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合集下载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是指能够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模拟、阻断或干扰体内激素的合成、分泌、传递或代谢,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儿童发育问题:环境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早熟、智力发育受损等。

这是因为环境激素会干扰体内荷尔蒙的平衡,阻碍正常的生长过程。

2. 生殖系统疾病:环境激素与性激素的干扰有关,会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女性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问题。

长期接触环境激素还可能增加男性不育和女性乳腺癌的风险。

3. 代谢紊乱:环境激素与能量代谢调节相关,长期暴露于环境激素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4. 免疫系统受损:环境激素可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抗体产生和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增加感染和过敏疾病的风险。

二、预防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措施1. 饮食健康:选择有机食物,并且避免加工食品以及含有农药和化学添加剂的食物。

尽量减少食品加热过程中塑料容器的使用,避免塑料中的环境激素渗入食物。

2. 室内环境改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使用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清洁用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选择无添加的天然家居用品和装修材料,并及时清洁和更换空气过滤器。

3. 减少塑料使用:避免使用带有“PC”标志的塑料容器,尽量使用玻璃、不锈钢等替代品。

避免将塑料制品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以减少塑料中的环境激素释放。

4. 避免接触化学物质:减少使用含有激素类物质的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选择纯天然、无添加的产品。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农药、有害化学物质等。

5.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结起来,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

为了预防环境激素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从饮食、室内环境、减少塑料使用、避免接触化学物质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

环境激素的影响

环境激素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环境的影响作者:伍国章摘要:环境激素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具有类雌激素活性,能对生物和人体的内分泌机能造成影响;环境澈素污染可导致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和生殖器免疫力降低,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

本文对国内外环境重金属激素和有机激素的研究、影响和防治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防治环境激素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指出环境激素致毒生物化学机理研究、环境激素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一转化一积累的行为研究、环境激素容量分析眦及环境激素物质的进一步筛选是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

1、引言环境激素(environmenIal hormones)是指外源性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化学物质,主要由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并对人体和生物(主要为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能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生殖器肿瘤、免疫力降低,并引起各种生理异常。

环境激素污染使生物和人类健康受到危害,并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种属畸形变异,生存和繁衍受到威胁,因此,已日益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并迅速成为国际环境研究新热点。

对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确认主要根据整体生物实验法(in vivo)和体外生物实验法(in vitro)进行通过对环境中各类物质的鉴别和筛选,在全球约1000万种各类化学物质(包括大量的合成化学品)中,已有70种显示雌激素活性,并被确认为环境激素类物质,包括镉(cd)、铅(Pb)、汞(Hg)等3种重金属和67种有机物,主要分属于烷基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s)、双酚A、邻苯二甲酸盐(或脂)(PAE)、多氯联苯类、农药、类固醇等,其中化学农药类达44种。

目前,国际上对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确认仍在进行,因此,环境激素种类还在不断增加。

2、境激素污染研究进展2.1环境重金属激素污染环境重金属激素物质包括镉(cd)、铅(Pb)、汞(Hg)。

这3种金属不但对植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效应,而且对动物体内酶系统、生育力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影响胎儿的性别,导致胎儿畸形等;此外,汞,特别足甲基汞中毒还可抑制细胞分裂、染色体断裂和染色体分离。

