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案例
软件测试项目案例

软件测试项目案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测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可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用户体验,减少软件上线后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软件测试项目案例来介绍软件测试的流程和方法。
1. 项目背景。
某公司开发了一款新的移动App,旨在提供用户在线购物、社交互动、信息分享等功能。
为了保证App的质量和稳定性,公司决定进行全面的软件测试。
2. 测试目标。
确保App的功能完整、稳定,用户体验良好,兼容性强,安全性高。
3. 测试内容。
(1)功能测试,验证App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包括登录注册、浏览商品、下单购买、发布动态等。
(2)性能测试,测试App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加载速度、响应时间,以及并发用户量下的稳定性。
(3)兼容性测试,测试App在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型号的手机上的兼容性。
(4)安全性测试,测试App的数据传输加密、用户信息保护等安全性问题。
(5)用户体验测试,通过用户调研和反馈,测试用户在使用App时的体验和满意度。
4. 测试环境。
(1)硬件环境,各种型号的手机、不同操作系统的设备。
(2)软件环境,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不同版本的浏览器。
(3)网络环境,3G、4G、WiFi等不同网络环境。
5. 测试方法。
(1)黑盒测试,通过用户的角度来测试App的功能,验证用户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各项功能。
(2)白盒测试,对App的代码进行逐行分析,验证代码的逻辑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潜在的bug。
(3)灰盒测试,结合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全面检测App的功能和代码。
6. 测试工具。
(1)功能测试工具,Appium、MonkeyRunner等。
(2)性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JMeter等。
(3)安全性测试工具,Nessus、Metasploit等。
(4)兼容性测试工具,BrowserStack、Sauce Labs等。
7. 测试流程。
(1)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的范围、目标、方法和时间节点。
软件测试案例分析

软件测试案例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很难保证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因此,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软件测试案例来探讨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应用。
案例一:支付系统测试假设我们要测试一款支付系统,确保其在各种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功能测试,即验证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按预期工作。
这包括用户登录、账户余额查询、转账功能等。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系统能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上正常运行。
最后,还需要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表现。
通过以上测试,我们可以确保支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案例二:电商网站测试电商网站是大家日常购物的重要平台,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的测试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进行界面测试,确保网站的界面设计美观且功能齐全。
接下来,进行用户注册与登录测试,确认用户能够顺利注册和登录。
此外,还需要进行购物流程测试,测试用户在选购商品、下订单、支付等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问题。
最后,进行安全性测试,检测网站是否具有足够的防护措施,防止恶意攻击和信息泄露。
案例三:移动应用测试移动应用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其进行充分的测试是保证用户体验的重要一环。
首先,需要进行界面测试,确保应用界面简洁、易用。
接下来,进行功能测试,确保应用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行。
例如,对于一个地图应用,需要测试地图导航、实时交通信息等功能。
此外,还需要进行兼容性测试,确保应用在不同的设备和操作系统上都能正常运行。
