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知识培训教材

合集下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教学大纲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1.总学时: 322.总学分: 23.面向对象: 全校各专业4.课程类别: 公共选修课5.开设学院:二、课程简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涵盖了休闲农业的基本知识、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技术支撑、经典案例、发展模式、资源、设计、开发、筹办与营销、政策法规等内容等内容, 将农学与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相结合, 既包括理论探索, 又展示了大量的经典案例。

其重大意义在于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缩短了农产品流通环节, 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互动交流, 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与新农村建设, 全面深化和拓展了农业的加工增值功能、休闲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体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和示范推广功能, 引领农业、农村、农民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休闲农业是能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自然观光、消费购物、农事体验、游乐活动、养生度假等多种服务的新型高效产业形态。

通过分析休闲农业兴起的时代背景与经典案例, 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1.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熟悉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乡村旅游消费业态, 掌握休闲农业的规划与设计、模式与经营, 能够运用休闲农业的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学机制来运营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用农学、生态经济学、规划、旅游等知识, 彰显出农耕文化底蕴、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现代科技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熟悉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乡村旅游消费业态;了解运营休闲农业企业的关键技术, 高度重视农耕文明和生态文明资源开发, 不断丰富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吸引物;掌握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的方法与特点、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原则、方法与要素以及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方法;了解乡村旅游接待的礼仪与技术规范。

掌握休闲农业的规划与设计、模式与经营, 能够运用休闲农业的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学机制来运营休闲农业企业和乡村旅游;用农学、生态经济学、规划、旅游等知识, 彰显出农耕文化底蕴、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现代科技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第七部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教学目的】1.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2.了解基本游客心理学;3.了解“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4.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设计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难点】将农业生产资源体验方式与农村生态资源体验方式有机结合,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学时分配】12学时专题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介绍〖引入〗国家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

休闲农业〖理论知识〗一.休闲农业介绍1.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

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

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休闲农业基本功能①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开放大学休闲农业规划教案

开放大学休闲农业规划教案

课程名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掌握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休闲农业规划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1. 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2. 休闲农业规划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休闲农业规划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2. 如何在规划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教学内容:一、导入1. 介绍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兴起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休闲农业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原则:满足游客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

2.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综合效益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 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休闲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三、休闲农业规划的方法1. 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态势、游客偏好等。

2. 资源分析:分析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

3. 规划设计: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功能分区、项目布局等。

4. 实施与运营:制定实施计划、运营管理方案、市场营销策略等。

四、休闲农业规划案例分析1. 介绍国内外典型的休闲农业案例。

2. 分析案例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案例中的经验应用于实际规划。

五、课堂讨论与练习1. 分组讨论:针对一个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休闲农业规划。

2.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兴起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休闲农业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原则1. 教师讲解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原则在实际规划中的应用。

三、休闲农业规划的方法1. 教师讲解休闲农业规划的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方法在实际规划中的应用。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方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方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方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村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提供一种融入农村生活、体验农业乐趣的休闲方式,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增加收入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训合格的服务员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训目标1.熟悉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休闲农业的基本知识;2.掌握专业的服务技巧,提高服务质量;3.增强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

二、培训内容1.乡村旅游概述乡村旅游的定义及特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关系。

2.休闲农业基本知识休闲农业的定义、分类及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农产品销售的关系,休闲农业与农民增收的机制。

3.服务礼仪知识传授:礼貌用语,面容表情,站姿坐姿,仪容仪表;技能训练:问候客人,引领客人,熟悉景点,解答问题,讲解农产品,帮助拍照等。

4.乡村旅游景点讲解景点背景介绍,历史文化知识,参观路线规划,景点特色解说。

5.团队协作培养团队意识,鼓励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6.服务品质管理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处理投诉和纠纷,提高服务质量。

7.安全防护知识火灾防护,急救处理,应急预案,安全隐患排查,保证游客出行安全。

8.管理培训管理理论知识,人员管理,资源调配,投诉处理等。

三、培训方式1.理论学习通过教材、课件、案例等形式,进行培训内容的讲解,让学员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

