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抛沙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灌区节水灌溉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灌溉管理制度

灌溉管理制度

灌溉管理制度为了提高效益,规范灌溉管理,促进节水灌溉,特制定本制度。

一、灌区供水管理原则:各灌区管理所必须坚持科学供水、优质服务,签订以用水协会或乡、村为单位的供水合同,预收水费,准确测计,程序到位和及时结算。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谨。

二、供水协调制度:(1)泥河大坝、南高灌和罗庄、西寺院电灌各引水站、口水量测算坚持灌溉科和水库管理所两家共同测量计算。

督查组驻守泥河大坝,全程跟踪监测,灌溉、水库、督查组分管领导三方签字后作为结算依据。

(2)供水程序:灌区管理所根据用户申请确定出本所引水流量,提前24小时向灌溉科申请,灌溉科根据全灌区申请要水流量,安排放水时间和毛流量,提前向水库所申请放水,水库所在接到申请通知后,按时按量,准确供放。

尽量给用户提供及时方便的服务。

(3)各管理所要在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用户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配各用水户水量,统筹考虑上、下游,大、小户的有机结合,有计划地对本所任务水量作出最佳的时空安排;在安排用水日程和水量、流量上既要紧凑有序,又要留有余地,以备随时应对个别用户因决堤突然停水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流量过剩,而发生溢渠等跑水损失;各管理所处于独家引水状况时,应避免干渠输送0.5m3/s及以下的流量,否则损失自负;当因总流量不足,短时间又难以弥补时,供给各所的流量,不能够达到申请流量有较小误差时,各管理所应随时按实引流量调整安排。

(4)上下游管理所,要顾全大局、互谅互让、协调一致。

三、测量水工作制度(1)人员:测水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所在单位的规定制度认真完成每次测量,要端正态度、熟悉业务、提高素质。

(2)规范:目前灌区斗口尚不具备固定测流设施,仍须在每季水前,预先选择断面,架设测流便桥,标注测深测速线,按照水文测验规范,测量过水流量。

(3)仪器:现在灌区使用的两种流速仪是68型和10型,测量含泥沙较小的水流精确度较高,当泥沙大时,流速仪应经常保持灵敏度,必须每次测量完毕,随时清洗擦拭仪器,清除注入转动部位的泥沙。

节水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节水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节水灌溉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节水灌溉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节水灌溉管理工作。

第三条节水灌溉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突出重点,示范引导;(三)农民自愿,政府扶持;(四)节水高效,生态环保;(五)建管并重,长效运行。

第二章管理组织与职责第四条各级水利(农业农村)部门是节水灌溉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水灌溉管理工作。

第五条节水灌溉管理工作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水灌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制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三)组织协调节水灌溉项目的申报、审批、设计和施工;(四)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和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五)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六)负责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七)对违反节水灌溉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章节水灌溉项目管理第六条节水灌溉项目应按照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进行申报、审批。

第七条节水灌溉项目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一)科学确定灌溉制度,提高灌溉保证率;(二)优先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用水量;(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四)建立健全工程运行管理制度。

第八条节水灌溉项目施工应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规范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第四章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维护第九条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维护应实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管理。

第十条工程运行维护单位应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安全、高效运行。

第十一条工程运行维护单位应定期对工程进行巡查、检查、维修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五章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应用第十二条各级水利(农业农村)部门应组织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第十三条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二)农民自愿,政府扶持;(三)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公平竞争。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一、灌区灌溉管理制度的内容(一)水资源配置1、确定水资源分配原则:包括公平性、合理性、高效性等原则,确保每个农户都能够获得足够的灌溉水资源。

2、划定灌溉范围和水源:确定各个灌区的灌溉范围和水源,确保各个农田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灌溉水源。

3、灌溉水资源的配置:按照灌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个农田获得的灌溉水资源量,统一划分水权。

(二)技术措施1、建设灌溉设施:包括水源管道、灌溉渠道、喷灌设备等,确保水资源能够有效地输送到各个农田。

2、技术指导和培训:对灌区内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灌溉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3、灌溉技术改进:不断引进和推广新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田的产出。

(三)收费制度1、实行水资源收费制度:按照各个农田实际使用的灌溉水资源量进行收费,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建立灌区维护基金:用于灌溉设施的维护和修缮,确保设施能够正常运行。

3、灌溉用水的价格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合理确定灌溉用水的价格,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法律法规1、制定灌区灌溉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种管理制度和规定,对灌区灌溉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