环境激素的危害及研究进展简述

环境激素的危害及研究进展简述
[7]
境似乎更有利于早期胚胎的发育。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 ,IJ ) 催化超氧离子歧化成 !4 I4 , 对保护胚胎免受氧自由基伤害起 到重要作用。添加 ,IJ 有助于克服 4 B 细胞发育阻滞。在经 电子自旋共振处理的兔输卵管内, 已检出 ,IJ 活性。 蛋白质上的巯基是氧化作用最薄弱的对象之一。硫氧还 原蛋白作为二硫化物还原酶被证明在提高早期胚胎体外发育 能力上极为有效, 但也有人认为它对突破阻滞没有帮助。另 外, 半胱氨酸、 抗坏血酸、 脱铁铁蛋白、 转铁蛋白和 KJL* 也有 助于克服氧自由基的伤害。而且, 加入转铁蛋白后, 通常能使 小鼠 4 B 细胞发育阻滞的胚胎发育至囊胚, 其发育速度和达到 囊胚的比例均接近于体内发育的程度。 有关早期胚胎防御氧自由基伤害的具体机制目前还有争 议, 但被普遍接受的是氧自由基伤害对早期胚胎体外发育阻滞 的影响不可忽视。从蛋白质巯基的抗氧化力到超氧化物歧化 能力等不同层次的研究都表明, 早期胚胎对氧自由基伤害极其 敏感, 也许是因为该时期的胚胎尚不具备较成熟的抗氧化能 力, 需要补充某些外源酶 ( 可能来自输卵管液) , 而体外培养的 早期胚胎可能因丧失这一外源酶而不能免于氧自由基的毒害。 7? 4> 培养液成分的平衡 目前广泛使用的培养液有 G3IM B 4 , 378 , 37 , 34 , GNN 和 LM3 B 799 等。但在这些培养液中多数品系的小鼠早期胚 胎都不能避免发生 4 B 细胞阻滞。此后为克服阻滞而专门设 计了各种改良液。 MOG 在 G3IM B 4 的基础上增加了 KJL*, 以谷氨酰胺代替葡萄糖, 以及提高乳酸和丙酮酸的浓度比。近
,0 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
早在 !" 世纪 &" 年代, 许多国家就开展了对人乳中二口恶英 的监控, 以估计婴儿从母乳中摄取的量; 从 !" 世纪 +" 年代到 (" 年代以来, 科学家不断关注各类环境污染物对各种野生动 物的影响, 丹麦首先报道了男性精子减少, 生殖机能 发 生 异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

环境激素的危害与防治麦建波(华南农业大学 2012级软件R7班 201231001015)【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 它能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 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 引起种种负面的生物学效应。

本文简述了目前发现的环境激素对人类可能的造成的危害, 揭示其危害的严重性, 同时概述部分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激素;危害;防治环境激素系指外因性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与荷尔蒙的受体结合,影响本来身体内荷尔蒙的量,以及使身体产生对体内荷尔蒙的过度作用;或直接刺激,或抑制内分泌系统,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一、环境激素的概述“环境激素”一词,最早见于1996年由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所著的《Our Stolen Future》一书,引起了美、欧、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对环境激素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欧洲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SETAC)1998年年会将环境激素定为大会的重要主题,环境激素迅速成为国际研究的新热点。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人体和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又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此类物质具有很弱的激素样作用,可能影响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生殖器肿瘤、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二、环境激素的由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

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

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三、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危害环境激素最容易伤害的是人类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由此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2-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制对策