最后,进行性能测试,测试应用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总结:软件测试是确保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各个领域的软件开发都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软件需要进行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手段。
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性能测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测试步骤。
只有经过充分的测试,软件才能在各种条件下稳定运行,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软件测试优秀实践案例

软件测试优秀实践案例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在软件测试中遇到的一个超酷的案例。
那时候,我们接到一个任务,要对一个即将上线的电商APP进行测试。
这个APP 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盒子,但在打开给顾客之前,得确保里面没有“定时炸弹”。
一、测试前的准备——武装到牙齿。
我们测试团队就像一群超级侦探,首先是了解这个APP的各种功能。
从用户注册登录,到商品搜索、查看详情、加入购物车、下单支付,再到售后退换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
我们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需求文档,像捧着武功秘籍一样仔细研读,还和开发团队的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听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述这个APP背后的设计思路和各种技术实现的弯弯绕绕。
这就好比我们要先知道宝藏盒子的构造图,才能更好地找里面的问题嘛。
然后呢,我们开始准备测试环境。
这可就像是给我们的侦探工作搭建一个专门的“调查基地”。
我们模拟了各种可能的设备环境,从大屏的平板电脑,到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版本的手机,确保这个APP在各种设备上都能正常运行。
这时候的我们,就像是一群要去不同战场作战的士兵,要把装备调整到最佳状态。
二、测试过程——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1. 功能测试——像个挑刺儿的顾客。
注册登录环节就像是APP的大门,要是这关过不去,后面的宝藏可就看都看不到了。
我们尝试了各种输入,正常的用户名和密码、超长的字符、特殊字符,甚至还故意输错验证码,就想看这个大门会不会被我们轻易攻破。
结果还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说密码长度限制没有明确提示,导致用户输入很长密码后提交失败却不知道为什么。
在商品搜索功能上,我们就像一群挑剔的购物者。
我们输入各种关键词,有热门的商品名称、模糊的描述,甚至是错别字。
有一次,我们输入一个商品的别名,搜索结果竟然是空白,这可不行啊。
顾客要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气呼呼地离开这个“宝藏盒子”的。
购物车功能也是重点关注对象。
我们不停地添加、删除商品,修改商品数量,还同时添加不同类型的促销商品。
软件测试经典案例

软件测试一测试用例的经典例子、等价类划分问:某程序规定:"输入三个整数a、b、c分别作为三边的边长构成三角形。
通过程序判定所构成的三角形的类型,当此三角形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时,分别作计算…"。
用等价类划分方法为该程序进行测试用例设计。
(三角形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解:分析题目中给出和隐含的对输入条件的要求:(1)整数(2)三个数(3)非零数(4)正数(5)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6)等腰(7)等边如果a、b、c满足条件(1 )〜(4 ),则输出下列四种情况之一:1) 如果不满足条件(5),则程序输出为”非三角形”。
2) 如果三条边相等即满足条件(7),则程序输出为"等边三角形"c3) 如果只有两条边相等、即满足条件(6),则程序输出为"等腰三角形II114)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则程序输出为II般三角形II列出等价类表并编号4PJ 入 条 件 输A个整数三个数菲零数正数构成一報 三角形a+t )》Gb+c^a o+c>b构成等腿 三角形b=c l 且两边 f 之和 a=c 」大千第三边91Q初成等嵯 三角形r 逍为非曲-边为非建熱!乃为非籃数I c 为非整数 「小为非整数 两边为非-整蝌IV 肯非整数 L 密为非整数三边• &丄均抑非整数「只给连只给一边-只给b「只给貼 只给两边彳貝给毗 给出三个以上 一边为零二边为零二边 ahjC0-0 対为为 匕O 为为一边<n J bdD 匚c<D{a<X )且 b<C id ]且 c^O b<£)且 三边均<S :肚fl 且bdJ 且r a+Vi 1 L a+t^O <b+r<* b+r=« r a+c<b 1 a+c^b1213M 15 K 17 1020 2? 22 23 24 25 26 27 28 2P 30 3£ 32 33 34 35 36 37 3S 3940 ZT 42 43 44 45覆盖有效等价类的测试用例:a b c 覆盖等价类号码3 4 5 (1)- -(7)4 45 (1)- -(7),(8)4 5 5 (1)- -(7),(9)5 4 5 (1)- -(7),(10)4 4 4 (1)- -(7),(11)覆盖无效等价类的测试用例:二、边界值分析法NextDate函数的边界值分析测试用例在NextDate函数中,隐含规定了变量mouth和变量day的取值范围为1 ^mouth <12和1 Way <31,并设定变量year的取值范围为1912 <^ear <2050。