2、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和监督:对于恶意挪用水资源、私设水泵、乱排污水等违规行为,要严格监督和处罚。

(五)组织管理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灌区内设立管理机构,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2、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对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

3、建立农民自治组织:鼓励农民自主组织,参与灌溉管理,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二、灌区灌溉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灌区灌溉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保证农田的正常灌溉需求。

2、保障农业生产需水:通过制定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农田的正常灌溉需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供给。

节水灌溉项目建议书

节水灌溉项目建议书

节水灌溉项目建议书尊敬的XXX领导:您好!针对当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问题,为了有效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我们特向您提出节水灌溉项目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I. 项目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尤其是在农业灌溉领域,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提出了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议。

II. 项目目标我们的项目旨在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具体目标包括:1. 减少灌溉用水量: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目标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减轻对水资源的压力。

2. 提高灌溉效率:优化灌溉系统,确保水资源准确、适量地输送到农田,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

3. 促进作物生长: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确保作物获得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III. 项目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节水灌溉项目方案:1. 技术改造: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地膜覆盖等,减少水分蒸发和淋失,提高灌溉效果。

2. 数据监测:建立农田水分监测网络,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合理调控灌溉量。

3. 水肥一体化:结合农作物需水需肥特点,优化施肥方案,减少农业用水与肥料的浪费。

4. 教育宣传:开展农民培训,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技能。

IV. 预期成果通过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我们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 节约水资源:预计每年节约农业灌溉用水量XXX万立方米,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2. 提高灌溉效率:提高农田的灌溉水分利用率,保证作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通过节约水资源,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状况,为水资源短缺地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V. 实施计划我们计划将节水灌溉项目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实施:1. 前期调研:通过对灌溉现状和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灌溉管理制度三篇

灌溉管理制度三篇

灌溉管理制度三篇灌溉管理制度三篇篇一:灌溉管理制度为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提高农业灌溉效益和供水可靠性,根据供水单位(XXX县源口水库管理处)的要求,结合本协会章程,制定本灌溉管理制度。

第一条灌溉管理主要是依据全年和阶段性供水计划,适时供水、安全输水,合力利用水资源,平衡供求关系,科学调配水量,充分发挥灌溉效益。

第二条灌溉管理实行执委会调度管理责任制,实行用水申报、按计划供水、合理调配、分段计量的原则。

第三条每年4月初由用水小组汇总各用水户年度用水申请表,报协会汇总。

协会与供水单位协商后,确定年度供水计划,并与其签订供水合同。

第四条每轮灌溉前,由各用水组根据农作物需水情况向协会报告,并办理本轮灌溉用水计划,包括用水时间、流量及总水量。

第五条严格灌溉调度,每轮灌溉应提前72小时申报,用水量增减提前24小时申报。

第六条实行先交款后供水原则,严禁人情水、关系水;严禁隐瞒或转移水量;严禁以权谋私、私减水量。

第七条供(用)水量确定,供(用)双方必须在场,做好记录,双方签字。

第八条科学调度,合理配水,坚持先上游后下游,上游照顾下游,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杜绝漫灌,做好蓄水保水、节约用水工作。

第九条认真做好渠道防汛、保安工作。

放水灌溉期间各用水小组必须派人巡守水渠、分段把关,抢险堵口。

第十条认真做好水费计收工作。

水量结算做到协会、用水组、用水户三方相符。

严格执行水价,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水费实行专款专用,不挪用,不截留。

第十一条严格依法管水。

对违章用水户应由协会根据情节按章程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报政府部门处理,触犯刑律的交司法部门处理。

篇二:灌溉管理制度XXX灌区灌溉管理制度第一章第二章总则为了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确保用水单位(用水户)均衡受益,实行科学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益和供水可靠性,为广大用水单位(用水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灌区内各用水单位(用水户)、管水单位,在本灌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灌溉活动均应遵守本制度。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灌区灌溉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益,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灌区内的灌溉管理工作,涉及水资源管理、灌溉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行、灌溉服务等方面。

第三条灌区灌溉管理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节水高效、环境友好的原则,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灌区灌溉管理工作由各级水利部门和灌区管理机构负责,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灌区灌溉管理工作。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第五条灌区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总量控制、优化配置、节约使用、重复利用的原则,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六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灌区水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求,编制灌区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年度水资源利用计划,报请上级水利部门审批。

第七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评价,建立健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灌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条灌区内的取水、用水、排水、废水处理等行为,应当遵守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第三章灌溉设施建设与管理第九条灌区灌溉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灌区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农田水利发展规划,实行总量控制、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第十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确保灌溉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正常使用。