2-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制对策

Ξ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制对策章志青(绍兴华力精细化工有限公司,312072)摘 要:着重介绍环境激素的概念、来源、作用机制以及对人类生殖、免疫系统、神经行为、肿瘤与畸形发生的影响;并提出防制环境激素的对策.关键词:环境激素;来源;危害;对策中图分类号:X 5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4)07-0109-04自工业革命以来,化学科学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全球合成的化学物质约1000万种,每年还新合成约10万种,有7~8万种化学物质被人类直接使用,这些物质在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动植物、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留下毁灭性的隐患.1 环境激素的概念环境激素是90年代以后才引起世人重视的一种公害.环境激素,亦称环境内分泌干扰剂(E DCs )是一类外源性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它干扰生物为保持体内平衡并调节生长过程的正常激素的产生、释放、转移、代谢、反应和消除〔1〕,或在未受损的生物后代中引起不良的健康影响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2〕.定义为:环境激素是指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机能的外来的化学物质〔3,4〕,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因其是从环境中进入人体,对生殖器官等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的,因此习惯称其为环境激素.2 环境激素的来源目前已确定的约70种环境激素污染物广泛地存在于空气、水以及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其主要来源于:(1)农药:如某些杀虫剂、除草剂、以DDT 为代表的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美国在1998年8月公布了筛选出来的67种环境激素中,农药占44种〔5〕;(2)化学物品和塑料制品,如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消毒剂、防腐剂、涂料、塑料制品、石油制品及衍生物等;(3)焚烧垃圾:垃圾焚烧可产生二恶英等多种环境激素.含有氯化物的废物燃烧时产生大量的二氯化物和数十种有毒化合物;(4)工农业用原料、产品及排放的废弃物,如某些溶剂(如壬基酚)、增塑剂、洗净剂、稀释剂及化工产品的副产品、机动车尾气、烹调油烟等;(5)重金属类(Hg 、Pb 、Cd 等)化合物;(6)药物:如类固醇、已烯雌酚、避孕药等;(7)植物激素: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含有“植物雌激素”,如豆科植物(大豆异黄酮)、白菜、卷心菜、芹菜等.3 环境激素影响人体健康的机制环境激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干扰雌激素的作用〔6,7〕:(1)环境激素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细胞核内的核酸或酶系统,引发遗传变异,虽然其发生几率很小,但不排除其可能性;(2)环境激素模仿天然激素,与激素结合位点结合,形成配体-受体复合物后,再结合到DNA 结合区的DNA 反应元件上,从而影响人和动物的生殖能力;(3)在结构上与人体内和动物体内的蛋白质、肽类激素相似的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后,与人体或动物体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人体或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4)阻碍天然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进而影响激素信号在细胞、器官、组织的传递,导致机体功能失调;(5)影响内分泌系第24卷第7期2004年3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24N o.7Mar.2004Ξ收稿日期:2004-02-20作者简介:章志青(1967-)女,浙江上虞人,工程师.01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第24卷统与免疫、神经、生殖等各个系统的互动作用,引起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使其它系统受到伤害,从而引发致癌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4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1 对人类生殖的影响这是当前关注的焦点〔8〕,其主要表现在男性精液质量下降、不育率增高、性腺发育不良、生殖器官肿瘤发病率增加、先天性畸形等〔9,10〕.据调查,法国男性从1938-1990年50年来精子数量由113×106个/m L下降到60×106个/m L,下降了近一半,且精子活动能力减弱〔11〕.苏格兰研究表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精子数量(129×106个/m L)比1959以前出生的人(169×106个/m L)显著降低(P=0.0065).除精子数下降、精液量减少外,精子正常形态率、活动率都呈明显下降趋势.我国男性的平均精子数仅为2000多万个,比50年前少了4000多万个,每8对夫妇就有1对不育.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约有20%的夫妇苦于没有孩子.到21世纪初,将有50%以上的男性丧失生育能力.4.2 对发育的影响动物研究发现,在子宫内受到过量或人工合成雌激素影响的幼鼠,雌性的子宫、阴道和卵巢在构造上出现缺陷,雄性则出现阴茎发育异常和生殖器的畸形.1938年人工合成雌激素已烯雌酚问世,随之被用来作为预防流产的处方药.1952年对2000名孕妇的研究表明,采用已烯雌酚本身反而增加了流产、早产,或新生儿的死亡.已确证妇女孕期服用已烯雌酚可使子代生殖器的畸形、阴道癌、睾丸和阴茎发育不良、睾丸下降不全、假两性畸形、精子畸形率增高现象.美国1960-1970年间曾有大量孕妇使用了合成雌激素DES (已烯雌酚),而她们的子女大都有性早熟、生殖器发育异常、癌症增多等问题.1994年H.Adami等人研究发现,近30年来新生男儿患尿道下裂(尿道口开口位置异常)人数比过去增加一倍〔12〕.4.3 对神经行为的影响从实验动物和对人类的调查来看,明显的例子是行为异常和学习能力的降低,如在美国大约有5%~10%的学龄期儿童有好动症、注意力分散、记忆障碍和一些运动技能障碍.据测试,接触农药组儿童的手和眼协调能力差,30分钟记忆力差,而且画人形时多数都画不像〔12〕.魏泽兰研究认为,环境激素可导致神经系统的发育迟滞和行为改变,如阿尔茨海默病〔13〕.极低水平(低到通常不认为是有毒的水平的PC B或二恶英类化合物就可能改变母亲和胎儿的甲状腺功能,由此进一步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在美国和荷兰进行的三项队列研究表明,新生儿暴露于二恶英会出现神经发育滞后等在内的神经行为效应;已烯雌酚可影响个体的性行为取向,受到污染的女性有24%具有同性恋倾向.4.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环境激素作用于人体激素,会使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使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受到伤害.80年代后期,在海洋动物里发生了一连串的疫病,成千上万的海豹、海豚和鼠海豚遇害.这次疫病袭击了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墨西哥湾、北大西洋、澳大利亚东岸直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其中有的地方整个种群一个不剩.对死亡动物的解剖发现,这些动物的免疫系统都很脆弱,体内都含有高浓度的诸如PC B类的合成化学物质,所有这些物质都是免疫反应的抑制剂.动物实验提示:食用含有二恶英的青鱼两年后,海豹出现了免疫机能下降和抗病毒能力减弱等症状,T细胞的反应能力也降低了25%~60%.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二恶英可影响人类免疫功能,表现为亢进或抑制.受到已烯雌酚污染的女性更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由于免疫系统调节机能缺陷引起的其它疾病.4.5 对肿瘤等发生的影响环境激素可引起乳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副睾丸囊肿、阴道癌、精巢癌等〔10,14,15〕.动物实验证明:高水平雌激素和前列腺疾病有联系.很多种类的杀虫剂和类似的化合物很明显地影响雌激素代谢,因而导致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的比率大大增加.许多报告提出人体内有机氯农药的蓄积量与乳腺癌发病有关.已经确证,孕期摄入DES,其女性子代易患阴道透明细胞癌.许多其他环境雌激素如二恶英、TC DD、人工合成避孕药、植物雌激素等,与生殖系统肿瘤的关系正在研究之中〔16-18〕.患精巢癌在年轻男人中常见而在老年人中少见,美国50岁以下男人以每年2%~4%的比率上升,1940年以来前列腺癌增加3倍多〔19〕.60年代,美军在越南林区投下了7500万升称为橙剂的落叶剂2,4,5-T (2,4,5-三氯苯氧乙酸).给受害地区造成高浓度二恶英污染〔20〕.30年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出现了大批死胎、流产、无脑儿、无脚、无腿、大头、小头以及腭裂等可怕的畸形儿,18岁成人的智商相当一名幼儿,这一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甚至可能延续几代人.5 防制对策环境激素非常稳定,极难分解,对人类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制:(1)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和法律,禁止生产和使用环境激素类化合物,并从制度和经济上提供支持,来控制、回收和清除这些化合物;(2)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危害所涉及的学科广泛,需要尽快开展多学科的研究;(3)建立安全基准,保护最容易受到危害的胎儿和幼儿.(4)改进农药和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方法,尽快减少化学物质;在畜牧业生产中尽量不使用化学添加剂和激素类物质;(5)加强自我保护: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不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不用聚碳酸酯奶瓶;不要购买由聚氯乙烯制造的塑料婴儿用品和儿童玩具;慎用含有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多食菠菜、胡萝卜、青菜、元白菜等绿色或黄绿色蔬菜,多吃糙米、荞麦、小米、黄米等五谷杂粮,多饮绿茶,少吃“生猛海鲜”.