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囊菌亚门

合集下载

第五章子囊菌亚门—核菌纲Pyrenomycetes

第五章子囊菌亚门—核菌纲Pyrenomycetes

第五章子囊菌亚门—核菌纲Pyrenomycetes第一节特征和分类一、习性核菌纲约8000种左右,是子囊菌亚门最大的一纲,分布广,生存方式多种:①寄生种类有体外寄生如白粉菌、小煤炱菌;体内兼性寄生,引起各种病害,如榆枯萎病、板栗疫病、麦类赤霉病等病原菌;还有的寄生在昆虫体内,如冬虫夏草。

②多数是腐生,生存在木材、树皮、枯枝落叶、粪便等基物上,在物质循环中起一定作用。

有些种类成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如好食脉孢菌或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

二、形态特征1、营养体:有发达的菌丝体,通常生在基物内,少数生在体表,以吸器吸收养分。

菌丝体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厚垣孢子,或交织成菌核、子座,2、无性繁殖:十分发达,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直接着生在基物表面的分生孢子梗上或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中。

3、有性生殖:通常由产囊体柄细胞和周围菌丝形成球形无孔口的闭囊壳或球形至烧瓶状的有孔口的子囊壳。

子囊单膜壁,在子囊壳内整齐排列成为一个子实层(hymenium)。

子囊壳壁是产囊体柄细胞产生的菌丝和产囊体周围所产生的菌丝组成的。

只有冠囊菌目子囊生在子囊座内,-而此目的分类地位未定,核菌纲、腔菌纲,有人认为其是双壁子囊——《真菌学概论》。

4、核菌纲球壳目的子囊果可以埋生在子座内,也可能不埋生在子座内,但是都有自己固定的周壁包被,形成子囊壳perithecium。

如产囊体是在子座内形成的,营养菌丝也把它周圈包围起来,形成一个真正的子囊壳壁。

核菌纲子囊果的核心组织(centrum)-中心体,按Luttrell (1951)划分为4种类型:①球针壳属型(Phyllactinia type):未成熟的子囊果(幼子囊果)是由拟薄壁组织和周围的包被组成,子囊成熟后充满子囊果的中央,拟薄壁组织消解,为子囊的发育提供空间和营养。

子囊间无侧丝,子实层上无孔口。

这一类型核菌包括白粉菌(Erysiphales)、小煤炱目(Meliolales)两个目。

子囊菌门(1)

子囊菌门(1)

• 产囊丝及分枝顶端细胞延长并弯曲 成钩状体,称产囊丝钩。 • 产囊钩中的双核并裂,同时产生两 个隔膜,使整个产囊丝钩成为3个细 胞。顶细胞和基部细胞为单核的, 中间的细胞,即亚顶细胞为双核的, 这就是子囊母细胞。
• 子囊母细胞中两个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 二倍体(2N)的细胞核,子囊母细胞伸长, 其中二倍体的细胞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 个核,继而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 单倍体(N)的细胞核。 • 子囊母细胞中的8个单倍体的细胞核和它们 周围的原生质一起(通过游离细胞形成方 式),形成8个子囊孢子。

• • • •
子囊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性阶段 的形态特征,即: 子囊果的有无 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的构造 将该亚门分六个纲,与植物病害有关 的是以下五个纲。
• 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 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 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 后,子囊壁消解。 • 核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壳或闭囊壳,但 子囊有规律地排列成子实层。 • 腔菌纲:子囊座上产生子囊腔,子囊壁 双层。 • 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子囊菌
Ascomycota
一、子囊菌的一般特性(概述)

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子囊 菌,是一个数量较大的类群,约有 28000种,这仅包括已发现了有性 阶段的种。 • 子囊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的、 寄生的、共生的。
有的子囊菌可造福人类,如生产有机 酸,酿酒等,还有的子囊菌可以食用,如 羊肚菌。 子囊菌由于种类较多,所以在形态特 征、生活史、发育过程,生态习性等各方 面等存在很大差异。但子囊菌有一共同特 点:即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 • • • • • •
本纲包括三个目: 原囊菌目(Protomycetales) 内孢菌目(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Taphrinales)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目:外囊菌目。 外囊菌目:只有一科、一属:即: 外囊菌科(Taphrinaceae),外囊菌属 (Taphrina)

