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合集下载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加‎强党‎性教‎育,‎有不‎少方‎法。

‎我觉‎得,‎浦东‎新区‎人大‎机关‎组织‎新老‎党员‎,读‎优秀‎书籍‎,写‎心得‎体会‎,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读《‎解放‎战争‎》的‎几点‎感受‎。

我‎今年‎83‎岁了‎,眼‎力不‎济,‎除了‎读报‎,书‎已很‎少看‎,但‎人大‎机关‎赠送‎的《‎解放‎战争‎》,‎尽管‎长达‎14‎00‎多页‎,还‎是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对‎那段‎历史‎有感‎情。

‎由于‎书里‎的字‎小,‎为了‎看清‎内容‎,白‎天,‎我坐‎在阳‎光明‎亮的‎一角‎,一‎字一‎句辨‎读,‎夜晚‎,在‎灯下‎举着‎放大‎镜看‎,仍‎然吃‎力。

‎后来‎,有‎人告‎诉我‎:‎每天‎下午‎5点‎,上‎海电‎台请‎播音‎员朗‎诵这‎本书‎。

于‎是,‎我改‎用耳‎朵‎读‎,真‎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到现‎实。

‎我常‎常说‎:‎老百‎姓就‎是天‎。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书里‎有几‎句话‎,让‎我再‎一次‎追忆‎过去‎、接‎受教‎育:‎第‎一句‎,是‎毛主‎席说‎的:‎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这个‎道理‎,在‎书中‎写得‎朴素‎易懂‎。

那‎时候‎打仗‎,老‎百姓‎都牵‎驴赶‎羊跟‎在后‎面,‎供给‎子弟‎兵吃‎饭。

‎我们‎官兵‎大多‎是翻‎身农‎民的‎子弟‎,父‎母送‎他当‎兵时‎,老‎大在‎家,‎种着‎共产‎党分‎的地‎,吃‎自家‎结的‎粮食‎,再‎不用‎给地‎主交‎租了‎。

老‎二呢‎,当‎然要‎上前‎线打‎仗,‎决不‎让‎蒋匪‎军‎回来‎。

正‎由于‎为穷‎人打‎天下‎、为‎群众‎谋利‎益,‎老百‎姓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

第‎二句‎,是‎陈毅‎同志‎的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他说‎得既‎形象‎,又‎深刻‎。

读后感1500字【二】

读后感1500字【二】

读后感1500字【二】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

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

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解放战争》让我感到:一是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如何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用短短的四年时间,以锐不可当、摧枯拉朽之势,如何成功演绎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富盛名的战争传奇。

二是比较全面的了解到参与这场战争的无数流英勇的历史人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中的真正的作为、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三是将自己以往零敲碎打中所获得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许多知识从一个个时间节点全面的进行了梳理和归类,也从大量真实的历史事件之中和杰出人物的身上,又一次感受到了解放战争的残酷性、发生事件的必然性和各种人物的真实性。

四是尤其从作品中获得了诸多的思考。

民心的力量最巨大。

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为什么能够胜利?我们主力兵团不占优势,但是我们背后有500万老百姓。

国民党军队一律靠空投,从一颗子弹到一块大饼都是靠空投,我们不是。

我们是几百万辆小推车,往上推粮食、推子弹、推弹药,往后拉伤员,我们没有野战医院,野战医院就是老百姓家,所以我们才能够打胜。

陈毅自豪地说淮海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群众心里有杆秤,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的分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的分量。

我们党员干部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工作,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更贴心地为群众服务,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软实力。

俭朴的传统不过时。

《解放战争》书中写到国民党有一个高级将领,被我军西北野战军抓住以后,彭德怀款待他,做了一盆面条。

解放战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解放战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解放战争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解放战争读后感(一)王树增的书,以前看过《血红雪白》,感觉相当的不错,有大局观,也有小细节,于是利用kindle买了最新的《解放战争》一书,总体感觉非常好,完全和现代军史中的《东进:苏德战争》一样,文学性、艺术性、军事性、专业性俱佳。

应该说,这本书是批驳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也是我自美国人写的那本《中国的内战》?之后,再次深刻认识到历史书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是多么的高度概括和精辟。

史学家的眼光好毒辣!应该说解放战争,或者说内战,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是国民党压着共产党打,共产党军队应该说主要就是在应对。