参考文献:1 K avlock R J ,Daston G P ,De R osa Crete al.Research needs for risk assessment of theU.S.EPA -spons ored w ork 2shop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6,104:715-740.2 European C ommunity.European w orkshop on the im pact of endocrine disrupters on human health and wildlife〔M 〕.Paris ,France :w orkshop publication E URl 7549,1997.3 C olbom T.Development effects of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in wildlife and humans 〔J 〕.Environ health per 2spectire ,1993,101:378-384.4 Hutchins on TH ,Matthiessen P.Endocrine disruption in wildlife :ident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relevance 〔J 〕.TheScience of the T otal Environment ,1999,233:1-3.5 王毓秀,张利民,邹敏.化学农药与环境激素〔J 〕.农村生态环境.1999,15(4):37-41.6 Sheehan DM.The developmental toxcity of environmental estrongens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J 〕.T eratology ,1996,53(2):82-84.7 郝明德,刘晓宏.环境激素与环境保护型农业〔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29-232.8 R ollerova E ,Urbancikova M.Estrogen potential of environmental com pounds 〔J 〕.Biologia ,1999,54(6):625-634.9 G erhard I ,Runnebaum B.The Limits of horm one substitution in pollutant exposure and fertility dis orders 〔J 〕.Z en 2tralbl G ynakol ,1992,114(10):593-602.10 蒋学之.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1997,13(4):251-252.11 Carlsen E ,G i Wercman A ,K eiding N ,et al.Declining semen quality and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esticular can 2cer :is there a comm on cause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995,103(suppl 7):137-139.12 井口泰泉.环境≈ 问题そ整理する.现代化学.1998.10:24-31.13 魏泽兰.阿尔茨海默病与雌激素的作用〔J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0,27(2):65-68.14 Walker AH.The effect of in uteroethinyl oestradiod on the risk of cryptorchid testis and testicular teratoma in mice〔J 〕.Br J Cancer ,1990,62(8):600-603.15 Snedeker S M ,Diaugustine RP.H orm 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cell proliferation and heoplasia in themammary gland 〔J 〕.Prog Clin Biol Res ,1996,394(3):211-213.16 Blom A ,Ekmas E ,Johnniss on A ,et al.E ffects of xenoestrogenic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ahuman brest cancer cell line (MCF -7)〔J 〕.Arch Environ C ontam T oxicol ,1998,34(3):306-310.17 R oy D ,C olerangle JB ,Singh K P ,et al.Is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or industrial endocrine disrupting estrogen -like chemicals able to cause genomic instability 〔J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1998,3:913-921.111第7期 章志青: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制对策 211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第24卷18 Matthew E,Y an T ang,Bridgette M,et al.E fects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on tum or necrosis factor a mediated apoptosis in MCF-7cells〔J〕.Carcinogenesis,1999,20(11):2057-2061.19 Ekbom A.DDT and testicular cancer〔J〕.cancer,1996,347(1000):553-554.20 Z im pleman JM.Dioxin Not Doomsday.J.of c.1999,12:1662-1666.E ffects of Environment H orm one on Human Health And Their C ontrolZhang Zhiqing(Shaoxing Huali Precision Chemical Industry Ltd C o,Shaoxing,Zhejiang,312072)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 horm one,its categ ory,its ways to enter human body and the in fluence on reproduction,immune system,nerv ous behavior,tum or and deformity.C 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environment horm one are presented.K ey w ords: environment horm one;s ource;harm;control(上接第108页)13 任豫申,许迅辉.血清胱抑素C:在肌酐盲范围检测G FR的标志物〔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2,22(5):318-320.14 Plebani M,Dall’Amico R,Mussap M,et al.Is serum cystatin C a sensitive marker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 DR)?A preliminary study on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J〕.Ren Fail,1998,20(2):303-309.The Detection and Clinical Use of Cystatin CChen Jing1 Zhu Dong fang2(1.Sha ox ing P e ople’s H os pital;2.Attached H os pital o f M edical C ollege,Sha ox ing University,Sha ox ing,Z hejiang,312000)Abstract: Cystatin C has been a new special and accurate marker,which is m ore sensitive than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on evaluating the filtration membrane of renal glomerulus recently.Cystatin C can pass freely through the filtration membrane of renal glomerulus and can alm ost be reabs orbed into proximal conv oluted.It will neither be recycled into blood stream,nor be secreted from renal tubule.Th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Cystatin C is stable.It suggests that Cys2 tatin C are m ore sensitive marker on evaluating the filtration rate of renal glomerulus than others.The protocols of parti2 cles enhance transmission immunoturbidimentry assay(PETI A)and particles enhance nephelometry immune assay (PE NI A),which are the general measurements of Cystatin C,are sim ple and quick.S o Cystatin C is g ood marker for assessing the filtration rate of renal glomerulus in pediatrics diseases,diabetes mellitus,cardiovesses diseases,tum or chemiotherapy and renal transplantation.K ey w ords: Cystatin C;filtration rate of renal glomerulus;particles enhance transmission immunoturbidimentry as2 say;particles enhance nephelometry immune assay。

