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糟粕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糟粕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糟粕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01、“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大同”、“为公”就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道、公德。
这就是普世价值、人文精神。
0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学术自由。
03、庄周哲理:“无为无待,逍遥自在”。
“无为”就是要直面现实,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事物的发展机理。
处事要把握机遇,稳健进取,适度量力,顺应自然。
不能盲目妄为,肆意妄为,拔苗助长,缘木求鱼。
不要瞎忙,瞎折腾。
“无待”就是不要焦虑未来,要把握今天,活在当下。
把握今天,活在当下就是为了明天。
这种“无为无待,逍遥自在”的哲理,对于当今社会出现喧嚣、浮躁的思潮,具有使心灵回复平和、清静的功效。
04、惠能禅理:“超越理性,明心见性”。
“超越理性”的意义是对不如意的事情要善于自我化解,自我调适。
超越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消除患得患失的自我困扰,避免不必要的焦虑,使生活过得轻轻松松。
“明心见性”是指自心本自清净,自性本具佛性。
由于受到外界的精神污染也就是受到谬误文化观念和虚妄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导致烦恼、痴迷。
只要消除谬误、虚妄的文化观念,还原本来的自心、自性。
人们即可心情舒畅,心灵宁静。
慧能禅学是一种救治心灵的良方,其意义在于淡化心理应激,减少精神烦恼,达到心理平衡,防止变态与疯狂。
慧能禅学的目的是使人们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人际关系的喧嚣和自我迷失的烦恼。
不受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受情感的困扰,不受生死的胁迫。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它对现代世界思想文化史与精神分析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
慧能禅学是一种觉悟,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艺术。
它对人类健全的心理,健康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05、新文化时期的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基础和动力。
中国古代文化的糟粕:0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02、“存天理,灭人欲”(儒家所谓的“天理”是指“三纲五常”)。
0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出路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对人类智慧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对人类智慧的独特贡献,在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现独特魅力和智慧的深度。
这些精华体现了人的尊严、社会和谐、智慧追求等,有助于提升人类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质。
2.融合现代价值观:从当代的价值观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
如平等、人权、环保、创新等,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3.历史和环境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从历史和环境的角度进行认知和理解。
例如,某些传统文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因此需要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理解其意义与烙印。
同时,历史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需要区分其中的糟粕与陈旧观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精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如儒家的仁爱和礼义观念、佛教的慈悲和智慧、道家的自然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培育社会和谐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2.社会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结,有助于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共同认同。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分析和辨别,但无论如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能够形成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且在社会发展、文化凝聚和个体自我实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

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以及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各例举四项)2、传统文化的糟粕有哪些3、传统家文化糟粕的例子是4、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里面的糟粕有哪些?6、中国传统文化糟粕都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各例举四项)精华: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
糟粕:八股取士、等级差别、封建迷信、轻视劳动。
传统文化的糟粕有哪些精华:孝道、和谐观、大国风范、敢为天下先的气概糟粕:愚昧、爱面子、阿Q精神、不善于学习传统家文化糟粕的例子是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比较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还有将人分三六九等,鄙视商人,还有对妇女的压迫,如裹小脚,未嫁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等等。
例如在家文化中男尊女卑,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严格分别嫡庶,至春秋以儒家的礼教对女子的行为作了种种的规定和限制。
直到如今,仍有一群人不断鼓吹男尊女卑,公然与男女平等相对抗,成为了社会低俗文化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对于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社会人们必须群体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组织是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这便是“家”的雏形,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最后逐步演化到各部落之间为食物进行互斗。
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母系氏族转化成父系氏族,这种血缘繁衍关系是根本原因。
以女性为主的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发展起来。
只有父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的原始部落的家,到黄帝时期,黄帝是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对于黄帝来说,天下的人都是他的子民,天下是一家人,他则是最大的家长,由他制定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是什么?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有女德、巫术等。
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_精华_与_糟粕_罗国杰