但是,尽管国民党政府占据了军事、法统上的绝对优势,为什么最后敢反推,而且在一年之内就如同摧枯拉朽之势,完全占领中国大陆,这绝对是值得所有人反复思考,反复玩味的。

读完这部报告文学,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心所向。

这是决定是否胜利的首要因素。

国民党军队到了解放区就如同瞎子、瘸子、病人,驻地之外的军情就两眼一抹黑。

侦察队出去都给吃掉了,全靠飞机侦察,主席在刘堪眼皮子底下都能溜来溜去,这样的前敌情报下,能打得过才奇怪了。

反观共产党军队,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伤员有人治疗,敌情有人汇报,逃兵有人抓。

西北苦寒之地,老乡饿死了孩子,也要供应上军粮。

部队?就是人民的亲孩子,血浓于水,焉能不胜。

2、组织水平。

国共军队当年的军事训练水平,应该国军还要略胜一筹,但是双方战役级别的筹划水平,现在看来还都很幼稚,所以经常出现双方在热兵器时代还有敌我混战的情况。

问题在于,为什么只要一混战,肯定是国军一塌糊涂,一败涂地,而不是共军?即使像新1军、新6军、5军、18军之类的王牌部队,在野战中可抵?解放军2-3个纵队,在混战中居然一下子就垮掉了。

原因仔细想来,还是军队的组织水平。

国军全靠长官命令,不下命令谁也不做主,共军更尊重前线人员意志,临时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所以扁平化的组织架构非常重要。

读《解放战争》有感

读《解放战争》有感

读《解放战争》有感我集中一切可利用时间看完了军旅作家王树增写得《解放战争》一书。

厚厚的两本,看的眼花缭乱,却又欲罢不能。

读完后,有一些感想。

一、有什么样的军队就有什么样的群众。

中原突围时,王震率领的一支部队走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几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一名警卫员实在支撑不下去,到农民的菜地里偷了一点东西充饥。

王大胡子知道了,二话不说,拿起皮鞭就打,逼着这名战士立即到老乡家里去赔礼道歉。

看到这,似乎可以找到淮海战役中为什么上百万支前民工宁可毁家也要支军,沂蒙的红嫂为什么会用乳汁抚育受伤战士的答案了。

人民军队真正为人民,人民反过来当然会全身心地帮助人民的军队。

从这里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点有关于现实的启发: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群众。

现在个别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可能还是出在领导身上。

二、人民是最伟大、最有力量的。

自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后,小弟一面充满崇敬之情,一面又有点不服气,老问我,哥,还有什么人比解放军更历害吧,我想了想说,人民。

什么是人民,8岁的小弟不太懂,但从解放战争发展的历程来看,没有人民支持的军队再怎么强大也要走上毁灭之路。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力量相差悬殊。

国民党方不仅兵强马壮,而且一样将星如云,像杜聿明、卫立煌、陈立明、陈诚、李宗仁、薛岳、孙立人等等在抗战期间都有赫赫战绩、出色表现,但为什么在国共战争中却一败再败,偶有胜仗,也是昙花一现。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领导的是一支被人民抛弃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再有什么美式装备,先进武器,武装到了牙齿,都是打不赢胜仗的。

从这里又可以引起另外一个思考,为什么人民会抛弃国民党军。

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可能还是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暴政苛政所致,其不仅导致人民不满,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基本生存。

三、既得利益集团是不会自己放弃利益的。

国民党中有很多中高层人士其实都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包括蒋介石自己。

所以才有了1949年的蒋经国上海“打虎”。

三项活动 学习 心得体会

三项活动 学习 心得体会

“三项活动”学习之《解放战争》心得体会村驻村工作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央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

党的历史是我们团结带领群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力量源泉。

我地区也在此时推行三项活动,作为驻村干部,我荣幸的学习了王树增老师的鸿篇巨制《解放战争》,谈点体会。

王树增老师是军旅作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演者,先后撰写出版了《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我感觉到,今天,当我们尽情享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幸福感的时候,我们的思绪不能不回到62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壮丽诞生的那一刻。

而为了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中国人民实在付出了太多太多。

这是父辈们的战争。

从1945到1950年的中国国内战争,是近现代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有哪些不可思议的地方?又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来思考?王老师的《解放战争》一书,站在历史的角度,又跳出历史,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那段历史史实。

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对当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三点启示:信念信仰、责任、价值观。

核心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1、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一群有着坚定信念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人民军队的胜利。