第十一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管理制度,对灌溉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养护,确保灌溉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第四章灌溉服务与管理第十二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灌溉服务体系,提供灌溉技术指导、水量调度、水费收缴等服务。

第十三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灌溉需求和天气预报,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灌溉用水计量工作,建立健全灌溉用水计量制度,确保用水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五条灌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水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水费收费标准和规定,合理确定水费征收方式和期限。

节水灌溉项目建议书

节水灌溉项目建议书

节水灌溉项目建议书尊敬的读者:作为对节水灌溉项目建议的回应,本文将围绕着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以及建议措施展开讨论。

在此之前,让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节水灌溉的概念。

节水灌溉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通过最有效地供应农作物所需的水分,以减少浪费并达到更高的农田灌溉效率的一种灌溉方式。

在当前全球水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实施节水灌溉成为了非常必要且迫切的任务。

下面将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您在节水灌溉项目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针对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精确测定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通过合理的作物生长期计算,结合相关气象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出作物的水分需求,从而为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是减少农田水分浪费的有效方法。

与传统的泵灌、沟灌相比,滴灌和喷灌能够将水分准确送到作物根部,避免了浪费在土地上或者叶片上的现象。

此外,这种技术还能够避免过度湿润导致作物根系腐烂的问题。

第三,合理运用土壤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

在干旱地区的农田中,土壤水分的保存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添加合适的有机肥料和适量的矿物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以便更好地供应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此外,采用合理的灌溉计划也是节水灌溉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确定灌溉时机时,需要根据作物生长阶段、气象条件以及土壤水分状况等综合因素来进行灌溉。

合理的灌溉计划不仅可以确保作物充分满足水分需求,还能够避免因过度灌溉而导致的农作物喷腐烂。

最后,为了提高灌溉系统的效率,进行定期的设备维护和改进也十分必要。

修复漏水管道和喷头、改善水泵效率等操作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系统的效率和节能效果。

总结起来,节水灌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保事业。

通过精确测定作物需水量、应用滴灌和喷灌技术、运用土壤改良剂、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以及进行灌溉设备维护和改进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农田用水量,提高农田用水利用率,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标。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

灌区灌溉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灌区灌溉管理,保障农田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灌区内所有灌溉用水管理活动,包括灌溉水资源的分配、利用、保护等一切相关工作。

第三条灌区灌溉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依法管理,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遵循便民、高效、透明的原则,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灌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适时调整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问题,合理规划灌溉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灌溉技术水平,推广科学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八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灌区的发展。

第二章灌溉水资源的配置第九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农田特点和作物需水需求情况,合理配置灌溉水资源,确保各农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第十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灌溉水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具体的灌溉方案,确定灌溉水量,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

第十一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制定水资源利用计划,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二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灌区灌溉水资源监测机制,监控灌溉水资源的使用情况,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民的灌溉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灌溉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农民的灌溉水平。

第十四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水资源调度机制,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农田灌溉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灌溉工程设施的管理第十五条灌区灌溉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灌溉工程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灌溉工程的使用情况,保障灌区的正常灌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抛沙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灌区节水灌溉管理制度成县抛沙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议书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1.1 项目建设的依据 1.1.1 概述项目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资源情况, ___现状以及地区国民 ___发展规划对水利水电建设的要求。

1.1.2 概述项目所在地区水利水电建设现状及其近、远期发展规划对项目建设的要求。

1.1.3 说明项目所依据的流域(区域)综合利用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

1.1.4 概述规划阶段方案、比选结果和规划成果审批意见。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2.1 阐明项目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灌溉。

应阐明供、受水区水资源平衡状况,受水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发生的主要旱灾和渍、碱害情况及特点,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灌溉用水、节水、排水工程设施现状,农业节水目标及中长期供水需求预测,灌区地下水状况,并分析地区农牧业发展对灌溉及排水的要求。

1.2.2 根据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任务要达到的目标,在流域(区域)综合利用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研究工作,对所在地区功能基本相同的项目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阐明各项目方案的优缺点,论述推荐本项目的理由。

1.3 项目建设的任务 1.3.1 阐述本项目的建设任务,对于多目标开发利用的项目,要按照国家政策和总体效益优化原则,分析研究各部门对本项目综合利用方面的要求,结合工程条件,考虑本项目在流域和地区规划中的作用,提出项目的开发目标和任务的主次顺序。