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分类

子囊菌亚门真菌的分类

分生孢子器
(三T)he子c囊las菌si亚fic门ati真on菌o的f A分sc类omycotina
分类依据 ① 子囊果的有无; ② 子囊果的类型; ③ 子囊的结构; ④ 子囊的排列方式
分类
1、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 :没有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 :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
(一)子囊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The main characters of Ascomycotina
1、营养体(soma)是发达的有隔菌丝体, 少数(如酵母菌)为单 细胞, 许多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以形成菌组织(子座、菌核等机 构);
2、asexual reproduction :产生分生孢子(conidium)
代 表 菌 : 桃 缩 叶 菌 ( Taphrina deformans)引起桃树缩叶病。
Asci (Taphrina deformans)
ps
子囊果:在子囊菌中产生和着生子囊的结构
子囊果的类型: 1)闭囊壳(cleistothecium):子囊果包被完全封闭,无孔口 2)子囊壳(perithecium):子囊果有固定的孔口; 3)子囊盘(apothecium):子囊果呈盘状或杯状; 4)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腔在子座内形成
3 、 sexual reproduction : 产 生 子 囊 ( ascus ) 和 子 囊 孢 子 (ascospore) ,每个子囊内一般含有8个子囊孢子。
asexual reproduction
分生孢子着生的类型
the growing types of conidia of Ascomycotina
4)分生孢子盘(acervulus): 垫状或浅盘状,上面有成排的 短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conidum 分泌粘液:昆虫、雨水传播;不分泌粘液:气流传播

第六节 子囊菌亚门

第六节 子囊菌亚门

五) 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
菌丝体发达。 子囊果为子囊座,呈子囊壳状、盘状或垫状,有 或无孔口。子囊双层壁,球形至柱形,成束或并列地 生于子囊腔内,有或无假侧丝。子囊孢子多细胞,有 的具纵横隔膜,呈砖格状。腐生或寄生, 分为5个目:半球腔菌目、多腔菌目、多腔菌目、 座囊菌目、格抱腔菌目、缝裂菌目
四)核菌纲(Pyrenomycetes)
菌丝体发达。子囊生在子囊壳内,如生在闭 囊壳内则子囊不消解,子囊壳烧瓶形、球形或近 球形,有或无孔口。子囊束生或沿子囊壳内壁围 生,侧丝有或无,胶化或不胶化。子囊通常圆柱 形,单层壁,基部有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 核菌纲是子囊菌亚门中最大的一纲,分布广, 腐生或寄生于植物,引起植物许多重要病害。核 菌纲分4个目。
(二) 球壳目(Sphaeriales) 1.形态特点: 子囊壳烧瓶形、球形或半球形,大多有颈和 孔口。 子囊多为棍棒形或圆筒形,单层壁,排列成 子实层或不规则地散生在不同高度,有或无侧丝, 或侧丝早期消解。 子囊孢子单细胞至多细胞,形状、颜色,大 小不一。
2.常见重要属 长喙壳属(Ceratocystis), 子囊壳球形,有长的孔口,子囊壁在成熟时消解, 孔口裂成须状,子囊孢子头盔状。 甘薯黑疤菌(C.fimbriata):引起甘薯的黑疤病。
球针壳属(Phyllactonia):子囊多个,附属丝针形, 基部膨大。
白粉菌属(Erysiphe): 子囊数个,附属丝 菌丝状。
叉丝壳属( Microphaera):子囊数个,附属 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支。
钩丝壳属( Unicinula ) : 多个子囊,附属丝 顶部呈钩状卷曲。
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 子囊数个,附属丝不发达。
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子囊孢子呈螺 旋状,多胞。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
有性繁殖
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子囊 孢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的 寄主植物。
03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致病机理
侵染过程
接触寄主
病原真菌通过气孔、皮孔、伤 口等途径与寄主植物接触。
粘附与侵入
病原真菌产生粘附因子,粘附寄 主表面,并形成侵入结构,如菌 丝和吸器,侵入寄主细胞。
快速防御反应
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真菌侵染时,能够迅速发生防御反应,如产生过 敏性坏死反应,阻止病原真菌的进一步扩展。
适应性
寄主植物通过适应性进化,能够提高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抗病性。
04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传播途径与
流行规律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子囊菌的孢子可随空气 流动传播,感染健康的
植物。
雨水传播
孢子可附着在雨滴上, 通过雨水降落传播到其
生活史
无性繁殖阶段
植物病原真菌在无性繁殖阶段会 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 可以随风、水流或昆虫传播,感 染新的植物。
有性繁殖阶段
在有性繁殖阶段,植物病原真菌 会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这些孢 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 的寄主植物。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分生孢子可 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水流或 昆虫传播。
激素
病原真菌产生激素,影响寄主 植物的激素平衡,导致植物生
长异常。
寄生结构
病原真菌形成侵入结构和菌丝 体,侵入寄主细胞并吸收营养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基因
寄主植物体内存在抗病基因,能够识别病原真菌的致病因子,并启动 抗病反应。
生理生化反应

