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及策略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常见的安全标志2. 我国的气候特点3.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4. 动物的生命周期5. 水的性质与用途6. 空气的力量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8. 光的反射与折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特点、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声音与光的传播等概念。
2. 教学重点:安全标志的认识、水的性质与用途、空气的力量、声音与光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安全标志卡片、气候图、植物生长模型、动物生命周期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内的安全标志,引发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图片、实例进行生动讲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 知识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在校园内看到的安全标志,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描述我国的一种气候特点,并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3)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4)画出一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图。
(5)实验:探究水的性质与用途。
(6)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7)思考:声音和光是如何传播的?答案:(1)如:禁止通行、当心触电等,作用:保障师生安全。
(2)如:四季分明,影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如: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等。
(4)如:蝴蝶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拟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拟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拟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二、学生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等等。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运用这些方法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研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史。
本册教材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安排了众多的探究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下,一步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获得感知和体验,不断积累、内化与顿悟。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下:
提出问题
↓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即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如教材选择了学生常见的大树、叶、蜗牛、蝗虫、蚂蚁,人体,水,各种各样的纸,大米、米饭和各种食品等作为载体,设计成一个个科学探究的典型活动,供不同区域的孩子进行学习、研究,有利于孩子对它们的认识。
例“纸”单元中,由学生选择三种不同质地的纸各三张,分别进行吸水的性能、承受拉的伸性、承受弯曲的性能三个典型探究活动,在实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E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蚂蚁对环境的反应(蚂蚁在水中迷宫桥面上的爬行情况)
④收集信息
A 记录下调查小动物的情况。
B 用尺子量出蜗牛外壳的长度、蝗虫的身体及其展翅的长度。
2019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含教学反思

2019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水蒸发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蒸气的形成与水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的形成和水有关系。
【教学准备】水、玻璃片、透明塑料杯、塑料薄膜、湿布、棉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用棉签在黑板前面的玻璃上写上“水”字,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过一会儿,“水”字渐渐不见了。
3.教师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6.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实验的公平性;二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提问:1号杯和2号杯中水的多少发生了什么变化?2号杯上的塑料膜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3天后,1号杯比2号杯中的水少了许多,而且2号杯的塑料膜上出现了小水珠。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水蒸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塑料膜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2)学生进一步完成培养皿扣在湿土上出现小水珠的实验,观察塑料膜上水珠形成的过程。
(3)学生说一说杯中的水与塑料膜上的水珠的关系。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水蒸气”这一物质。
2.认识到水蒸气与水是同一种物质。
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常见问题解答参考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生命世界”内容目录六上与环境生物的多样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微小世界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问题分类提示:第一部分:植物(24问);第二部分:动物(18问);第三部分:我们人体;第四部分:其他综合(11问)。
第一部分:植物1、植物怎样分类?答: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另一类是通过抱子繁殖的植物,称为抱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不足800种,被子植物则多达20多万种。
2、水生植物有哪几类?答:水生植物一般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莲等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3、植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哪些?答: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
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的根怎样分类?答:根据根的发生部位的不同,植物的根分为定根和不定根两大类。
定根:凡是从植物体固定部位上生出的根,都叫定根。
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这种由胚根直接长成的根叫做主根。
侧根: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长出的各级大小分支,叫做侧根。
不定根:凡是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之外,也就是着生位置不定的根,都叫做不定根。
如玉米茎上生出的根,秋海棠的叶和落地生根的叶上生出的根,榕树茎上生出的根都属于不定根。
5、植物的根系有哪两类?一棵植物全部根的总和叫做根系。
根系分为两大类:直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明显粗长,并且垂直向下生长;各级侧根的长短和粗细明显小于主根,并且斜着向四周生长,这种主根和侧根具有明显区别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五章《力与运动》,第六章《亲近自然》。
详细内容涵盖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现象、水资源、简单力学及自然观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了解水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天气现象的成因、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认识天气与气候;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生活习性、天气现象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题名称,突出教学主题。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次展示。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天气现象等。