2.实践操作安排实际景点参观和讲解,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让学员亲自操作和体验。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员了解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角色扮演安排学员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工作场景,锻炼学员的组织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培训评估1.考试评估设计相关考试题目,测试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实操评估安排实际情境进行实操考核,检验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互动评估定期进行学习总结和讨论,评估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

休 闲 农 业 与 乡 村 旅 游

休 闲 农 业 与 乡 村 旅 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第一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过去,一提旅游,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著名城市。

现在,旅游的发展也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与我们农村密切相关的民俗、民风为载体的旅游开始火爆起来。

既然旅游是眼球经济,旅游能致富,那么,怎样充分利用我们的现有资源发展经济而致富呢?一、什么叫旅游“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

“旅”是旅行,外出,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我国国内游的时间在6小时以上,距离30公里以上。

二、什么叫旅游资源1、定义所谓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景观、风貌”或“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2、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a.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b.具有可利用性,随着旅游者旅游爱好和习惯的改变,旅游资源的包容范畴不断扩大c.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树立旅游资源的三种意识a.整体意识b.发展意识c.市场意识4、什么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个整体概念,它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多种要素组合而成。

其特征是旅游服务成为旅游产品构成的主体,其具体展示主要有线路、活动和食宿。

三、什么叫农业旅游1、定义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渔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

2、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1)农业特性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

(2)生态特性农业旅游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

(3)娱乐特性农业旅游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旅游休闲农业》课件

《旅游休闲农业》课件

旅游休闲农业的特点
1
资源优势
农业生态资源、农村文化资源、农民劳动力、农业资产等
2
产业多样化
兼顾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科普等旅游需求
3
市场广泛性
适合各个年龄层次和社会群体
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企业经营
以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为发展载体,实现 产业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
依托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合作社来整合和 利用资源
范围
包括观光旅游农业、游乐旅游农业、度假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多种类型。
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20世纪70年代,美国、法国 等国开始出现休闲农业。
发展阶段
80年代,休闲农业提高农产 品附加值的同时,也拓展了 农村和农民的生产和消费市 场。
成熟阶段
21世纪以来,旅游休闲农业 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加速推 动农村旅游和城乡融合发展。
旅游休闲农业的未来趋势
精品化
发展特色旅游农业,提高 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数字化
应用信息技术,完善旅游 信息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国际化
积极开展国际旅游休闲农 业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 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旅游休闲农业经历了从初期阶段到成熟阶 段的发展历程,具有资源优势、产业多样 化、市场广泛性等特点。
《旅游休闲农业》PPT课件
本次课件将介绍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优势、发展模式和经营策 略、实践案例以及未来趋势。
什么是旅游休闲农业?
定义
旅游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资源和农村地区特色文化、生态环境等资源进行旅游休闲和科普 教育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活动。
目的
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件)
观光果园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优美的乡村绿色景 观和田园风光及独 特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弓丨城 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
观光果园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以绿色景观和田园 风光为依托,利用 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获 取收益的发展模式。观光果园采摘型休 闲农业发展模式对观光种 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 态农 业进行统一规划,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 产过程为主。 主要以水果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为主题,让 游客在农场收获期间接近自然、亲 近泥土。类似的项目主要有北 京的锦绣大地、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
计,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购物等多项需求的旅游
经营活动。
5
任务二 休闲农业的兴起
一、休闲农业兴起
二、休闲农业发展历史
一、休闲农业兴起
三、休闲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 济实力和现代化水 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 集聚效应,也促进了人们物质、文化生 活水平的提高,其中包括 收入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化也导致了城市居民生 活环
3
任务一 休闲农业的概念
一、休闲农业发展
一、休闲农业发展 二、休闲农业概念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 了饮食安全等基本需求之后,渴望走向田野放松身心。城市的急 剧扩张,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同时,缩小了市民的生活圈,人们渴 望逃离烦躁都市,亲近乡土和自然田野;再加上公共交通体系的 完善及城市私家车普及,使得市民能方便地参与休闲农业活动, 亲身体验农业生产和生活,回归自然,调节身心,舒缓压力。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方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方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员培训方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喜欢的旅游方式,它能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乡村的美景。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培养专业的乡村旅游服务员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是一份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员的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学员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培训内容1.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与其他旅游方式的不同之处,引导学员对乡村旅游进行全面了解。

