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在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的研究及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果蝇实验对于培养高等学
果蝇模型在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中的作用

果蝇模型在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中的作用引言: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昆虫,它在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其短寿命、繁殖周期短、容易培养和高度可控的遗传特性,果蝇成为了科学家们理想的研究模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用果蝇模型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贡献了大量关于基因功能、发育过程和疾病机理的重要发现与理解。
本文将重点介绍果蝇模型在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中的作用。
一、果蝇的遗传学研究果蝇模型成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主要是因为其遗传特性具有显著优势。
果蝇的染色体结构简单,仅有四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使得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相对容易。
此外,果蝇拥有大量足够理解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使得科学家们可以与广泛的物种进行比较。
早在20世纪初,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提出了“甜果蝇实验室”(Fly Room)的概念,在此之后,他对果蝇的轮纹遗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揭示了一系列重要的遗传定律,如连锁性、显隐性、顺反向变异等,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果蝇的遗传学研究还带来了基因突变、基因关联和基因功能的相关理论。
利用自然和人工诱变,对果蝇的遗传变异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多个易感和突变基因,并通过连锁群体和分离定位的方法揭示了这些基因与特定性状的关联。
此外,基因的功能也通过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进行沉默或过表达而得到深入研究。
二、果蝇在发育生物学中的作用果蝇作为一个复杂生物体,在其发育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建立,因此成为了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通过对果蝇发育的研究,科学家们得以深入了解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和器官分布等基本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生物,科学家们开始了大规模的突变筛选工作,发现了大量与发育有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控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基因,如调控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基因;另一类是调控器官发育的基因,如形态基因和对称性基因。
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当人们谈论生命科学时,常常会提到模式动物。
模式动物是指在研究某一领域时,经常被用作研究对象的生物物种。
它们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简单的组织结构和相对较小的基因组,是科学家们研究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理学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而在众多的模式动物中,果蝇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果蝇的基础遗传学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的果蝇科昆虫,与许多其它生物一样,它的遗传学是其作为模式动物的主要优势之一。
在成群结队地孕育、快速繁殖的果蝇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多代果蝇中进行基因变异和分析,了解某些特定的基因如何传递到下一代。
自从1909年第一次使用果蝇进行基因研究以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实用的遗传学工具,这些工具可以被应用于其他生物体中。
其中一项最具有实用性的工具是基因突变。
果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基因组组成的。
如果某个基因发生突变,那么突变的基因就会影响到果蝇的身体特点。
例如,在经典的研究中,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果蝇变得白眼睛而非红眼睛。
随着科学家们对果蝇基因突变功能的研究,他们发现了许多与生物学相关的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同样适用于其他生物。
2. 果蝇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除了应用于基因遗传学研究之外,研究人员在生物学、生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学科也可以使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
这是因为果蝇有非常相似的器官和细胞结构,因此也适用于许多其他生物上发生的生物学问题的研究。
例如,科学家最近利用果蝇来研究肺炎杆菌如何引起肺炎。
通过向果蝇注入肺炎杆菌,科学家们能够看到一系列不断变化的生物学反应,包括围绕免疫系统的多种反应。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理解和探讨与人类免疫系统有关的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利用果蝇来探究基因组学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果蝇的基因组中含有数千个基因,同样也含有许多重复基因序列,这些序列在其他动物和人类基因序列中很常见。