4. 例题:展示典型例题,标注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分析其适应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步骤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三年级科学教学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建议:1. 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在课堂中,我发现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的合适性对学生的研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教材的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生的研究困难。
因此,我建议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能力,确保教材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2. 实验设计和操作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有些实验步骤对他们来说可能过于复杂,导致他们在实验中产生错误或不理解实验的目的和结果。
因此,我建议在实验前要对实验步骤进行逐步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每个步骤的意义,并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3. 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我注意到在一些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研究氛围较为passi聘ve。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兴趣的培养。
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会尝试使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参与度。
4. 评估方式和反馈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我意识到评估方式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研究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计划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多样化的评估,例如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口头演示等。
同时,在评估后我会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和改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效果会得到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以上是对本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的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三年级上册科学6.加快溶解教案+反思

6.加快溶解【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溶解实例,并知道哪些措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2.经历探究加快物质溶解方法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对比实验,体会一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加快溶解的多种方法。
学生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冷热水、玻璃杯、玻璃棒、食盐、研钵、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实验,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吗?2.学生汇报:用热水溶解、搅拌等。
3.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哪些措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
那么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吗?让我们来设计实验探究一番吧。
(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2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过程。
一是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二是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实验中,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1)完成热水能加快物质的溶解的实验并记录结果。
(2)完教科版新三上科学成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的实验并记录结果。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总结:热水与搅拌都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探究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其他因素。
(1)教师引导: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已经验证热水和搅拌两种方法都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还有其他方法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吗?同学们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吗?(2)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3)教师:接下来我们观看教学课件,用实验探究物质颗粒大小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2.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疑难问题及策略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 3 课一、问题描述第 3 课《比较韧性》三根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金属条和塑料条难以比较柔韧性,学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三种实验材料要求同宽度、厚度都相同,同“厚度”很难办,学生无法公平地开展科学对比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是个难点。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材料与工具40厘米长的铁条1根(4mmx3cmX40cm)、塑料条1根(4mmx3cmX40cm)、木板1块、200g钩码6个(或相同的矿泉水瓶三个,里面装满水)、美工刀1把、电钻1 把、木锯一把。
2.制作过程先用木锯将木板锯成 3 厘米宽的木条,再用美工刀将木条削成一根(4mmX3cmX40cm )的木条;然后,用电钻在铁条、塑料条、木条的一端1厘米处钻一个小洞,最后,分别把钩码(或水)用小绳子系到铁条、塑料条、木条上。
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第7 课一、问题描述皮革、金属是属于什么材料?学生的科学概念没有清楚地建构。
二、原因分析学生对“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工材料?” 科学概念没有从本质上理解。
三、针对性教学策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本单元实际观察研究的物体为例,让学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科学概念。
2.补充相关科学知识:(1)天然材料,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只经物理处理或未经处理的材料, 常见的有木头,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云母,沙子,自然金块,竹子,动物皮毛皮革是属于天然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天然材料经过人为的化学方法加工而制得的材料。
常见的有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玻璃,陶瓷,涂料、钢铁等。
金属是属于人造材料。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教材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种植凤仙花,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透彻地了解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进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在学期教学中学生不能完整的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