五大亚门真菌五

五大亚门真菌五

五大亚门真菌五五大亚门真菌引起病害类型1、鞭毛菌亚门2、接合菌亚门3、子囊菌亚门4、担子菌亚门5、半知菌亚门(1)鞭毛菌亚门(低等)病种:腐霉、疫霉、白锈、猝倒、根腐、黑胫、叶腐、果腐、绵腐、茎基腐、晚疫、疫病、溃疡、斑点、根肿、叶霉等。

(2)接合菌亚门(低等)病种:褐腐、果腐、花腐、腐烂、茎腐、蒂腐、冠腐。

(3)子囊菌亚门(高等)病种:白粉、缩叶、丛枝、黑痣、落叶、菌核、叶斑、芽腐、果畸、煤污、树脂、黑痘、赤霉等。

(4)担子菌亚门(高等)病种:黑粉、黑穗、纹枯、锈病、紫纹羽、白纹羽、黄粉、木腐等。

(5)半知菌亚门(高等)病种:灰霉、早疫、炭疽、褐斑、叶斑、黑斑、(角、圆、大、小、黄、网、灰、紫)斑、赤霉、流胶、轮枯、轮纹、斑点落叶、立枯、茎枯、折梢、枝枯、恶苗、黄萎、枯萎、黑星、赤星、稻瘟、稻曲、疮痂、纹枯、房枯等大亚门真菌真菌引起症状1、不仅有病症:如,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

2、有明显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物。

(子实体)。

3、如子实体(霉状、粉状、堆装)没形成则将叶片保湿24小时,即可出现。

半知菌亚门真菌四大菌属1、无孢菌类:主要为害根、茎、果等部位,引起立枯、茎腐和果腐等症状,如:幼苗立枯和花生白绢病。

2、丛梗孢菌类:主要引起叶斑病、穿孔病、灰霉病、红斑病、黄萎病、轮斑病、黑斑病。

3、球壳孢菌类:主要引起斑点、斑枯、褐斑、枝枯病等。

4、盘菌类:引起植物,炭疽、叶斑、叶枯、黑斑、灰斑病等。

二、半知菌小结1、半知菌,除少数侵染维管束,引起系统性萎嫣外,大多数引起局部坏死和腐烂症状,如侵害叶片,可以引起圆斑、角斑、轮斑。

为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如黑腐,褐腐。

侵害根、茎,引起根腐,茎腐和枝干腐烂。

侵害幼苗引起立枯等症状。

2、注:半知菌是指一群只有无性或有性阶段未发现的真菌,它们中大多数属于子囊,部分属于担子菌,由于为观察到他们的有性阶段无法定性分类地位,暂归半知菌担子菌亚门真菌三大菌属1、层菌类:为害叶、茎、果、受害部位常发生膨肿状,有的组织坏死。