果蝇作为实验模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果蝇作为实验模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果蝇,学名为酵母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昆虫。
依靠它的小巧和方便的繁殖,果蝇成为了生物科学界中一个广泛使用的实验模型。
在100年前,著名的遗传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经过多年的研究,为果蝇遗传学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开启了这个模型生物体系的应用。
自此以后,果蝇就一直被用来研究基因结构、功能,甚至发展过程,这使得果蝇成为了遗传学领域最为重要的模型生物之一。
果蝇的研究受益于其短寿命和繁殖能力。
果蝇的一生只有大约10天,所以研究普通实验模型(如鼠类)的代际所需的时间,有时候仅需要几周。
同时果蝇的复杂遗传系统也成为了研究的强大工具。
通过育种法,冯门罗和摩尔根等遗传学家将果蝇的不同形态与后代遗传指标建立了联系,并确认了每个表型(主要是布纹和翅形)与一组基因相关联。
他们使用交叉,自然选择和基因动物学三大遗传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果蝇遗传学研究的发展。
今天,果蝇仍然是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对象,为了方便大家对其应用领域有更加系统的了解。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果蝇作为实验模型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果蝇的基因遗传:开创果蝇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意识到,在果蝇中对某些性状进行选择,这些性状之间的遗传连锁具有与染色体自然出现位置相似的因果关系。
这项工作领导了遗传学和生物学的一个新时代,使人们得以追求有关遗传的基本问题和生物化学问题的回答,例如:基因是否位于染色体上?如果存在,是否有分布?遗传物质的性质如何?摩尔根传媒一个动物物种中精致的遗传系统并营造出“摩尔根的不变数量理论”,这是基因遗传和染色体遗传的基础,不久后成为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上根本性的贡献。
例如,对手性和发育的控制,就利用了果蝇的基因定位和基因鉴别的能力。
它们是遗传学家利用果蝇的研究领域,将这个昆虫研究成各种形式的神经系统解建立了起来。
如果问题发生在其他模型生物,对神经系统构建的分子量级可能无从谈起。
素材--果蝇与生物学家

摘要:你了解果蝇在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吗?以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利用突变株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已近一百年,至今,各种研究遗传学的工具已达完善的地步,果蝇提供我们对今日的遗传学的知识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80年初,Drs. C. Nesslein-Volhard和E. Weichaus以果蝇作为发育生物学的模式动物,利用其完备的遗传研究工具来探讨基因是如何调控动物体胚胎的发育,也带动了其它模式生物(线虫、斑马鱼、小鼠和拟南芥等)的研究,且成果非常多。
果蝇成就了一大批生物学家,下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养果蝇的科学家——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866年出生于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他的叔叔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联邦军的著名将领,在美国南方声誉很高,因此摩尔根一家在当地也颇受左邻右舍敬重。
不过摩尔根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提到那位名声显赫的叔叔,这一方面是因为叔叔并没有给他的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帮助,摩尔根的父亲在内战后受南方战败的影响,一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改善家境;另一方面摩尔根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觉得上辈人的辉煌与他没多少关系,他很小就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捕蝴蝶、偷鸟蛋和往家里捡化石和矿物标本等等。
在他父亲和母亲的家族中,出过富商、军人、外交官、律师,摩尔根以前的家谱中惟独没有科学家。
借用现在的遗传学术语,摩尔根可以算是家中的“突变”产物。
1886年,摩尔根在肯塔基州立学院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秀,他被选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词。
在获得理学学位后,摩尔根有点烦恼,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到社会上去做什么。
他似乎天生不喜欢经商,因此决定还是留在学校中继续读书,这一次他进入了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院。
他应该庆幸自己偶然的选择,因为这所大学以学术自由而著称,尤其重要的是,霍普金斯大学十分重视生物学。
摩尔根受大学中学术气氛的影响很深,例如他一辈子都不相信价格昂贵的设备,而相信脚踏实地的作风更为重要;摩尔根几乎终生在实践着大学里“一切通过实验”的原则。
果蝇实验与基因研究

果蝇实验与基因研究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也是基因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
通过对果蝇的实验研究,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关于基因和遗传的重要原理,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果蝇实验在基因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经典的果蝇实验案例。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在基因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果蝇的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且体型较小,便于实验操作和观察。