1.3.2 对分期开发的项目分别拟定近期和远期的开发目标与任务。

1.4 附图(1)建设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比例尺:1:500000~1∶2000000)。

(2)工程项目所在河流(河段)开发现状及规划示意图(比例尺:1∶10000~1∶1000000)。

2 建设条件 2.1 水文 2.1.1 简述工程所在流域(或区域)自然地理、水系及现有水利工程概况。

2.1.2 简述工程地点的气候特性和主要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值。

2.1.3 简述工程地点及其附近河段的水文站网和基本资料情况。

2.1.4 径流:(1)简述工程区域内的地表、地下径流的、范围和补给方式。

(2)提出天然年、月径流系列,并作系列代表性初步分析,必要时进行系列的插补、延长。

(3)初步确定径流统计特征值,简述本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4)对灌溉和供水工程应简述地下水补给量、可开采量、水质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5)对供水和水电工程应提出枯水径流初步分析计算成果。

2.1.5 洪水:(1)简述工程区域的暴雨和洪水的成因、特性及其时空分布情况。

(2)简述对工程设计有影响的历史特大暴雨和洪水的范围、量级及重现期。

(3)简述洪峰、洪量的还原及插补延长方法,系统的统计原则和代表性分析,并进行频率分析。

(4)简述工程设计洪水的推求方法。

对下游有防洪要求的工程应进行地区洪水组成分析,初步确定设计洪水成果。

(5)简述施工设计洪水系列的统计原则,初步确定施工设计洪水成果。

(6)无实测洪水资料时,可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流量,提出初步成果。

(7)平原排水工程,可用实测流量资料或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排涝流量。

2.1.6 对多泥**流需简述工程地点泥沙的主要,统计(或估算)多年平均输沙量和特征值。

2.1.7 提出工程设计代表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

2.1.8 其他水文要素:(1)简述工程地点河流的水质状况及其特征。

(2)有冰凌危害的河段,应简述本河段冰凌特性。

(3)有潮汐影响的河段,应初步确定潮汐水位统计特征值、潮汐流向、流量及影响时间。

(4)对裸露水面较大的输、蓄水工程,应考虑水体蒸发影响,初步统计(或估算)工程地点的水面蒸发值。

2.1.9 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应按调出区(水源区)和调入区(受水区)分别简述与本工程有关的水文气象概况。

2.2 地质 2.2.1 简述工程已完成的地质勘察工作项目与工作量。

2.2.2 简述工程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构造稳定性,并初步确定工程场区地震基本烈度。

2.2.3 简述水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特征、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等基本地质环境,初步分析库区可能存在的渗漏、库岸稳定、浸没、固体径流、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

说明水库工程区内有无重要矿产及古文化遗址。

2.2.4 简述闸坝工程枢纽地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岩溶规律、水文地质和岩土工程特性等。

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并影响岩基承载能力、抗滑稳定、渗透稳定、渗透流量以及边坡稳定等主要地质问题,应着重说明岩体风化卸荷、软岩、软弱结构面、大断层等工程地质特性。

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并影响土基承载能力与稳定性、渗透稳定、振动液化、胀缩性、湿陷性、冻胀性等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应着重说明软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土等工程地质特性。

2.2.5 简述输(排)水和引水发电工程线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等情况,初步分析可能存在并影响输(排)水和引水发电工程(包括明渠、隧洞和其他地下洞室)的成洞条件和边坡稳定性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2.6 简述堤防河道整治(滩涂围垦)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情况和岩土工程特性,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堤基稳定性、砂层液化及堤内浸没等工程地质问题。

2.2.7 简述灌(排)工程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水文地质情况,初步分析和预测工程区可能存在的土地盐渍化、黄土湿陷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2.8 简述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储量、质量和开采条件。

2.2.9 对各工程比较方案的工程地质环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初步评价意见。

2.3 其他外部条件 2.3.1 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和附近有关地区的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等外部条件及其对本项目的相互影响。

2.3.2 分析其他行业对本项目的要求,收集有关报告和技术文件。

2.3.3 说明有关部门和地区对项目建设 ___、协作关系以及有关协议。

2.3.4 说明本工程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基本建设在建规模简要情况。

2.3.5 说明在本地区水利发展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中,该工程项目所处的开发次序。

2.3.6 说明有关其他部门、地区影响该工程立项的因素。

2.3.7 说明有关部门对水价、电价确定 ___。

2.4 附图(1)水系图。

(2)区域地质图或略图(比例尺:1∶50000~1∶200000)。

(3)水库工程地质图或略图(比例尺:1∶10000~1∶50000)。

(4)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地质剖面图或略图(比例尺:1∶2000~1∶10000 )。