环境激素物质的毒性和监测分析

环境激素物质的毒性和监测分析

环境激素物质的毒性和监测分析摘要:环境激素物质是一类能进入人体内部、具有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危害人体正常激素分泌的化学物质。

是对地球范围内包括人类在内一切生物最重要的危害物质。

本文介绍了环境激素物质的制毒机理及所适用的监测分析方法关键词:环境激素监测危害1 环境激素物质的致毒性环境激素物质中多数是人工合成的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法等发达国家男性精子在减少,女性乳腺癌、子宫癌等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人数迅速增加。

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亦有此报道。

因此,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计,是人类能否继续在我们的地球家园长久生存的重大问题。

环境激素物质主要引起乳腺癌、子宫内膜病变、精巢肿瘤、前列腺癌等。

使生殖器官异常,男性生殖能力下降、下垂体甲亢腺亢进、免疫系统障碍、神经行为异常等。

暴露低剂量时主要引起内分泌紊乱,表现在:(1)和雌激素受体(简称ER)相结合,显示出雌激素亢进;(2)与ER结合,产生雌激素的拮抗作用;(3)与ER以外的AhR、AR等结合产生不良影响;(4)与受体结合后使传输过程异常;(5)导致激素合成异常;(6)导致激素贮存、释放、传输及空留量异常;(7)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毒害,造成生殖、发育系统致毒。