其次,果蝇的基因组结构与人类有很高的相似性,约75%的人类遗传疾病相关基因在果蝇中都有对应的同源基因。
因此,通过对果蝇基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在果蝇实验中,常用的遗传操作包括突变体筛选、基因敲除、基因过表达等。
通过这些操作,科学家们可以研究特定基因对果蝇表型的影响,进而揭示该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例如,通过诱发特定基因的突变,可以观察果蝇的表型变化,从而推断该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这种遗传操作为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除了遗传操作,果蝇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基因调控网络和信号传导通路。
通过构建基因调控网络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揭示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理解基因调控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同时,利用果蝇实验可以研究信号传导通路在生物体内的调控机制,揭示信号分子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在基因研究领域,果蝇实验有许多经典的案例。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是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的果蝇遗传学实验。
20世纪初,摩根教授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学实验,首次证明了基因的连锁遗传现象,揭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
这一发现对于后来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另一个经典案例是克里斯汀·劳伦斯(Christianne Nüsslein-Volhard)和埃里克·维斯哈尔(Eric Wieschaus)的果蝇胚胎发育研究。
果蝇被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

果蝇被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一种小型、易于繁殖的实验室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
自20世纪初,果蝇模型已成为遗传学领域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果蝇的繁殖、基因突变、杂交等研究,科学家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为我们对遗传学的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果蝇具有短寿命和大量生殖力的特点,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多个世代的遗传变化。
果蝇通常寿命只有几周,每对果蝇可以产下大约500个卵子,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快速观察和分析不同世代果蝇的遗传特征。
这使得果蝇成为研究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理想模式生物。
其次,果蝇基因组相对简单且具有高度保守性。
果蝇的基因组仅有约1.65亿个碱基对,相比之下,人类基因组则有约30亿个碱基对。
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容易地鉴定和分析果蝇基因中的突变和变异。
此外,果蝇与其他生物的基因有着高度的保守性,许多果蝇基因在不同物种中有相似的功能和序列。
这使得果蝇成为研究基因功能和进化的重要模型生物。
第三,果蝇的生物学性状和行为易于观察和记录。
果蝇的生命周期短,从卵子到成虫只需约10天的时间。
其特征明显,易于观察,例如体型、眼色、翅膀形状等。
此外,果蝇的种群数目庞大,易于繁殖,使得研究人员能够进行大规模的遗传实验。
这些特点使得果蝇成为研究性状遗传和行为学的理想模型。
通过对果蝇的遗传学研究,科学家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例如,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他的同事在1910年代发现了遗传连锁现象,并首次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爱德华·威廉·德米斯特等人在20世纪中叶通过果蝇实验阐明了基因突变的本质;罗伯特·霍夫曼在20世纪下半叶发现了果蝇的生物钟,为生物钟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这些创新发现为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进一步的遗传研究。
此外,果蝇还被用于研究人类遗传疾病。
尽管果蝇与人类在形态和生理上存在差异,但一些基础的生物学和遗传机制在果蝇和人类中是相似的。
果蝇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果蝇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的昆虫,身长约3-4mm,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
它们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并且其基因组已经被完全测序,使其成为理想的模型生物。
果蝇研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将着重探讨其在遗传学、神经科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
遗传学应用果蝇研究在遗传学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约一个世纪前,这个领域的开创者托马斯·亨特·摩尔根首次尝试利用果蝇从事遗传实验。
他在果蝇生殖系统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关键性的遗传现象。
例如,他在1910年通过塑造轮廓(phenotypic)变异,证实了染色体重组(recombination)的存在,并揭示了“连锁遗传”(linkage inheritance)的规律,即染色体上紧密相连的基因会被遗传为一组,而这组基因的频率会随着基因座间的距离而降低。
此外,他还发现,某种基因突变体(mutant)的频率在果蝇交配后代中的出现比例非常始终,这为后代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提供了依据。