软件测试项目实战案例

软件测试项目实战案例软件测试项目实战案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迅猛发展,软件测试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最近开发了一个全新的移动购物应用,为了确保其质量和性能,决定进行一次全面的软件测试项目。
首先,测试团队收到了产品经理的需求文档,其中明确了该应用的功能和用户需求。
测试团队首先进行了功能测试,包括对登录、浏览商品、下单、支付等核心功能的测试。
测试团队使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测试,包括手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
手动测试通过模拟用户的真实操作方式,测试应用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而自动化测试则利用测试工具对应用的功能进行自动化测试,提高测试效率。
经过多轮的测试,测试团队发现了一些功能上的问题,包括登录界面的布局不合理、商品详情页加载缓慢等。
这些问题随后被反馈给开发团队进行修复。
在功能测试通过后,测试团队又开始了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主要是测试应用在大量访问和并发情况下的表现。
测试团队使用了负载测试工具,模拟了大量用户同时访问应用的情景,并监测了应用在不同访问负载下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测试结果显示,应用在高负载情况下的响应时间过长,而且资源占用过高。
测试团队将这些问题反馈给开发团队,并与其合作解决了性能问题。
最后,为了确保应用的稳定性,测试团队进行了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主要是模拟用户在不同操作系统和设备上使用应用的场景,以检测应用在不同环境下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在系统测试中,测试团队发现了应用在某些设备上闪退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是应用没有适配某些低版本的操作系统造成的。
测试团队与开发团队合作,修复了这些问题。
总结来说,这个软件测试项目实战案例包括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系统测试等多个阶段的测试工作。
通过不同手段的测试,测试团队发现并解决了应用中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应用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测试团队的价值和作用。
软件测试案例

软件测试案例1. 简介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用于验证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软件质量,软件测试必须经历各种类型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等。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软件测试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测试过程和方法。
2. 单元测试案例单元测试是测试软件系统中最小的可测单元,它通常是一个函数或一个模块。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单元测试案例:def add(a, b):return a + bdef test_add():assert add(2, 3) ==5test_add()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函数add(),然后编写了一个测试函数test_add(),用来验证add()函数的正确性。
通过assert语句,我们断言了2 + 3的结果应该等于5。
如果运行测试函数时没有抛出任何异常,说明add()函数是正确的。
3. 集成测试案例集成测试用于测试软件系统中不同模块之间的交互和协作。
下面是一个集成测试案例:```python class Login: def init(self, username, password): ername = username self.password = passworddef login(self):# 登录逻辑...class Order: def init(self, item, quantity): self.item = item self.quantity = quantity def create_order(self):# 创建订单逻辑...def test_order_creation(): login = Login(。
软件测试中的可靠性测试案例

软件测试中的可靠性测试案例在软件测试中,可靠性测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旨在评估软件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可靠性测试可以帮助软件开发团队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缺陷,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几个软件测试中的可靠性测试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可靠性测试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一个典型的可靠性测试案例是长时间负载测试。