【特别推荐】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罗国杰* 〔摘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既包括优良的美德,也包含腐朽的糟粕,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剔除其腐朽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概括说来,“三纲”基本上属于腐朽和束缚人性的“糟粕”,应当彻底予以否定,而“五常”则可以视为维护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我们要持分析和“扬弃”的态度。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必须同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道德 五常 三纲〔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005-05 一、对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继承的基本原则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今天,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中国传统道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今天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这就是说,要不要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应当而且必须明确区分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的标准,只有确定了这个区分的“标准”,才能清楚我们所应当继承和弘扬的“精华”是什么,才能明确我们应当否定和抛弃哪些“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有明确的说明。
他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评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1]正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708)。
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的糟粕
3. 过于强调权威和传统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权威和 传统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传 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不可侵 犯的,这种态度往往导致人们忽 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此 外,一些人过于追求权威和名利 ,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 果
中华文化的糟粕
4. 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面子和形式主义比实质 和内容更为重要。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实质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人们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东西,从而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Part 3
对于我们的影响 和启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我们都有着重 要的影响和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继承和 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同时,我们也应 该批判性地看待中华文化的糟粕部分,如 封建迷信、性别歧视、权威传统等。我们 应该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 去除其中的糟粕,发扬其中的精华
除了以上提到的精华和糟粕,中华 文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启 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1. 社会和谐
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和为贵"、"以和为美" 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 的作用。这些观念鼓励人们以和谐、合作 、团结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
4. 科技成就
中华文化中的科技成就也是其精 华之一。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 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 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 天文学、数学等也有着独特的成 就和发展
封建糟粕

封建糟粕篇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
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
这期间,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轻视个人。
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
“国”是“家族”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重人伦轻自然。
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
但是,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
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
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
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出路
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
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
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国国学思想。
浩大中华,圣贤血脉,所思所历,化为国学。
国学,乃一国的学术;国学思想,则是国学之灵魂!
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而古往今来所有中国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求善。
“彰善痒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使命。
············
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 因此在谈传统文化时就应该从时间的维度去探究。
首先, 传统文化是文化的过去式, 即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文化; 其次, 是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 即指从过去一直绵延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其三是文化的将来式, 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 它们会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对现代人而言,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产
生于过去并已沉积的历史文化,而是一种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之流。
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 需要全民族的一种广泛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主要来源应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相一致的优秀内容, 值得继承与弘扬; 也有一些传统文化, 存在着被颠覆的问题。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推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层面, 所以, 进行人的现代化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糟粕,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
实践检验、审查传统文化, 科学地、历史地做出价值判断, 鉴别出精华和糟粕。
从现代的角度去考察, 去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相一致的
优秀内容, 值得继承与弘扬。
况且, 中国传统文化透出的完整、和谐、智慧的灵光, 对于紧张、焦虑、困惑的现代人, 无疑也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感召。
1.中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价值核心的。
《中庸》一书说:“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焉。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还是以人为中心。
这种人道重于天道的倾向,如儒家要通过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品质的培养来造就理想的人格体系,”中和”代表了宇宙全体和谐一致的思想状态, 是一种最高的价值。
这种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
人合一的基本文化特征, 而这种理想的文化价值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增进人的才智素质的根本原因。
这也便是和谐的思想,与当今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2.崇德
道德的教化:构建文明的必然途径。
除了对个体意义上的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
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忠孝仁义。
这种品德规范对于个体来说,内化为个人人格的修养,外化为在人伦关系中实践道德上的义务:尊老、爱幼、忠君等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争议颇大的一点:过去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总习惯于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作为首要批判对象,然后不计其余地把整个传统文化打入冷宫。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不难发现这一整套道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
只是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现的不合理成分,去伪存真,弘扬一种现代社会正常动作所需的道德规范。
而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3. 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几千年来, 以农为主, 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
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 追求稳定的特点。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
力行近于仁 ,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 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
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4.团结互助, 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形成团结互助, 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 社会
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 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落后因素, 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必须剔出这些糟粕。
1.封建迷信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延绵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打道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迷信活动依然存在。
因此,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中具有封建文化性质的观念形态, 以及反映这些
观念形态的一切种种事物, 都必须持彻底地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2.商品意识差
中国是个农业国, 重农抑商十分严重。
士农工商,严格的等级分层。
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 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对促
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繁荣经济, 方便, 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现代, 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 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3.很强的奴性观念
比较突出的糟粕,乃是奴性文化。
奴性文化的实质,即人身的依附,它是以牺牲个性的发展和张扬而换取的苟且偷生。
奴性文化的社会代价,主要是专制的社会管理方式,以及民族创新精神的萎缩甚至磨灭。
这是因为,奴性文化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强权文化,而强权文化乃是一种不理会法制、不尊重人权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公正的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被压抑了,与此同时这个民族的整体的持久的活力也就被压抑了。
尽管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传统的过程,但并不是我们不从传统中继承和吸取好的东西,那些符合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的传统,我们应当保持并发扬光大。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大致的态度应该是:我们把它看成我们的敌人,但并不是敌人坚持的,我们就反对。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
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
创造出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参考资料: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朱汉民.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张应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张岱年, 程宜山. 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中庸》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局, 1964
肖尚军.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武汉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