二、原因分析由于凤仙花的生长期较长(一般为4月—8 月),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暑假,在得清县范围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基本上在暑假,对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教学的策略:根据凤仙花的生命周期采取与其他教学内容穿插教学;凤仙花可种植在校园的生物角,也可种植在家里;教师做好学生观察记录的指导与评价。
特别是要组织好暑假期间的较长期的观察记录与秋季开学后汇报、交流与评价活动。
2.针对性补充凤仙花一生的生长资料:3 月底4 月初(最迟清明节前后,气温20 度左右)凤仙花萌发出了根或者有的已经长出了茎和叶;几天之后(一周以内)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 3 周之后植株再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再过 4 周之后开花、结果;6月、7 月长成了许多粒种子;7月、8 月下旬收获种子。
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 课、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7 课《我们的大丰收》,学期末,凤仙花还没有成熟,没有果实,无法统计一株凤仙花的种子数,也不能让学生观察凤仙花的整个生命周期,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在本地区凤仙花一般在4月播种最为适宜,结果一般要在7月以后,成长期约半年,这时学生已经放暑假,难于开展此课的教学。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影像资料的方法来取代,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也可以引入前一届学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来开展研究,同样效果也不错。
当然,要把观察凤仙花果实,统计一株凤仙花种子的数量等观察活动,布置成暑假作业的形式去进一步开展研究,这样不仅同样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观察到了整个凤仙花的生命周期,而且探究活动还拓展到了课外,许多同学会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当然教师要有一些督促和调控的措施,比如:利用家校通平台适时发给家长短信提醒学生,暑假上来组织相关的汇报活动或成果展示活动。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1 课一、问题描述发给学生学具袋中的蚕卵孵化过早,而且先后不一,而且此时桑叶还很小,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学生储藏蚕卵的地方温度高低不同,导致孵化早晚不一,而且大部分过早,导致没有食物被饿死或天气太冷被冻死。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农村养蚕的蚕卵是蚕种场统一配发的,而且在配发之前统一储存在冷库中,所以不会过早孵化,导致孵化时间早晚不一。
指蚕种场指导员会依据当年气候科学调整催青时间和发种时间,时间基本统一。
教师不要把蚕卵过早发给学生自己存放,而应该由老师统一存放在冰箱的冷藏箱中,并随时关注周边农村的发种时间,与农村同步发放蚕卵,这样可以利用蚕种场的科学安排为教学所用,既统一了蚕卵的孵化时间,而且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农民的有效指导,另外万一饲养失败,蚁蚕还可以及时从农村得到补充。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2 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2 课《蚕的生长变化》,蚕的外形和行为的描述不科学。
二、原因分析1 .蚕体较小,很难观察清楚。
2.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很有限,不容易表述清楚。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记录、表达,并把学生的语言上升到科学的语言,逐步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述。
2.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 3 部分。
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 1 小孔,为吐丝孔。
胸部由 3 个体节组成,各具 1 对胸足。
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
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 4 ,5, 6 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养蚕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及时获取桑叶,导致蚕吃不上新鲜的桑叶或没桑叶吃饿死,该怎么办?二、原因分析城镇的学校中,寄宿生无法获取桑叶,走读生大都住在城镇上,不具有采桑叶的条件,故导致亲自养蚕的学生比例很低。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可以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到周边地区的农村采集够蚕吃一周的桑叶,然后分成几小包,用保鲜袋密封,冷藏于冰箱中,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桑叶的新鲜度,可以够蚕宝宝吃上一周的新鲜桑叶。
同时,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互助,有条件的家长多采一些桑叶,送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班级,只要有五六位家长去采集,就足够全班饲养了。
2.另外一种方法,教师还可以联络一名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周一次或两次定时定点为学生提供新鲜桑叶,学校可以适当出一点点劳务费。
而且,学生的蚕宝宝万一死了,还可以由农民给予补充,孩子还可以像农民咨询一些养蚕的技术和小窍门,让学生掌握科学养蚕的方法,保证学生能经历蚕的整个生命周期。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4 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4 课《蛹变成了什么》;疑点: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二、原因分析教材第30 页中只出示了两张蚕蛾的照片,没有注明哪只是雄蛾,哪只是雌娥,也没有任何说明,而且现实中也是很难区分。
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雄蚕蛾身体较小,腹部较瘦,触角稍大,爬动较快,翅膀可以飞快地振动并且飞行;雌蚕蛾身体较大,腹部极度膨大,但触角稍小,爬动慢,几乎无飞行能力。
还可以观察它们的外生殖器:有产卵瓣的是雌蛾,有阳茎的是雄蛾。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1 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和第4 课《蛹变成了什么》;疑点:到底蚕的生命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二、原因分析教材三下第22页有“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而第32 页又有“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 ,那么,蚕的生命到底是从卵开始的?还是从蚁蚕开始的呢?三、针对性补充相关知识对这两句话,我们认为,前者的“生命”是指生命周期,而后者的生命是指具体的肉眼可见的生命活动。
因此蚕的生命应该从受精的蚕卵开始。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2 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2 课《蚕的生长变化》;难点:学生不能很准确的发现蚕吐丝前后的变化?二、原因分析蚕吐丝后就被包裹在茧子中,根本观察不到吐丝后蚕的状况,所以也就无法比较蚕吐丝前后的变化。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可以用拍照的手段记录蚕吐丝前的状况,至于吐丝后的样子,可以由教师到农村(学生估计都不舍得伤害自己饲养的蚕)找一个刚吐完丝却还没有化蛹的茧子剪开,拍成照片进行对比。
不过教师得要留意,掐准拍摄的时间。
当然也可以通过网上找视频和相关照片的方法展示给学生看,这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2 课一、问题描述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 2 课《蚕的生长变化》;疑点:蚕的一生共蜕皮几次?二、原因分析对问题中“蚕”一字的理解不同,有人理解为“幼蚕” ,有人理解为蚕的一生,包括幼蚕期、蛹期和蚕蛾期。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补充相关知识如果理解为“幼蚕”,共蜕皮 4 次;如果理解为蚕的一生,包括幼蚕期、蛹期和蚕蛾期,那么共蜕皮 6 次。
详解如下蚁蚕T二龄蚕T三龄蚕T四龄蚕T五龄蚕T蛹—蛾蚁蚕到五龄蚕蜕皮四次在茧内蜕皮两次所以蚕的一生共蜕皮六次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一、问题描述疑点:教材教学时间的安排和种植、饲养的进度有冲突怎么办?二、原因分析由于本地区气候的原因,蚕、凤仙花的成长期较晚、较慢,而这两个单元又安排在第一、二单元,两者时间发生冲突。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1. 可以根据蚕、凤仙花的成长期调整教学时间,与后面的单元穿插进行教学,教学时间安排什么时候主要根据蚕、凤仙花已经生长到阶段。
2. 教师要提早备好各个单元的课,特别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长变化》两个单元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并随时留意学生种植的凤仙花、饲养的蚕已长到哪个阶段,最好是自己也亲自饲养,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时间的恰当安排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