2 生活和环境中的激素物质(1)生活中的激素物质环境激素物质无处不在,如金属罐头内部的金属防腐膜、盛食品或饮料的塑料容器、合成洗涤剂、化妆品等都含有这类物质。

在生活中常用的塑料制品也含有环境激素物质,如用PC为原料的婴儿用奶瓶及餐具,会分解出双酚A;氯化塑料制作的儿童玩具;聚苯乙烯方便饭盒中含苯乙烯。

研究证明,把95℃的开水注入新奶瓶后,会有 3.15~5.5μg/L的双酚A溶于水中。

(2)环境中的激素物质有机氯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中曾被广泛使用的DDT等,塑料中常使用的增塑粒及原料、洗涤剂及表明活性剂等都被列入环境技术类物质。

日本在1998年对于自来水中的环境激素物质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其中有以下八类物质;(1)二甲酸(钛酸)类;(2)己二酸-2-乙基己烷;(3)酚类;(4)苯乙烯二聚体、苯乙烯三聚体类;(5)17β-雌二醇;(6)氯化乙烯单体;(7)苯乙烯单体;(8)环氧氯丙烷。

环境荷尔蒙

环境荷尔蒙

环境荷尔蒙环境荷尔蒙也称为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时释放到环境中的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它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于雌性激素的作用,通常称为“外因性内分泌干扰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与荷尔蒙的受体结合,影响本来身体内荷尔蒙的数量,使身体产生对体内荷尔蒙的过度作用,直接刺激或抑制内分泌系统,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有引发恶性肿瘤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环境荷尔蒙包括垃圾焚烧排出的剧毒物二恶英,农药DDT,电器产品之中的多氯联苯即氟利昂,用来防止贝类附在船体上的三丁锡、三苯锡等涂料以及氯丹、水银、酞酸脂、壬酚和苯乙烯等近70种有害物质。

人造化学物质大约有10万种,每年会产生出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与人体本身产生的有害物质等等。

在目前已认识的环境荷尔蒙中,毒性最大的是于1977年,荷兰首先从垃圾焚烧炉的烟气中发现的二恶英,其毒性是剧毒氰化钾的1000倍,它也是一种人类致癌物,在城市环境下,垃圾焚烧是产出二恶英的主要来源。

环境荷尔蒙这一名词是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1996年首先提出来的,她认为环境荷尔蒙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带来任何异常的影响,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会使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环境荷尔蒙对人类及动物的危害多种多样,不过造成生殖系统机能异常最引人注目。

近日日本厚生省已正式将环境荷尔蒙命名为“导致分泌障碍化学物质”,这是一个扰乱生物体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环境荷尔蒙的危害一、环境荷尔蒙对野生生物的影响环境荷尔蒙对野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生育力下降、性别变化及卵的孵化率降低,甚至导致灭绝。

大量实验表明,在环境荷尔蒙的影响下,鸟类和鱼类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鸟类、鱼类、水生甲壳类动物和哺乳类的生殖能力锐减;鸟类、鱼类和龟鳖类卵的孵化率下降或孵化后出现严重的畸形和残疾;鸟类行为异常;鸟类、鱼类和哺乳类里有雄性雌性化或雌性雄性化倾向;鸟类和哺乳类的自身免疫系统遭到损害等。

环境激素的危害

环境激素的危害
6.要多食用谷物和黄绿叶蔬菜,日本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容易使环 境激素从体内排出的食物有糙米、荞麦、菠菜、萝卜、小米、黄米 和元白菜等。
环境激素对生物基因的影响
• 一、动物畸变
• 二、人体畸变 • 三、多(少)器官现象 • 四、残疾人群
• 1.北京晨报8月1日报道 “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只三条腿 的癞蛤蟆!” • 2.在朝阳市双塔区有两处水塘,能很容易地看到三条腿的 蛤蟆 。 • 3. 2007年,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官方消息称, 每隔30秒,中国就有一个存在某种出生缺陷的婴儿降生。 作为出生缺陷率高发国家,中国被喻为出生缺陷的“珠穆 朗玛峰”,而山西省正好就是那个“峰顶”。
• 2. 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 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这种合 成雌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 的危险。 • 3.在30-40年代,西方国家最早用雌激素防止流产 和促进胚胎发育。若干年后才发现服药妇女易患 乳腺癌,它们所生子女易患生殖系统癌症。