2.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和开发:介绍如何选取适合乡村旅游的景点,以及如何进行开发,包括保护环境、规划路线、设计景点等方面的知识。

3.乡村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介绍如何策划和组织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设计活动方案、了解客户需求、协调资源等技巧。

4.客户服务技巧:培训学员懂得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客户的疑问,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帮助,以及如何面对各种突发情况。

5.安全管理:学员需要学习如何保障游客的安全,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了解急救知识,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6.菜品制作和供应:介绍相关的菜品制作技巧和知识,使学员能够向客户提供有特色的农家菜。

7.乡村旅游宣传和推广:学员需要学习如何进行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旅游机构和旅游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培训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专业讲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包括幻灯片展示、讲解案例等方式。

2.实践操作:学员需要参与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了解具体的乡村旅游和农业工作。

3.互动讨论:培训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四、培训评估1.笔试和口试:通过考试评估学员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评估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评估问卷:通过学员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评估问卷,了解学员的培训反馈和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知识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乡村风情风貌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娱乐健身的新业态。

也就是说以农村和农业资源条件为发展基础,结合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类型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和农家乐型。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意义我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尤其是今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吸引了众多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积极性很高,势头很猛。

但是,总的来看,大部分投资业主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还有误差,认识还比较片面,定位不够准确,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单等同于吃农家菜,而没有看到其深层次的意义。

(一)、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最终解决办法,是资金向农村流动。

(如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建设资金、消费资金)。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是让社会资本和城镇消费向农村流动。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不是农村的农民而是城镇的市民,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等,活跃了农村经济。

特别是我们现在拥有了土楼旅游资源,以及我们客家人的风土人情来吸引更多的城市资金向我们农村流动。

(二)、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土楼旅游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大改善了乡村交通、水利及环境,大大改变周边乡村集镇的面貌,使景区和乡村的发展达到了和谐统一。

龙岩是正在逐步升级的交通要地。

(国道319、205;漳龙高速、龙长高速、永武高速、双永高速;龙漳、龙梅、龙赣等铁路;“海西号”旅客列车)。

最近在永定县,下洋至初溪、大溪至下洋廖陂、伯公凹至岐岭和湖坑至高头的四条旅游公路的修建,正在火热般地进行着。

在建的这四条土楼旅游公路,被列为我县打造旅游强县优先重点实施的项目,建成后相较以前会在原距离上缩短22公里,使永定高北景区、湖坑景区(洪坑、南溪)、下洋景区连成一片,形成永定客家土楼旅游的精品线路。

这是我县依托“世遗”资源,以创建“全省优秀旅游县”为契机,着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速精品景区建设,努力将“福建(永定)土楼”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名牌的一大举措。

其中,振福楼福建土楼博物馆、停车场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已于去年9月底正式投入使用,其它的项目建设也在有序进行中。

(三)、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周边农民都以平均每天有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游客加员工)消费的休闲农庄为市场,相应种植蔬菜、西瓜、果木,养殖鸡、鹅、鸭等,或开起了农家土菜饭庄等等。

在有些大的休闲农庄还自身建设了配套的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和腊制房等,吸引和方便城镇游客进行农事体验、果蔬采摘并购买农副产品。

这些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可以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满足消费者回归自然需求的最大亮点和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

(四)、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劳动力建设的,这些劳务收入都留在了当地。

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员工至少60%以上(有的达90%)是当地农民。

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平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休闲农庄的土地绝大多数都是租赁农民的,而被租土地的农民基本上又在这些休闲农庄工作,这些农民能获得土地租金和工资双份收入。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是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带动了农民素质提高胡锦涛总书记讲,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型农民。