在这种测试中,测试团队会模拟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通过长时间运行软件系统来评估其在长时间运行情况下的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持续监控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运行状态,测试团队可以发现潜在的内存泄漏、资源耗尽等问题,并及时进行修复和优化,确保软件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依然稳定可靠。
其次,还有一个常见的可靠性测试案例是恢复能力测试。
在这种测试中,测试团队会模拟软件系统崩溃或遇到意外情况时的恢复能力,例如模拟服务器宕机、网络断开等情况。
通过这种测试,测试团队可以评估软件系统在遇到不可预测情况时的表现,发现系统的脆弱点,并进行相应的容错处理和优化,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可靠性测试案例是容量测试。
在这种测试中,测试团队会评估软件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容量限制,例如模拟大量并发用户登录、大数据量处理等情况。
通过容量测试,测试团队可以确定软件系统的容量极限,并做好相应的扩展计划,确保系统在未来的扩展和升级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可靠。
除了上述案例外,可靠性测试还包括故障注入测试、安全性测试等多种测试方法,旨在评估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通过多种可靠性测试手段的结合,软件开发团队可以全面评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软件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总之,可靠性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发现潜在问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通过不同类型的可靠性测试案例的实施,软件开发团队可以全面评估系统的可靠性,确保软件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软件测试用例范文

软件测试用例范文标题:手机应用软件登录功能测试用例一、测试用例名称: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1. 用例描述:用户使用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操作。
2. 前提条件:用户已经正确下载并安装了手机应用软件。
3. 测试步骤:- 打开手机应用软件。
- 在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
- 在密码输入框中输入正确的密码。
- 点击登录按钮。
4. 预期结果:- 用户成功登录,并跳转到应用首页。
- 应用首页显示用户的个人信息。
二、测试用例名称: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1. 用例描述:用户使用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操作。
2. 前提条件:用户已经正确下载并安装了手机应用软件。
3. 测试步骤:- 打开手机应用软件。
- 在登录页面输入错误的用户名。
- 在密码输入框中输入错误的密码。
- 点击登录按钮。
4. 预期结果:- 系统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 用户无法登录,并停留在登录页面。
三、测试用例名称:空用户名和密码登录1. 用例描述:用户未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操作。
2. 前提条件:用户已经正确下载并安装了手机应用软件。
3. 测试步骤:- 打开手机应用软件。
- 在登录页面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 点击登录按钮。
4. 预期结果:- 系统提示用户名和密码不能为空。
- 用户无法登录,并停留在登录页面。
四、测试用例名称:忘记密码找回1. 用例描述:用户忘记密码,通过找回密码功能进行操作。
2. 前提条件:用户已经正确下载并安装了手机应用软件。
3. 测试步骤:- 打开手机应用软件。
- 在登录页面点击“忘记密码”链接。
- 进入密码找回页面。
- 输入注册时的手机号码。
- 点击发送验证码按钮。
- 输入收到的验证码。
- 输入新密码。
- 点击确认按钮。
4. 预期结果:- 系统验证成功,提示密码重置成功。
- 用户可以使用新密码登录。
五、测试用例名称:退出登录1. 用例描述:用户在登录状态下进行退出操作。
2. 前提条件:用户已经正确登录了手机应用软件。
3. 测试步骤:- 在应用首页点击用户头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释疑案例1-1:终点线前的遗憾说明:课堂上讲述该案例,目的是让学员明白软件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丝毫软件缺陷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教师不必全部讲述,需摘略其中重点内容。
内容:作为长期火星探测战略的一个步骤,美国航宇局于1998年12月11日和1999年1月3日先后将两颗探测器送往火星。
其中先行一步的火星气候轨道器(MCO)经过6.65亿公里的飞行,终于在9月份飞到了火星,但在准备进入绕火星运行的轨道时,却不慎失手,让关注它的人们大失所望。
令人吃惊的是,此次事故的原因竟是一个非常低级的失误。
根据对进行入轨机动点火前采集到的跟踪数据的分析,项目官员认为火星气候轨道器失踪的原因是导航出了重大错误,致使探测器飞到了比预定高度低很多的高度。