环境激素对生物行为(中枢神经) 的影响
如何防治
• 一.环境激素的工业技术治理
• • 1.开展绿色技术 2.开发农药替代产品--生物农药

3.开发某些新型环保材料
• 二.利用法规、管理和提高公众意识治理环境激素
• 4.加强限制环境激素法规与政策的制定


5.从管理上限定环境激素污染
6.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方面杜绝环境激素
• 三.注重个人行为拒绝环境激素对身体影响
• 山西太原市儿童福利院 1999年该院有孤儿70多个,2004 年初增长到90多个,五年中增加了28.6%。截至2006年 10月增加到了300多人,“不到三年就增长了233.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环境激素及其危害汤波云(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生物技术2班)摘要:环境激素为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生物学效应。

介绍了目前发现的一些主要的环境激素种类如DDT,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等等,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特点,揭示其危害的严重性。

关键词:环境激素激素受体DDT PCBs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

而环境激素进人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

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男婴出生率下降。

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

美国科学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患者增加。

从1986年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

而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 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

据统计,俄罗斯目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

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

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

研究人员认为,排入河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

目前已报道的环境激素对动物(包括人类)的生殖影响主要集中在:生育力下降、孵化能力降低、后代生存能力减弱、影响激素分泌和激素活性以及造成生殖解剖学结构的改变(如隐睾症、尿道下裂、子宫内膜异位、阴阳人、发育不全等)。

但这并不表示环境激素的危害仅限于此,鉴于它们深远的负面效应,类激素环境污染物的研究已经受到各国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当高度的重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据报道自1981~1996年16年间,对全国39个市县的万名健康男性的精液量、精子数目、精子活动能力的统计结果分析,分别下降了10.3%,18.6% 和10.4%,其中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下降越明显。

我国科学家在国内首次提出环境雌性化的问题后,相关工作逐渐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7年开始设立了有关方面的基金项目,环境激素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生殖问题的研究正在形成热点。

一、环境激素的定义及其种类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剂(endocrine disrupters)、内分泌活性化合物(endocrine active compounds)或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等,是指一些可影响负责机体自稳、生殖、发育和行为的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作用或消除的外源性物质。

可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有如下一些种类:1. 农药⑴除草剂:甲草胺、杀草强、莠去津、草克净、除草醚、氟乐灵、2,4-D、2,4,5-T、杜邦326、草达灭、甲氟吡啶氧酚丙酸丁酯。

⑵杀真菌剂:苯菌灵、多菌灵、六氯苯、烯菌酮、代锰锌、代森锰锌、硫脲乙烯、嘧啶甲醇族、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⑶杀虫剂:林丹(β-666)、氯丹、硫丹、三嗪、甲萘威、开乐散、狄氏剂、异狄氏剂、DDT及代谢产物、七氯和H-环氧化物、灭多虫、甲氧氯、灭蚁灵、对硫磷、氧氯丹、毒杀酚、合成除虫菊酯。

⑷杀线虫剂:滴灭威、呋喃丹、二溴氯丙烷(DBCP)。

2. 工业化合物⑴重金属:铅、镉、汞。

⑵树脂原料:烷基酚、壬基酚、辛基酚、苯乙烯、双酚-A、聚氯乙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双(2-乙基己基)己二酸盐、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盐。

⑶药物:他莫昔芬、己烯雌酚、溴萘酚、壬苯醇醚-9-壬基酚。

⑷绝缘油:多氯联苯、阿罗可罗-1254、派兰诺油。

⑸界面活性剂:壬基酚、tergitolNP40、Tergitol。

⑹其他:二恶英[ 主要指2,3,7,8-四氯二苯对二恶英(TCCD)]、五氯酚、三丁基锡、四氯联苯、多溴联苯、邻苯二甲酸盐、喷达曼萨林、二己基邻苯二甲酸盐、3-t-丁基-4-羟基甲醚、羟氟硝丁酰胺等。

3. 植物雌激素:拟雌内酯、芒柄花黄素等。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特点1 物理特点:具有亲脂性、不易降解、易挥发、残留期长,可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引起体内富集。

且作为化工产品产量巨大,应用范围广。

2 结构特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虽具有激素功能,但和生物体内天然雌素酮或其他类固醇激素在结构上有天壤之别,且这些物质间,结构也差别巨大。

如雄激素中的睾丸酮和雌激素中的雌素酮,虽生理功能完全不同,但二者结构却几乎一样,都是四环结构。

而DDT,DES是两环结构,烷基酚是单环结构,这也就增加了解释这个问题的难度,迄今尚无假说可合理、可信地解释这些不同结构的化学物质为何能同激素受体结合。

3 作用特点:⑴特异敏感期尽管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与天然激素相比,效应强度较低,但由于正在发育的机体内分泌系统尚缺乏反馈保护机制,或因为幼体的激素受体分辨能力不如成体的那样高,孕期、幼年动物及人体对激素水平远较成体敏感,激素水平的微量改变既可影响动物终生。