子囊菌亚门盘菌纲Discomycetes

子囊菌亚门盘菌纲Discomycetes

第七章子囊菌亚门—盘菌纲Discomycetes一、特征与分类盘菌一般具有一个大型的杯状或盘状的子囊果,称子囊盘(apothecium)。

1、子囊盘构造:由四部分组成。

(1)子实层(hymenium):子囊、侧丝、囊层被、拟囊层被(假囊层被)。

囊层被(epithecium):有些菌的侧丝顶端相互结合,形成结实的被膜组织,覆盖在子实层上面,称囊层被。

假囊层被(pseudoepithecium):有些菌的侧丝顶端埋在一种无定形的基物内,但没有形成组织,称假囊层被。

(2)囊盘被(excipulum):子囊盘包被。

外囊盘被ectal excipulum、中囊盘被medullary excipulum。

(3)子实层基(subhymenium)=囊层基(hypothecium):位于子实层基部,中囊盘被的上面。

(4)菌柄(stipe)图子囊盘剖面示意图(Korf,1973)2、子囊盘的形状(apothecium configurations):差异很大,有盘状、杯状、陀螺状、脑状、蜂窝状、马鞍状、吊钟状、棒状等。

3、子囊果的发育可划分为三种类型:(1)裸果型:子实层自始即暴露于外。

(2)半被果型:子实层先被封闭,最后暴露。

(3)被果型:不开裂。

4、囊盘被和菌柄的菌丝组织类型(1)球胞组织(textura globulosa):球形细胞组成,细胞间有空隙。

(2)角胞组织(textura angularis):等径细胞(角孢)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间无空隙。

(3)矩胞组织(textura prismatica):具砖形细胞的菌丝(矩胞)结合而成。

(4)交错丝组织(textura intricata):具长形细胞的菌丝交织而成,菌丝间有空隙。

(5)表皮组织(textura epidermoidea):具长形细胞的菌丝交织而成,菌丝间无空隙(表皮状细胞)。

(6)厚壁丝组织(textura oblita):厚壁菌丝平行排列而构成。

子囊菌亚门 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学课件

子囊菌亚门  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学课件
子。分生孢子链生或单生,不断产生。形成白粉。 5.有性世代:寄生后期在菌丝的上部形成闭囊壳(小黑点),
有附属丝,便于传播。闭囊壳内有一个或多个子囊,子囊 内有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
沈阳农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03R©
(一)白粉菌目 (Eryshiphales)
6.寄生专化性:专性寄生,有生理小种,寄主有8435种。 有的白粉菌只有一种寄主,而一种寄主可寄生多种白粉菌。 如:桑树有桑表白粉,桑里白粉。柞树有七种白粉病。
(3)子囊孢子:Ascospore
形态多种多样,圆形,椭圆形,丝状,单胞, 双胞,多胞,无色或有色。 在子囊内排列的有散 生,单列,双列,并列,螺旋形排列。
三、子囊菌的有性繁殖
(4)子囊果:Ascocarp 在子囊外部具一菌组织包被的壳,这种类型的
子实体称子囊果。 子囊果的类型:① 闭囊壳 cleitothecium
沈阳农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03R©
三、核菌纲 (Pyrenomycetes)
是子囊菌中最大一个纲,包括很多重要植物病原菌。 共同点:形成闭囊壳或子囊壳,子囊不溶解,子囊单层壁,有性和
无性都很发达。 共分4个目:
1.白粉菌目──闭囊壳,菌丝白色,专性寄生,子囊孢子单胞无色。 2.球壳菌目──子囊壳,子囊单层壁。 3.小煤炱目──闭囊壳,菌丝暗色,专性寄生,子囊孢子多胞暗色。 4.冠囊菌目──闭囊壳,非专性寄生(与植病无关)。
② 子囊壳 perithecium ③ 子囊盘 apothecium ④ 子囊座:ascostroma 子囊直接长 在子座组织中。在子座里子囊可以单生,束生或成 行排列。
沈阳农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03R©
沈阳农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03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