“我们知道,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共两党曾经在重庆就是战是和,举行过谈判。

谈判的时候蒋介石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点。

经过八年抗战,作为中国战区的最高长官,他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没有人怀疑他是这个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元首地位。

让他感到更自信的是他的军队。

经过八年抗战得到了迅速发展,拥有五百万人的一支庞大的军队。

况且装备非常精良,他的五大王牌主力部队全是美式装备,连士兵的鞋带都是美式的。

蒋介石可是名副其实的三军统帅。

他有强大的陆军,拥有相当规模的海军和空军。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仅有区区一百二十七万人,且相当一部分还是民兵性质的部队。

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

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

王树增解放战争谈淮海战役读后感在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

“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千米。

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酷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持续行军。

在蜿蜒不断的大军双侧、身后乃至前面,由贫苦农人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转动。

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用自己的肩膀,把军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数承载起来。

军队前进一步,他们便随着前进一步。

”“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路,与情愿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甘心,与自己的军队一路经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

”……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不断、川流不息地行进在淮海战役的所有道路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成功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动身,通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

一辆辆大车通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

我以前带着军队通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此刻怎么有了,真是怪事。

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路,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

”淮海战役的成功充分说明:兵民是成功之本。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紧密联系群众是咱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咱们党克敌制胜的宝贝,是咱们党的力量源泉和成功之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谁博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谁就能够取得成功,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咱们党所处的情形和面临的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全然转变,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在率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读《解放战争》心得

读《解放战争》心得

读《解放战争》心得平措郎杰1945年至1949发生在中国的规模巨大的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爆发之初,人民军队在数量和武器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一支摧枯拉朽的强大军事力量,并来了乾坤大扭转。

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纵观世界战争史,没有哪一支军队的身后会有那么多的百姓奋力支援,没有哪一支军队曾经在作战中享受过如此巨大规模的后勤保障。

看过王树增的《解放战争》一书后,我感悟至深,书中如何说道咱们老百姓的呢?一、最壮观:书中写到,上党战役中国丅民党失败的一个关键点是手持简陋武器的3万多官兵身后还有9万多百姓。

青壮年帮助军队挖战壕、修工事、送弹药、押俘虏,妇女、老人和孩子们守护村口、封锁消息、照顾伤员、缝制新衣。

老百姓送来了300多万斤米面、35万斤马料和4万斤食盐。

在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达到500万之多。

直接在战场提供作战服务的有50多万。

由支前民兵组成的40多个“子弟兵团”随军行动。

由青壮年组成的战场救护队,抬着1.6万多副担架,推着1万多辆小车。

华东野战军移动到哪里,他们便一步不离地跟随到那里。

战役中仅给华东野战军带路的农民就达8000余人。

莱芜县朱家宅子村仅一天就摊了1850斤的煎饼,烙了1200斤面饼,碾了2800斤小米,磨了1800斤面粉,筹集了近6000斤柴草,然后用小推车送上前线。

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民工达543万,他们携带着20万副担架、88万辆大车小车、30万副挑子、76万头牲口。

二、最保密:被称为“又文又武”的黄埔一期学员李默庵在自己的防区内吃了闷亏,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根本无法在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真实情报,致使粟裕的3万人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休整一无所知。

三、最迅速:鲁南战役中在寒冷的雨雪中,几百名木匠、铁匠、瓦匠和青壮年农民三天三夜在沂河上建造了一座宽六米,承受能力达3吨的大桥,使得山东和华中野战军的炮车能顺利开赴战场。

XX年王树增解放战争读后感

XX年王树增解放战争读后感

XX年王树增解放战争读后感代表谁、为谁谋利益,这始终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放战争》以其宏大的战争叙述,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执政的基础。

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 ___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___同志曾经说过:“什么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 ___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而不能有丝毫动摇。

陈毅元帅在谈到三大战役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为什么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即使付出巨大牺牲也毫无怨言,就是在于我们党始终高举 ___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 ___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基本观点,充分调动包括一切爱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共同奋斗,我们党也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而为之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

特别是当前,在 ___尚未见底、自然灾害频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发展面临着相当多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仍然把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好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

这也充分说明,党是一个时刻把群众安危、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的成熟的执政党。

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发展的要求依然迫切,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我们党也将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王树增写的解放战争读后感
加强党性教育,有不少方法。

我觉得,浦东新区人大机关组织新老党员,读优秀书籍,写心得体会,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读《解放战争》的几点感受。