果蝇的基因组大小与人类相比非常小,仅有四对染色体,约1.2万个基因。
这使得其基因组已经被完全测序,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基因操作。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构建基因敲除突变体来研究某种基因功能,或者在果蝇基因组中导入外来基因以观察其表达和作用。
同时,果蝇通过快速繁殖、低成本和易于育种等特点,使得实验条件可以便捷控制,数据获取也容易。
基因敲除技术可以用于连锁遗传性状的研究。
例如,研究者可以敲除一个基因,并观察敲除后可能导致的其他基因表达的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破解某些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比如选择性失聪、先天性心脏病等遗传性状。
在开窗检验中,果蝇可以用于评估致病基因抑制剂(inhibitor)在细胞增殖和死亡中的作用。
开窗检验是一种流行的定量平台,用于评估化合物的毒性和细胞增殖特性。
这种技术尤其适用于动物模型,如果蝇等实验模型。
(完整版)《遗传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普通遗传学》试题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连锁遗传图: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和相对距离的数轴图叫连锁遗传图,又称遗传图谱。
2 二价体与二倍体: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二倍体3颠换与转换:指DNA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替换,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替换的突变方式;颠换:指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被嘧啶碱基替换,或嘧啶碱基被嘌呤碱基替换的突变方式4异固缩:同一染色体上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的不同步的螺旋现象。
5重叠作用5重叠作用:两对独立的基因对表现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它们中若有一对基因是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表现一种性状(显性);都为纯合隐性时,则表现另一种性状(隐性),从而使F2呈现15:1的表现型比例。
6操纵子:功能上相关的成簇的基因,加上它的调控的部分定义为操纵子。
7转座因子:又称移动基因,跳跃基因,它可以从染色体基因组上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甚至在不同的染色体之间跃迁。
8无融合生殖:指不经过雌雄性细胞结合,但由性器官产生后代的生殖行为,它是介于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之间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或者说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9母体遗传即细胞质遗传,由于细胞质基因所决定性状的遗传现象与规律,有性生殖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通常来自于母本;母性影响属于细胞核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由于后代个体的性状表现由母本基本型决定,因而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母体遗传。
10杂种优势:两个遗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二、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 栽培大麦(2n=14)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具有的染色单体数目为(C)A. 14条B. 7条C. 28条D. 42条2遗传学上把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称为( D )A.杂交B.回交C.测交D.自交3在下列各种基因型中,哪一种能产生8种类型配子(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杂交操作及注意事项
要求:
各组自行繁殖本组实验所需的杂交亲本;
注意处女蝇的搜集;
将果蝇杂交瓶各自带回宿舍,观察交配行为;
投入亲本杂交后隔一周弃去亲本;
对照实验教材模板,详细记录每代实验结果 (逐日统计的F1、F2子代表型及数目);
写出详细的生活史观察日记;
最后完成全部(5个)实验报告。
眼色
白眼(white) w
红眼/野生型 +
刚毛形状 焦刚毛, sn3
直刚毛/野生型 +
表型特征 基因所在染色体
体乌木色
Ⅲ
体灰色/金黄色
Ⅲ
双翅短小与尾端等长 Ⅹ
双翅长过尾端
Ⅹ
翅极小,仅残迹
Ⅱ
复眼白色
Ⅹ
复眼红色
Ⅹ
刚毛弯曲烧焦状
Ⅹ
刚毛尖直
Ⅹ
黑檀体(e)突变体
三隐性(w m sn3) 突变体
果蝇突变体观察
三、黑腹果蝇的饲养及管理
1、黑腹果蝇的“培养基”配置 果蝇以酵母菌为食。凡能培养酵母菌的基
质,都可用作果蝇的“培养基” 。常用的 有玉米粉培养基、米粉培养基、香蕉培养 基等。配方如下页表:
(1)果蝇培养基的几种配方
玉米粉饲料
水(ml) 琼脂(g) 食糖(g) 香蕉浆(g) 玉米粉(g) 米粉(g) 麸皮(g) 丙酸(ml) 酵母粉(g)
200 2 13 — 17 — — 1 适量
米粉饲料
100 2 10 — — 8 8 1 适量
香蕉饲料
50 1.6 — 50 — — — 0.5-1 适量
(2)玉米粉培养基配置方法
i)取应加水量的一半,加入琼脂,煮沸,使充分溶解, 再加糖,煮沸溶解;
ii)取另一半水混和玉米粉,加热,调成糊状; iii)将上述两者充分混匀,煮沸(以上操作都要搅拌,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的分类地位:
Class: Insecta
Subclass : Pterygota
Order:
Diptera
Family:
Drosophilidae
Genus:
Drosophila
Species: melanogaster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特点:
目的: 通过一个杂交实验(历时一个月)同时进行: 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分析 两对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析 两对非等位基因连锁交换分析 基因伴性遗传分析 三点测交与基因定位分析
?
果蝇杂交实验的综合实验设计
如何在给定的果蝇突变类型中完成上述实验? 关键是哪一步?