实际上,在因飞入火星背面而与地面“正常”地失去联络之前,探测器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将把它带到距火星表面最近仅57公里的错误路线。
这一高度大大低于技术人员提出的约85~100公里的最小安全距离,与预定的140~150公里高度更是相差甚远。
高度太低,探测器有可能在火星的大气中因气动热而被“火葬”,甚至还有可能坠毁在火星表面上。
事故发生后,主管该项目的美国航宇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等部门迅速开始了调查工作。
初步分析时认定,问题可能出在卫星软件上,还可能是地面系统的问题,人员操作失误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但最后查出的结果却让人难以置信:造成飞行高度太低的原因竟然是公制和英制的转换问题。
调查人员在9月3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探测器制造商洛马公司对探测器的一项关键性操作提供的是英制单位的数据,而美国航宇局喷推实验室的导航人员想当然地以为是公制,未加换算便直接将英制数据输入了采用公制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内,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导航错误。
问题出在一个导航软件表上。
这个出错的推力器校定表用在确定探测器位置的地面导航软件中。
它的作用是把遥测到的推力器点火工作次数转换成提供给探测器的冲量,以消除因推力器点火工作造成的弹道计算中的剩余误差。
喷推实验室在编制表时对推力器每次工作的冲量使用的是牛·秒这一公制单位,但由洛马公司提供的数据使用的却是英制的磅·秒,而这样计算出的冲量值只是实际值的22%。
三轴稳定的该探测器使用反动轮控制姿态,其推力器每隔大约13~15小时点火一次,以降低轮的转速。
这些点火工作每次只会引起几毫米/秒的速度变化,但每周要进行11次以上。
起初剩余误差很小时,弹道计算可以很快收敛,但到后来收敛性就比较差了。
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使有关部门感到很难堪。
美国航宇局负责空间科学项目的副局长韦勒称,这已不能简单地说成是错误,这是美国航宇局系统工程工作的失败。
案例1-2:“一·一五”大瘫痪说明:课堂上讲述该案例,用于让学员明白软件缺陷的危害及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设计上的漏洞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教师不必全部讲述,需摘略其中重点内容。
内容:1990年1月15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长途电话交换系统陷入全面瘫痪。
这是一起奇怪的、可怕的、波及面广泛的事故。
6万名用户的电话无法使用。
对电话业来说,服务中断是一种由来已久、素为人知的风险。
飓风的侵袭可能会折断上千条电缆,地震会破坏埋在地下的光缆干线,交换站也有可能被大火烧得精光。
电话公司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制订了紧急应变计划,多年来也在这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然而,“一·一五”大瘫痪却令其措手不及。
它的影响范围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找不出什么明显的物理原因。
事故发生在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最早是曼哈顿的一家交换站开始出现故障。
但是,与一般的物理故障不同,这次故障似乎具有传染性,美国境内一家又一家交换站陆续感染上此类症状。
一连串的反应最终摧毁了AT&T电话网的一半,另一半则由于通话量的急剧增加而手忙脚乱。
在9个小时之内,AT&T的软件工程师们设法弄清了瘫痪的原因。
“罪犯”是AT&T自己开发的软件中的一个“臭虫”(bug)——即程序中的一个错误。
这起事故使AT&T忍垢蒙羞。
它对公司长久以来引以为自豪的服务可靠的名声是一个巨大打击。
几天后,AT&t 的最高首脑鲍勃·艾伦在美国各大报纸上发表了“致用户的公开信”,其中说:“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的质量标准。
事情就是如此简单。
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对你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十分清楚,人们对AT&T服务的依赖性有多强,所以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公司的网络工程师正在尽其所能,以确保类似事件下再发生……”,在电话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这样的声明当然不是这个电信巨头愿意作出的。
虽然AT&T就“一·一五”大瘫痪向用户进行了公开道歉,但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事故的全部真相及其含义从未被彻底披露和解释过。
引发事故的根本原因鲜有人知,这使它从一开始就被笼罩在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当中。
事情已变得很明白,没有人能够“保护”系统不受破坏。
而系统到目前为止所遭受的最严重的破坏,都是系统自身造成的。
这次,没有人再出来说什么这只是意外事故,永远不会再发生了等等。
到1991年,用报道过“一·一五”大瘫痪的斯特林的话说,系统的保卫者们已经遇到了他们最难以捉摸的对手,这个对手就是——系统本身。
案例1-3:鲜为人知的核危机揭秘说明:课堂上讲述该案例,用于让学员明白软件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丝毫软件缺陷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教师不必全部讲述,需摘略其中重点内容。