我今年83岁了,眼力不济,除了读报,书已很少看,但人大机关赠送的《解放战争》,尽管长达1400多页,还是引起我的兴趣,因为我对那段历史有感情。

由于书里的字小,为了看清内容,白天,我坐在阳光明亮的一角,一字一句辨读,夜晚,在灯下举着放大镜看,仍然吃力。

后来,有人告诉我:每天下午5点,上海电台请播音员朗诵这本书。

于是,我改用耳朵“读”,真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到现实。

我常常说:老百姓就是天。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书里有几句话,让我再一次追忆过去、接受教育:
第一句,是毛主席说的: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这个道理,在书中写得朴素易懂。

那时候打仗,老百姓都牵驴赶羊跟在后面,供给子弟兵吃饭。

我们官兵大多是翻身农民的子弟,父母送他当兵时,老大在家,种着共产党分的地,吃自家结的粮食,再不用给地主交租了。

老二呢,当然要上前线打仗,决不让“蒋匪军”回来。

正由于为穷人打天下、为群众谋利益,老百姓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我们。

第二句,是陈毅同志的话:“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他说得既形象,又深刻。

淮海战役时,我们在数
量和装备上都不占优势,但子弟兵的背后,却坚定地站着全体老百姓!要知道,国民党的补给全靠空投,而我们是靠老百姓顶着枪林弹雨,推着几百万辆小推车,为前线送粮食、运弹药、拉伤员。

请想一想,假如没有亿万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我们能打跑“老蒋”吗?能推翻“三座大山”吗?
第三句,是书里引用的资料:徐向前同志率兵攻打山西运城时,“周边几十里地的百姓家家都把门板卸下来送上阵地”,“门板总数达到十七万块之多”,“对于百姓来讲是真正的毁家助战”。

我们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所以,人民不惜把最后的门板都拿出来支援战斗,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虽然,历史已过去几十年,但一想起这份鱼水交融、血肉相依的亲情,我就会深深地缅怀,无限地感慨。

我虽然没打过仗,但当年那种翻身做主人的感受却刻骨铭心!解放后,我从“泥腿子”起家,务过农,搞过“土改”,还蹲过“牛棚”,有幸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前后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走向富裕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60多年的风风雨雨使我认定一条真理:共产党人,只有按照毛主席教导,象种子那样和当地人民牢牢结合,才能拥有无穷力量,才能战胜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记得五、六十年代,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家常便饭”,没什么了不起,更没什么特殊性。

下乡时哪有小车接送?都是骑自行车,或开“11路电车”(两条腿)。

而且,在农户家一住起码半个月,和农民在一张桌上、一口锅里吃饭,他吃啥,我也吃啥,并按规定付钱。

有些事,至今回忆起来都挺有意思。

比如,副县长邹秀珍有几次骑车下乡,匆匆忙忙,早饭都没吃,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临时靠在路边,掏8分钱买一副大饼油条点点饥。

那时,这种事经常发生,不足为奇,现在想起来倒有些感慨。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你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他们会信任你、拥戴你吗?如今时代变了,物质条件好了,生活也安逸了,但少数干部的精神和思想却出现“滑坡”,有的人甚至贪权夺利,损害老百姓。

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老干部们一起聊的时候,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批评那种当官作老爷的干部“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基层工作一窍不通,群众疾苦不放心中”。

说到这里,我想对年轻党员们掏几句心里话。

你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年纪轻、知识新、脑子活,这些都是优势,但是,希望牢记“两个千万”:一是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共和国是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想当年,解放川沙时,光在小营房那里就血战7天7夜,牺牲了343名战士,在高桥激战中更是倒下了1525名战士。

二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一定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象《解放战争》所写的那样,永远与人民结合在一起。

只有那样,老百姓才会千方百计地拥护你、支持你。

第 3 页共4 页
最近,我从报纸上读到一篇消息,颇感欣慰。

截止底,重庆市委已把25万人次的机关干部“赶”下乡,与农民“三同”,还规定每天向同住的农户支付食宿费,干部们由此结对了50万户“穷亲”,思想上深受触动。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下定决心,动真碰硬,管好党风廉政、抓好队伍建设、服务好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一定会大有希望!
读了《解放战争》,感想说不完。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0大寿之际,我这个老浦东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坚守信念,牢记宗旨,竭尽绵薄,在“十二五”发展的新征途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余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