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卷上 一之源
陆羽茶经译文

陆羽《茶经》译文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周世平译注茶经卷上一之源(有关茶的源流)茶树是原产在我国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
树高一、二尺,至数十尺。
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叶。
茶树的树形象瓜芦、叶子像栀子、茶花象白色的蔷薇、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似、其柄蒂像丁香、树根如胡桃。
[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与茶相似,叶苦而涩。
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
胡桃与茶的根皆属深根性,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茶”字,从字源上说,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
[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茶”,出于《尔雅》。
]茶的俗名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一是称作“茶”,二是称作“槚”,三是称作“”(shè设),四是称作“茗”,五是称作“荈”(chuǎn喘)。
[周公说:槚就是苦茶。
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
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适应种植茶的土壤,以间杂有风化石碎末的地方最好,夹砂石的砾壤就差一些,而生黄土用来种茶则更差一些。
凡种植茶树,培育管理工作不仔细,技术掌握不当,种植后很少生长茂盛。
如果按照种瓜的方法种植,经过三年就可以采茶了。
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最好,在园圃中种植的就较差。
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茶树,其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则较差;形如春笋的最好,短小的芽则差;叶片还没有完全展开,或叶缘卷曲的品质好,嫩叶初展时平铺摊开的差。
如果茶树生长在背阳的山谷阴地,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质凝滞,饮后可能容易引发疾病。
茶的功用因为性凉至寒,其性味作为饮料,最适应哪些气质高尚、清静澹泊、生活简朴的人。
若有人感觉体热、口渴、闷燥、头疼、眼睛倦涩、四肢无力或全身关节不舒服的时候,喝上几口茶,可与醍醐甘露相媲美。
但是如果采茶不适时,制茶不精细,并混杂有其他杂草、败叶,这样的茶喝了是会生病的。
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

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第一篇: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著的《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
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
它是中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类重要著作,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
绝大多数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
此外,在书中有关茶叶的诗歌、散文、记事也有几百篇。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
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茶之源

茶经·茶之源【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①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②而掇③之。
其树如瓜芦④,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⑤,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⑥,兆至瓦砾⑦,苗木上抽⑧。
)【注释】①嘉木:优良树木。
嘉,用同“佳”。
②伐:砍伐树木与其枝条。
③掇:采摘。
④瓜芦:一种叶如茶叶,但味苦的树木,广布于我国南方,又名皋芦。
⑤栟榈:即棕榈树。
⑥下孕:指植物根系往土壤深处生长发育。
⑦兆至瓦砾:指土地开裂。
兆,原指古人占卜的龟甲因灼烧而龟裂,这里意为裂开。
瓦砾,原指残瓦碎砖,这里用来指坚硬的土地。
⑧上抽:向上生长。
【译文】茶树,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优良树木,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高。
在巴山、峡川等地还有需两人才能合抱的茶树,只有砍下枝条才能采摘上边的茶叶。
茶树长得像瓜芦木,树叶像栀子,花像白蔷薇,果实像棕榈树的树籽,花蒂像丁香,树根像胡桃树根。
(作者原注:瓜芦木,产自广东,酷似茶树,但味道苦涩。
栟榈,属蒲葵之类,它的树籽像茶籽。
胡桃树与茶树的树根都在地下生长发育,只有到土地被撑开之后,树苗才能向上生长。
)【原文】其字,或丛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做“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①。
其字出《本草》②。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注释】①《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成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现已散佚。
②《本草》;指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时,由李勣、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也称《唐本草》,现已散佚。
【译文】茶这个字,从部件方面来说,有说从属于“草”部的,有说从属于“木”部的,有说并属于“草”“木”两部的。
【原文】其名,一曰茶,二曰槚①,三曰蔎②,四曰茗,五曰荈③。
【注释】①槚:本指楸树。
②蔎:本为香草名。
③荈:三国时期“茶荈”二字常常连用,现在已很少使用。
【译文】茶的名称,第一叫茶,第二叫槚,第三叫蔎,第四叫茗,第五叫荈。
续茶经一之源【清】陆廷灿