⑵传代影响由于亲代的暴露,可通过不同方式导致子代胚胎早期、胎儿、新生儿(动物)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⑶影响往往是迟缓型的即使暴露发生在胚胎前期、胎儿或新生儿期,但直到后代成熟,甚至到中老年期才能表现出明显的损害。

由于影响的迟发性,而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三、作用机理目前就雌激素作用机制比较公认的是受体介导理论,雌激素作为一种配体(ligand),和雌激素受体(ER-α)上的配体结合区(LBD)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导致原结合于受体上的热休克蛋白-90(hsp90)从受体上解离下来;结合了配体的雌激素受体发生构象改变并同型二聚体化(homodimerize),这种同型二聚体复合物通过受体中的DNA结合区(DBD)识别并结合到DNA上雌激素效应元件(EREs,为位于5’端雌激素诱导基因调节区域的特异DNA序列)。

当这种结合发生时,同型二聚体复合物将使转录子聚集到靶基因启动子上并促发基因转录的增强,继而mRNA翻译成蛋白质并表现出各种生理效应。

最近又发现雌激素分子还可以和另一雌激素受体亚型(ER-β)结合,并通过DNA上的API反应元件以和ER-α相反的介导模式影响ER介导的基因转录活性。

环境激素如何作用于生物体而产生生理效应,是否和内源雌激素一样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模式以及是否还存在其他的模式,一直是这一领域基础研究的前沿工作。

目前就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对机体的可能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种推测:1. 与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直接作用某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或其基团与激素有着类似的化学构象,可与激素受体直接结合。

其中部分如己烯雌酚(DES),O,P’-DDT等,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可发挥拟激素作用,增大原有激素的生物学效应;而某些物质如P,P,-DDE可竞争性结合雄激素受体,但二者结合后,无生理活性。

由于该类物质占据了正常激素的结合位点,使之无法于受体结合而减低了正常激素的效应。

2. 与激素以外的生物大分子结合而发挥间接作用某些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如三丁基锡可通过抑制芳烃化酶而减少雌激素的合成;二恶英、多氯联苯(PCBs)等,进入体内可与芳烃受体(AhR)结合,又到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1A1/1A2)加快体内雌激素的降解;多氯联苯及二恶英类物质还可结合于甲状腺结合蛋白,降低体内T4的水平。

3. 影响神经、免疫等机体其他系统而发挥内分泌干扰作用神经、免疫、内分泌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某些具有较强神经或免疫毒性的化学物质,可通过影响胚胎或生长发育期的神经或免疫系统,而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同样,内分泌功能的异常也必然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总之,环境激素十一类复杂的物质,不管它们化学结构和内源性激素的结构相似与否,都可通过雌激素受体或其他细胞核受体以及直接通过胞内其他信号传递系统(如离子通道、Ca2+浓度以及钙调蛋白、微管的装配和解聚等)的一系列介导产生生物学效应。

有关方面的研究是深入了解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的基础。

四、总结和展望“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但是,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

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

近70年来,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目前在美国化学文摘中登记的化学物质已超过2000万,进入环境的就有数万种。

此外每年全球市场还要增加1500~2000种新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都可能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在环境污染物中有许多物质具有激素活性,世界范围内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目前尚无准确定论,大约有50~70种。

随着新的研究结果的发现,将不断出现候补物质种类。

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

关注环境激素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是当务之急目前在对季度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对环境激素生物活性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我们仅仅根据有限的实验数据来推测哪些环境污染物可能具有激素活性,而且尚无足够的在人体中负面效应的证据。

所以激素以及类激素环境污染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了解和确定一种环境污染物的激素性质十分必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的渗透、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善,生物芯片中毒理芯片的研究很快将成为独立学研究的前沿。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在进行有关方面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建立科学准确的环境污染物激素活性筛选方法,而充分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结果进行毒理芯片的研究将是最理想的切入点;对环境激素污染的环境治理,如生物修复的研究同样是相关方面首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 杜克久、徐晓白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科学通报2000,45(21):2241~2251。

2. 李杰、司纪亮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简介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1):83~84。

3. 楼丽广、胥彬甾体激素作用的分子机制[M],见:金正均、王永铭和苏定冯主编:药理学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4~1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