怎样选择……?
示范:果蝇麻醉、观察示范及注意事项;
果蝇大实验
果蝇作为一种重要的 模式生物,在遗传 学与基因组学的研 究及发展中发挥了 无可替代的作用。
果蝇实验,对于培养 高等学校和中等学 校学生的遗传学实 验技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实验内容】
经典遗传学分析 分离/组合/连锁/伴性/基因定位
染色体遗传学分析 唾腺染色体制备与观察/ 各地果蝇核型分析
四、果蝇的杂交与管理
为确保杂交彻底,雌蝇必须选用处女蝇。 雌蝇羽化后的8小时内,尚未充分成熟,不会
交配。此时收集的雌蝇是处女蝇。
1、处女蝇的收集
每隔6-8小时,选雌蝇 根据黑色消化道识别
根据蛹,不具性梳的个体
处女蝇可以隔离培养一周
2、其他相关操作
杂交时把所需品系的雄蝇直接放到处女蝇培养 瓶中(共5对),贴上标签,注明两亲本的基因 型及交配日期。
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的雌雄鉴别和突变体观察
Fem Mal 体形 腹部条纹数 尾端形状 尾端条纹 外生殖器形状 性梳
黑腹果蝇突变体观察
性状分类 名称及代号
体色
黑檀体(ebony) e
灰体/野生型 +
翅形
短翅(miniature)m 长翅/野生型 +
残翅(vestigial) vg
体积小 繁殖力强 世代周期短 容易饲养 染色体数目少,巨大的唾腺染色体 突变体多,P-element,…… 遗传背景清楚(基因组测序完成)
一、野生果蝇采集与生活史观察
观察作业: 写出详细的果蝇生活史观察日记
野生果蝇采集:
取洁净敞口容器,放 入适量果皮(葡萄皮 最佳,取皮前用清水 稍稍冲洗),置户外 阴凉处数天,见有小 小的金黄色虫子(果 蝇)在其内飞翔,即 可用透气的材料覆盖 容器口。 采集完成
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以果蝇为实验材料,体 验分离、自由组合、伴性遗传和连锁互换规律 的遗传学分析过程,学会分析方法。
熟练掌握果蝇唾腺的剥制及唾腺染色体标本的 制作方法,熟悉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黑腹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最著名的模式生物
果蝇科:全世界3000多种 中国约800多种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 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 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
若须继续实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 5-10对另瓶培养。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的伴性与非伴性、连锁与 非连锁遗传分析
以免沉积物烧焦) ; iv)将所得培养基分装入指形管或培养瓶(厚度2
cm),勿沾染管口/瓶口. 加塞、包扎,高压灭菌。 Ⅴ)稍冷后取出,直立、冷却。在洁净空间打开瓶
塞,用酒精棉球擦干管壁/瓶壁上的冷凝水滴,加入 适量丙酸及酵母粉,即可投入果蝇进行饲养。
2、果蝇的麻醉处理
对果蝇的观察与检查,均在其麻醉昏迷状态进行。 1)将果蝇转移到洁净干燥的麻醉瓶中。向麻醉瓶的棉
分子遗传学分析 P-转座子分析
数量遗传学分析 毒理遗传学分析 发育遗传学分析
体重/体长/刚毛数量的遗传力估算 Muller-5 检验 Bit./Ant. 分析
进化遗传学分析 正常翅-残翅基因的自然选择
江苏地区野生果蝇的适合度比较
……
……
【实验目的】
熟悉果蝇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各种突变性状, 学会野生果蝇的采集与实验果蝇的饲养管理。
塞底部滴加乙醚2~3滴,迅速塞上棉塞。待果蝇全部 麻醉昏迷后,即倒出至白瓷板/白纸上进行观察。 2)果蝇的麻醉程度视实验要求而定:对仍需培养的果 蝇,以轻度麻醉、不使死亡(翅膀外展45 )为宜。迅 速将选定的果蝇移入侧翻的培养瓶中,待其自然苏醒后, 再将瓶扶正。 3)检查完毕,应将不再需要的果蝇倒入死蝇收集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