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而学与仰而思》阅读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③屠大窘________④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驱:追随、追;③句意为:屠夫非常困窘急迫。
窘:处境困迫,为难;④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阅读附答案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思有弗得()⑵命童子取土平之()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幺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幺治理国家呢?
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君子求学,贵在(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11.(1)得到,获得(2)填平12.(4分)D(选C得2分)13.(4分)C。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文言文《习惯说》

中 ( z h òn g ) 人 : 适 合 于 人 , 这 里 是 影 响 人 的 意 思 。 中 , 深 入 影 响 。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 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字词句翻译 文言精悉 文言知识积累 相关练习
目录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刘蓉(1816—1873),字孟蓉,又作孟容,号霞仙,湖南湘乡人。清
朝湘军将领、桐城派古文家,官至陕西巡抚。主要成就:生擒石达开。 其代表作为《养晦堂文集》、《思辨录疑义》等。 咸丰四年(1854年),随曾国藩在湖北、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 年(1855年),从罗泽南由江西回援湖北。其弟战死蒲圻 (pú qí) , 送丧归籍,遂辞军事。咸丰十一年(1861年),骆秉章督师四川,被 聘参赞军事。以知府加三品顶戴,署四川布政使,明年实授。
第二段解读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 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
而后安之。
语之:
顾:
何……为:
童子:
平:
蹶(jué)然:
坦然:
既:
第二段解读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 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
第二段解读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 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 而后安之。
译文: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 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 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 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 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2021年暑假天天练38: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暑假天天练38: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
”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小海解释了下面画线字的意思,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类)B.以至呵逐亦不去(离开)C.颇骇怪(奇怪,惊疑,这里是“对……感到奇怪”)D.县令果健者(有才能)(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3)小海赞赏“蒋堂”,而小华钦佩“县令”,你更赞同谁的想法?结合选文分析。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赵奢劝说平原君[宋]司马光赵田部吏①赵奢②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之。
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邪?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注】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
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
③用事者:管事的人。
④加兵:兴兵侵犯。
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1)下列句子中画线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平原君家不肯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君安得有此富乎邪/何见事之晚乎C.赵奢以法治之/告之于帝D.国赋大平/吾与汝毕力平险(2)请用“/”给画线句子断句。
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3)请概括平原君的性格特点和概括平原君被赵奢所折服的原因?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下列各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
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
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
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遭,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
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
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
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
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②常用的学习方法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 【乙】处应填:____ 【丙】处应填:____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甲】②【乙】③【丙】①
2.俯而学指的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
(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3.示例: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