续茶经一之源清陆廷灿凡例《茶经》著自唐桑苎翁,迄今千有余载,不独制作各殊,而烹饮迥异,即出产之处亦多不同。
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
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
曩以簿书鞅掌,有志未遑。
及蒙量移,奉文赴部,以多病家居,翻阅旧稿,不忍委弃,爰为序次第。
恐学术久荒,见闻疏漏,为识者所鄙,谨质之高明,幸有以教之,幸甚。
《茶经》之后,有《茶记》及《茶谱》、《茶录》、《茶论》、《茶疏》、《茶解》等书,不可枚举,而其书亦多湮没无传。
兹特采所见各书,依《茶经》之例,分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
至其图无传,不敢臆补,以茶具、茶器图足之。
《茶经》所载,皆初唐以前之书。
今自唐、宋、元、明以至本朝,凡有绪论,皆行采录。
有其书在前而《茶经》未录者,亦行补入。
《茶经》原本止三卷,恐续者太繁,是以诸书所见,止摘要分录。
各书所引相同者,不取重复。
偶有议论各殊者,姑两存之,以俟论定。
至历代诗文暨当代名公世卿著述甚多,因仿《茶经》之例,不敢备录,容俟另编,以为外集。
原本《茶经》,另列卷首。
历代茶法附后。
一之源【导读】《续茶经》的作者是是陆延灿。
陆廷灿,字幔亭,清代江苏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即今天的武夷市)。
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
本书草创于其在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之后。
《四库全书著录》有寿椿堂刊本。
全书分正文三卷、附录一卷,约七万字。
书前有雍正乙卯黄叔琳序及陆廷灿所作是的凡例。
陆羽《茶经》另列在卷首。
其目录完全与《茶经》相同,即将全书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等十个门类。
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
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
之所以称为《续茶经》,实是由于其时按照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来写的,不过虽名为“续”,实=实际上这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述。
茶经第一部分

《茶经》文|陆羽一之出(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ō)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有的从“木”部,有的“草”“木”兼从。
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
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在向陽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生长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huì)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qínǐ),使六疾不瘳(chōu)。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内容简介公元758年左右,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
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了有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的生产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茶经》(黑体是原文)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
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
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
陆羽《茶经》全文

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二之具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
(唐)陆羽《茶经》

盛物竹器。 3. 黄金满[上竹下赢],不如一
经:语出《汉书.韦贤传》。 谓留给儿孙满箱黄金,不如 留给他一本经书。 4. 颜师古:名[上竹下榴]。唐 初经学家,曾注《汉书》。 5. 无用突者:突,烟囱。成语 有“曲突徙薪”。 6.甑:读音 zeng。古代蒸炊器。 今蒸笼。 7. 篮以箅之,篾以系之:箅, 读音 bi。蒸笼中的竹屉。 篾,读音 mie,长条细簿竹 片,在此作从甑中取出箅的 理耳。 8.[衤詹]:读音 chan 系在衣 服前面的围裙。《尔雅.释 物》:“衣蔽前谓之[衤詹]。 9.芘莉:芘,读音 bi。芘莉, 竹制的盘子类器具。 10. [上艹下旁][上艹下 良]:读音 pang lang。笼、 盘一类盛物器具。 11. [上启攵下木]:读音 qi, 穿茶饼用的锥刀。令[火日 皿][火日皿](注 1)然:[火 日皿]读音 yun。没有光焰 的火。[火日皿][火日皿] 然,火热微弱的样子。颜师 古说:“[火日皿],聚火无 焰者 也。”
罗、合:罗末,以合贮之,以则置合中。 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 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 才,口径四寸。
小山也”。 6. 三足铁[上竹下丽]:[上竹
下丽],通“盘”,盘子。 7. 莉(上竹下夹):用小竹蔑编
4. 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 商汤时的大尹伊挚。相传他 善调汤昧,世称“伊公 羹”。 陆,即陆羽自己。“陆氏茶”。 陆羽的茶具。
5. [上封下牛]比(氵旁):读音 die2 nie4。[上封下牛], 贮藏。《广韵》:“滞,贮 也,止也。”比(氵旁),土 堆。《集韵》:“比(氵旁),
六出圆眼。其底盖若莉箧口①,铄之。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陆羽《茶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羽《茶经》(卷上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duo)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易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廖,知人参为累,则茶之累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