙体。

屋顶座脊覆瓦,山墙与背墙用土坯砌筑,正面门窗及室内间隔皆用木板装修。

一般人家多为双檐掛椽式,短檐浅窗,俗称“磨房架”。

也有斜梁滚椽和平梁掛椽。

较贫困人家多建顶平坡小,在平梁上横摆楞木,加铺墁柴,覆以粘性青、红砂土,以防渗漏。

南部地区的房屋间架深浅不一,有一厅两室的三间式,或厅堂之外附设厨房和角房的五间式。

汉民习俗忌建双数,回民多修四、六间。

有修“五破七”的,形似古锁,故称“锁子口”;也有纤木相连的称“一纤套”。

一般主房多为座北向南,厢房多取东、西方位,但也有修四合院的。

边远山区多见以洋麦草覆盖屋面的“草房”。

西部房屋建筑沿用传统的堂室式,堂室有北主、东主、西主之分,但习俗多尚北主。

主堂与室同建于一个堂基之上,堂基高低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所不同。

台级多少,也有差异。

堂与室,同为一个屋顶所盖,堂在前,室在后。

堂室之间,隔以前墙,墙外属堂上,墙内属室内。

墙左右各有窗(牖),居中有户(室门),所谓“升堂入室”。

堂左、右、后三面均有墙,左墙叫左序,右墙叫右序,前面院落大开,形式象今天的戏台,四面均建房,即为“四合院式”。

堂的中前方,一般有两个大明柱(楹)。

室长方形,左右长而前后窄,面积较大,寝室住人。

庙堂祭祖,或供宴会起居之用。

但一般贫苦农家不但无庙,连住室也不是堂室结构,接客、祭祀均在寝室。

城乡房屋建造结构形式有虎座、磨房厅、二栿厅、趄栿、挑檐等。

虎座和磨房厅的结构,近似旧堂室制,两重栿、梁之间,用花墩子托起,掛椽出檐,四排巨柱承重,屋檐前长后短,后称卷棚(卷棚又称塽堂、供奉祖先及祭祀之用)。

屋外有屋脊、台级等,以主人的地位、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异。

趄栿,三排柱子,滚椽、不出檐,为浅檐。

满间虎张口的窗子,股子门,有门屏、门景与窗景,俱饰以花雕。

现行三架檩和五架檩,不讲究厅院,座北向南,一扯溜五、七、九间,客房、寝室、厨房顺次排列,简便省事,清新暖和。

定西各地的房屋均在中间开门,两边开窗。

传统窗子有大方窗、虎张口、满天星、双堆山、三掛镜、子母窗、双八卦等多种形式;也有窗框上置16眼或25眼的方格窗。

各种窗格图案用木条制作,窗格多用纸糊。

现今更注重采光,窗子变大,窗心改用可以开关的玻璃窗扇。

主房(堂房)门为四扇式或两扇式棋盘门;也有上明(透雕棱格)下暗(木板装格)者。

厢房门多双扇棋盘门,厨房等多为单扇榻板门。

房脊造型有花脊和平脊两种。

花脊用模制脊砖(雕塑龙、虎、狮、豹、象造型)砌成一定的图形。

两头用鸱吻(俗叫龙头兽),兽有五把鬃张口兽、闭口兽及三把张口兽。

闭口兽用那种格式,视主人地位高低而定。

房面左右各用筒瓦扣两条带,带端为瓦当,俗称“猫头”,瓦沟前端三角状图案,称“滴水”,厨房在庄院中有特定位置,由阴阳先生按庄山座向及方位确定。

掛椽小头必须向上,忌用单数。

居住习俗定西各地自古习惯睡烧炕,既不分贫富,也无论瓦房还是窑洞,都用土墼子或石板盘炕,上面铺以竹蓆及毡、褥等,取畜粪、禾秸、草皮、末煤之类作燃料,垫入炕中烧热。

高寒山区四季均烧热炕。

当今土炕减少,多用木制或铁架床,以电热毯取暖。

传统民居还注重室内装饰,家境较好者卧间做有箅子,箅窗原糊山水花鸟画,现在多用玻璃窗取代。

室内摆放桌、椅、柜及供器等,有壁间挂字画的传统,多为中堂、联匾及四条屏。

定西文化为定西市稳定解决温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推动定西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定西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分析定西市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的重大决策。

定西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独特的地缘决定了定西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黄河文化、始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的水乳交融,形成了定西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马家窑文化及辛甸文化、寺洼文化、战国秦长城文化源远流长,世界驰名;李氏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影响力享誉中外;洮河文化、渭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根深叶茂,内涵丰富;彩陶、奇石、洮砚、剪纸、雕刻等民间工艺独具特色;陇中民歌、花儿、小曲、民间神话等民间艺术享誉全国;具有民俗风情的节会文化日益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灿烂篇章的岷县“岷州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会议遗址以及数处烈士陵园等,是全市乃至全国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财富。

除此而外,尚有23800多件馆藏文物和800多处古遗存、古建筑,40多处旅游景点和其它文化资源。

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定西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孕育并造就了一代文化名人和一批文学、文艺、工艺精品,这一切为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三是文化事业有较好基础。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舞台艺术品位有较大提升;书画创作的水平及书画艺术的普及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陇中文化”现象逐步形成;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定西文化的影响力大大提高;文学创作势头强劲,文学作品大量涌现;民间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摧生了民间民俗文化的硕果,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投入成倍增长,以书画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使基础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的总体思路是:以对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的挖掘为突破口,开发陇中特色文化资源,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强化文化产业的培育,以书画艺术、彩陶复制、洮砚加工、商业演艺等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舞台艺术有名流、文学创作有名家、书画艺术有流派、民间工艺有名师,文化产业有名牌,县区文化有名城的陇中特色文化名市。

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推出五大品牌,完成三个促进,搞好三个建设,实现两个走向,即实现“5332”的奋斗目标。

具体是要努力推出以马家窑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民间民俗音乐舞蹈为代表的舞台艺术、以陇西堂为标志的李氏文化、以洮砚艺术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通渭农民书画为基础的书画艺术等五大文化品牌;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崛起;搞好文化工作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学艺术队伍三个建设;用5到10年的时间,使以农民书画、洮岷花儿、陇中小曲为代表的定西民俗民间文化走向甘肃和全国,以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秦长城文化为代表的定西历史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加速推进定西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名市工作重点是:1、明确和组建陇中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学术研讨社团机构。

组织开展关于陇中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发展项目、社会协作、社会投资、文化资源、人文精神等重大问题的理论学术研讨活动。

确立深刻体现和涵盖陇中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璀灿的文化遗产、地域地缘文化现象;反映和体现陇中人黄土黄河的自然人文背景,勤劳质朴、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等陇中人文精神。

研究确定体现陇中特色文化名市的市徽、市花、市歌和城市雕塑。

2、实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