(5)天然建筑材料产地分布范围图(比例尺:1∶10000~1∶50000)。

3 建设规模 3.1 通则 3.1.1 对规划阶段拟定的工程规模进行复核。

3.1.2 在确定单项任务的工程规模时,应分析对其他综合利用任务的影响。

必要时,应为以后的综合利用开发留有余地。

3.1.3 对多泥**流应分析泥沙特点及对工程的影响,初拟工程运行方式。

有冰凌问题的工程,应分析冰凌特性和特殊冰情对工程的影响,初拟相应的措施。

3.1.4 说明有关分期建设的要求及其原因。

3.1.5 通过初步技术经济分析,初选工程规模指标。

3.5 灌溉工程 3.5.1 分析灌溉水源可供水量,初步确定灌区范围和总灌溉面积,初拟灌区开发方式、设计水平年和灌溉保证率。

3.5.2 初拟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分析灌溉定额,初步确定灌溉需水量和年内分配过程。

3.5.3 初选灌区灌溉系统整体规划和工程总体布置方案。

3.5.4 初选骨干渠道的渠首设计水位和设计引水流量。

3.5.5 初选引水枢纽及泵站等水源工程的设计引水流量、扬程及装机容量。

3.5.6 以水库为水源工程时,初选水库正常蓄水位、最低引水水位、灌溉调节库容和总库容,初拟引水方式。

3.5.7 分析灌区排水条件和排水方式,对有排渍、改良盐碱要求的灌区,初拟排渍、改碱标准及排水工程措施和规模。

3.11 附图(1)工程项目总体布置图(比例尺:1∶1000~1∶200000)。

(2)有分期建设要求的分期建设布置图(比例尺:1∶1000~1∶200000)。

(3)供电范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现状及远景)(比例尺:1∶1000~1∶200000)。

4 主要建筑物布置 4.1 工程等别和标准 4.1.1 根据初选的建设规模及有关规定,初步确定工程等级及主要建筑物级别、相应的设计洪水标准和地震设防烈度。

4.2 工程选址(选线)、选型及布置 4.2.1 根据规划阶段初拟的工程场址(坝址、闸址、厂址、洞线、河线、堤线、渠线等)的建筑条件、工程布置要求、施工和投资等因素以及必要的补充勘探工作,初选工程场址。

4.2.2 初选主要建筑物基本形式,对工程量较大或关键性建筑物作方案比较,初拟次要建筑物的基本型式。

4.2.3 根据初选(或初拟)的建筑物型式,经综合比较,提出工程总布置初步方案。

4.3 主要建筑物 4.3.1 简述主要建筑物初定的基本布置、结构形式、控制高程、主要尺寸及结构、水力学核算成果,初选地基处理措施。

对技术难度大的特殊建筑物宜作重点分析研究。

5.4 机电和金属结构 4.4.1 根据动能参数和装机规模,初拟水轮发电机组或水泵电动机组的单机容量、机组台数和机型。

4.4.2 初拟输配电工程的规模,初步提出接人电力系统的供电或送电方向、进出线电压、回路数和输配电距离,初拟电气主接线。

4.4.3 初拟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的规模、形式及布置。

4.5 工程量 4.5.1 分项列出工程各建筑物及地基处理的工程量。

4.5.2 分项列出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的工程量。

4.6 附图(1)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1∶1000~1∶2000)。

(2)主要建筑物平、剖面图(比例尺:1∶500~1∶1000)。

(3)大型长距离调水总干渠纵断面图(横向比例尺:1:5000~1:10000;纵向比例尺:1:500~1:1000)。

5 工程施工 5.1 施工条件 5.1.1 简述工程区水文气象、对外交通、通信及施工场地条件。

5.1.2 初步提出施工期通航、过木、供水及排水等要求。

5.1.3 简述主要外购建筑材料及水、电、燃料等供应条件。

5.1.4 简述天然砂砾料、石料、土料等、开采和运输方式。

5.2 施工导流 5.2.1 初拟施工期导流标准及流量、导流渡汛方式、导流建筑物形式和布置,估算相应的工程量。

5.3 主体工程施工 5.3.1 初拟主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设备。

5.4 施工总布置6.4.1 初拟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场内主要交通干线布置。

5.4.2 初拟施工总布置方案。

5.5 施工总进度 5.5.1 简述施工进度安排原则,初拟施工总进度及控制性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