休闲农庄对当地农村的带动作用,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农民素质。

凡是在休闲农庄工作的农民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不但学到了一门专业的技能,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礼仪、礼貌等文明习惯。

同时,他们在休闲农庄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和与游客及外界的交往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思想。

而且员工在回家或回乡的过程中,又给家人和乡民进行了工作或生活的交流,更大地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带动了当地民风改善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点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民休闲的公园,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活动和业余生活,对当地民风的改善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总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助推作用,涵盖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全部内容。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

2007年中发1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提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市崇明岛前卫村农家乐时曾高兴地称赞:农家乐前途无量!今年1月,永定县第十五届人民大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产业列为该县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应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为贯彻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永定生态型旅游强县建设,今年5月中旬,永定县人大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组实地察看了在建的四条旅游公路建设情况和初溪土楼群、高北土楼群、洪坑民俗文化村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以及田河旅游服务区、鸭子地游客服务中心和乡村农家乐示范点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五、吃、住、行、游、购、娱的特色休闲农家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市场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观农村山水”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农家生活使越来越多城市人向往,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的乡村旅游逐渐顺应着这种潮流而兴盛起来。

特别是土楼旅游的兴起。

丰富了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也带动了假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吃、住、行、游、购、娱的休闲农家更具特色。

(一)“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入选暂定条件1、生态环境优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及独特的建筑风格;2、距离设区市城区1.5个小时以内车程,有简易停车场,道路平整,交通便利,通讯畅通;3、能提供卫生、可口的8种以上地方农家特色风味菜肴,可提供三餐及夜宵服务;4、饮用水达到国家卫生规定标准;5、具备带有瓷砖贴砌的灶台,厨房卫生条件较好;具备配套餐炊具并符合卫生要求,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消毒碗筷餐具或自备碗筷餐具消毒设备。

6、具备经适当装修,采光、通风、照明条件良好的整洁卫生间。

冲洗龙头、洗手池、手纸框等设备完好,备有洗涤用品,有明显的指示和防滑标志7、原则上有十间比较规范的客房,房间内备有彩电和冷暖空调设施,床上用品干净、舒适;或已制定规划,一年内建成。

8、周边有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点)和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事活动(如采摘、加工农产品等)9、取得工商、卫生等部门的经营许可。

(二)乡土文化的传播“福建土楼客家永定”----赵忠祥倾情解说(光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传播的是乡土文化,体现的是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不必盲目追求豪华高档,简单地把城里的一些娱乐项目搬下乡,我们可以依托土楼文化,进行土楼旅游的接待,让他们“吃在土楼、住在土楼、行在土楼、游在土楼、购在土楼、娱在土楼”。

还可让游客参与到当地特有的、有季节特色(挖地瓜、种青菜、割稻谷、摘柿子)的农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农村地域文化。

1、游在土楼之土楼简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

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形成一个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楼群。

2、深情回望客家先民永定土楼伴随着客家先民迁入永定而产生。

永定是纯客家县。

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代,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客家人。

他们到此地时,平原已被当地居民,当时称为“土著”(闽南语系居民)和先期的移民占据了,只能到山区栖身。

因此早期到达永定的客家先民,饱尝饥荒战乱、流离失所之苦,在这片蛮荒之地,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一方面建筑遮阳蔽雨的栖身之所。

在当时的条件下,家族聚居在一起就成为防御自然界(山区猛兽)和人为(土匪及外族人)的各种侵害的必然结果。

3、客家土楼聚族而居的亲情感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福建,前往参观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永定客家土楼,称赞“客家土楼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

大家庭,讲究人和。

土楼是一个大家庭,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人们来到这里聚族而居,彼此互相照顾,不分你我,以血缘为纽带,为同族人,和睦相处,不分你我,正如楼内一中堂联所写“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4、建筑土楼的经济实用感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沙石。

不破坏耕地、重复使用、不产生污染、节省人力财力。

特别是黄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

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圾。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物殊设备。

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四、居住土楼的安全感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

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5、居住土楼的舒适感5、功能齐全。

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