内容:1983年9月26日,苏联刚刚启用的早期预警卫星系统也造成了一次假的核攻击警报。
苏联为了监视洲际弹道导弹实际发射情况,为其预警卫星精心选定了一种特殊的轨道,这种名为“闪电”的卫星,在飞过南半球时,与地球距离极近;但在卫星经过北半球时,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相当于距离月球的近十分之一。
苏联的“眼睛”早期预警卫星高悬于欧洲北部上空,可长时间以准确的观察角度监测美国本土的导弹发射基地。
然而,在莫斯科时间1983年9月26日午夜过后不久,太阳、苏联预警卫星与美国导弹基地连成了一条直线,使阳光在高空云层中的反射强度达到了极点。
这种现象是不可预见的,自从该预警卫星系统在前一年投入运行以来,这种罕见的排列奇观恐怕还是首次出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苏联早期预警卫星系统地下秘密监控中心——“谢尔普霍夫-15”的负责人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中校指出,新卫星系统监测到美国从其本土导弹基地发射了数枚导弹。
彼得罗夫曾多次收到报告说,美国将发动大规模核打击,企图凭一次打击就摧毁苏联的武装力量。
这次的假警报为什么未能引发核战争呢?也许苏联指挥机关不想仅凭一种全新而独特的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就发动一场毁灭人类的核战争。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假设阳光反射造成系统报告说美国发射了数百枚导弹的话,那么苏联就很有可能错误地发射导弹进行“还击”。
彼得罗夫还说,他拒绝将这一警报向他的上级汇报,是因为“要发动一场战争也绝不会仅发射五枚导弹,区区五枚导弹不会造成多大的破坏。
”案例1-4:两位数加法计算器软件的功能说明说明:该案例介绍了两位数加法计算器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步骤。
需要学员描述如何对该软件进行测试。
内容:软件功能说明:完成-99到99的两个数的加法计算,每个数据以回车结束输入。
屏幕显示情况是:?2?35?案例1-5:案例1-4测试总结说明:该案例是案例1-4的加法计算器软件的测试总结。
内容:程序的错误有如下几点:1.设计错误:没有任何提示信息告诉用户程序的功能,用户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处在本程序的运行环境中?2.设计错误:没有在线帮助,用户怎么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如果录入了一个错误的数据会怎么样?这种帮助应该以简洁的语句一直显示在屏幕上。
3.设计错误:用户如何去终止程序的运行?这条帮助信息也应显示在屏幕上。
4.代码错误:计算结果“5”的显示没有与其他输入的数据显示对齐。
软件测试人员要做的事情:A.以一个最简单的用例开始,如上所述,以2+3开始。
B.设计程序可以进行处理的一组测试用例,这组测试用例的设计并非是很简单的,我们可以算一算,两位数的范围是从-99到99,实现两个两位数的累加意味着有199*199=39601种可能性,当然没有必要把这39601种可能逐个去试,但究竟应该选择哪些数据测试呢?这里选择了八组数据:C. 对这八组用例进行测试,记录下测试结果。
假设测试结果如下:程序对所有的非负数的处理都是正确的;程序不允许用户输入两个字符以上的数据,即:当用户输入了两个字符后,再输入任何字符均作为回车符处理,造成了负数的输入只能从-1到-9;输入了负数后,程序陷入死锁状态,即程序并不具备对负数处理的功能。
教师总结:事实上,作为一个好的测试人员,还需要仔细分析程序,例如:计算结果的存储设计、数据输入的存储设计。
在这个程序中,计算结果的范围是从-198到198,但程序只能对非负数进行处理,因此实际计算结果的范围是从0到198。
如果程序员以一个字节来存储计算结果,则要想能够存储负数,一个字节所能表示的数据的范围只能从-127到127,这时程序在处理大于127的计算结果时就会出错。
如果程序对用户输入的字符是根据字符的ASCII 码来进行处理的,程序代码表述如下:IF ASCII_CODE_OF_ENTERED_CHAR is less than 48THEN reject it as a bad characterELSE IF ASCII_CODE_IF_ENTERED_CHAR is greater than 57THEN reject it as a bad characterELSE it is a digit , so accept it .此时,测试人员就需要对这些判断条件的临界值(47、48、57、58)进行测试,以确定程序员没有写错判断条件。
案例1-6:Win2000成功内幕说明:课堂上讲述该案例,用于让学员明白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测试所起到的作用。
教师不必全部讲述,需摘略其中重点内容。
内容:2000年2月17日,在旧金山的BILL GRAHAM市政演讲大厅,比尔·盖茨的主题演讲中,除了向到场的商家和记者介绍和展示视窗2000的强大功能外,还道出了它的研制内幕。
可以说,微软视窗2000的开发过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庞大的软件设计工程之一。
其间巨大的投资,没完没了的分析测试,数千万行程序代码的编辑,所有这一切最终凝结为微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操作系统版本——视窗2000。
毋庸置疑,产品的成功首先还要归功于杰出的开发研制队伍。
部分开发人员来到了发布会现场,当盖茨向开发人员致谢时,他们博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据介绍,整个视窗2000项目组有近5000人,其中除微软的开发人员之外,还包括合作伙伴,以及美国当地和全球的合作开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